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蘿莉(ロリ),是洛麗塔(ロリータ,Lolita)的縮寫,洛麗塔原指美國一部小說《Lolita》,後在日本引伸發展成一種次文化。“蘿莉”或“蘿莉塔”作為名詞用以指稱“女孩子”本身,或指稱“穿著蘿莉裝的女性”。但作為形容詞有時會專指“擁有蘿莉風格”,例如蘿莉裝(ロリータ?ファッション,Lolita fashion)。起源
源於美籍俄裔小說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於1955年所作的長篇小說《Lolita》(中文通常譯為洛麗塔,或是羅麗泰,抑或蘿莉塔)。《Lolita》描述一名中年教授迷戀上12歲女孩Lolita的故事。此書當時一度被禁,但現在已成文學中的經典名著,並被美國蘭登書屋選為20世紀英文小說第四名,還曾被改編為同名電影《Lolita》(一樹梨花壓海棠),劇中女孩設定為15歲。此後,凡是帶有劇中女主角特質者,就被稱為“Lolita”或“Loli”。納博科夫生於聖彼得堡,俄國十月革命後流亡德國柏林,並成為享有盛名的蘇聯流亡作家之一,被世界文學評論界定為20世紀最偉大的散文體大師。1940年舉家移居美國,在韋利斯里學院任教,同時享有哈佛大學的鱗翅目研究基金(納博科夫同時也採集蝴蝶標本)。還翻譯普希金長詩《 葉普蓋尼·奧涅金》,使用直譯法,註解多於翻譯加原著的份量。
第一個公認的loli角色是1982年推出的《魔法のプリンセスミンキーモモ》里的主角momo公主。《魔法のプリンセスミンキーモモ》屬於《魔法少女》系列動畫之一,但《魔法少女》所針對的對象是女生,而且亦不算柔弱,加上當時宣傳條件有限,知曉者不多。《IQ博士》中的小芸從來不是loli;就算是《天地無用》中的莎沙美雖然有類loli特徵,但在故事中她的定位只是亞重霞的妹妹,不但戲份不多,而且製作群也沒去強調其loli特性。
loli在動畫界正式出現,loli熱潮開始席捲整個ACG界(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和遊戲Game),大量loli角色,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其中最有名又最受歡迎的是《機動戰艦》的星野琉璃,之後的《魔法少女砂沙美》的砂沙美、《魔卡少女櫻Card Captor Sakura》中的木之本櫻和《To Heart》中的馬魯芝等等也是LOLI代表。
上述五位角色可以說是主導了自1995年來,ACG界的商業生機與其主流市場。在其之後,幾乎每部作品都得有個loli,甚至是整部作品充斥著loli。這樣子的結果,形成女性角色以往的百花齊放、各展姿態、爭奇鬥豔的盛況不再。充斥著可愛,隨波逐流而沒有特色、亦無變化,往往容易單調而乏味。最明顯的就是,以前就算有小女孩的角色,也不等於loli;而現在則是只要是小女孩,那就大概是loli了。
蘿莉文化相關解釋
蘿莉文化(Gothic Lolita)是一種源自日本的衣著次文化,流行於少眾的青少年,其中以女性占多。蘿莉式的衣著主要模仿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宮廷式服裝。一般文化歷史研究指,蘿莉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具強烈性暗示的穿衣文化,利用衣著來刺激起蘿莉愛好者的性慾。
服飾分類:
1。GothicLolitaGothicLolita意指歐洲宮廷歌德式的娃娃打扮,以黑白色為主,特色是同樣擁有天使和魔鬼的特質,給人一種冷艷的感覺。由於打扮較成熟,所以最受OL客歡迎。
2。SweetLolita
SweetLolita又可稱為BabyLolita,以白色、粉紅色及碎花為主,裙身捆有大量的蕾絲花邊和蝴蝶結,款式非常可愛,穿上身簡直活像一個洋娃娃,勁受靚妹客歡迎!
3。ClassicLolita
ClassicLolita同樣以粉色和碎花為主,但款式較簡單,裙身以少蕾絲、多cutting和荷葉褶為主,以表現高貴典雅的風格。對於初玩Lolita的少女,怕醜又怕過分突出,就相當適合!
