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清曲

揚州清曲

揚州清曲是在明清時期流行於揚州一帶的俗曲和小調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曲藝唱曲形式,又名“廣陵清曲”、“維揚清曲”,俗稱“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於江蘇省的揚州、鎮江和上海等地,用揚州方音表演。 揚州清曲傳統上是不化裝、無說白和無形體的表演,風格輕便簡潔、樸實無華。其中最有價值的是音樂,曲調源自當地小調,還包括傳自四方的各地小調,富有民間性和地域特徵。 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揚州清曲起源於元代的“小唱”,是在元代散曲的基礎上,吸收江淮一帶風行的各種俗曲民歌,加以改造和利用,於明代中葉形成的。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時尚小令》所載的小曲名稱,大多在揚州清曲中保留著,並成為最常用的曲牌。

揚州清曲發展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間(1662~1796)達到了全盛階段。它無論在音樂曲牌、樂器伴奏方面,還是在曲目唱本方面,都空前地豐富多彩了。它成為當時揚州戲曲、曲藝界最活躍的曲種之一,並以其腔調的細膩、纏綿和抒情著稱。

清代嘉慶道光以後,揚州淸曲隨著經濟的衰退而進入了衰落時期,大批本來是小康人家的城市居民,陷入了生計困境之中,再也沒有時間和興致去看戲、聽書、品曲了,由此揚州清曲失去了大批的聽眾。清曲藝人為了謀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琵琶、二胡,而去從事較容易獲得生活資料的新職業。

從晚清到民國時代,由於戰爭頻仍,經濟蕭條,清曲藝術的處境相當困難。但由於一些清曲藝術家的艱苦努力,還是將清曲藝術保存了下來。

抗日戰爭期間,揚州淪陷,清曲玩友謀生困難,一批名家如周錫侯、魏紹章、王萬青等首次在揚州教場老龍泉茶社對外公演,正式掛牌“揚州清曲”。

新中國成立後,揚州清曲藝人除唱傳統曲目外,曾編唱過《抗美援朝》、《三女夸夫》等新曲目。1951年前後,一些技藝較高的藝人被揚劇團和曲藝團吸收。揚州市曲藝團建立了專業的揚州清曲隊,培養了一批新演員,並編演了《劉胡蘭》等曲目。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揚州清曲遭到嚴重扼制:專業隊伍解體,傳授藝人改行,從藝人員星散。此後,揚州清曲雖有零星活動,但地域日漸狹小,藝術影響趨於衰微。

1986年,由揚州市廣陵區文化站站長朱祥生負責,聶峰牽頭,成立了廣陵清曲之友社,向社會免費招收了兩批清曲學員。這些學員學有所長,活躍在揚州城鄉,但後來由於生活困難等原因,有些人漸漸離開了清曲社。儘管如此,清曲活動一直未斷,陸續有馬金林、徐順英、陶梅芳、朱美蘭、陶波、錢明珠、王兆根等人,堅持從事揚州清曲演唱、創作、傳承活動。

藝術特點

表演形式

揚州清曲藝術團表演《和諧揚州》 揚州清曲藝術團表演《和諧揚州》

揚州清曲為坐唱表演形式,表演者少則一二人,多則八九人,且自操樂器互為伴奏。

其演出形式俗稱“開席坐”:中設一桌,三、四人至六、七人三面圍坐;面向聽眾。各操一種樂器,或獨唱,或對唱,不化妝,也無其它道具。1986年,揚州市曲藝團演出新編曲目《老鼠告狀》時,樂隊坐在台側,三位演唱者淡妝長裙坐在台中,齊敲瓷盤。演唱中還有離坐走動等幅度不大的表演。

音樂結構

揚州清曲的音樂結構屬於牌子曲類的曲牌聯綴體和單曲體兩種,曲牌眾多,鏇律優美。

省級非遺傳承人包偉演唱《揚州小巷》 省級非遺傳承人包偉演唱《揚州小巷》

揚州清曲的曲牌非常豐富,迄今統計有一百多種,有宮調、商調、微調、羽調等調式。其板式一般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和一板七眼之分。演唱分單支和聯套,全曲只用一支曲牌的為單支曲,俗稱“單片子”。鏇律優美的【南調】、【滿江紅】、【梳妝檯】等常用作單支曲演唱,其曲目多達百數十首。用多支曲牌連綴而成的稱套曲。套曲的結構比較複雜,最常見的結構稱“五瓣梅”,即用【滿江紅】作頭,用【疊落板】作尾,中間穿插多支其他曲牌。穿插五支以下曲牌者稱“小五瓣梅”,穿插五支以上曲牌者稱“大五瓣梅”。此外尚有一種少見的集曲結構,如用十八支曲牌中每一支的一部分集結成的【九腔十八調】,用【剪剪花】分別接十支不同的曲牌演唱的《十個郎》等。這些方式使揚州清曲曲牌的組合顯得既有規律又自由靈活。

