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府志

錦州府志

城東南十五里乳峰山城東南十五里望海山城東南十五里上有望海潮陽寺今廢止存一碑小淩河繞之高山城東南二十五里東王寶山城東南二十五里臥龍山城東南二十七 里葉家山城西一百十里官帽山城西一百十八里涼水河發源於此糜子溝山城西一百二十五里靳家臺山城西一百三十里馬蹏溝山城西一百三十五里九連山城西一百三十 兒山城西南一百十里孤山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俗名朱家嘴黃羅山城西南一百三十三里趙家山城西南一百六十里蠣黃溝山城西南一百六十三里脂麻灣山城西南一百七十

古籍名:錦州府志

作 者:(清)劉源溥,孫成修

出版社:遼海書社,偽滿康德元年(1934)

錦州府志錦州府志

版 本:鉛印本

目錄


修志姓氏
錦州府志圖
輿地圖
醫巫閭山圖
府城圖
府署圖
廳署圖
府學圖
圖記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跋一
跋二

正文

錦州府志卷一輿地誌一

九野畫自軒轅九州敷於禹貢正位辨方體國經野由來 尙矣茲特弁之以星野明卑不敢先尊也次沿革次疆域 次形勢次山川皆地屬也乃次風俗十五國貞淫迥殊地 

氣使然也又次名勝次古蹟亦地屬也志輿地第一
星野
一統志雲禹貢冀青二州之域舜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廣寧以西之地青東北為營州即今廣寧以東之地天文箕尾分野當以二宿槪全遼也春秋元命苞謂尾箕散為幽州分

為燕寧右屯衛屬焉四年置錦州府縣為附郭
疆域
東至頭臺子一百五里廣寧縣界南至海三十裏海界西至剛家屯九十里邊界北至齊家堡四十五里義州界東南至白馬溝八十里廣寧縣界西南至老和尙臺九十里寧遠州

界東北至大寧堡九十里廣寧縣界西北至松嶺門九十里邊界東西相距一百七十里南北相距九十里東南西北相距一百七十里東北西南相距一百八十里至京師一千里至奉

天府四百九十里
形勢枕山襟海東西孔道內屛畿甸外控要荒國爾雅雲幽州為析木之次晉書曰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為析木於辰在寅燕之分野屬幽州又曰廣陽入箕九度唐志謂箕尾析木

津也初尾七度中箕五度終南斗八度應北平漁陽等郡
沿革錦州舜以來皆統於幽州秦乃屬遼西郡漢為無慮望平縣地屬遼東郡晉慕容氏置西樂郡唐置柳城縣屬營州遼置錦州臨海軍領永樂安昌二縣隸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兼領

神水一縣元省軍縣名止稱錦州隸大寧路明置廣寧中左右三屯衛及松山大淩河二千戶所國朝康熙三年改置錦縣改廣寧為府設廣寧縣寧遠州四年裁廣寧府設錦州府移治

錦縣領州一縣二

錦縣附郭錦川淩川
寧遠州金湯海陽商孤竹國地周屬燕秦屬遼西郡漢海陽縣地屬遼西郡晉慕容皝集寧縣唐柳城縣地改瑞州遼隰州平海軍海陽縣地屬來州金海陽海濱二縣地屬瑞州元

瑞州地屬大寧路明初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宣德三年分兩衛地置寧遠衛統中左中右二千戶所國朝康熙二年改為州東割塔山所地入錦縣西併前屯衛入州三年隸廣寧府四

年改屬錦州府
廣寧縣鍾秀閭陽周初為朝鮮界後屬燕秦屬遼西郡漢東南為無慮望平二縣屬遼東西北為絫縣地屬遼西後屬烏桓晉隸平州隋屬高麗唐平高麗置巫閭守禦都護府遼東

南為顯州奉先軍領奉先山東歸義三縣屬東京西北為宜州崇義軍領弘政開義二縣屬中京金置廣寧府領廣寧望平閭陽鍾秀四縣置義州崇義軍領弘政開義同昌三縣元置廣

寧府路領閭陽望平二縣義州因之屬廣寧路明洪武二十三年盡廢州縣置廣寧衛二十五年封遼王於此改廣寧中護衛次年復改廣寧衛統中左右三衛義州改義州衛及廣寧後

屯衛國朝康熙三年設廣寧府四年設錦州府改廣寧為縣隸焉義州初賜察哈喇王十四年察哈喇叛討平之十五年設巡檢司治之仍屬廣寧縣

疆域
錦州府東西相距三百七十里南北相距一百二十里東南西北相距五百一十里東北西南相距六百八十里東至哈喇河二百四十里遼陽州界南至海三十裏海界西至寧遠

州土山二百九十里山海關界北至廣寧縣義州清河邊門一百四十里邊界東南至廣寧縣三河三百五十裏海城縣界西南至寧遠州關牆三百里山海關界東北至廣寧縣

楊檉木河三百八十里開原城守界西北至寧遠州筆架山一百六十里邊界至京師一千里至奉天府四百九十里
錦縣東西相距一百七十里南北相距九十里東南西北相距一百七十里東北西南相距一百八十里東至頭臺子一百五里廣寧縣界南至海三十裏海界西至剛家屯九十里邊界

