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毽

花毽

在古都北京,踢毽子還有個富有詩意的名字——翔翎。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山東省青州市申報的“花毽”入選,列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

花毽

踢毽子,是我國一項流傳很廣,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體育活動。經常進行這項活動,可以活動筋骨,促進健康。在古都北京,踢毽子還有個富有詩意的名字——翔翎
踢毽子起源於什麼時候?又是何人首創?這早就是我國體育專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有一種傳說認為:毽“創自轅黃帝”。當時叫“毱”,不叫毽,是練習武士的一種器具。“毱”在中華大字典中解釋為“皮毛丸”,顯然,“皮毛丸”與毽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又一傳說認為:“創自岳武穆,用箭之翎,配以金石之質,拋足而戲,以釋軍悶。”此種傳說沒有可靠的佐證,而且“箭”與“毽”又不相同,也是不足為信的。
據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踢毽子起源於我國漢代,盛行於六朝、隋、唐,唐《高僧傳》二集卷十九《佛陀禪師傳》中記載:有一個叫跋陀的人到洛陽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歲的惠光,在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連續踢了五百次,觀眾讚嘆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時(公元467——499年)人,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師,他非常喜歡惠光,並將他收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宋朝高承在《事物記源》一書中,對踢毽子有較詳細的記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搶、聳膝、突肚、佛頂珠等各色。”明、清時期,踢毽子進一步發展,關於踢毽子的記載也就更多了。明代進士、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散文學家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寫道:“楊柳兒青放空鍾,楊柳兒死踢毽子。”踢毽子已成為民諺的內容,而且發展到數人同踢的技巧運動。至清未踢毽子已達到鼎盛時期,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用來鍛鍊身體:作養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書畫、下棋、放風箏、養花鳥、唱二黃等並提,一些人以會踢毽子而自榮。因此,踢毽子的活動更加廣泛,特別是青少年參加者更為普遍,當時就有這樣的童謠:“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里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說明踢毽子已經到了相當普及的程度。民間踢毽愛好者更是用功苦練,以口傳身授的方法代代相傳。以北京為例,每遇城鄉廟會,各路能手,步行相聚,觀摩、比賽,培養新手,甚是熱鬧。
到了本世紀三十年代,湧現了一批全國聞名的踢毽子能手。如北京的譚俊川金幼申、溥子衡、林少庵,上海的周柱國、陳鴻泰,河北的楊介人,浙江的謝叔安,河南的路錦城等等,數不勝數。踢毽技術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各種踢法豐富多采,高難翻新的動作層出不窮,不同風格爭奇鬥勝,使觀者眼花繚亂,驚嘆不已。我國傳統的踢毽運動,日趨完善。
