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平定迓鼓是一種歷史悠久兼含音樂、舞蹈、說唱、表演諸元素在內的綜合性藝術。它所使用的樂器蘊含著該區域人們的獨特的音樂審美理念,是中國音樂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平定特色迓鼓是由宋將王韶在熙寧六年對陣西夏的“熙州之役”中創製的,經過長期的民間演變,分為文武兩種迓鼓。1985年平定縣文化館整理了《武迓鼓》 ,1991年,縣文化局對平定武迓鼓進行改革,演員增至43人。
武迓鼓有著悠久的流傳、沿革和演變歷史,成套設定的鑼鼓樂也斷非一般的元宵鑼鼓,其保留了神秘而奇特的古代華麗複雜的演陣路線圖案和開陣訣竅。但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年輕人不再喜歡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
為挖掘民間藝術,1982在平定縣文化館的組織下,開始對平定武迓鼓進行挖掘整理工作。經過5年時間,基本掌握了平定武迓鼓的歷史淵源、成套鑼鼓曲牌演奏方式、舞蹈套路、陣法線路圖案及其演變方式,及人物、道具、服裝、臉譜等相關細則,整理編寫了《平定武迓鼓》資料本,1993年入選到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西卷》。
歷史淵源
據宋代彭乘《續墨客揮犀》卷二十記載:“王子醇(通遠軍使)初平熙河,邊陲寧靜,講武之暇,因教軍士為迓鼓戲。數年間,遂盛行於世。其舉動舞裝之狀,與優人之詞,皆子醇初制也。”又說:“子醇初與西(西夏)人對陣,兵未交,子醇命軍士百餘人,裝為迓鼓隊繞出陣前,虜見皆愕眙。進兵奮擊,大破之”。
據史料記載,彭乘是宋仁宗(1023—1063)時期的人,在他的筆記小說中出現宋哲宗紹聖年間(1094—1097)的故事,說明他活的歲數不小。這些史料證明迓鼓始於北宋,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元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金院本”中,有“迓鼓二郎”、“河轉迓鼓”名目,又證明迓鼓已演變為一種小型的歌舞形式。
迓鼓宋代出現於軍中,元代時已進入宮廷和勾欄瓦舍;隨著戲劇的興起,元明之際便流入民間,演變成元宵節百姓娛樂的民間社火藝術形態。元代張可久《幽居次韻》說:“攛斷著小丫環舞元宵鼓,摸索著大肚皮裝村酒葫蘆。”清代文人俞樾在《茶香室續鈔》卷七“村里迓鼓”條下說:“宋人樂苑,有衙鼓格圖,官衙嚴鼓之節也,衙訛為迓。曲名村里迓鼓者,以村里而效官衙。”俞樾也說迓鼓源於宋代,但他認為迓鼓名稱是“衙”的訛傳,未必能讓人信服。
流傳於陽泉市郊的一則民間傳說稱,當年宋太祖(趙匡胤)戰高平,攻河東城,久攻不克,制迓鼓以鼓舞士氣,於是民間遂有迓鼓流傳。平定一帶則傳說,宋太祖被困城中,喬裝成倡優,邊歌邊舞混出城外,幸免於難,於是有迓鼓傳世。
據當地老人的口碑,迓鼓在清代末年廣泛流傳於井芝峪、窪嶺、西川、東川、柏井、土嶺頭、張莊、立壁、東白岸、三泉等村莊,各村都有迓鼓隊,活躍至民國時期。抗日戰爭時期,三泉村的迓鼓隊還深入敵占區宣傳民眾,為抗戰出過力。
主要流行地區
山西陽泉特色、晉中地區
參演人數
參演人數:現流行於平定民間的文迓鼓的參演人數一般8-12人;武迓鼓有帥(1人)、將(2人)兵(40人)等43人。
表現形式