北至齊家堡四十五里義州界東南至白馬溝八十里廣寧縣界西南至老和尚臺九十里寧遠州界東北至大寧堡九十里廣寧縣界西北至松嶺門九十里邊界
寧遠州東西相距三十二里南北相距五十五里東南西北相距六十五里東北西南相距二百零八里東至邴家屯十五里錦縣界南至海防第五城十裏海界西至土衚衕山一百九

十里山海關界北至寨兒山三十五里錦縣界東南至釣魚臺十五裏海界西北至筆架山五十里邊界東北至雙樹鋪十八里錦縣界西南至關牆一百九十里山海衛界東北至府一

百一十里至奉天府六百里
廣寧縣東西相距二百三十里南北相距一百六十里東南西北相距二百六十里東北西南相距二百七十里東至哈喇河八十里遼陽州界南至杜家臺九十裏海界西至義州

邊一百五十里邊門界北至羅家臺七十里邊界東南至三河一百九十裏海城縣界西北至大寧堡七十里錦縣界東北至楊檉木河二百二十里開原城守界西南至閭陽驛五十

里錦縣界西南至府一百六十里東北至奉天府三百三十里

形勢
枕山而襟海西則股肱長安東則咽喉豐沛內屏畿甸外控要荒

 錦縣附郭

 寧遠州
山海要衝邊關鎖鑰州志

廣寧縣
負閭山憑渤海踞勝青營扼衝中外縣志

山川

錦縣
紫荊山城東二十五里高約三里週圍四十里尊嚴高大郡之主山以產荊紫色故名石家嶺城東二十里饅頭山城東二十五里馬鞍山城東二十五里形似馬鞍白雲山城東二

十五里上有聚仙寺左井右泉土人每以雲氣候晴陰毛家峪城東三十里磨盤山城東三十里形以磨盤蔡家山城東三十五里游家山城東三十五里九華山城東四十里東二里一

小山亦名九華珠子山城東四十里俗呼豬嘴山龍灣山城東四十里團山城東六十八里十三站嶺城東六十九里十三山城東七十五里高一里餘週圍二十餘里有十三峰胡嶠北

征記東行過一山名十三山又遼史燕王淳討武朝彥至乾州十三山金蔡珪詩閭山盡處十三山溪曲人家罨畫間皆此山也山上有潭其山下有金牛洞洪奇山城東八十里石門山

城東南十五里乳峰山城東南十五里望海山城東南十五里上有望海潮陽寺今廢止存一碑小淩河繞之高山城東南二十五里東王寶山城東南二十五里臥龍山城東南二十七

里坡陀盤曲狀似臥龍又類牛眠俗又呼為臥牛山長山城東南三十里綿亘而南四五里峰巒斷續四山錯列皆為長山上有長
山寺纓帽山城東南三十里
牤牛山城東南三十五里山麓插海小淩河經其陰毛山城東南三十五里朝陽山城東南三十五里下有朝陽寺俗呼王麻子清平山城東南五十里一名團山上有土城城南有

