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傣醫藥(睡藥療法)遺產編號:Ⅸ-20
遺產類別:傳統醫藥
申報日期:2008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級別:國家
簡介
據史料記載,傣醫始祖醫聖臘西答俄,創立了傣藥“雅叫哈頓”,現已載入國家藥典。隨著傣醫藥醫療實踐廣泛深入,形成了傣族醫藥學理論,核心為“四塔五蘊”理論。“四塔”傣語為“塔都檔細”,為:“塔拎”(土)即為人的肌體;“塔喃”(水)指人體的水血(體液);“塔菲”(火)指人體內的火氣、熱量、能量(陽氣);“塔攏”(風)相當於漢族中醫"正氣"的範疇。傣醫學還認為,人體內除了“四塔”外還蘊藏另外5種元素,稱為“五蘊”,即色蘊、識蘊、受蘊、想蘊、行蘊。“四塔”、“五蘊”二者相結合,構成了一個有思維能力和生命活動的完整軀體。“四塔五蘊”理論包含的人體組織構成和精神感知,較系統完善地闡述了傣醫對人體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的認識。
在此理論指導下,通過人體組織結構和生理病理的研究,臨床上總結了“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並制定了“熱病冷治、寒病溫治、虛病補之”的治療方案。傣醫用藥包括植物藥、礦物藥和動物藥,據統計,目前傣藥共有2500多種,其中植物藥用得最多。傣藥又被歸納總結為“四氣”、“五性”、“八味”。傣族醫藥治療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即內治法和外治法。其中,外治法在臨床中較為普及。目前,傣醫外治法主要有10種,即暖雅(睡藥療法)、烘雅(熏蒸療法)、阿雅(洗藥療法)、沙雅(刺藥療法)、喃雅(坐藥療法)、咱雅(擦藥療法)、秧郎擁(踩背療法)、撥郎多(捶敲療法)、放血拔罐療法,被稱為“傣醫十大傳統療法”。
療法
“暖雅”(睡藥療法),傣醫按病情不同配備相應的鮮品或乾品傣藥,切碎加水或酒炒熱,將熱藥平攤在睡藥床上,讓患者直接睡在藥上,加蓋被褥,使藥物之餘熱透周身,以達到開汗孔發汗、通血道活氣血、除風濕止痛之功。用以治療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患病日久,體質較差不能接受“烘雅”(薰蒸療法)的患者和中風偏癱後遺症、風濕病等。
是指根據病情配取藥物(鮮品或乾品傣藥),切碎加水或酒炒熱至有藥香;將熱藥平攤在睡藥床的油布上,加傣藥酒拌勻;按患者耐受的溫度,囑其著內衣褲睡於藥上,裹緊油布,加蓋被褥,使之達到發汗、通血脈,祛風除濕,止疼痛的治療方法。主要適用於治療患嚴重心腦血管病、中風偏癱;患病日久,體質較差而不能接受熏蒸療法治療之患者以及攏梅蘭申(冷風濕病:肢體、關節、肌肉筋骨酸麻脹痛)、中風偏癱後遺症等疾病,治療時間約為30~45分鐘。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