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廣濟文曲源於鄂東廣濟(現武穴市)和黃梅太白湖區,流行於鄂、皖、贛三省毗鄰縣市。它歷吏久遠,早在明朝萬曆十一年(1538年)黃梅縣誌就有“以文曲泳贊太白漁歌”的記載。
黃梅始稱調兒,南昌、九江叫做清音,宿松、安慶謂之兒家腔、文南詞,廣濟則稱之為文曲。廣濟文曲是從坐唱演變發展的,聲腔有文詞、南詞、四板、秋江、平板五大正腔和八十多種曲牌組成。它開始是由一人操琴伴奏,一人操板主唱,在很長時期內主要是盲藝人和逃荒賣唱者傳播。
傳統劇目
據第一代廣濟民間藝人程三愛回顧,文曲戲從座唱、燈戲等形式發展到舞台演出本,傳統戲傳承下來的大戲約10餘個,小戲約20餘折,總起來不到40個。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省戲工室修改劇本時,廣濟文曲檔案資料櫃,發現其歸檔的大戲如:《王金龍嫖院》、《宋江殺惜》、《琵琶井》、《土地祠》、《照花台》等;小戲如:《浪子踢球》、《金蓮調叔》、《蘇文表借衣》、《鐵板橋點藥》、《雲樓會》、《追舟》等45出。其中有不少是從漢劇移植過來的,屬文曲戲本劇種的傳承劇目只有28個
發展
清末民初,文曲開始在年節觀燈時搭台演出。一般是在台上坐唱,後來受漢劇等戲曲形式的影響,坐唱中出現裝扮男女,分角演唱,即在敘事曲目中插入或為一生一旦,或為一醜一旦的片斷表演。演出了《蘇文表借衣》、《宋江殺惜》、《點藥》等小戲,受到民眾歡迎。
20世紀30年代,文曲戲在廣濟得到較大發展,職業、半職業戲班達三四十個,各班都有10數人以上規模,還多次出現過廣濟、黃梅兩縣四十五位藝人聯袂登台,連演幾天“會戲”的盛況。
特別是在1937年,廣濟藝人程三愛大膽培養女演員,使文曲戲的聲膛更為豐富多彩,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女藝人查愛香、蔣鳳翠等演唱尤為出色,民眾稱她們為“十萬三”、“八萬五”(意為價高藝絕)。到50年代,職業、半職業戲班達到80多個。
1960年,廣濟縣人民政府組建文曲戲劇軒,文曲戲的唱腔和表演隨之豐富和提高,服裝道具也有了講究,演出質量提升很快,劇團還先後創作和移植了近百個劇目,如創作了現代戲《一把刀》、《兩把竹椅》、《投紅軍》等。
1974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地方戲劇專題節目中進行播放,1985年,文曲戲《蘇文表借衣》獲湖北省首屆戲劇節銀獎。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