望海朝雲寺舊作木葉山按木葉山遼太祖始生之地在廣寧北邊外黑龍江上流舊志誤也南王寶山城南九里賽兒山城南九里呂洪山城南十里高二里許週圍四十七里山上有

洞松山城南十八里舊松山所城在其西牛心山城南二十里石灰窰山城南二十五里馬鞍山城南三十五里望海台山城南三十五里空心台北山城南三十五里空心台南山城南

三十七里三山城南三十七里俗呼三角山五道嶺城西南二十里西王寶山城西南二十里觀馬山城西南三十里舊杏山所城在其西一名關門山磨盤山城西南四十裏白馬溝山

城西南四十七里煙台山城西南五十五里小壺盧島城西南五十五裏海雲山城西南五十五里上有海雲寺紅土山城西南五十七里又名平土山打魚山城西南五十七里尖台山

城西南五十七裏白臺山城西南五十七里三頂山城西南五十八里小筆架山城西南六十里峙海中狀如筆架潮退見天橋闊三丈長里許山上有長元寺寺西一泉味甘山南有洞

大筆架山城西南六十里峙海中狀如筆架潮退見天橋廣八丈長四里上有潮陽寺多颶風屋瓦輒飄去今存空堵康熙十三年察哈喇王叛邑人多避兵其上塔山城西南六十里笟

籬山城西南七十里龍爪山城西南七十里上有瓦窰寺又名瓦窰子山龜頭山城西南七十五里峙海中壺盧島城西南九十里三城山城西南九十里尖山城西南九十里團山城西

南九十里上有石城刺兒山城西南九十里南台山城西南九十里駱駝山城西南九十里北台山城西南九十里長嶺城西南九十里烏雲山城西南九十五里蜂蜜溝山城西南九十

五里磨盤山城西二十里一名圖斗山紅草山城西二十里黃花山城西三十里鷹窩山城西三十五里湯河發源於此駱駝嶺城西四十里假山城西四十里長嶺溝山城西四十里臥

佛山城西四十里上有臥佛寺有石如臥佛長一丈四尺女兒河北遶之俗呼龜山霍家臺山城西五十五里氈帽山城西六十里山峰銳而有簽故名紗帽山城西十里鐺子山城西六

十里形山城東北六十里龍鳳山城東北七十里塔子山城東北七十里三角城山城東北七十里金牛洞城東北七十里上有三洞洞前有泉挹以小瓢則不竭以大器取之則立涸

或作金女洞項家臺山城東北七十里三城山城東北七十里碌碡山城東北七十里聖水山城東北七十二里山半有聖水寺寺旁巖下有水滴石坎中不乾不溢五臺河發源於此蝦

蟇山城東北七十二里駝崖山城東北七十二里圍屛山城東北八十里香爐山城東北九十里狀似香爐三臺西河發源於此灰山城東北九十里義州王巨河發源於此出頭山城東

北九十里鷹窩山城東北九十五里松川溝山城東北九十五里金剛山城東北九十七里陡絕不可上下有黃安洞黃安寺駝鞍山在金剛山東有靴鞍寺殿前古松二株大數抱駱駝

山城東北九十七里寨子山城東北九十七里險甚可以避兵下有寨子寺青石嶺城東北九十八里桃君洞城東北九十八里鐵回子山城東北九十八里雙臺山城東北一百里妳頭

山城東北一百里寶林山城東北一百里上有實林寺寺前有扳倒井相傳為唐太宗征遼遺蹟白土山城東北一百里一堵青山城東北百二十里一小淩河城東十五里源出邊外由

松嶺門西五里東南入邊遶府城西又名錦川南流五十餘里至唐家臺西入海大淩河城東四十里源出邊外自義州九官臺流入經出頭山流九十三里至圍山東又東南六十五里

至鮎魚塘東人海枯淩河城東南四十里即大淩河故道分流至柴火溝東入海旱則水乾故名七里河城西南四十里自小紅螺山發源東南流至四方臺東又折西南入海高橋河城

西南四十七里源出小紅螺山東南流遶高橋城南會七里河入海飮馬河城西南六十里源出老鸛堡南泉東南流遶塔山城西又東南流入海稠柳河城西南七十里源出境內長嶺

東南流遶笊籬山東入海連山河城西南八十里源出大紅螺山東南流遶連山城東至壺盧島入海五里河城西南八十五里源出千家峪泉東南流遶團山東又東南流至刺兒山東

入海長嶺河城西南九十五里源出寧遼州界䃳子山東南流至長嶺臺入縣界又東南遶連山城西會五里河入海女兒河城西十八里源出遶外由新臺門北六十里入縣界東流遶

呂洪山與小淩河合流入海湯河城西三十里源出境內鷹窩山南泉南流會女兒河入海二道河城東北十二里源出境內亂石山經紫荊山西入小淩河小蛤河城東北十二里源

出郭家臺泉東南流與二道頭道河合流入小淩河頭道河城東北十五里源出龍嘴山經紫荊山西與二道河合流入小淩河大蛤蝲河城東北四十里源出櫻桃園東南流遶游家山

北入大淩河冷泉河城東北四十五里源出義州斑石山東南流經魚子嶂入大蛤蝲河大定河城東北五十五里源出義州石廠山由古開州南入縣界東南流經小方家堡入大輘河

破臺河城東北八十里源出高黃山東北流至破臺西又東南流至柳溝西入海五臺河城東北八十五里源出聖水山東南流經五臺北又東南流至金剛屯東散漫荒甸三臺西河城

東北九十三里源出香爐山東流至上五旗南入三臺東河三臺東河城東北九十五里源出境內乾柴嶺南流經三臺東又東南流至柳溝南入海頭臺河城東北一百四里源出境內

乾柴嶺東流經土城南又南流十五里散漫荒甸老鸛泉城西南六十里飲馬河發源於此筆架山泉城西南六十裏海內長元寺西涼水泉城西九十里千家峪泉城西九十五里五里

河發源於此二郎洞泉城北十五里在洞東水泉子城東北三十一里櫻桃園泉城東北三十里太蛤喇河發源於此郭家泉城東北三十五里小蛤蝲河發源於此

名勝

錦州十二詠

進士大學士諡文正

明高陽孫承宗

觀音洞
觀音洞在城北十五里洞東有石塘水冬夏不涸紺碧可飲松雪當暑不消而石子圓如彈凡因名二郎山曰石塘
項家台山城東北七十里三城山城東北七十里碌碡山城東北七十里聖水山城東北七十二里山半有聖水寺寺旁巖下有水滴石坎中不乾不溢五台河發源於此蝦蟇山城

東北七十二里駝崖山城東里七十二北圍屏山城東北八十里香爐山城東北九十里狀似香爐三台西河發源於此灰山城東北九十里義州王巨河發源於此出頭山城東北九十

里鷹窩山城東北九十五里松川溝山城東北九十五里金剛山城東北九十七里陡絕不可上下有黃安洞黃安寺駝鞍山在金剛山東有駝鞍寺殿前古松二株大數抱駱駝山城東

北九十七里寨子山城東北九十七里險甚可以避兵下有寨子寺青石嶺城東北九十八里桃君洞城東北九十八里鐵回子山城東北九十八里雙臺山城東北一百里頭山城東

北一百里寶林山城東北一百里上有寶林寺寺前有㧞倒井相傳為唐太宗征遼遺蹟白土山城東北一百里一堵牆山城東北一百里古孤山城東北一百五里乾柴嶺城東北一百

五里閭陽驛西頭台河三台東河俱發源於此窟山城東北一百十里梁家塔山城東北一百十里大子粒山城東北一百十五里小峪山城東北一百十五里大峪山城東北一百十

五里舊站山城東北一百十六里黑背山城東北一百十六里小牽馬嶺城東北一百十八里鑿通玉山城東北一百二十里青山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小淩河城東十五里源出邊外由松嶺門西五里東南入邊遶府城西又名錦川南流五十餘里至唐家台西入海大淩河城東四十里源出邊外自義州九官台門流入經出頭山

