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內蒙古 ·額爾古納
遺產編號:Ⅹ-124
遺產類別:民俗
申報日期:2008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市
級別:國家
節日簡介
呼盟俄羅斯族同當地其他民族一樣,都過元旦、“三.八”國際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及民間傳統節日,諸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慶祝方式亦與當地漢族相同。
俄羅斯族節日均與東正教的節日有關,一年中有十三大節日,其中一些節日充滿濃厚的民族宗教色彩,具有廣泛的民眾性。
十三大節日是:1月7日的“聖誕節”,或稱“主降生日”;1月19日“主領洗”,又稱“冰上洗禮祭”;2月15日“主進堂”,此節時間為7周,謂“四旬大齋”,到4月26日止,在此 期間教徒忌葷吃素,但奶食不限;4月7日“聖母領報”;4月19日“主進聖城”;4月26日“ 耶穌復活節”,即“巴斯克節”;6月4日“主升天”;7月1日“聖神降臨”;8月19日“主 易聖容”;8月28日“聖母安息”;9月21日“聖母聖誕日”;9月27日“舉榮聖架”;11月4 日“聖母進堂”。這些節日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逐年減少,或者例行淡薄,特別是因俄僑回國,神父、牧師也隨著西遷或去別國,50年代開始,大部分節日活動已停止。現在每年只有“聖誕節”和“耶穌復活節”年年例行慶祝,其他節慶雖有恢復,但沒有什麼大型的統一活動。
“聖誕節”在每年的1月7日。按慣例,節日這天除念經祈禱外,教堂要插松枝,家家戶戶亦折些松枝,講究的人家室內另行布置一番,掛滿五顏六色的裝飾品及玩具、糖果、糕點等兒童禮品,並烤制大型生日蛋糕。
俄羅斯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耶穌復活節”,俄語稱“巴斯克”節。傳說其隆重程度不亞於漢族的春節。在節日到來之前,人們開始忙碌,室內粉刷一新,聖像龕前精心布置、裝飾。提前烤制出大量不同風味、不同造型的糕點,點心中有一種呈圓柱狀的大蛋糕,俄語稱“古里契”,蛋糕上有“XB ”字母的奶油花(“XB”兩字母是俄文“基督復活”的縮寫字頭),此蛋糕是敬神和主客共享的上等食品。
節日期間,男女老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人們還要把煮熟的雞蛋染成五顏六色,孩子們的口袋裝滿彩蛋,一早便上街頭,小朋友們相遇要互致節日快樂,同時拿出彩蛋相碰,比試硬度。家裡來客也以彩蛋款待。
發展
過去有教堂時,“巴斯克”前夕要作徹夜彌撒。在沒有教堂的地方,人們要在聖像前點起小蠟燭。節日當晚,家家燈光閃爍,徹夜通明。長者要向兒童贈送禮品,青壯年男女要到長者那裡請安祝福。節日通常要持續7天。人們備下酒菜,相邀聚會,輪流作東,載歌載舞,熱鬧非凡。節日裡,有些人家還要為少男少女搭起鞦韆架,一男一女或數對男女邊盪鞦韆邊唱民歌,氣氛特別歡快。
近年來,一些村屯的俄羅斯族,在節日的家庭酒會上增添了新內容,即相互交流生產經驗,相互傳授生產技術和傳遞各種信息。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