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樂內容
“十音”俗稱“十番”,是一種器樂、聲樂和表演的綜合藝術用十種樂器合奏而得名,它分為“文十音”與“武十音”兩種,因地域不同,所用樂器亦不同。
在莆田縣,“文十音”所用的十種樂器是丹皮、檀板、雲鑼、奚琴、四胡、尺胡、三弦、八角琴、九弦琴、蘇笛,在仙遊縣,“文十音”所用的十種樂器為琵琶、三弦、笙、簫、橫笛、老胡、二胡、軋箏、拍板、雲鑼等。“文十音”流行地區不廣,在涵江僅有塘頭和哆頭兩個村,所用曲牌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也只有《駐雲飛》等25首。1962年,哆頭“文十音”隊參加晉江地區音樂觀摩演唱會,所用的古老樂器軋箏引起音樂界的注目。軋箏狀如藤編漆皮枕頭,故亦稱“枕頭琴”,後來經莆田縣音樂工作者一番摸索,改造成一種能拉能彈、可捻可撥的樂器,並易名為“文枕琴”。而“武十音”所用的樂器為橫笛、板胡、四胡、二胡、尺胡、中胡、貢胡、三弦、八角琴、雲鑼。常用曲牌有“北台妝”“荔枝樓”“風和子”“上小樓”“琵琶詞”“將軍令”“過山虎”“樓台會”等。
“八樂”是一種較古老的民間俗樂。“八樂”是以“十音”為基礎,加進嗩吶和鑼、鼓、鈸等打擊樂,但不用雲鑼,其中有掌鼓一人,大小鈸各一人,大小鑼各一人,大吹二人,除了打擊樂器外,另配有八人組成的管弦樂器伴奏隊,故稱“八樂”,所用樂器有橫笛、尺胡、四胡、貢胡、三弦、八角琴等。“八樂隊”一般由少年男女組成,也有中老年的“八樂隊”。“八樂”吹拉彈唱,但以演唱為主,其特點就是鑼鼓點滲透到唱腔中。“八樂”可坐檯演奏,亦可邊走邊演唱,表現出一種輕歌曼舞的情趣。“八樂”曲牌選自莆仙戲曲牌,常唱的有“賣畫”“訪友”“春江遊船”“蘇州歌”“江頭金桂”等。
十音八樂的曲調風格有悲傷、隆重、喜慶等。不同的曲牌有不同的演奏場合:敬神演奏《進香敬神》,媽祖誕演奏《聖母頌》,祝壽演奏《金輝玉震》,中考演奏《滿江風》。
發展歷史
在莆田農村,“十音”十分普及,幾乎每個村都有“十番隊”,有的村甚至有好幾支“十番隊”。因為“十番”易學,只要湊足人數,各備一項樂器,請“十番先生”(老師)執教,不用很長時間就可學會。
“十音”中數雲鑼最易學,據元史禮樂志載,雲鑼是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柄,左持右擊。後改為九面,學擊雲鑼者只要明白音韻,就可配合其他樂器合奏。每逢農閒時節,或每天晚飯後,“十番隊”便聚到“十番間”,先喝喝茶,後吹拉彈,既休閒又娛樂。
每年元宵夜和村裡的社廟神誕,都要設筵慶祭,請“十番隊”來演奏。所邀的“十番隊”自晚上八九點至十二點,都可到筵前吹奏幾曲。而在中秋之夜,“十番隊”泛舟江上,奏樂稱慶,則更有一番詩情畫意。
建國後,在歡送青年參軍、慰問軍烈屬,或節日遊行的隊伍中,“十番隊”被派上用場,以增添熱鬧氣氛。他們一般排列在隊伍的最後頭,邊走邊奏,步履緩慢,故莆田人用“打十番”來形容走路慢吞吞的人。
曲藝特點
“十音”俗稱“十番”,是一種器樂、聲樂和表演的綜合藝術用十種樂器合奏而得名,它分為“文十音”與“武十音”兩種,因地域不同,所用樂器亦不同。在莆田縣,“文十音”所用的十種樂器是丹皮、檀板、雲鑼、奚琴、四胡、尺胡、三弦、八角琴、九弦琴、蘇笛,在仙遊縣,“文十音”所用的十種樂器為琵琶、三弦、笙、簫、橫笛、老胡、二胡、軋箏、拍板、雲鑼等。“文十音”流行地區不廣,在涵江僅有塘頭和哆頭兩個村,所用曲牌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也只有《駐雲飛》等25首。
1962年,哆頭“文十音”隊參加晉江地區音樂觀摩演唱會,所用的古老樂器軋箏引起音樂界的注目。軋箏狀如藤編漆皮枕頭,故亦稱“枕頭琴”,後來經莆田縣音樂工作者一番摸索,改造成一種能拉能彈、可捻可撥的樂器,並易名為“文枕琴”。而“武十音”所用的樂器為橫笛、板胡、四胡、二胡、尺胡、中胡、貢胡、三弦、八角琴、雲鑼。“文十音”鏇律緩慢,音色古雅;“武十音”音響洪亮,音色尖銳,常用曲牌有《北台妝》、《荔枝樓》、《風和子》、《上小樓》、《琵琶詞》、《將軍令》、《過山虎》、《樓台會》等。
“八樂”是一種較古老的民間俗樂。“八樂”是以“十音”為基礎,加進嗩吶和鑼、鼓、鈸等打擊樂,但不用雲鑼,其中有掌鼓一人,大小鈸各一人,大小鑼各一人,大吹二人,除了打擊樂器外,另配有八人組成的管弦樂器伴奏隊,故稱“八樂”,所用樂器有橫笛、尺胡、四胡、貢胡、三弦、八角琴等。“八樂隊”一般由少年男女組成,也有中老年的“八樂隊”。