流九十三里至□山東又東南六十五里至鮎魚塘東入海
枯淩河城東南四十里即大淩河故道分流至柴火溝東入海旱則水乾故名七里河城西南四十里自小虹螺東山發源東南流至四方台東又折西南入海高橋河城西南四十

七里源出小虹螺山東南流遶高橋城南會七里河入海飲馬河城西南六十里源出老鸛堡南泉東南流遶塔山城西又東南流入海稠柳河可名笟籬河城西南七十里源出境內長

嶺東南流遶笟籬山東入海連山河城西南八十里源出大虹螺山東南流遶連山城東至葫蘆島入海五里河城西南八十里源出千家峪泉東南流遶團山東又東南流至刺兒山東

入海長嶺河城西南九十五里源出寧遠州界䃳子山東南流至長嶺合入縣界又東南遶連山城西會五里河流入海女河城西十八里源出邊外由新台門北六十里入縣界東流遶

呂洪山與小淩河合流入海湯河城西三十里源出境內鷹窩山南泉南流會女兒河入海頭道河城東北十五里源出龍嘴山經紫荊山西與二道河合流入小淩河二道河城東北十

二里源出境內亂石山經紫荊山西入小淩河小蛤蝲河城東北十二里源出郭家台泉東南流與二道河頭道河合流入小淩河大蛤蝲河城東北四十里源出櫻桃園東南流遶游家

山北入大淩河冷泉河城東北四十五里源出義州斑石山東南流經魚子嶂入大蛤蝲河大定河城東北五十五里源出義州石廠山由古開州南入縣界東南流經小方家堡入大淩

河破台河城東北八十里源出高黃山東北流至破台西又東南流至柳家溝西入海五台河城東北八十五里源出聖水山東南流經五台北又東南流至金剛屯東散漫荒甸三台西

河城東北九十三里源出香爐山東流至上五旗南入三台東河三台東河城東北九十五里源出境內乾三首山城東五里三峰相峙狀若人首其上有泉下注東南流八里入海嘉山

城東十五里一名家山螺峰山城東北五里俗呼窟竉山乾柴嶺城東北十五里䃳子山城東北十五里首山河自山南發源乾柴嶺河自山東南發源雙樹鋪河自山東發源灰山城東

北二十里鞍山城東北二十三里鷹窩口山城東北二十里寨兒山城北二十里寨兒山河自山西發源火燒門山城北二十二里舊設邊名火燒門兩山東西對峙湯沙河發源於此北

長嶺城北三十里雙山城北四十五里陡嶺城北四十五里尖山城北四十五里半壁山城北五十里棗兒山城西北八里王寶山城西北十里黃土坎山城西北十三里鷂鷹山城西北

二十里摩訶羅山城西北二十里又名光頂山孤山臺山城西北二十里九山城西北二十五里一名高黃山磨盤山城西北三十里荊條山城西北三十里新臺門山城西北三十里

長嶺城西北三十三里松嶺城西北三十五里歪頭䃳子山城西北三十五里雁崖山城西北三十五里虎頭山城西北三十七里梆子山城西北四十里石塔溝山城西北四十三里筆

架山城西北五十里柵子嶺城西北五十里郭家山城西八里狼洞山城西十二里龍灣嘴山城西十五里曹莊河發源於此鐵帽山城西十八里尖頂山城西二十三里大團山城西三

十里中高四下可備守禦芥花臺山城西三十三里大頭山城西三十五里中右所東沙河發源於此南長嶺城西三十五里紅崖城西四十里小夾山城西五十里鷹窩山城西六十里

曲尺河自山東發源東關驛東西河俱自山西發源牛心山城西七十五里茨兒山城西八十里前有朝陽寺偏山城西八十里上有臥龍潭偏山河發源於此刺榆陀山城西八十二里

轉灣臺山城西八十三里石梯山城西八十五里犀牛望月山城西八十五里安家山城西八十五里郭家山城西八十六里獅子口山城西八十六里東大石臺山城西九十二里馬家

河發源於此礬石山城西九十五里石白似礬故名西大石臺山城西九十七里歪頭山城西一百里尖山城西一百里小䃳子山城西一百十里沙河站河發源於此黑山城西一百十

里葉家山城西一百十里官帽山城西一百十八里涼水河發源於此糜子溝山城西一百二十五里靳家臺山城西一百三十里馬溝山城西一百三十五里九連山城西一百三十

五里萬松山城西一百三十六里俗呼松嶺山按明一統志在前屯衛西北十五里東西綿互四百餘里連山海永平界山多松故名今按州志北有松嶺自此而西又有松嶺臺山斷續

綿互皆昔日之萬松山也土人因地立名所呼不一楊家山城西一百三十七里葉家墳河發源於此山城山城西一百三十七里小鷹窩山城西一百四十里灣頭牆山城西一百四十

