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小調

桑植小調

桑植素有“民歌的海洋”和“民歌之鄉”的美譽。桑植小調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源遠流長,浩如煙海。

簡介

桑植小調演唱桑植小調演唱

桑植素有“民歌的海洋”和“民歌之鄉”的美譽。桑植小調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源遠流長,浩如煙海。千百年來,她伴隨著歷史,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傾訴桑植各族人民的思想情感與理想願望,凝結桑植各族人民的辛勞與血汗,展示桑植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她將真善美有機融合和統一,以其淳樸、真摯的情感而扣人心弦,以其豐富多變的曲調而多姿多彩,以其優美動聽的鏇律而令人銷魂。
桑植是個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縣份。這些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創造的文化,多以口頭代代相傳,桑植小調就是他們創作的口頭文學與音樂的結合。作為口碑古籍有的來自堆蘭積翠的田間,有的來自碧波蕩漾的溪旁,有的來自鋪滿鮮花的山谷,有的來自日落黃昏的曠野,但無論是在陽光里,或是在月光下,雖然悠揚悅耳,餘音繞樑,然而卻極易流逝、演變和訛傳。為了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搶救、保存和發展桑植小調這朵絢麗多彩的民族鮮花,使她能像張家界風光一樣,在世紀之交快步走出深閨,向大江南北,向世界名地展示她迷人的風彩,張家界市民族古籍辦會同桑植縣民委和文化局,從歷年收集的幾千首民歌中,篩選出七百餘首,加以整理編輯成《桑植小調》一書,予以出版,並囑為作序。此乃實屬功在當代,惠在了孫的盛事,故我欣然應充,樂當此任,並謹以自已多年的調查研究,對桑植小調的歷史淵源、品種、特色及其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影響,作簡要說明,以便讀者開卷就能窺見其一斑,知其梗概。

藝術研究

桑植小調桑植小調

為搶救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桑植縣委、縣政府提出打造“文化名縣、旅遊強縣”的目標後,企業文化局和民委指導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的鄉(鎮)搶救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編印《桑植民歌精選》,舉行桑植民歌大獎賽,還做了大量編印出書和音像資料的拍攝工作,先後拍攝了《張家界土家風情》 、《桑植民歌(姊妹花)》、《張家界民歌金曲》和《湘西民歌精粹》等10多個光碟;編印了《桑植民間器樂精選》、《桑植民族舞蹈精選》、《桑植花燈戲演本》、《桑植民間曲藝精選》、《永定區民間傳統藝術作品精選》和《土家族歌謠選萃》等書籍。

但是,這樣一種備受世人喜愛的原生態民歌,一直以來在學術界卻沒有得到相關研究者們的重視。目前對桑植民歌研究的系統成果極為有限,未見正式出版的學術專著,除了《中國民間歌謠集成湖南卷.桑植本》《湖南民間歌曲資料.革命民歌選》 《桑植民歌》 《桑植白族民歌選》《桑植民歌精選》外,只有本地文化部門收集整理的一些類似歌集本。相關的學術論文僅7篇(以1980-2009年學術期刊網為準)。其中蔡曦《桑植民歌中襯詞襯腔初探》(《湖南民間音樂研究》,1985年1月)、魯頌《論桑植民歌》(《湖南民間音樂研究》,1985年2月)從音樂學角度進行研究;唐莉敏《襯詞在桑植民歌中的運用》(《懷化學院學報》,2007年第9期)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研究;侯碧雲《桑植民歌的藝術特徵》(《藝海》,2006年第2期)從文藝學角度進行研究;湯義《湖南桑植民歌淵源及價值探析》(《吉首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從歷史學角度進行研究;李靜《向著死亡衝鋒陷陣的慷慨悲歌——桑植土家族革命民歌賞析》(《民族論壇》,2006年第6期)從美學角度進行研究;王成均、石紹河《桑植白族民歌——永不凋零的藝術奇葩》(《民族論壇》,2002年第7期)從地理學角度進行研究。以上這些思考和研究雖然關涉到了桑植民歌的歷史與未來,關涉到了桑植民歌的淵源、曲調、風格特徵等方面,但卻未能真正揭示出隱匿在桑植民歌背後深層次的原生態文化,沒能清楚地表達出桑植民歌承載的遠古文化信息,沒能充分挖掘出桑植民歌重要的社會屬性、人文價值和精神內涵。因此,桑植民歌的研究空間還有待進一步拓展,其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蘊還有待進一步開掘,桑植民歌在資料蒐集整理的基礎上急需學術界的理論關注。

