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申報地區或單位:故宮博物院
墨拓之法,始於六朝,最早是用來拓漢魏石經及秦刻石。唐代以後盛行,宋初,遂用以拓古器文字。宋代金石學興起,至二十世紀初照相技術未普及之前,傳遞青銅器形制主要是以墨拓為主,過程中輔以素描、繪畫、裱拓、剪紙等技法,在平面的拓紙上傳達立體的青銅器形制與花紋。它是把書法和繪畫發展到頂峰的技法。
全形拓可謂是西洋照相術還未傳入中國的“影像照片”。保存和研究文化遺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文字記載和考古發掘看,至少從商代起,王室和貴族就已重視收藏活動,保留到現在的不光有文字史書記載,還有一種就是拓片:一張普通宣紙、少許精闢墨色、幾句文雅題跋,卻鑄就了拓片在中國千餘年不朽的完美生命,至今仍然為當代文人墨客所鍾愛。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文史檔案資料里,我們能看到兩種拓片出現頻率最多,一種是石碑上的銘文拓片,另一種是中國青銅器拓片。相比於平面文字的碑帖拓片,立體的青銅器全形拓可謂是把中國拓片技藝發展到頂峰,翻看青銅器全形拓,品讀文人題跋,真實的影像效果仿佛走進金石的輝煌世界。
作法
全形拓大約有三種不同的作法:一、分紙拓,局部以小張紙拓制後,加以拼貼成整器圖形。嚴格地說,這只是平面的拼貼而不是立體的器拓。二、整紙拓,經由多次的上紙、挪移,將全器的立體形狀及花紋完全在一張紙上拓制完成。三、翻刻拓,是將器物圖形及花紋先刻在木或石板上,然後拓印。在實際運作時,常會將較難的局部採用分紙或翻刻方式,完成一件作品。
全形拓一度成為金石學家追捧的對象,無數文人墨客、金石學家都沉浸在全形拓的樂趣中,而全形拓也為他們欣賞研究青銅器提供了非常難得的材料。拓制對象由最初紋飾簡單的小件器物,到後來的青銅重器。拓制技法也由最初的不太講究透視、陰陽的拓平面的方法,發展到後來加入西方透視、素描等方法,通過表現光線明暗的變化,立體呈現所拓器物圖像的階段。至民國時期,全形拓技術可以說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隨著以攝影為基礎的石印、珂羅版等複製技術的廣泛套用,全形拓這種費時費工的純手工技藝,急劇走向衰落,逐漸成為了稀罕而珍貴的藝術品,近五十餘年來消失於人們的視線之外。
傳人
他出生在金石之家,師從全形拓鼎盛期代表人物周希丁、傅大卣等大師,同時又結合青銅器修復技法加以研究創新,使得這門墨拓絕藝如今得以重現。由於採用了集金石傳拓和穎拓為一體的全形拓方法,賈文忠所拓器物全形,器形準確與實物不二,紋飾清晰,絲絲入扣,銘文規範,筆畫有秩,效果逼真,賞心悅目,為重鑄全形拓昔日的輝煌注入了新生。
修復過程
第一步清洗,
把每一碎片的黏附物,沙子、泥等,用超音波設備清洗乾淨;
第二步拼接,修復破損嚴重的,拼接是大項,很困難的步驟,全憑手上絕活和經驗。比如,這一塊,應該是個底,一般器物它有腿,酒器、水器有圈足,憑經驗一眼就能識別它。對於特徵不明顯的殘片,得耐心地給它們“找對象、找鄰居”,看茬口、弧度、薄厚、銹色,對上一個就做上記號。如果是兩件或幾件器物的碎片混在一起,那就難上加難了;
第三步整形,殘片有變形,不整形就無法對接。兩三千年的青銅器,材質變了,分量明顯變輕,銅質保留較多的還好辦點兒,有些幾乎沒有銅性,基本礦化了,一弄,就毀。整形就怕礦化,要先給它本體加固;
第四步焊接,
如果你找到一塊焊一塊,就偏出去了,永遠對不出一個完整的圓。找到大約四分之一的殘片,先點焊,把它暫時固定歸為一組,四組或五組湊齊了,再點焊組裝在一起,進行微調,整體形狀就差不多回歸本體了;
第五步補配,每件修復的青銅器,或多或少都有缺失,如果是帶花紋的,就用銅板鏨刻。如果是高浮雕的,就得配鑄了。用對應面翻模子,鑄造。
最後一步是做舊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