一里四方臺山城西一百四十一里半壁山城西一百四十一里大鷹窩山城西一百四十五里傍山城西一百四十五里羊家山城西一百四十五里石門山城西一百四十七里九門

台山城西一百四十七里恨虎崖城西一百五十里三山城西一百五十里高五里週圍三十餘里三峰並秀四方臺山城西一百五十五里長嶺山城西一百五十六里鋼義山城西一

百五十九里背陰嶂山城西一百六十里南背陰山城西一百六十里西背陰山城西一百六十里鵲窩山城西一百六十三里釘子山城西一百六十五里甕圈山城西一百七十里牛

羊溝山城西一百七十里蛇山城西一百七十里沙溝山城西一百七十五里將軍石山城西一百七十五里高數百丈一石如柱亭亭孤立高五十丈前有碑鐫鎮遼將軍字一名天柱

土衚衕山城西一百九十里臥牛山城西南十五里石塔山城西南十八裏海中或呼小塔山亂石山城西南二十五里清涼山城西南二十八裏海濱下有清涼寺閻家山城西南二十

八里張家山城西南四十裏海中小海山城西南四十五裏海中長山城西南六十里上有海雲亭碧霞山城西南七十七里上有元君宮海雲寺六角井俗呼廟兒山鮑官嶺城西南七

十七里羊嬭山城西南七十九里煙台山城西南八十里羊毛山城西南八十里駱駝山城西南八十二里團山城西南八十三里李家山城西南八十三里孫家山城西南八十五里廟

兒山城西南一百十里孤山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俗名朱家嘴黃羅山城西南一百三十三里趙家山城西南一百六十里蠣黃溝山城西南一百六十三里脂麻灣山城西南一百七十

里望夫山城西南一百八十八里上有孟姜廟望夫石相傳為秦時孟姜望夫處小黑山城西南一百九十三里或呼黑三山覺華鳥城南十二裏海中明一統志雲上有海雲龍宮二寺

桃花鳥城南十五裏海中明一統志雲登萊海運泊船處按遼志為嚴州興城縣治釣臺山城東南十五里釣魚棗在山東大磨盤山城東南三十里小磨盤山城東南三十里
寧遠河源出新台門分而為二東為湯沙河西為女兒河環城復合為一入海湯沙河城西一里源出火燒門山南流遶城東合女兒河乾柴嶺河城東五里源出勾家屯南流入海首山

河城東五里源出䃳子山南流遶城東入湯沙河雙樹鋪河城東十八里源出䃳子山東南流遶茨兒山入海賽兒山河城東十八里源出賽兒山東南流入湯沙河女兒河城西一里或呼

三女河源出邊外自新台門入州境南流遶城西至海防一城南入海長帽河城西十八里源出磨盤山東南流入女兒河曹莊河城西南十二里源出龍灣嘴東南流遶曹莊西南入海

東沙河城西南三十里源出大頭山遶中右所城東南流入海煙臺河城西南四十里源出邊外自新台門西三十五里南入境東南流入海曲尺河城西南四十八里源出廌窩山南流

入海東關驛河城西南六十里源出鷹窩山東南流分而為二一遶東關驛城東一遶城西又折而東合為一東南流至新莊屯散漫荒甸偏山河城西南七十五里源出偏山西南南流

入六州河六州河城西七十九里源出邊外自高台堡東十里南流入境遶中後所城東東南流入海按明一統志自大寧等六州之水合流而南故名或呼六股河馬家河城西南八十

七里源出東大石台山南流入海沙河站河城西南一百里源出小䃳子山遶沙河站城西東南流入海葉家墳河城西南一百十里源出楊家山遶葉家墳屯東東南流入海高兒河城

西南一百十五里源出邊外自高臺堡門西四十里南流入境遶高兒河堡西東南流入海涼水河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官帽山遶涼水河站東南流入海石子河城西南一百三十

三里源出邊外自高臺堡門西八十里南流入境遶前屯衛城西西南流入海王寶山城西南一百四十五里源出桃花園屯泉東南流入石子河俗呼陡坡台河急水河城西南一百八

十里俗呼老軍屯河源出九門山東南流入海中前所東沙河城西南一百六十五里源出破山洞遶中前所城東東南流入海荊條河城西南一百八十五里源出三道關南流入海俗

呼姜女河首山泉城東五里溫泉城東南四里明都指揮韓斌構亭其北東垣外有隕星石一在城西一百里一在城西一百六十里一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今俱湮龍潭一在城南八