發展現狀

桑植小調桑植小調

桑植小調源遠流長,浩如煙海,其特點是情感淳樸、真摯,扣人心弦,曲調豐富多變,鏇律優美動聽。
(一)底蘊深厚,燦若雲錦
桑植小調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源遠流長。它是桑植各族人民心聲的流露,它同桑植的社會歷史、民族風俗習慣等緊密聯繫在一起。桑植地處武陵山脈腹地,位於湘西北邊陲,與鄂西和渝東、黔東毗鄰相連。在歷史上,桑植曾有內半縣即原柿溪宣尉司和外半縣即原軍民安福所之分,直到清初“改土為流”,二者才合併建立由“軍、民、客、土、苗”多民族組成的桑植。但民風民俗基本上仍然是以土家族為代表性的風俗。據縣誌記載:“土家正月賽燈,擺手,唱擺手歌,為鞦韆之戲,至(正月)十六為止。”每逢佳節,土家男女身著節日盛裝,來到擺手堂圍成圓圈,伴隨鑼鼓,載歌載舞,歌唱民族的起源和徙遷,歌頌民族英雄,表達祈年豐收、天下太平,乃至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慕情感,桑植小調的產生、發展與土家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純樸的民風民俗總是連為一體,密不可分。
千百年來,桑植小調一代代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如流傳桑植白石、西蓮、人潮溪一帶的“薅草鑼鼓”,至今還保存著“請神”、“送神”等原始遺風,勞作者在“鑼鼓”點子的指揮下,歌聲應和,開展勞動競賽,喲嗬喧天。
(二)品種繁多,特色鮮明
據資料記載,桑植小調共有1萬多首,通過分門別類,改編整理。有山歌1400多首,花燈典調129首,小調200多首,勞動號子100多首,風俗儀式66首,編輯50多萬字。經過歲月的打磨,桑植小調已成了一朵經久不衰的民間藝術奇葩。
桑植小調是桑植各族的先民長期創造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品種繁多,內容極為豐富。有高亢明快的山歌,溫柔動聽的情歌,風趣活潑的小調,熱情歡快的花燈,激越感人的勞動號子,振奮昂揚的薅草鑼鼓調子,鼓舞革命鬥志的革命民歌,說唱參半的儀式歌,以歌代哭的輓歌,以哭代歌的嫁歌,以及清幽自然的搖籃曲,人們喜聞樂見的三棒鼓、漁鼓等說唱藝術。她們是桑植各民族先民表達喜怒哀樂,流露情感心聲的藝術結晶。
(三)桑植小調的弘揚進展
通過融合現代的音樂元素和時代特點賦予桑植小調新的內涵,大力弘揚桑植小調,是發展桑植小調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桑植從兩個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一是蒐集整理民間即興創作的民歌。桑植小調來源於民間,屬民眾即興而作,口頭相傳,因此,桑植縣民族文化工作部門定期深入民眾間,及時蒐集整理民間流傳的當代即興創作的桑植小調。如經典民歌《馬桑樹兒搭燈台》來源於桑植縣橋自灣鄉,通過民間文藝調演形式被發現,作曲家、原《中國音樂》總編輯秦西弦先生將它譽為“金色的鏇律”,並被收錄進《中外優秀歌曲300首》。二是加強改編工作。原生態的桑植小調錶現形式單一,唱腔較為簡單,而且由於民歌歌詞來源於過去的生活,和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內容不符。
要想民歌經久不衰,有更強的生命力,就要多方面的加工處理,使之具有時代氣息,與時俱進。因此,桑植縣文化部門對桑植小調進行了改編,將現代的音樂元素融合到桑植小調中去,通過多聲部的演繹,從曲式結構、聲部和諧等方面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桑植小調的民族特色,豐富了歌曲刻畫的形象。比如經過改編的《花大姐》 、《咕嚕嚕,刮啦啦》、《槐樹花兒香》等曲目不僅獲得了“湖南省少數民族文藝調演”二等獎,還上了中央電視台的“精彩中國•江山如此多嬌”欄目。還有根據桑植小調基調新近創作的《洪家關》、《最美還是八大公山》等曲目也成了膾炙人口的好歌。