1928年月12月,在上海市舉辦“中華國貨展覽會”時,舉行了我國第一次踢毽子公開比賽,推動了這頂民族體育項目的發展。1933年3月26日。在南京市又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的踢毽比賽,據當時的報紙報導:“報名參加者頗為踴躍,其中有河北的溥子衡、金幼申、(編著者註:溥子衡、金幼申系北京人)、楊介人三人,對於踢毽子極有經驗……能踢之花式均有百餘種之多,觀者無不讚美。此外,有著名體育家及踢毽能手參加……屆時定有一番熱鬧也。“比賽結果:河北楊介人獲普通踢(盤踢)和花樣踢第一名;北京運動員溥子衡、金幼申並列普通踢和花樣踢第二名,三人所踢花樣都有百餘種之多,第四名踢的花樣有三十種,第五名踢的花樣有二十種。”在發獎會上,楊介人、溥子衡、金幼申三人再次進行了表演,還拍了電影紀錄片。
同年10月舉行的全國體育運動會上,踢毽子同拳術、摔跤、彈弓、劍術等民間運動項目一起,又進行了比賽。上海運動員周柱國、北京運動員溥子衡和金幼申分別獲普通踢的前三名,浙江運動員謝叔安獲第四名。上海運動員陳鴻泰獲特別踢(交踢、北京叫小毽股)第一名,上海運動員周柱國和北京運動員金幼申分別獲特別踢的第二、三名,第四名為河南運動員路錦城獲得。比賽後,北京運動員金幼申、溥子衡二人,還在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學、中學等單位進行了多場表演,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評。
但是,此後踢毽子運動衰落了,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這項民族體育運動才逐漸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50年,北京市吸收了在街頭靠踢毽子餬口的藝人參加了雜技團,專設了踢毽子節目,並出國進行表演,受到了國外觀眾的熱烈歡迎。
1963年,踢毽子同跳繩等,被列入國家提倡開展的體育活動,踢毽子運動還被編入了國小體育教材。
1961年6月,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了“飛毽”的電影,介紹了踢毽的運動的歷史和踢法,推動了這一運動的發展。天津、上海、保定、哈爾濱等地參加踢毽子的人越來越多。上海電視台也形象地向廣大觀眾推薦踢毽運動,上海《青年報》還組織了全市中學生“紅花懷”踢毽比賽,歷時兩個多月。北方冰城哈爾濱市,參加踢毽子的活動人數逐年增加,全市半數以上的中國小的大約三十五萬餘名中、國小生參加了比賽。1982年,哈市一三六中學國中三年級女生王麗萍,用1小時28分多鐘,以5684個的優異成績獲得全市中、國小生踢毽子比賽的雙腳踢(盤踢)第一名。這個成績,遠遠超過了1933年10月,全國性體育運動會踢毽第一名4986個的成績。
在我國著名的“毽鄉”之一河北承德,也出現了新氣象。家家有毽,人人善踢,逢年過節,更是熱鬧,街頭巷尾,到處可以看到踢毽的活動,為節日增添了特有的喜慶氣氛。(以上內容摘自郭七正的“踢毽子”一書)
踢毽子技巧是我國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歷史悠久,起源於漢代。在考古發現的漢磚上就有踢毽子的畫。到了唐宋時期,踢毽子非常盛行,踢的花樣也很多,集市上還有製作出售毽子的店鋪,明清時開始有正式的踢毽比賽,不少的民間藝人就愛畫少兒踢毽子的生動場面。清代民間藝人繪製的《踢毽圖》上的動作姿態和現代踢毽子相似。到了清代末年達到鼎盛時期,踢毽子的技巧已經相當高了,踢法有里外廉、拖槍、聳、佛頂珠等技法。參加人之多,街頭巷尾到處可見,它不僅用來強身健體,還作為養生之道予以重視。
據清代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廣東新語》說,每年正月十五日,廣州有踢毽子大會,男女老少雲集在五仙觀進行比賽。清末,北京的民間踢毽子藝人發展為四個流派。他們各有絕活,風格不一廣收門徒,還時常擺下擂台,較量踢毽子的技藝。1912年,在地安門外舉行了一次轟動全城的毽技大表演。會後成立了毽技組織。
我國毽子的第一次正式比賽是廣州市體委於1956年舉辦的,並制定了簡單的規則。1984年春《毽球競賽規則》誕生。它是根據踢毽子的特點,吸收了幾種球類比賽的形式綜合而成的。