里昔為禱兩處一在前屯衛東南四十里今俱湮八角井城西南八十里玉皇潭城西南一百里桃園泉城西南一百五十里王□河發原於北西湖城西十五里今湮蓮花池城西八十

里今湮臥龍潭城西八十里水口城西九十里香水泉城西一百十里清洌廿香

廣寧縣
萬紫山城內西北隅明初遼王府墓或雲萬翠山或雲萬字山深溝南嶺城東十五里深溝北嶺城東十五里土堡南嶺城東二十五里蛇山城東三十里層巒疊嶂多蛇故名小黑

山城東六十里大黑山城東七十里駝房山城東南六里俗呼放駝山寶珠山城東南十里盤山城東南十一里㫰馬山城東南十五里沙嶺城東南一百五十里北鎭醫巫閭山巫古作

無在城西十里高十餘里週圍二百四十里舜封十二山以醫巫閭為幽州之鎮故名北鎮掩抱六重又名六山下有北鎮廟歷代帝王皆有封爵明始尊為北鎮醫巫閭山之紳國朝考

正祀典仍舊凡遇大典遣官祭告廟東北有仙人巖孤石峭拔上鐫呂仙像又名呂公巖廟西北有翠雲屏一石方廣丈餘下有竇南北相通明巡撫張學顔刻補天石三字於上山有桃

花洞飛瀑巖懸泉下瀉雖冬不冰溝觀晉閣臨之其麓兩石屹立如門堙霧出壑緊繞重巒名勝莫可殫述詳見古蹟及藝文千家寨山城西三十五里上可避兵虎頭山城西北五里雞

冠山城西北五十里韓口山城西北五十里鳳頭山城西北六十里鞍山城西北六十里按明一統志在廣寧衛北一百二十里蓋又一鞍山在邊外者北此山也古城山城北十里分水

山城北十里分水北山城北十五里北團山城北十五裏白臺子團山城北十五里馬市堡在山北馬市堡山城北十七里團山城北二十里鎭北山城北二十五里三尖山城北三十五

里蕎麥山城北三十六里鎭邊堡山城北四十裏白土山城北四十里鷹窩山城北四十里狼虎山城東北二十里按遼史遼州始平軍有狠山即此羊腸河山城東北四十五里雙臺山

城東北七十里西黑山城東北七十五里黑山城東北八十里上有同胡家窩山城東北八十里公諾兒山城東北九十里山下有泉長三十步闊十八步貴子山城東北九十里蛇山城

東北九十五里在公諾兒山之北雙山城東北一百十里二道井北嶺城東北二百十五里高臺山城東北二百十里小子粒山義州東四十里賀家尖山義州東四十里新站山義州東

四十五里蟠桃嶺義州東五十三里雲霧山義州東五十五里關王嶺義州東六十里牽馬嶺州義東南五十五里按明一統志在廣寧衛西北六十里山脤與醫巫閭山相接勢極險峻

中通驛路過者必下馬攀援乃可上故名今土人分為二日大牽馬嶺曰小牽馬嶺大嶺義州南二十里山義州南三十里雙山義州南三十五里斑石山義州南三十八里七里河發

源於此長山義州南四十五里出山義州西南十五里八塔山義州西南二十二里上有八塔今傾圮不全平頂山義州西南二十五里牛心山義州西南二十五里西牛心山義州西南

三十里金剛山義州西南三十五里石廠山義州西南三十五里石河發源於此大安堡山義州西南四十里即紅石蠟子山大安堡河發源於此帽兒山義州西南六十里楊樹溝河發

源於此銀泉山義州西南八十里鷹窩山義州西二十五里筆架山義州西三十五里
南筆架山義州西三十五里西邊門山義州西三十六里棋盤山義州西四十里萬佛山義州西北十三里即福山三山義州西北三十里嘉福山義州西北三十里舊有龍潭幬雨