存在問題

演唱桑植小調演唱桑植小調

儘管桑植縣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桑植小調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國內及其他先進城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相比,仍有諸多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年輕人與老藝人的思想代溝成為桑植小調傳承的主要原因。當代大多數年輕人出生在改革開放前後,接受系統的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文化程度比較高,思想觀念比較超前,始終緊跟時代潮流或領先於時代步伐。正是因為他們一直受到最先進最前端的文化衝擊,相當一部分年輕人對傳統的事物不感興趣。而現在老藝人大多都是50歲以上的,大多數出生在解放戰爭時期,經歷層層磨難,大部分文化程度較低,但閱歷豐富,飽嘗人生艱辛,感悟人生真諦,特別是經常回憶過去,陳舊的思想意識比較突出,勇於傳承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為此,當代青少年的追求變化、時尚與老年人穩重、懷舊之間存在明顯的理念差異和不同的價值觀念,已經成為桑植小調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思想障礙。
2、桑植小調文化競爭力在經濟建設中競爭力不夠強。繼資源、管理、科技、人才競爭之後,文化戰略成為全球競爭的最後一層帷幕。文化是第一競爭力,是終極競爭力。特別是在國外文化猛烈衝擊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新形勢下,桑植小調的傳承和保護更為重要。為此,加強文化建設口號在制定經濟社會規劃時隨處可見,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偏重於應對經濟危機、經濟轉型、改變經濟成長方式等重要工作,並沒有真正把文化工作特別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完全融入到中心工作中統籌規劃。因工作上不重視,經費上不支持,致使桑植小調文化在各行業的競爭力較弱,也表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競爭力不夠強,已經成為提升文化競爭力的一個制約。

價值意義

桑植小調桑植小調

關於原生態民歌的當代意義,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田青研究員為之作出了確切的評價,認為其意義在於:“第一,持續歷史,重新找到我們民族文化的根;第二,回歸藝術的本真,提倡真情和個性,反對在藝術領域裡的技術至上主義和科學主義;第三,提倡文化的多樣性,反對在某一個藝術領域只有一種聲音,以保留住我們的民族文化基因。

桑植民歌是湘西這塊神秘土地上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承載著大量原生態文化的程式化信息,隱藏著深沉的文化背景和民間文化底蘊,全面反映了民間社會的文化及生活狀態。經過千年的文化積澱和代代相傳,成為人們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物載形式,包含著豐富的民俗內涵、審美意義、人文價值。

桑植民歌也是中華民族音樂藝術的瑰寶,極富民族和地方特色,其結構形式和鏇律,是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受到各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民族風俗習慣和民族審美差異的影響,構成了思想上的多元性,內容上的包容性,形式上的多樣性,風格上的獨特性。它有小調、禮儀歌、儺腔等,涵蓋了傳統民歌的所有曲種。曲式結構嚴謹,曲體多樣,是其他民歌無法比擬的。其講究特殊的潤腔方法,極大地豐富了民歌演唱理論,為聲樂演唱提供了獨特的範例。

另外,桑植還是賀龍元帥的故鄉,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二方面軍誕生和萬里長征的出發地,這裡流傳著大量的革命歌謠。桑植民歌中獨有的紅色歌謠文化更具深刻的教育意義,既是母語音樂(西南官話)的活教材,也是進行愛國情感教育的活教材;既能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又能豐富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推進我國音樂教育民族化的改革進程。

當保護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世界共識的時代潮流時,寓教於唱的原生態民歌所謳歌的“以和為貴”“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中華文化的和諧傳統,以及所蘊含的民風民俗、倫理道德、審美觀念等人文底色,影響著當今中國音樂文化的生產與消費,將在當前和諧社會構建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準則。所以說,關注桑植民歌,有利於推動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產業、旅遊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提高全社會對音樂文化多樣性的認知程度,引發了人們關於音樂文化遺產的思考,增強了傳統音樂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覺和自信。