“八樂”吹拉彈唱,但以演唱為主,其特點就是鑼鼓點滲透到唱腔中。“八樂”可坐檯演奏,亦可邊走邊演唱,樂聲悠揚悅耳,表現出一種輕歌曼舞的情趣,所以備受民眾的喜愛。“八樂”曲牌選自莆仙戲曲牌,常唱的有《賣畫》、《訪友》、《春江遊船》、《蘇州歌》、《江頭金桂》等。
傳承情況
十音八樂班是一種業餘的或半職業性的民間社團,其成員絕大多數是農民、店員、手工業工人、自由職業者,也有知識分子參加。傳統的學藝方法一般是由學藝者自願集資辦館,聘請師父傳授技藝,每館以四十天為期,教習兩三首曲牌。也有連續學習兩三館的,學了一兩館之後,即可參加各種民俗活動。每逢迎神賽會、婚喪喜慶或農事之餘,均可見到十音八樂班的演唱演奏活動,各鄉鎮、街道老年協會、農村俱樂部、文化站都成立了有少兒、青年或老年人組成的各十音八樂班。1988年後,民間還有自發組成的十音八樂兼西洋吹管樂的專業性班社,專為婚喪喜慶演奏,僅仙遊縣就有30多班。
從2003年至2006年,福建省莆田市“快活林”樂隊負責人發揮自己曾為音樂教師的優勢,創作了《和平女神頌》等8曲莆田傳統樂曲,用“十音八樂”的形式傳頌媽祖事跡。莆田秀嶼區埭頭淇滬國小成立了校“十音八樂”隊,利用業餘時間參加演出,2006年5月31日還組織了一場“慶六一‘十音八樂’”匯報演出。
2006年暑假,黃石鎮惠洋村的陳元霖、陳阿往等6位老藝人舉辦了“十音八樂”免費培訓班,有150來名學生參加,年齡最大的13歲,最小的只有6歲。經過老藝人們一個多月的精心培訓,有50多人能夠獨立演奏“十音八樂”。
仙遊縣政法委組織於2005年11月創建第一支平安說唱隊,截至2010年,這支由該縣龍華鎮16位退休幹部組成的說唱隊共巡迴演出2000多場,受教育觀眾達10萬多人次。而全縣也已有平安說唱隊近百支,遍及全縣18個鄉鎮(街道)、4個管委會。
截至2010年12月,黃石鎮惠洋村裡有30多人組成的“八樂”隊和15人組成的“十音”隊,還有十多個孩子組成的“少兒十音隊”,他們當中,年紀最小的只有9歲,年紀最大的已經83歲。每天下午都有樂隊在此切磋技藝,最高峰的時候有上百名村民聚集演奏。
2013年,莆田市實驗國小成立國小生民樂團,校方專門開闢了一間教室作為民樂團訓練場,且為學生們購買了統一的服裝和大部分樂器。老藝人利用學生下午放學後的時間進行一個小時的培訓,每周三次。
2014年10月9日,莆田市首屆老年教育系統“風雅頌”十音八樂展賽在市老年文化教育中心禮堂舉行,通過此次活動的開展,引領帶動秀嶼區老年人積極參與傳承十音八樂傳統文化。
林開樹作為“莆仙十音八樂”第三批省級遺產傳承人,先後帶頭或協助,組建了八樂班、“古店八樂”傳習所和郊尾社區“十音八樂隊”,截至2016年已培養出200餘名後繼人才。為了讓“古店八樂”在新時期傳遞正能量,林開樹還自編《計畫生育是國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科學發展觀》等節目,以八樂形式在全縣演出。
遺產保護
2003年,莆田市涵江區政協組織音樂專家深入塘頭、哆頭實地調研挖掘,撰寫論文,搶救“文十音”。2006年,涵江區文化館上報涵江“文十音”為莆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2005年,黃石惠洋十音作為民間音樂類入選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8年,涵江區文化館經多方努力,以原集友民樂團老藝人為骨幹,組建了集友“文十音”樂團,所用樂器文堘、碗胡、四弦胡、蘇笛、蘇簫、檀板等樂器均已憑古樣複製。集友“文十音”樂團聘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民間文化十大優秀傳承人之一黃文棟先生教習古“文堘”演奏及“文十音”樂團排練,恢復了5首曲目:《西廂記》插曲《琴彈有十分》、《走過只西廂》、《春江》插曲《風送長江一葉帆》、《百花亭》插曲《更深寂靜》、《仙姑探病》插曲《勿的是·寒露相侵》。
2011年,莆田市涵江區、仙遊縣申報的莆仙十音八樂入選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林開樹被評為“莆仙十音八樂”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莆仙十音八樂是2014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種傳統音樂。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