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陝西曲子,又稱清曲,是一種古老的以坐唱為主的民間曲藝形式。在陝西各地民間統稱為曲子,在關中又稱“迷胡(眉戶)曲子”。唱眉戶也稱為“念曲子”。眉戶(郿鄠)是陝西地方劇種之一, 洛川流行的“秧歌”,陝北三邊一帶流行的“大秧歌”,雖然名稱有異,亦屬曲子之列。
相傳因起源於太白山麓的眉縣和戶縣一帶而得名,眉戶歷來以廣大勞苦大眾的生活、勞作、愛情、婚嫁、殯喪等方方面面的言情為基調,以豐富的演唱材料和演唱形式,唱出了尋常人家的喜怒哀樂,唱出了普通百姓的志趣和愛好。這一藝術形式,已經成為廣大人民民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眾多愛好者的感情寄託與精神享受。
陝西曲子在發展過程中,曾吸收姊妹藝術的精華以豐富自己,現在眉戶的曲調結構從聽覺和感覺告訴人們它已遠遠超出陝西關中的範疇,它不但吸收了陝北民歌和陝南山歌,就連江南絲竹曲調的韻味也不時在眉戶音樂中出現,如滿江紅、四大景、四小景、魚臥浪、虞美人、小桃紅、一點油、哭五更、滾南瓜、四季相思等曲調。這些曲調豐富了眉戶的藝術特色及表現力,更加擴大了眉戶的觀眾面,使之盛傳不衰。
陝西曲子是中國戲劇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寶貴遺產之一,為了使之發揚光大,不斷出新,就要珍惜愛護和繼承發展它,使這朵奇葩為豐富人民文化生活而開綻得更加絢麗多姿,丰采耀人。
歷史沿革
陝西曲子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自明清以來陝西(特別是關中地區)就成為中國民間曲藝藝術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曲子不僅在農民、商賈之間傳唱,還是文人、學士閒暇之餘最好的消遣。有史料記載。明代中葉,陝西武功人康海(1457—1540)和戶縣人王九思(1468一1551)仕途遭貶謫後,在家鄉“挾聲伎酣歌,制樂造歌曲,自比俳優,以寄其佛郁”。
他們還常與鄉里平民同樂,舉行神廟報賽活動等。清代王敬一(富平縣人,光緒時在武功做官)特別喜愛曲子,又能演唱,他用了14年的時間收集成約11萬餘字的《羽衣新譜》(五卷一續編)。這部譜集清晰地體現了陝西曲子曲牌聯套的曲體結構和聯綴特徵(即以先越後背開始,必以先背後越結束),是現存最早一部陝西曲子書目集成。
曲子,源於唐,盛於明清。唐代“曲子”(如《敦煌曲子詞》)、“大曲”(如《涼州大曲》、《霓裳羽衣曲》)及宋代“北曲”給陝西曲子以歷史傳承上的影響;明代以康海、王九思為代表,清代以王敬一為代表的一大批造曲者、收集整理者和廣大曲子藝人為陝西曲子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傑出的奉獻。
至清光緒末年和民國初年,僅“西府”的鳳翔農村曲子班社就有22個,“東府”的大荔、華縣一代也有20多個。清光緒年間富平王敬一收編的《羽衣新譜》共錄單曲詞和聯套曲詞240多首;今人姚伶、米晞、任應凱收集出版的《眉戶音樂》,曲子的曲調(譜)多達120首。以見曲子曲目、曲調之豐富。
曲藝分類
l、單獨使用,即單個曲牌反覆演唱,表現內容簡單、情緒單一的曲目,如《十對花》 、《五更鳥》、《繡海荷》等。
2、多個曲牌聯綴地使用,在一定的連線規律下將情緒不同的多種曲牌聯綴起來,表現內容較複雜的曲目,如《背宮調》、《落江怨》、《斷橋》等。
陝西曲子的傳統曲目大約有200多篇,從內容上可分為風俗、演義、傳奇、志怪四類,代表曲目有:風俗類《張連賣布》《光棍哭妻》;
演義類多表現帝王將相建功立業、爭戰殺伐有《桃園三結義》 《古城會》;