基本動作

1單踢:

單踢動作要領:髖關節外展,膝關節屈。踝關節內收並屈,用腳內側觸球,控制球上下飛行。
2盤踢:
盤球技術要領:與單腳踢動作要領一致,單在兩腳轉換踢球時要注意球的飛行位置與觸球力量要協調配合好。在練習時,巡迴輔導。最後舉行比賽,負責受罰,以激發積極性。
3壓:

(以右腳踢為例)重心下降,左腿膝關節屈,上體稍微左轉,眼看花毽。右腿膝關節屈,髖關節外展,踝關節內收到左腿側後方。右腳內側觸球,在觸球瞬間,重心後移,同時右腿向上提拉,將花毽踢起。
4顫:
動作要領同單踢,但連踢時,踢毽腳不能觸及地面。
5竄打、打:
踢花毽:(男生竄打,女生打)
動作要領:(以右腳打毽為例) 跳起後,上身稍微右轉,右膝屈,髖外展,踝關節內收至左腿後側,觸球時腳內側平面保持住。兩臂自然擺動。
(1) 竄打:注意動作的連線要協調。
(2) 觸球部位要準確。
6踢、打、倴、掰、壓

健身運動

踢毽子,是我國民間體育活動之一,是一項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

首先,毽子製作簡便。只需用一小塊布,包上一枚銅錢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開口的鵝毛管子,用針線縫牢,成為底座;再在未剪開的鵝毛管子上端里,插上七八根雞毛就做成了。雞毛最好是雄雞的,又長又好看,也好踢些。現在商店裡或地攤上有現成的毽子賣,不過,其底座往往是橡皮的,彈性大,踢重了穩定性差。

其次,活動便於開展。它對場地要求不高,只需一小塊比較平坦的空地,五六平方米,三四平方米均可,越是技藝高的對場地要求越寬。本人只需一平方米甚或站在板凳上,也能踢上好幾十下。

再其次,踢法多種多樣。既可以比次數,也可以比連踢的時間,還可以比踢的花樣……。這裡著重介紹幾種常見的踢法——

一、單純比踢的技術

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踢。著地的腳可以移動,也可以不準移動(俗稱“定樁”);踢的腳可以著地,也可以不著地(俗稱“懸”,比賽正式開始前,常用此法定參賽人員出場次序。)參加者可以依次輪換踢,連續踢得多者或先完成任務者為勝方。也可以“加寶塔”,即第一人踢一下,第二人踢兩下……依此類推,周而復始,直往上加,到其中一人踢“死”為止。“死者”可向“生者”“拋毛”,即將毽子用手拋給人家踢,直到人家沒踢到或你接到踢來的毽子為止。比賽再重新開始。

二、兼比踢的花樣

最常見的是“打跳”,即毽子一拋,雙腳同時跳起,用一隻腳踢它。可以連續跳,也可以跳了踢,踢了跳。還有“打偷”,即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從背後“偷偷”去踢;“打環”,雙腳跳起,一隻腿彎曲起來,另一隻腳踢;“打翹”,雙腳跳起,一隻腿向前伸直,另一隻腿踢;“打剪”,雙腳跳起,兩腿向前作剪剪子動作,用其中一隻腳踢毽子。此外,還可以故意用反腳踢,(注意:有人是左撇子,右腳則是反腳),或雙腳輪換踢……

最後,介紹兩種兒歌伴唱踢法。

1、里和,外拐,飄洋,過海

吟唱八個字,依次踢八下。其中唱“里、外、飄、洋、過”五個音節時用正腳各踢一下,唱“和”時用反腳向內踢一下,唱“拐”時用反腳向外踢一下,唱“海”時打一個跳。循環反覆,看誰踢得多。

2、一鍋底,二鍋蓋,三酒盅,四牙筷,五釘錘,六燒賣,七蘭花,八把抓,九上臉,十打花

唱一句,踢一下,做一個動作。讓踢起的毽子依次落在:一、伸直的手心裡;二、伸直的手背上;三、五指窩成的“酒盅”里;四、伸直的兩指(中、食)上;五、握緊的拳頭上;六、撮起的手掌中;七、手指有曲有伸的“蘭花瓣”上;八、抓取的手心中;九、仰著的臉頰上;十、跳起的一腳上。也是踢得多者為勝利者。

《辭海》上說,踢毽子“對活動關節,加強韌帶、發展靈敏和平衡有良好的作用”。希望有興趣的朋友來玩一玩,更歡迎男女愛好者來找筆者切磋切磋。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