唱法特點

揚州清曲藝人過去多為男性,唱法上有“窄口”、“闊口”之分。窄口,就是用假嗓模仿女聲,演唱女性人物的曲子;闊口,是用本嗓唱男性人物的曲子。演唱比較活潑詼諧的曲子時,亦稱為“潑口”。

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有四胡、二胡、琵琶,也可加打琴、墜子和敲碟子、酒杯等打擊樂器伴奏。

經典劇目

揚州清曲曲目十分豐富,有400餘個,分單曲曲目和套曲。單曲多為寫景、抒情、詠物、相思之類,如《風花雪月》、《四季相思》、《清和天氣》、《煙花自嘆》、《竹木相爭》等;套曲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如《三國》、《水滸》、《西廂記》、《紅樓夢》、《白蛇傳》、《珍珠塔》等。

流行地區

揚州清曲起源於江淮區域的中心城市揚州,主要流傳於江蘇省的揚州、鎮江、南京、蘇州及廣大的蘇北地區;在上海、山東、安徽、雲南等外省市也有流布;民國年間又傳至香港、台北等地。

傳承保護

流傳現狀

揚州清曲演出 揚州清曲演出

解放前,揚州清曲藝人沒有成立過專業性團體。 但常在一起唱奏的曲友,往往自然形成一局。解放後,藝人開始組織起來,江蘇省曲藝團、揚州市曲藝團都吸收了清曲藝人,並培養出一批新人。清曲工作者還創作了一批新唱本,如《劉胡蘭》、《工農兵》、《抗美援朝》等。但從六十年代中葉起,這一古老的曲種幾乎瀕於絕境。

保護措施

揚州清曲的保護工作開展得較早。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有關揚州清曲的調查及唱本、曲譜等史料的蒐集工作就已形成了成果;散布在揚州各地的零星藝人及愛好者也被組織起來開始了培訓,並成立了“廣陵清曲之友社”開始了團隊活動;有關揚州清曲的“藝術研討會”也多次召開,尤其是“揚州清曲研究會”、“揚州清曲資料庫”、“揚州清曲傳習所”、“揚州清曲史料館”等史料、傳習機構的成立,為揚州清曲的保護提供了諸多相關的平台;各種書刊、光碟等的編撰、製作出版,為揚州清曲的資料、作品及研究成果的保存和利用起了可貴的作用。揚州清曲的保護工作成績顯著,但由於各種原因,其所面臨的傳承危機也切實存在。

代表人物

省級非遺傳承人聶峰、陶美芳 省級非遺傳承人聶峰、陶美芳

聶峰,揚州清曲省級“非遺”傳承人。1960年考入揚州藝校,跟隨王萬青先生學習揚州清曲。1986年,聶峰在當時廣陵文化站站長朱祥生的幫助下,成立了“廣陵清曲社”。儘管是“業餘”團體,卻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參加。他整理出了《揚州畫舫錄》中所記載的全部清曲曲牌,還整理出了《三國》等套曲。對於揚州清曲的現代傳承,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入選非遺

2006年5月20日,江蘇省揚州市申報的“揚州清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曲藝價值

揚州清曲六百多年的傳承,保留了大量元、明以來的俗曲,其中一些俗曲原詞的保存,不僅有利於我們對古代民間樂曲、民間歌詞的認識和研究,而且對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現象也具有難得的認識和研究價值。揚州清曲表演風格既通俗本色,又雍容雅致,符合以敘述為主,代言為輔的曲藝藝術特質;其內容貼近生活,貼近民間,受到民眾普遍的喜愛,具有強烈的藝術審美價值。由於揚州清曲藝術上的成熟,對許多其他曲藝品種乃至地方戲曲劇種還產生了滋育作用,並為這些相關曲種、劇種的發生髮展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參考條件。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江蘇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