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四弦書

澤州四弦書

澤州四弦書,是流行在清澤州府,即今山西晉城市的一種表演形式,以四弦(四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形成年代無文獻資料可考。已知最早擅演澤州四弦書的藝人,是清光緒年間澤州府犁川鎮的盲藝人程天和(約1872-1932)。據此推知,澤州四弦書至遲在清代光緒年間之前即已形成,距今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澤州四弦書以四弦(四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形成年代無文獻資料可考。已知最早擅演澤州四弦書的藝人,是清光緒年間澤州府犁川鎮的盲藝人程天和(約1872-1932)。據此推知,澤州四弦書至遲在清代光緒年間之前即已形成,距今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晉城市成立了以演出澤州四弦書為主的曲藝隊。編演過《考神婆》《吳全有接閨女》《河神娶妻》等新節目。進入21世紀後,隨著老藝人年齡增大和相繼去世,演出場次日漸減少,澤州四弦書瀕臨消亡的危險,急需搶救和保護。多年來,當地一直在開展相關的保護工作。

藝術特色

表演形式

澤州四弦書表演形式為說唱相間,以唱為主,採用晉城方言。早期只有一人用四弦和腿板自行伴奏表演,後來出現多人伴奏。以及腿板、(大中小)鈸各一個。伴奏方式為間奏式,即演唱時不伴奏。唱詞格式基本為七字上下句體,下句押韻。澤
州四弦書節目以“貫”為單位,“一貫”指節目故事的一個段落,通常約演一個小時。一個長篇節目由若干“貫”組成,稱為“大貫”。新中國成立後,晉城市曲藝
隊在傳統坐著表演的演出方式之外,出現了站立表演和走動表演。同時,伴奏樂器用二胡取代了四弦,增加了嗩吶、小鼓和梆板。

代表曲目

其代表性傳統節目有《回文屏》(三十二貫)《三洪傳》(二十四貫)《烈女傳》(十三貫)《紅羅山》(九貫)等。另有中篇節目《百鳥朝鳳》《楊八姐遊春》《二老比子》等,短篇節目《小寡婦上墳》《光棍哭妻》《小兩口吃粽》等。舊時演出澤州四弦書的都是盲藝人,大都是三倆結夥,並無班社組織。鄉民的酬神、還願、慶賀是演出的主要時機。通常“說神書”演《游天台》《大八仙》《富貴長春》《斧劈華山》等節目;過生日、做滿月演《度林英》《三姐落凡》《天仙送子》等節目;祝壽演《徐公子拜壽》《龍三姐拜壽》等節目;婚慶多演《西廂記》《梁祝下山》等節目。

傳承意義

澤州四弦書雖然歷史並不是很久遠,但其價值確不小。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該表演形式主義分布在今山西晉城市一帶。代表性傳承人有陳拴發、馬莉(藝名馬新梅)等。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