傳奇類多出自同名戲曲故事有《刺目勸學》;
志怪類為神話有《八仙慶壽》《大賜福》等。
流行區域
陝西曲子在陝西的形成與發展雖然有東、西、南、北、中五路之說,但就渭河流域的關中平原而言,陝西曲子大致可分為東、中、西三路。換言之,眉戶至少有三個不同的流派。東路眉戶分布於西嶽華山一帶的渭南地區,當地民眾亦有稱為“迷胡”的;中路眉戶分布於西安、長安的周邊地區;西路陝西曲子分布於西府的鹹陽和寶雞地區。
至於南路眉戶則主要分布於安康,漢中地區,以及毗鄰的湖北省鄖陽,四川省廣漢,達縣等地,當地稱之謂“鄖陽三弦”“迷壺戲”;北路眉戶主要分布於延安,榆林等地區,具有濃郁的陝北民歌特色,但地亦有稱作“清曲”的。各路眉戶均各有特點各具所長,都有自己的民眾基礎。
曲子流行陝西全境。關中是曲子最密集、最豐富、輻射面最廣的盛行區:西部的鳳翔、太白、眉縣、武功,中部的周至、戶縣、長安、臨潼,東部的華陰、渭南、澄城、韓城等地,都是著名的清曲窩子。陝北的定邊、靖邊、延安、富縣、洛川,陝南的城固、洋縣、鎮巴、安康、紫陽、白河等地亦很流行。
主要素材
陝西曲子的主要素材起源於陝西民間的民歌、情歌、牧歌、樵歌、漁歌以及民間小調和童謠,經過歷史的變遷,人們在演唱時對曲調作了不斷的演變和發展,逐步形成了現在這種以套曲為形式的音樂特點。由於它唱腔清雅悅耳,唱詞通俗易懂,非常大眾化,且題材大多表現人民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經歷的人和事,再加上一些傳統的歷史故事聯唱,滿足了各層次民眾的需求,能夠作到雅俗共賞,廣受男女老少的歡迎。
它究竟產於什麼年代,因為史料上記載不詳,眾說紛雲,莫衷一是,難於考稽判斷。據學者和藝人們講述,該是在繼承元代小令(單首曲牌)和套數(聯首曲牌)的基礎上,又匯入明清俗曲和民間小調,經過長期演變,而形成的—種戲曲形式.換言之,是由歷代的—人或數人坐唱—個故事,發展到近代的由演員分工交角色,由數場折戲來完成一部完整的眉戶本戲隨後搬上舞台演出,直至展現在銀幕和銀屏上。來源畫鄉網由於時空和地域等因素的存在的,歷來的曲牌名稱,往往都是一曲多名,或一名多曲。
元代的南北曲中就有黃龍滾、五更囀,滿江紅、羅江怨,柳青娘、珍珠簾……明代的小曲就有銀紐絲,哭皇天,鬧五更,打棗竿,耍孩兒,太平年~~~~~清代的小曲中就有剪綻花、疊斷橋,跌落金錢,繡荷包,四大景,邊關調,平調,勾調,釘缸調(呀呀油調)這些歷代曲牌的名稱和現代眉戶的名稱是何等的相似,這很有可能在它們之間,確實存在著一脈相承的親緣關係,但究竟此曲牌是否彼曲牌,還有待更近一步的考證才是,清末王慧泉先生編輯的眉戶唱本<羽衣新譜>曾在序文中讚美眉戶戲“是古詩源、是新樂府,是蓮葉曲,是竹枝詞。”可見眉戶戲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已經相當大了。
表演形式
陝西曲子的表演形式是坐唱,因此俗稱“坐班清唱”、“念(唱)曲子”、“地攤子”和“板凳曲子”。七八個演唱、演奏者圍桌而坐,各執三弦、琵琶、笛子、胡琴、梆子、碰鈴、四頁瓦等樂器,邊奏邊唱。
陝西曲子的音樂形式屬曲牌聯套體,即將所敘故事情節用一系列眉戶曲調串聯起來演唱,以完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它的形式比別的板腔體形式的劇種更為靈活多變,隨著劇情的發展,喜怒哀樂的表現非常自如,而銜接也很流暢自然。眉戶歷來有《七十二大調》、《三十六小調》之傳說,究竟有多少曲調,確實很難準確統計,因為它自身生長的流程,隨時都在吸收新的素材,從而使自己不斷處於發展壯大之中,但上述傳說足以說明眉戶曲調是非常豐富的。所謂大調,泛指比較高雅,鏇律結構沉穩,跌宕有致,意蘊深邃。
