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始建於清同治年間
早期上海石庫門建造究竟起源於何時?如果只有傳說,而拿不出真實的史料記載,那無疑是城市文脈研究的一大缺憾。《上海盧灣城區史》的編寫者用實證的方法查閱了大量的海內外史料檔案,追尋石庫門的歷史。
“研究發現,上海石庫門裡弄住宅起源於清同治年間,19世紀70年代在里弄木板房的基礎上改建而成,逐漸發展,距今已有一百餘年歷史。”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上海盧灣城區史》執行主編馬學強說,在編寫城區史的過程中,研究者從申報和老洋行檔案中發現,一座建造於1870年的石庫門被用作洋行,檔案還顯示了這座石庫門的建造者、所有人和使用人等詳細資訊,這是迄今發現有檔案記錄的早期石庫門。
關聯重大歷史事件
石庫門作為近代上海的重要住宅建築,不只是近代中西建築文化交流的見證,也是寶貴的城市人文遺產。100多年來,在上海石庫門裡發生了諸多牽動中國社會發展走向的重大歷史事件,無論是一大會址,還是漁陽里團中央舊址……“為什麼重大歷史事件會發生在這裡的石庫門,而不是別處,歷史的偶然中又有哪些必然?”馬學強說,過去4年,從事城市歷史、規劃、建築、社會、經濟、文化等相關專業的海內外知名學者、專家加盟城區史的編寫,遍查現有的城建檔案、房產檔案、戶籍檔案、法冊道契、行號路圖錄、保甲管轄區域圖,以及英、法、俄、韓等外文文獻,其中不少是首次徵引,那些看似零碎的歷史記錄整合在一起,所有的偶然就都有了合乎邏輯的關聯。
石庫門的研究價值不僅在於建築本身,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認為《上海盧灣城區史》涉及近現代上海各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市政、建築和社會萬象,“這是上海有關城區史研究中迄今為止最具歷史和社會價值的一部史書。”
相關資料
石庫門裡弄營造技藝”將申遺
“世博論壇·上海石庫門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承”將圍繞石庫門的保護傳承和更新利用這一主題,形成一系列成果,包括啟動“上海石庫門裡弄營造技藝”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通“上海石庫門網站”、成立“上海石庫門文化研究中心”、形成上海石庫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上海石庫門共識》等。
所謂“上海石庫門裡弄營造技藝”,指的主要就是石庫門的建造工藝。據了解,上海最早的石庫門出現在1852年至1870年間,到1949年時,上海共有9214條石庫門裡弄,建築總量達到208萬,是上海城市近代歷史重要標誌。隨著時代變遷,不少老的石庫門房子被拆。由於石庫門建築占地面積較大,在土地資源緊缺的今天,要在上海再建造新的石庫門建築已不太可能,石庫門幾乎成了這座城市中的“瀕危建築”。盧灣區政府於2007年4月將“上海石庫門裡弄營造技藝”列入第一批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2月,盧灣區政府與同濟大學等相關學術機構簽約合作,啟動“上海石庫門裡弄營造技藝”申報“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作;今年3月20日,盧灣區已完成“上海石庫門裡弄營造技藝”申報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專家評審程式;在本次世博公眾論壇上,“上海石庫門裡弄營造技藝”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工作也將啟動。
遺存了大量涵蓋各時期、各類型石庫門裡弄住宅的盧灣區,已探索出以“步高里”為代表的原生態保護模式、以“新天地”為代表的商業開發模式、以“田子坊”為代表的城市更新模式等多種保護傳承、更新利用石庫門的模式,並通過增設衛生設施、清水紅磚外牆修復、安裝消防噴淋、調換公用部位電線、整治空調外機、雨篷等方法,保護修繕遺存的石庫門裡弄住宅,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