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淮詞又稱淮調,在阜陽地區傳唱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流布地區多集中在沿淮和水路的一些集鎮。據調查,流行於阜陽地區的淮詞曲目有30多個。
建國後,文化部門一直重視淮詞的搶救和挖掘工作。50年代和80年代多次派專業工作者到阜南、阜陽縣等地進行蒐集整理工作。
1986年,在安徽省曲藝新曲(書)目比賽中,阜陽市演出的淮詞坐唱《凡人小事》,獲創作一等獎,演出二等獎。阜南縣在被譽為“淮詞窩”的中崗鎮,集中健在的淮詞老藝人對淮詞曲目、音樂進行系統整理,鼓勵老藝人收徒傳藝,使淮詞這一民族曲藝藝術老樹新花,再呈芬芳。
由來
據阜南縣文聯副主席冷治武介紹說,關於淮詞的由來,至今都有不同說法。有的說,是發源於明朝在長江下游及其支流流域的一種小曲,之後流傳到淮河一帶來的,而我市的潁上、阜南都有,而且很盛。
由於這些地區百姓語言、音調和習俗都不大相同,因此相互吸收融化,各具特色。到了清末民初的時候,在淮河上至淮濱下至正陽關這一帶,變成了獨具特色的淮詞。但也有人說是清代一些趕考舉子上南京趕考,不少富家子弟沒有考中,就到秦淮河的青樓聽小曲解悶,同時也學著唱,以後演變成了淮詞。
阜南縣1903年生、已故的淮詞老藝人袁海波曾經回憶說,他小時候淮詞就在淮河兩岸被傳唱起來了,而他的師傅張二少就是在淮河的大船上跟清江、揚州的商人、歌妓學的。
伴奏樂器
淮詞的伴奏樂器為二胡和四胡
演唱內容
演唱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類:勞作傾訴類、愛情婚姻類和世情風物類。其唱腔音樂為板腔體,一般由“穿心子”、“彩句子”、“慢八板”等組成。
特點
鏇律委婉曲折,音域跨度不大。唱詞語言結構靈活,地方特色濃厚,“啊”、“哎”、“喲”、“你小”等虛詞運用較多。
淮詞特點主要是,曲調細膩柔麗,婉轉優美,講究字正腔圓,韻味深沉。而詞格上較規正統一,所有曲目句數按一定程式安排。在唱詞的句式結構上灑脫多變,不拘一格。文詞清雅優美,頗具古典詩詞格調。伴奏樂器以簫、碟為主。
藝術特色
“淮詞”二十世紀初,在壽縣地區幾乎有口皆碑,婦孺皆會,十分流行。還有些藝人則到茶館、酒樓、妓院演唱,以此謀生。建國後,“淮詞”經民間藝人挖掘整理,重新改編後,增強了時代感。以其獨特的風格,登上了文藝舞台,並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和讚揚。曾有老藝人表演,在六安地區音樂舞蹈匯演和全省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中,雙雙榮獲挖掘整理和表演一等獎。其唱腔及演唱形式:主要《穿心子》、《慢八板》、《彩句子》,藝人也兼唱民間小調《上河(湖)調》、《下河(湖)調》、《四季相思》、《玉美佳人》等。
演唱和伴唱共四人參加,一人主唱,一人幫唱,左手持瓷質,右手執一根竹筷,在瓷質上下敲擊,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其餘兩人一個拉二胡,一個拉四胡,有時也幫唱。“淮詞”的藝術特點:詞本結構四句唱腔為一段,句式多是七句、十句交錯,無一定格式,一個曲牌時可換韻。《慢八板》、《彩句子》以五聲音節級進為主,《穿心子》以六聲音階為主。發展手法有嚴格重複、變化重複、擴展、取尾、取中、拼接等。全曲既統一,又有變化,手法十分高超。它直接呼喚、激發的是情感與意志。
相傳民歌《寶卷》,歷來多根據各地方言自成曲調,壽縣地方風格鮮明。其藝術特點:全曲以五聲調式級進為主。其餘音都在經過音位置,起著潤飾弦律、調整字調和鏇律的關係以及渲染音樂的地方色彩著用。發展手法多用緊縮、加花、簡化、搭尾、重複等。使全曲的曲式結構既有統一又富有變化。該曲富有一定的表現性和表情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廣泛流行在壽縣瓦西地區的《游場》。是根據民間歌舞“花鼓燈”中的“花場”伴奏,經民間老藝人改編成板胡獨奏曲《游場》 ,發展成為一首變奏曲。使原曲只有12小節的樂曲將它發展成為引子,20餘段的一首較大型的變奏曲。該曲採用了加花、轉位、簡化的節奏音型,加上精湛的板胡演奏技巧,且吸收了二胡獨奏中的內、外弦音色對比的特點,運用各種變奏手法,並模仿多種動物叫聲,交錯出現、時有對答的華彩,但變化而不亂,結尾還是落在原曲弦律上,板胡在變奏時,伴奏部分仍用原曲鏇律,所以聽起來既有變化無窮,又有相當統一之感。使全曲生機盎然,在流傳地區獨樹一幟。
還有眾多的壽縣民歌,像《丫頭歌》、《十把小扇》、《半邊黃瓜半邊秧》等。它記錄了各個不同時期農村變革的真實心聲,老百姓的生活以及對共產黨的感恩之情。還有曲調優美、婉轉、流暢,變化較多的北路“廬劇“唱腔、正陽關三閣、壽州鑼鼓、花鼓燈都是當地非常有價值的民歌,反應著人們的生活。民歌是當地人們生活、情感的真實反應。有人說: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是越來越高了,民歌反應的內容應該有所改變,但是,我們應該承認的是:不管人們生活水平如何改善,但民歌的魂還在,它依然是現在音樂創作的重要音樂素材。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