表現的思想感情較為複雜而且演唱難度也比校大,故而在一般眉戶劇目中很少套用。如老龍哭海、黃龍滾、滿江紅、大金錢、陰司長城、落江怨、背宮、老五更、吹腔、韻調等曲調就屬這一類型的。而小調因說唱性很強,悅耳上口,易學易唱,比較便於掌握運用,因之,現在各地一般上演的眉戶劇目採用最多的曲調當屬小調,如崗調、勞子(平調)、蓮香(山茶花)、太平年、緊訴、五更、金紐絲、銀紐絲、剪花、勾調、鬧調、戲鞦韆、倒卷珍珠簾等。這些曲調在陝西的黃土高坡隨時都可以聽到有人在哼唱。到了農閒及逢年過節喜慶之日,民間清唱班子更是活躍非凡。眉戶這個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民間的普及由此可見一斑。
陝西曲子也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演唱規律,若一折聯唱劇目開首用“月頭”起腔,那么最後必以"月尾"終結,開首若用“背宮”起腔,那么最後必以“背尾”終結,開首若用先“月頭”後“背宮”那么結尾就應是先“二背”後“月尾”了。過去的眉戶藝人一般在演唱時都是嚴格遵循著這種套曲公式的。
其曲調
陝西曲子的曲調豐富多彩,有“七十二大調”“三十六小調”的“一百單八調”之說。大調、小調概念不清。主要曲調有“月調”、“背宮”“五更”、“西京”、“西涼”、“崗調”、“緊訴”、‘慢訴”、“銀紐絲”、“哭長城”、“說道情”、“一串鈴”、“山茶花”、“小桃紅”、“滿江紅”、“老龍哭海”等。
有擅長敘事的(如“月調”、“慢訴”),有擅長抒情的(如“五更”),有悱惻纏綿的(如“背宮”),有熱烈歡快的(如“山茶花”),有悽惋哀怨的(如“慢五更”),有悲壯豪情的(如“老龍哭海”),有活潑明朗的(如“崗調”“小四景”),有優美舒暢的(如“小桃紅”“虞美人”),還有說唱性強的(如“緊訴”“一串鈴”“說道情”)。
主要樂器
陝西曲子通常是以三弦為領奏樂器,板胡和竹笛相伴,俗稱“三大件”,再加上梆子、碰鈴擊節拍(有些地方的民眾在“念曲子"時也有以筷子敲擊菜碟兒為節拍的),四頁瓦打花彩,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各顯特長、互為聯貫,渾然一體、十分迷人的小樂隊。當然,這種小樂隊只能適應民間殯喪嫁娶,祝壽滿月,喬遷新居,還願謝神等小型活動,要在舞台上演大戲,樂隊當然要隨著演出形式的改變而變化。
演唱方式
曲子可單曲演唱,也可多曲串唱,最常見的是套曲聯唱。套曲聯唱的規律是“月(調)起月(調)落”、“月(調)背(宮)起”,“背(宮)月(調)落”,或“背(宮)月(調)起”,“月(調)背(宮)落”。起、落中間根據曲目的需要套唱除月(調)、背(宮)外的多個曲牌。
陝西曲子的演唱形式基本還是沿襲運用了過去的男女同腔同調。定調多為“F”調、“G”調、“bB”調,也有部分曲調因鏇律音域的問題用“C”調和“D”調演唱才更能表現出它的韻味。眉戶和陝西其它劇種一樣,也有著非常濃郁的地方特色,最富有代表性的便是“4”和“7”兩個音符的套用,它的“#4”是微升、“b7”是微降。
這種微升微降的特色音符一般在譜面上不於表示,全憑演唱者和演奏者通過某些口傳心授、錄音示範,逐步理解慢慢感受,最後才能達到惟妙惟肖運用自如的程度。在眉戶演唱中,以“3”音和“6”音為主音的曲調必是花音,亦稱為硬音,多表現於歡快的情緒;以“4”音和“7”音為主音的曲調必是苦音,亦稱為軟音,多表現於悲痛情緒,也有以金、銀稱謂來區分花音、苦音的。演出時,根據劇情的需要,若是要表現歡樂明快的題材時常用採花、剪花、蓮香、三六調、勾調、鬧調、花崗調、反片、石片、金紐絲、說道情、兩頭忙、閃扁擔、五里墩、十里墩、戲鞦韆、妹叔調、小放牛、一點油、魚臥浪等。
若是要表現悲痛題材則常用西京、東京、五更、長城、琵琶、閃斷橋、金錢、祭調、哭海、哭道情、哭紗窗、銀紐絲、滾白等。表現敘事題材最常用的是勞子一串鈴、鬧調一串鈴、五更一串鈴、鞦韆一串鈴、黃龍滾、慢訴、緊訴、串句背宮等。這種分類的方法是按照歷代的眉戶藝人演唱習慣而自然形成的,在某些程度上已被人們認可,因而自然的沿襲了下來。