保護開發

桑植小調桑植小調

自2002年中國正式啟動“搶救好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工程”以來,隨著張家界旅遊產業的發展,桑植小調作為一張文化名片已越來越為世人矚目。特別是在2009中國張家界國際鄉村音樂周上,桑植小調大放異彩,民族音樂登上了世界的舞台。如何保護髮展桑植小調,促進文化繁榮,豐富旅遊內涵值得每一位本土人士認真思考。筆者以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
(一)保真存鮮,讓民歌還原於綠色生態。
保護和發展桑植小調,就是要像保護自然環境一樣,杜絕人為破壞,反對“亂砍濫伐”,杜絕生硬而粗暴地“加工”和“改造”。有志於挖掘桑植小調的音樂工作者,應深入到“原生態”的生活實際中去,傾聽山水的嗚唱,感受大地的呼吸,從民間汲取豐富的營養,並把收穫準確無誤地“保真”處理。在一定意義上講,桑植小調的保護大於建設,趁不少身懷絕技的民歌高手尚健在,我們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桑植小調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即使是新創作的桑植小調,也不能割斷母體臍帶而另起爐灶,只能深深植根於“原生態”的土壤中去培植“民歌”的新芽,讓作品還原綠色生態,決不能發生變異。我們不反對將源於生活的桑植小調元素與當代觀眾審美情趣及現代創作手法整合與重構,但這項工作必須像珍愛生命一樣謹慎從事,切忌拔苗助長,破壞了“苗”的清純與俏麗。
(二)多方努力,讓民歌存在於人們的生活。
1.成立桑植小調的演唱團體
要保護與傳承桑植小調,我們有必要成立一些專業團體來從事民歌的挖掘整理與演唱工作。由政府扶持,高薪聘請優秀的桑植小調傳人進入藝術團,作“歌師”,讓他們教唱民歌,訓練歌手,指導演唱。這些優秀的民間藝人應當成為藝術團的靈魂與核心。用喬建中先生的話來說,“保護民間傳人是全部保護工作最重要的環節。優秀傳人代表了優秀的傳統文化,他們所身懷的‘絕技’,正是我們所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在,傳統就在;傳人不在了,就意味著傳統也消失了。”
2.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完好地保存桑植小調
對於桑植小調來說,蒐集與製作錄音、影像資料己經迫在眉睫,否則,當現有的傳人們若干年以後相繼故去的時候,也許將給後人們留下永久的遺憾。我們不妨仿效美國的做法,將那些優秀的原生態民歌的錄音錄像資料運用當今的數位技術進行製作,將其完整地保存下來;同時,也可以將這些珍貴資料面向全社會提供服務,比如可以利用電廣傳媒向社會傳播,可以製成光碟公開發行,可以提供網上下載服務,甚至可以做成手機彩鈴,等等。
3.讓桑植小調走進學校音樂課堂
桑植小調這一傳統音樂文化要在現代社會中得到傳承,學校教育應當成為傳承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學校是一個國家和社會傳承文化的最重要的場所,桑植小調的傳承自然要有學校教育的重視與參與,否則,保護與傳承就無法保證。
4.營造適合桑植小調傳播的良好社會文化氛圍
當今社會,各種媒體與人們生活的密切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各種媒體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觀念,也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們在不遺餘力地營造或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我們可以將桑植小調更多地搬上電視銀屏:可以舉辦有關桑植小調的歌手大賽,將桑植小調製作成MTV,在電視銀屏上演播,也可以將桑植小調製作成系列專題片進行播放,讓桑植小調走進各地的廣播電台等等。這些都將給桑植小調的傳播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它始終能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總之,如果我們的媒體能夠更多地關注桑植小調,能夠讓桑植小調更多地從電視裡、廣播裡,以及網路中與民眾進行接觸,這對於桑植小調的保護與傳承是十分有益的。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世界交流越來越頻繁、密切,文化融合一天一天加深。桑植小調的保護將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它不僅僅意味著淳樸、純潔,還存在著民族文化與生活方式的交融,歷史與現實的交融。同在一個世界,我們需要通過多種聲音和形式融合和構建我們的家園。因此,我們有理由呼籲每一位熱心人關注和了解桑植小調,了解中國傳統音樂,共同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