輒應九官臺山義州西北三十六里九官臺邊門在山北鄒家屯山義州西北四十里劉隆臺山義州西北五十二里望高山義州北十七里石門山義州北二十里黑山義州北二十五

里蓮花山義州北三十里即長山駱駝山義州北四十五里東長嶺義州東北十六里脂麻山義州東北三十五里雞冠山義州東北四十里龍灣山義州東北四十二裏白臺山義州東

北四十二里中路山義州東北五十里隘口山義州東北五十五里鷹窩山義州東北六十里鷹路山義州東北六十里花樓山義州東北八十里石門嶺義州東北八十里魏家嶺義州

東北九十二里馬市河發源於此東沙河廣寧城東門外源出醫巫閭山三道溝東南流遶城北而南至板橋河西北名沙河東南名板橋河俱南入海羊腸河城東四十五里源出邊門

外由白土廠邊門東入境至蛇山散漫蛤喇河城東八十里即遼河分流曲折三百里入三河莽獐湖城東九十里陡坎湖城東九十五里高橋湖城東南四十里三河城東南一百

九十里係遼河渾河太子河合流入海處海城縣界南門乾河城南門外源出醫巫閭山二道溝東南流入東沙河大石橋河城南一里源出醫巫閭山玉泉寺東南流遶大石橋又東南

入東沙河南沙河城南十二里源出醫巫閭山山牽馬嶺東南流合東沙河入海即閭陽驛河西沙河城南三十里源出醫巫閭山青巖寺其在北者名泥河在東南名西沙河南流散漫

板橋河城南七十里明一統志雲源出醫巫閭山其一流經廣寧城北其一流經城南俱至城東南合雙峰河入海今土人分為大板橋河小板橋河雙峰河城西南二十里鋪南源出醫

巫閭山背陰寺東南流入泥河鋪前河城西南二十里源出二十里鋪泉東南流至二十里鋪南又東南流至祖家屯南散漫泥河城西南三十四里源出醫巫閭山青巖寺山澗東南流

遶壯鎮堡又東南流入西沙河蘇家溝城西南四十里松川溝城西南五十里灌腸溝城西南九十里楊郎河城西門外源出城西北泉南流經南關入東沙河義喇溝城西五十五里石

佛寺河城北十三里源出醫巫閭山東南流入馬市河馬市河城北二十五里源出魏家嶺東南遶中安堡城東南流散漫分水關河城東北九里源出分水關南流入東沙河珠子河城

東北四十里明一統志雲源出廣寧縣東北一百裏白雲山南流入遼河今按白土廠東惟羊腸河從東入境南流珠子河故道湮沒詢之士人云山水盛時有河旱回水乾或呼為錐子

河遼史遼州有錐子河或即比河也蓮子湖城東北九十里五道河城東北二百十里即楊檉木河分流三十里入遼河楊檉木河城東北二百二十里源出邊外由彰武台邊門入境流

二百七十里入遼河遼河城東北二百三十里即巨流河源出邊外有二其一自西北來者遼不可考其一自東來者出長白山西北諸窩集中為黑兒蘇等河合而北流出邊西北遶鄧

子村又西南折與自西北來之河合而為一西南流至間原縣明安貝勒屯東十里入邊流經鐵嶺縣北清河自東來會入雙峽口西南分為二曰內遼河外遼河遶鐵嶺西南合而為一

至閒城為巨流河又分流復南經海城縣西與太子河會為三河入海此河左右即遼東遼西所由分也三台東河城東南五十五里頭台河城東南五十六里泥河義州南七里源出

八屯泉北流至徐家屯西入大淩河王巨河義州南十五里俗呼乾河溝源自錦縣灰山東北流合七里河入大淩河石河義州南三十里源出石廠山由城東南至錦縣界入大淩河

即孫浚堡河齊家堡七里河義州南四十五里源出斑石山東南流遶望高山入錦縣界為冷泉河大安堡河義州西南三十里源出紅石䃳子山泉北流遶大康堡西入大淩河楊樹溝

河義州西南六十里源出帽兒山西泉南流至半截塔東入小淩河湯泉河義州西南七十里源出湯泉南流入楊樹溝河小沙河義州西二里源出魏家屯南泉遶城西北入大淩河柳

河川河義州西三十里源出邊外山九官臺邊門西一里入境東流入大淩河老公溝河義州西三十五里源出老公溝泉北流入柳河川河大淩河義州西北一里源出邊外自九官臺

邊門入境由萬佛山至城東出頭山南流入錦縣界西沙河義州東北十五里源出營城東泉東南流入東沙河東沙河義州東北十六里源出大寧堡城西泉南流遶出頭山入大淩河

清河義州東北五十里源出邊外由清河邊門入境經大清堡入細河細河義州東北六十里源出邊外由清河邊門東入境合清河至錦縣界入大淩河清泉廣寧城內廉泉城內崇泉

城內西北隅二十里鋪泉城西南二十里鋪前河發源於此八角寺泉城西南三十里寺南一泉湧出東南流十里餘入泥河洪井城西四里玉泉城西醫巫閭山中龍潭城西三十五里

醫巫閭山之麓週圍三丈許上有石如棚覆之楊郎泉城西北一泉湧出為楊郎泉滿井城西北三里水洙甘美雖旱不竭八角井城北隅古老無名泉城東北角一泉湧出四時不竭南

流百步入東沙河魏家屯泉義州西南二十里小沙河發源於此宋八屯泉義州西南二十里泥河發源於此湯泉義州西南七十里湯沙河發源於此
老公溝泉義州西三十五里老公溝河發源於此營城東泉義州東北十五里西沙河發源於此大寧堡泉義州東北三十里東沙河發源於此
海錦縣寧遠廣寧南境俱臨海而錦寧去海尤近明時海運商舶於此登岸寧遠海防五城即貯糧之所也

風俗
金史舊風淳直其祭天地敬親戚尊耆老接賓客信朋友禮意款曲皆出自然
元志性悍善騎射
明一統志人多橋居俗各異行又雲人性淳實務農桑習文禮
錦縣人多慷爽矜氣節近復絃誦成風
寧遠州習俗渾樸敦本而不逐末
廣寧縣賦性質直亦習文藝
婚禮議婚率以門楣六禮多不備嫁娶論財女子臨嫁而笄曰上頭迨吉壻不親迎至則同拜花燭餘與關內略同
喪禮皆作佛事死之日曰倒頭經三日曰煖伴經逢七則廣召浮屠掛榜揚旛行香取水曰念大經即無力之家亦不免但曰念小經則慚愧矣葬之前夕親友多榼辭靈曰坐夜

推其意原以厚生送死也而喪家輒向繐帷作劇宴客鼓樂通宵吉凶不辨且多浮厝郊外不葬殊為怪異移風易俗者宜禁之
歲時正月元旦五鼓祭天地祖先畢男女各拜家長以次遞拜然後出拜親友邂逅為禮於途及門多不相見 立春先一日太守率屬迎春出南門遶東關外進東門士女縱觀 

上元張燈三夜人家粉糯米裹珍錯為圓彼此相餉曰送元宵
二月二日豆汁攤餅以食之又鐺煎棗餻曰薰蟲
三月清明祭掃先塋
五月五日親戚作角黍相餽遺少長出郭遊聚飮高歌亦有攜酒遊觀音洞者曰要青
八月一日糊窗曰冬月房中不凍 望日月餅西瓜相餉便家張筵賞月即貧者亦勉營食物合家飲啖
九月九日無菊亦無登高者
十月朔日祭墓剪五色紙為衣焚之曰燒寒衣
十一月冬至拜冬唯官長行之
十二月初八日取雜色米菽錯以珍果同炊曰喫臘八粥 二十三日夜祀竈神 除夕屬官拜上臺卑幼拜尊長曰辭歲
按錦民土著者伯一四方者什一林林總總匪昌黎則樂 亭不則亦盧龍別縣耳故其人多慷爽尙氣節有墨胎氏
之遺風且勤稼急公遠來者無問識否輒飲食之無德色 可不謂厚乎但邇來旗民雜處野喭成風士子青衿後便 庋經書習佻達民間少年無不解呼盧鬬葉子者防微杜