主要曲目
陝西曲子的曲目極為豐富,據統計大約有200多個。其內容有反映歷史故事的,有敘說愛情故事的,但更多的是反映農村生活題材的。其特點是運用方言口語,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為廣大聽眾所青睞、習唱和流傳。關中曲子的曲目多為人們所知,如《五更鳥》、《表花》、《相面》、《張連賣布》、《百戲圖》、《韓湘子渡林英》、《打灶君》、《李翠蓮上吊》等。但對陝北、陝南的曲子曲目知者甚少。
其實,陝北、陝南一些邊遠的山區僻壤,往往保留著很有價值的曲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陝西文藝工作者在陝北洛川收集有洛川秧歌曲目《十不該》(明代朱載堉詞),《朋友送奴一柄扇》(唱背宮調),《青山綠水》、《琴房送燈》、《摘葡萄》、《大五更》(系套曲);在陝北定邊收集有大秧歌曲目《十里亭》、《十張紙》(單曲);
在靖邊收集有大秧歌曲目《楊元拜年》 、《十道街》、《花花轎抬親》(套曲);在陝南鎮巴收集有《數麻雀》(說唱套曲)。其中的《朋友送奴一柄扇》、《琴房送燈》等,均系清代早就流行的曲目。
韓城秧歌詞云:“曲子好比滿堂紅,那裡點著那裡明。唱曲的好比一窩蜂,賽過梁山眾弟兄。一個一個唱的爭,一百單八調兒真好聽。《張連賣布》唱得好,《打灶》《教子》出了名。┅┅”不僅說明曲子曲目、曲調的豐富,而且道出了鄉里民眾爭相傳唱的盛況。
藝術特色
陝西曲子的曲調優美動聽,藝術感染力極強,流傳的地域很廣,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和演變,使得它更趨完美,更具魅力。它不僅在陝西境內具有雄厚的民眾基礎,還向鄰近的省份發展演變並流傳,直至在好些地區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眉戶的蹤跡就非常廣泛,大西北的大部分專業文藝團體都演出眉戶戲。
甘肅境內有些地方還把眉戶稱為《蘭州鼓子》 :青海民間藝人運用濃郁的青海方言演唱的眉戶曲調,當地謂之《青海平舷》,它和《青海花兒>同樣受到當地民眾的青睞;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是我國西北陲的新疆伊犁地區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也傳唱著眉戶那優美動人的鏇律,錫伯族同胞用特有的民族語言演唱的眉戶曲調更富有民族色彩,再加上民族音樂舞蹈的融匯,一個深受錫伯族、回族、漢族民眾喜愛的《新疆曲子》便逐步形成了。
在山西省南部以臨汾和運城兩個地區為中心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幾句眉戶調。由於眉戶在晉南為當地民眾所喜愛,所以有的市縣還設立了專業眉戶劇團,而且業績頗豐,多年來在全國性的戲曲匯演中獲獎劇目層出不窮。河北省邯鄲地區平調落子劇團演出的《賣布》就是由眉戶傳統劇目《張連賣布》發展演變而成的,這齣戲亦然保持了樸素真切的演唱特點和曲調結構。
陝西曲子由陝南大巴山區流傳入川,天府腹地廣漢市劇團也演出了地地道道的眉戶戲,他們的川腔嗆白自然地摻雜著川味的特點,但確實演唱好聽。眉戶戲還隨著漢水流入湖北的西北部境內,在鄖陽地區就有眉戶曲調在民間流傳。眉戶戲在河南省的陝縣以西、靈寶一帶也頗受當地民眾歡迎,在西藏自治區的拉薩市和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市,也有文藝團體演出過眉戶戲。眉戶戲以它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優美流暢、自然清新的曲調,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傳承價值
