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
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從蟒川坡上的嚴和店到東南的羅圈、桃溝、清涼寺直到魯山斷店,方圓百里之遙,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岩、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高嶺土、石英、煤炭資源優勢,是汝瓷賴以生存薪火相傳的天然環境。技藝流程
採石→撿石→洗石→粉碎→過濾→煉泥→手工拉坯(模具灌漿成型坯)→晾坯→修坯→雕刻→素燒(600——800度)→上釉(瑪瑙釉)→上釉坯精修→陰乾→裝匣缽→高溫氧化還原火燒成(1000-——1400度)。天青汝瓷是在重還原氣氛中和高溫條件下燒成的,粉青汝瓷是在中等不氣氛中和稍低溫度條件下燒成的,豆綠汝瓷在輕還原氛中和低溫度條件下燒成的。特色
汝瓷造型古樸大方,其釉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汝瓷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讚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
汝州東北方燒造的是稍有花紋裝飾的青瓷,釉色極潤澤而帶蔥綠是早期的產品;南方燒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裝飾,隱隱浮現在透明的艾綠釉之下,但製作時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區出土的大多是汝窯新窯器,多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還生產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汝窯瓷價值千萬並非完全因其存世稀少,更重要的在於其工藝之絕倫,釉色之變幻
在宋朝,汝瓷的燒造對釉料的配方和火候的掌握都有著極嚴格的要求。汝窯產品質地細膩,釉色潤澤,造型工整,工藝精緻。其釉色淡者如碧空萬里,謂之“天青”;深者似雨過天晴雲破之處,謂之“天藍”。
汝窯的“窯變”也非同尋常。由於每件瓷坯在窯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受熱程度各異,產生的“窯變”效果就不一樣。在燒造成功的汝瓷釉面上往往開有細碎繁密的紋片,宛如魚鱗或冰裂狀,備受人們的讚譽。
正是由於汝瓷技藝超群,因而得到北宋宮廷的賞識。到北宋晚期,汝窯御用品燒制時以名貴的瑪瑙入釉,以致汝窯瓷汁如堆脂,面若美玉,工藝愈加精湛,在當時的各個窯口,曾有“汝窯為魁”之稱。
汝窯胎質細潤,多數象點燃過的香灰色。透過釉底處微微帶些粉色,不同於同時期的其他青瓷,風格獨特,呈現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汝瓷釉汁瑩潤,多豆青、粉青、月白、蔥綠等。通體有細片,底有芝麻細小支釘,是支燒的痕跡。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汝窯弦紋尊(奩)、洗”,是古陶瓷中罕見的珍品。
記載
北宋,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時屬直隸州即現今的汝州市),當時(公元1102—1127年)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現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據《中國美術史》記載)。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南北兩大瓷區;北區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張公巷、文廟,大峪鄉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窯到臨汝鎮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至羅圈、桃木溝和清涼寺、梁窪,直至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到內鄉、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窯生產歷史上的昌盛時期。宋·周輝《清波雜誌》、陸游《老學庵筆記》、周密《武林舊事》、杜綰《石譜》、歐陽修《歸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論》、《正德汝州志》等書,曾記載有汝瓷的始況。“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宋人葉寘《坦齋筆衡》清說郛(fu)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的贊語。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官窯也隨之被毀,作為一代名瓷的北宋官窯僅存世18年。汝瓷燒制技藝隨之失傳。雖然元、明、清歷代民間窯場仍然不斷燒制,但因種種原因,均未成功。
民國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資本家李紹初曾在汝州蟒川嚴和店汝窯舊址建窯試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馮先銘說:“汝窯釉色最難仿,比定、鈞、耀等窯難度大的多,不易仿製,因此傳世製品根本無亂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間,督學孫灝詩云:“青瓷上選無雕飾,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貢紹興年,瓶盞爐球動顏色。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皿蟲為盅物之蠹,人巧久絕天難留。金盤玉碗世稱寶,翻從泥土求精好。窯空煙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詩人對汝瓷作了高度評價,但也表達了他對汝瓷失傳的感慨之情。
汝窯神秘消失,連窯址也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汝官瓷”的窯址何在,是中國陶瓷史上長期未決的一大懸案,故尋訪汝官窯遺址及燒造技術,成為中國幾代陶瓷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的一大夙願。
汝窯的發現可謂一波三折,屈指算來前後經歷了半個世紀之久。從20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和北京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對遍布河南全境的數十處古窯址進行了全面調查,考察的重點主要放在臨汝縣(今汝州市)境內,但多次尋訪無果。
然而,許多重要的考古發現都是不期而遇的。葉朊襝壬1977年在寶豐清涼寺窯址採集到的1件天青釉汝瓷片,經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化驗,發現與北京故宮所藏汝窯盤的化驗數據基本相同。1985年在鄭州舉行的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年會上,他首次提出寶豐清涼寺“未必不是一條尋覓汝窯窯址的有力線索”。
20世紀八十年代初,寶豐縣文化部門在文物普查中,從清涼寺等地民眾保存的瓷器中,發現了與北宋宮廷御用汝瓷特徵完全相同的瓷盤,從而為尋找汝官窯口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
1986年10月,寶豐縣清涼寺村農民在犁地時發現了兩個完整的筆洗,經專家鑑定,與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傳世汝瓷一模一樣。隨後,上海博物館的兩名陶瓷專業人員在寶豐清涼寺採集到46件瓷片和3件窯具,汝窯終露端倪。
1987年10—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對寶豐清涼寺瓷窯址進行試掘,開挖探方兩個,發掘面積200平方米,發現典型御用汝瓷10餘件,遂將該窯址確定為汝官窯遺址。然而好事多磨,在隨後的10年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在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300米的遺址範圍內又先後組織了4次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儘管每次都有一定的收穫和新的進展,但出土瓷器均為民窯產品,汝官窯窯址的中心燒造區仍未找到。
直到2004年5月,汝官窯古窯在汝州的張公巷找到。這一發現震動了中外48位考古專家和學者,他們來到汝州張公巷,對發掘的古窯址進行認定,確認張公巷就是北宋官窯,使“千年之謎”的宋代汝官窯得以揭曉。
進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在國務院日前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汝瓷燒制技藝在列。據了解,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總計191項,汝瓷燒制技藝屬傳統技藝類,該類別全國入選共26項。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