高桿船技

高桿船雜技就是在蠶神祭祀儀式上表演的模擬蠶寶寶吐絲作繭動作的水上民間雜技項目。據方誌及相關民俗資料記載,高桿船雜技起源於明末清初,以清代後期和民國時期為盛。表演時間為每年清明節前後三日的蠶花水會,在桐鄉清河村雙廟渚、南松村富墩橋和含山等附近水面上表演。

簡介

高桿船由2隻農用木船並排綁紮,船面鋪滿木板;“桿”是一支較長的帶梢毛竹,以石臼為桿基,用三支較粗的毛竹綁紮成三角支撐豎立。表演時利用人的重力、毛竹天然的柔性與韌性,使毛竹的上端自然彎曲90度與水面平行,形成類似於單槓的表演區域。平伸出的毛竹又巧妙地將演出者的落地點引出船體而置身於水面之上,形成了十分巧妙的安全保障。

表演形式

高桿船雜技的表演形式獨特而又巧妙,呈現出極為鮮明的水鄉、蠶鄉特色。船在河中行、桿在船上立、人在桿上翻是高桿船雜技基本的表演形式。表演時,表演者著白色服裝,攀爬至桿頂,遠望猶如蠶寶寶上簇,綣曲昂首、吐絲作繭。以高桿的上部呈水平時為最佳平衡點表演各種動作,表演驚險刺激,震動四鄉,體現了當地蠶農過人的膽識和獨特的審美。

爬高桿的全套動作有十八個,即:順撬、反撬、反張飛、硬死撐、勾腳面、扎腳踝、紮腳尖、坐大蒲團、咬大升籮、咬小升籮、圍竹、掮竹、蜘蛛放絲、立繃、躺絲、張飛賣肉、田雞伸腰、倒扎滾燈,動作驚險,講究技巧,具有觀賞性。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