陝西曲子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自明清以來陝西(特別是關中地區)就成為中國民間曲藝藝術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曲子不僅在農民、商賈之間傳唱,還是文人、學士閒暇之餘最好的消遣。有史料記載,明代中葉,陝西武功人康海(1457-1540)和戶縣人王九思(1468-1551)仕途遭貶謫後,在家鄉“挾聲伎酣歌,制樂造歌曲,自比俳優,以寄其佛郁”。他們還常與鄉里平民同樂,舉行神廟報賽活動等。
陝西曲子不但是中國西北部人民民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全國乃至海外也頗受人們的歡迎和愛戴。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之處的秋河兩岸,有個“陝西村”,那裡的先民是公元1879年,從陝西藍田遷徙過去的,稱為東乾族.眉戶曲子在當地頗為流傳,人們用代有異國韻味的關中方言演唱眉戶曲子,別有一番情趣,常見的劇目有《鰥夫上墳》 《寡婦驗田》等。
1949年10月,周恩來總理就推薦眉戶現代戲《十二把鐮刀》,隨新中國代表團赴東歐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參加了第二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並在莫斯科演出,受到世界各國朋友的好評和歡迎,從而使眉戶這一古老的民族藝術走向世界。澳大利亞、牙買加、西班牙、新加坡等國家的學者和朋友曾不遠萬里來到古都西安,探索眉戶的真諦。
澳大利亞悉尼市馬克理大學高級講師戴維·霍爾姆(賀大衛)博士不但為眉戶音樂的魅力所頃倒,而且能用比較地道的關中方言演唱“陝西曲子”,這不是一般的熱愛所能取得的成績,而是被眉戶這種藝術的魅力征服了他,陶醉了他,在多年的苦心鑽研後才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見藝術是沒有國界的,凡是能被中國人民喜歡的東西,同樣可以被外國朋友所喜歡.
延安秧歌運動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陝西曲子的收集、整理、出版、研究與革新,舉辦過多次匯演、調演,湧現出了一大批曲子新人、新樂、新曲目(如陝西省火線文工團、陝西省廣播文工團、西安曲藝團及寶雞、鹹陽、渭南等地區整理改編的《五更鳥》等傳統曲目以及創作演出的《王秀蓮送煙》、《說唱新莊》等新曲目),使這一曲種,後繼有人,得以發展。
陝北的李卜,長安的吳思謙,戶縣的崔念昔,周至的張萬、華縣的崔春華,韓城的劉清心,鳳翔的鄭文顯等名老藝人被邀請到魯迅藝術學院、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陝西省歌舞劇院等藝術院團及文化館傳藝教徒;延安魯藝的老音樂家張魯、安波,陝西老一輩音樂家常曾剛、王依群、張湜、姚伶、米晞、任應凱及新一代音樂家張長興等,或改編曲目(如張魯編曲的《有吃有穿》),或收集整理出版曲集(如姚伶等編輯出版的《眉戶音樂》,常曾剛編著的《迷胡音樂牌子曲》、《迷胡清唱曲集》,張長興編輯出版的《東路迷胡曲集》等),使這一曲種得以保護和發展。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