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耍花樓是合浦當地一種民間歌舞,用廉州話演唱,主要流傳於廉州、黨江、西場、石灣、沙崗等講廉州話的鄉鎮。藝術特點
其藝術特點是:鄉音鄉語、活潑奔放、氣氛熱烈,充滿喜慶色彩。起源
耍花樓起源於清朝初年,當時的勞動人民比較封建迷信,民間普遍存在祭社、求雨、酬神、為死者做齋等迷信活動。在舉行這些活動時,需要請師傅佬(道公、道士)前來進行各種驅邪、求神的儀式。道士便編排出各式舞蹈動作,口中念念有詞,從而使其活動顯得神秘和煞有介事,以欺騙民眾。耍花樓就是起源於這種充滿封建迷信的活動儀式,是道教與藝術結合的產物。表演形式
耍花樓主要由一男一女對唱對舞,男的手持花傘,女的手持扇子和手帕,邊唱邊舞,唱的主要曲調有“花樓調”、“石榴花”、“採茶調”、“掛金索”、“二環調”等等。這種曲調唱詞情調優美,如“花樓調”中的主調唱詞唱道:“造樓師主回宮裡,耍樓噦;耍樓仙人出壇前,耍樓噦;樓耍噦;喜慶慶,水花飄飄耍花樓。/左手捧杯功德水,耍樓噦;右手執條楊柳條,耍樓噦,樓耍噦;喜慶慶,水花飄飄耍花樓。”舞的主要功夫,男的有毯子功、傘子功、腰腿功、矮步功,女的有扇子功、手帕功和碎步功。一男一女兩個人身穿傳統服裝,在舞台上交叉穿插表演,唱詞曲調優美,舞步多姿多彩,氣氛熱烈。現狀
耍花樓發展到今天,已從充滿封建迷信的色彩中走出來,並發展為有一男一女對唱對舞的耍花樓和群體耍花樓,成為慶豐收迎新春的喜慶歌舞。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