“蘿莉”的詞源
“蘿莉”源自英語“Lolita”,即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女主角名稱。電影改編自美籍俄裔作家伏拉地米爾·納波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小說《羅莉塔》。Lolita這個詞語傳入日本之後演生成“蘿莉控”(源自羅莉塔情節、Lolita Complex在日語中的組合字),指對未成年少女有特殊喜好的人士。之後這個名詞再傳到了台灣,再產成以“蘿莉”來形容那些樣貌衣著會使“蘿莉控”極端喜愛(日語:萌え)的少女(尤其是ACG的)。蘿莉式衣著
蘿莉式衣著仿照以上電影女主角的服飾而設計的衣服,與古代的西洋宮廷服類似,都是很華麗的服飾。具體來說,就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女性服飾的延續,就是一種上身穿上蕾絲緊身上衣、下身襯以傘裙、以及配有超大蝴蝶結的衣飾。不過,蘿莉式的衣著相對來講比較短或不合身,以突顯生長中女性的身材。
蘿莉式的衣著按色彩分成兩類,分別是“光”與“闇”。這亦是日本少女漫畫的一種分類方式。光系列的以粉紅或白為主,給人一種純潔的感覺;而闇系列的以黑或藍為主,是一種混合哥德式服飾及西方喪服的設計。
時下蘿莉文化追隨者未必完全理解衣著背後的種種歷史,有指這他們只是盲目跟隨時尚、或想譁眾取寵惹人注目。
蘿莉控
“蘿莉控”這個詞語“ロリータ?コンプレックス”(Lolita Complex的日語片假名表記法)這個詞語,日文中一般會以“ロリコン”為其簡稱,而在華文世界中,則以音譯而來的“蘿莉控”為主要的表記方式來使用著。“蘿莉控”這個辭語本身並不單純是蘿莉塔情結的簡稱,而是指熱切追求ACG(動畫、漫畫、遊戲)等等作品中登場的幼、少女角色的愛好者們。日本海外而言,華文世界中使用的“蘿莉控”也是以這種意義為主,而拉丁字母使用地區則以“Lolicon”或“Rorikon”表記。
御宅文化里的蘿莉控
這個詞語在日本最遲是在1970年代開始被廣泛的使用著,吾妻ひでお等人的漫畫世界中,一部分的媒體似乎已經廣泛的流行著這種用法。從八十年代開始,“ロリコン”這個辭彙流行起來,在內山亜紀的漫畫“ロリコン?ラブ”(1983)的影響之下,“體験告白 仆のロリコン?ラブ”系列(1983)等等作品隨之出版,而同時期“ロリコン大全集”(1983)、“ロリコン白書”(1982)等等的書籍也問世了。此外,日活(原“日本活動寫真株式會社”,在改組為日活時曾有段時間專出成人電影,現為Namco公司的子公司)曾以當時的招牌“にっかつロマンポルノ”成人電影系列作品,在1983年製作了名為“ロリコンハウス おしめりジュンコ”(青木琴美主演)的作品。另,作為蘿莉控的反義詞,將比起對成年男性而言,對於未成年的少男更具“性趣”的性向稱作“正太控”(ショタコン)的用法,也被發現從1980年代開始,以御宅族、同人等等的狹隘圈子內被使用著。 而在網路上,被稱為蘿莉控的人基本上多帶有貶義。
心理分析
一般來說LOLI給人一種保護欲。Lolita不單是一種服飾潮流,更是年青人表達情感需要的方式,或是彌補自信不足的自我保護武裝。一如發展心理學家艾力遜指出,年青人正處於“自我認識與迷亂”的階段,他們往往擁有童真與夢想,有擺脫現實規限的渴求,需要尋找自我,因此以不羈和野性挑戰傳統,期望得到別人關注、了解、認同和真正接納。
(註:右圖人物為galgame《Narcissu》中的主角佐倉瀬津美)注釋
縮寫後的中譯,習慣上通常會轉為艸部的“蘿”字。
例如會對小女孩產生性幻想,相關綜合症稱為洛麗塔綜合症(ロリータ?シンドローム,Lolita syndrome),日本美其名為情結或綜合症,實質是嚴重罪行,因為即使只是私下傳播或觀看女孩子裸體照片,也會形成一種市場需求,間接令不法份子用盡方法去拍攝迎合這種需求的照片,從而令小女孩身心和成長受害。大部份國家均有保護兒童的法例,日本則要延至1999年,才開始定立保護兒童等相關法例。
此處的“蘿莉”只作名詞解,不作形容詞解,因為“蘿莉控”只指喜歡女孩子的人或喜歡“穿蘿莉裝的女性”的人,但不包括“喜歡穿蘿莉裝”的女性。
劃分
一個女生究竟是不是蘿莉,每人的定義都有不同:有以年齡(嚴格生理年齡)來分的,有以氣質(心理年齡、外表年齡)來分的,更嚴格的是兩項標準都要達到的,最後還有自己認為是就當作是的。不過普遍來說,必要的特徵就是“未發育完全”(或者尚未發育)以及萌。Lolita書中對於Loli年齡的定義是12-13歲,既正在成長中,馬上就要成熟但還沒有成熟的少女(不是兒童)。這一點上,劃分根據。因英國20世紀30年代間(1933-1936?)曾推出法典對少女的年齡進行定義:
8歲以下:女童
8-12歲:幼女
13-18歲 少女
18歲以上:成年女性
這種劃分方法,界於成熟與幼稚之間,更能體現Loli的魅力 。
但這都是前話,現在經過演變定義也比較模糊,有很多人喜歡更低齡型,既8歲以前的,超低齡型Loli,也有人喜歡,已進入青春期的,即將成熟的,即14-16歲的,即成熟型Loli。各有所愛,各隨其變.
從年齡上,12-15為標準Loli,7-12為愛麗斯式Loli,7以下為High Loli。那些對年齡有嚴格要求的羅莉控也因此而分類,對於好第一類的變叫lolikon,好第二類的為alikon,好第三類的就是haikon了。
Loli從外表特質上看,基本身高在160以下,也就是相當於小學生或初一學生身高。大體有兩類,一種是Sweet Love Loli,多數都是這種的。另一種就是Elegant Gothic Loli(哥德式)。
但不論低齡,成熟,還是正統LOLI,都是年輕,可愛的象徵,是上天賜予的寶物,是凡間的精靈,是人間的天使……但她們也是最弱小,最需要保護的群體,所以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每一個Loli,對她們予以保護,予以關心。
當然,有鑒於目前某些奇怪法律的原因,幼女一詞較為敏感,故有網友歸納了以下論斷:
把一個小女孩推倒,她如果說:“好痛喔~~”那就是幼女;如果她驚恐的說:“你想乾什麼!?”那才是蘿莉。
二次元蘿莉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