平定迓鼓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兩種:文迓鼓、武迓鼓。
1、文迓鼓在清末時只用三人表演。一人扮“傻毛”,敲小鑼,以說唱為主;一人扮“大姑娘”手持摺扇、彩綢,一舞為主,一人扮“老太婆”右肩斜挎扁鼓,鼓環上固定一片小察。右手執棰敲鼓,左手握察敲擊,以伴奏為主。民國初期,表演者增為8人,後又增為12人,不論人數多少,均以說唱為主。
2、武迓鼓在平定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一項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鑼鼓樂舞。它是由多人演奏成套鑼鼓樂曲的同時,進行舞蹈(耍回)和陣法演變,並表現《朱全上梁山》等劇目故事的民間藝術形式。因其表演起來具有民間武社火風格,故名“武迓鼓”。
武迓鼓的演員定數21人,各操一件打擊樂器,用象徵手法表現行軍破陣的場面。行進中,縱列兩行,龍旗前導,“帥”位其中,鼓樂齊鳴,恰似一支赴敵.的勁旅;場地間,“帥”立於中央操鼓指揮,眾“軍士”且鼓且舞,環之繞之,演出各種“耍回”和“陣法”圖案。“耍回”之舞蹈表現梁山武士們與“敵人”短兵相接的戰鬥場面,“走陣”是通過不同陣法變換,象徵攻城掠地的過程。
武迓鼓的表演中,所有角色既是舞蹈演員又是演·奏員,手中的樂器同時被視為兵器,伴奏、舞蹈、演陣有機結合。武迓鼓有多種劇目名稱:《朱全上梁山》、《趙匡胤下河東》、《李自成進北京》,劇目不同,服飾略有變化,而鑼鼓樂不變、舞蹈形態不變。
武迓鼓是以成套的鑼鼓樂和演陣相結合採用象徵手法,表現戰爭生活。由21名男性演員做梁山好漢,各操一件打擊樂器,演出各種行軍或破陣的場。整體表演“耍回”和“走陣”兩部分組成,“耍回”表現戰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伴奏鑼鼓曲目有《狗相咬》、《頭回》等。走陣通過隊形(陣法)變換表現攻城掠地的過程,陣法有:“剪股陣”、“老龍盤窩”、“蝸牛陣”。“六郎回頭”等。
特點
平定迓鼓是由宋將王韶在熙寧六年對陣西夏的“熙州之役”中創製的,經過長期的演變,現分為文武兩種迓鼓。文迓鼓合說、唱、舞、打於一體,說白使用方言,歌唱節奏明快,風格詼諧逗趣。武迓鼓由多人按固定的隊形名稱、曲牌和敲擊法進行佇列變化和演奏,所用樂器主要為鼓、鈸、雲鑼等。
傳承價值
歷史上,武迓鼓在迎神賽會中擔負鑼鼓儀仗,其表演形式為百姓喜聞樂見。隨著傳統意義上的廟會消失,武迓鼓失去了大部分生存空間,漸漸只在元宵節表演。
近年來,民眾娛樂方式趨於多樣化,武迓鼓雖然經過改革並多次獲獎,但老藝人相繼故去,連每年一度的元宵節表演也難以為繼了。目前,傳統的武迓鼓唯獨井芝峪尚有保留。文迓鼓自清末以來便只在元宵節表演,至今仍有陽泉郊區三泉村等少數村莊保留較為完整的演出隊伍,但頹勢日漸明顯。
武迓鼓保存了一整套名目齊全的古代鑼鼓曲牌、耍回形式和陣法演變圖譜,為研究宋元雜劇表演形式和古代軍隊鼓樂,提供了極為稀缺和珍貴的資料。迓鼓傳入民間後,依託廟會的風俗而產生了武迓鼓,藉助元宵節的風俗而出現了文迓鼓。
迓鼓的文、武殊途而由此發生藝術形態、表演特色諸多方面的變異,對於研究民間歌舞是怎樣兼收並蓄古代歌舞及其流變規律,同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生動資料。對於我們認識民間藝術的發展規律,開發利用民族傳統文化遺產,推進新時期文化建設都具有深刻的意義。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