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摜牛活動在回族聚居區比較受重視,這主要與回族愛吃牛肉、經常宰牛有密切關係。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回回營,居住著近千戶人家,他們每年過宰牲節時,都要宰上百頭牛。每次宰牛都要把牛趕在一起,然後由四五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拿著繩子和木棍,互相配合把牛捆住摔倒。有一次在捆一頭大公牛時,一個小伙子被牛低傷,不久“無常”了,鄉親們為此很傷心。第二年過宰牲節時,有一個勇敢聰明的年輕人,他眼尖手快,不用別人幫忙,一個人用敏捷的動作把牛摜倒了。鄉親們讚不絕口,廣泛傳說。在他的影響下,以後每年到了宰牲節,有不少精明能於的小伙子一個個來摜牛。從此以後,摜牛成了回族民眾喜愛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每年宰牲節專門進行表演。規則
摜牛沒有什麼嚴格規則,主要是根據每個人的力量和技巧,在一定時間內把牛摜倒為目的。回民在摜牛表演時,一般都機智靈活,面對觸角似劍、暴跳如雷的大公牛,跨步向前,雙手緊握兩隻牛角,全神貫注,用力把牛頭擰向一側,然後馬上用右肩扛住牛下巴,把牛脖子使勁一別,大公牛前腳立刻跪下,隨即用力壓住牛的頸部,通過擰、扛、壓等一系列動作把大公牛摜倒,使之四腳朝天。其他
回族的摜牛在1982年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全上參加了表演,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受到兄弟民族和外國穆斯林朋友的歡迎和好評。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申報的“摜牛”入選,列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
“摜牛”文化底蘊厚觀賞更勝西班牙2009年01月26日
摜牛前,“摜牛士”們分組排打、活動筋骨。
嘉善摜牛被譽為“中國式鬥牛”,2008年6月被嘉興市列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韓海華被譽為“中國式鬥牛第一人”。
年過五旬的韓海華,回族,7歲習武,9歲師從上海著名的武術家李尊思,練習心意六合拳和查拳,20歲,隨父學習摜牛。1982年在內蒙古舉辦的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韓海華一招漂亮的姿勢把一頭壯牛輕鬆按倒在地,讓現場觀看比賽、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大加讚揚:“這個項目真正具有中國傳統民間特色,不愧為‘中國式鬥牛’!”韓海華也因此獲得“中國式鬥牛第一人”的稱號。
重達400公斤的壯牛在“摜牛士”手下轟然倒地。
一場人牛較量後,即使在寒冬里,“摜牛士”也是大汗淋漓。
嘉善摜牛不同於中國其他地方的鬥牛是兩頭牛之間的互搏,而是和西班牙鬥牛一樣,是人與牛之間的搏鬥,但不像西班牙鬥牛那樣血腥。
2009年1月16日,寒氣逼人。韓海華帶著他的5名弟子在南湖區一所國小里進行摜牛表演。脫下厚重的冬裝,穿上“摜牛士”服飾,“摜牛士”們發達的肌肉在寒風中分外搶眼。一套心意六合拳下來後,老韓讓弟子們分組進行排打,活動筋骨。5分鐘後,他們額頭已沁出汗珠。這時,韓海華牽出事先挑選好的一頭壯牛,只見他一連用了單臂摜、雙臂摜和頭頂等多種方式,把這頭壯牛多次摜倒在地,可謂風采不減當年。接下來,他的弟子依次上場“摜”,精彩的表演嬴得了陣陣掌聲。
從身材、服飾到動作,嘉善的“摜牛士”頗有西班牙鬥牛士的風采。
鬥牛也“鬥眼”,這是“摜牛士”從氣勢上壓倒牛的重要一招。
滿頭汗水的韓海華喘著氣說,嘉善摜牛這個傳統文化項目可以說是碰上盛世了,體育和文化正越來越受到重視。嘉興地處交通便利的長三角,我們準備用“中國式鬥牛”為嘉興的文化和旅遊作貢獻。今年是牛年,我們要讓嘉善摜牛在“本命年”里牛氣沖天。
韓海華希望嘉興能專門建立一個鬥牛館,以嘉興便利的交通,不僅能吸引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遊客,還能讓摜牛這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下去。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