漸是在為民上者早為之所耳

錦州府志卷二輿地誌二
名勝
錦縣
紫荊朝旭明大學士孫承宗
紫荊山高大為城東障日初出時山頂如盤捧日而上嵐 光青靄入畫
西州荊作關東州荊作山獨有關山月雙披客鬢

又郡守孫成
紫荊橫互壯東偏幻出扶桑景宛然殘月已沈蒼靄散片雲初擁赤光懸海門耀日騰朝氣水際凝寒戀宿煙錦水風清春色曉曈直上翠屛邊
 紅螺晩照
 大小虹螺二山俱在城西南北相連夕陽時翠微橫亙其 中稍低作仰盂狀銜日射光荒忽莫可端倪
 
明高陽孫承宗
荊山山作紫螺山山作紅羲和拋日梭織出錦川雄
又范陽范勳
青螺其本色倒景映成殷少年初出塞只作焉支山

筆峰插海明高陽孫承宗
大小二筆架山俱峙海中下有天橋隨潮隱見
元菟我毫黃龍蘸作硯銘成一閣筆三山架海甸

又 郡倅喬嵩裔
雲師為蘸毫滄海供硯坐待大文人橫書千里甸

錦水廻文明高陽孫承宗
 錦水從西北遶城西而南復折而北大作波濤細作綺穀 如迴文之錦
芳甸菀雜英水華散成錦絡繹滿機絲明河燦角枕

又郡守孫成
錦州城壓錦川流風動淪漪水面遊日漾沙痕清遠郭雲生石子燦芳洲遙連山色煙嵐闊倒看河光塔影浮浩淼無人
歌白露夕陽空自照溪頭

湯水冬魚明高陽孫承宗
湯水在城西水溫冬恆不冰即冰亦不全合漁人每從開 處得魚
冬水亦不冰夏水亦不熇誰劈二郎川劃此一泓玉

經歷侯懋功
邊塞欲折綿山曲獨春偏落得投綸者河魚多取錢
淩河煙雨明高陽孫承宗
小淩河遶望海山其入海處煙景霏微宛然圖畫
環山水已奇襟海山更爽彩翠忽成嵐時作煙雨想

古塔昏鴉明高陽孫承宗
塔在廣濟寺遼清寧中造以藏舍利者鈴
鐸俱墜獨撐角 之楠橫出如故城乏林樾日夕群烏多集其上
何年青玉華尙作天一柱寒鴉時復來半擾天花雨

石堂松雪明高陽孫承宗
石堂即觀音洞東洞如室西洞如堂松雪見晛不消今無 松矣但有雙槐婆娑階下似宜補松數株以存古蹟
冷冷山石水晶皛松下雪中有弄丸人坐挺松石節

又郡守劉源溥
到無一蜚塵蓄有千冬雪僧參水月禪我固松石節

又郡倅喬嵩裔

嶺上已無松年年空復雪紫竹滿落伽經寒不變節
又郡守孫成
當年松雪共陰森今日無松雪自深剪水猶然如絮舞彌空何處聽濤音坐看石溜涵煙冷遙見孤城與霧沈賸有雙槐搖素影陸離誰解歲寒心

寧遠州
九嶐古塔知州馮昌奕
九嶐嶙峋幽峭絕勝諸山有泉流出盛夏恆見冰澌塔在 其陽八面十三層巍然天外
突兀矗山阿千年窣堵坡天龍依舍利雲虎護兜羅爍石流澌偶乾封澍兩多山有龍潭應禱征東營白業烈辟志弢戈

三首懸流郡守孫成
三首山三峰並峙東南有泉自上而下如瀑布然
山巒一片鬱嶕嶢款段行來數里遙直欲科頭閒白日還疑搔首問青宵峰排絕頂雲常護澗落飛泉雪不消幾向巖前沈夜月應同滄海上寒潮

兩水環城郡守孫成
湯沙河自城北遶城東女兒河自城西北遶城西而南至 城東南合流入海登高遠望縈廻若帶
形勝遙連虎豹關源泉四合競潺湲孤城有意縈如帶二水無心佩若環海脈廻瀾元浩浩山光交映自閒閒雖然此地堪輿美殘堞空餘落照間
孤石鎮遠知州馮昌奕
鎭遠將軍石在山上高數百丈亭亭孤立如柱
爵之上柱國下拜亦憑君正直聞天下孤危避海濆綸巾死走敵大樹默書勳翁仲人間滿鞭來堪一軍

又郡守孫成
嶙峋挺立已千秋鎮遠高名天際留大樹原能清絕塞長城還擬壯神州黃雲白日三軍色勁骨堅心一將謀銘烈未須磨片石燕然久已屬王猷
雪窖湯池郡守劉源溥
泉在城東南四里其湯如沸引入亭內池中候溫乃浴
向闕絺能裘出關夏亦秋恩眷豐沛湯沐賜東州
釣臺潮浪范陽范勳
城東十五里有石如臺名釣魚臺臺蜿蜒如 龍翹首臺東亂石參差潮至石沒入水雪浪拍空聲如雷吼洵壯觀也
任公一縷六鼇愁匿影三山海外浮箇裏投竿聊復兩遲歸端為看潮留
又郡守劉源溥
欲拂瑚樹端宜坐此臺收綸無太急潮去復潮來

又郡守孫成
一竿長向此登臨日對潺湲測淺深海色正須明月照潮聲時助老龍吟灘頭學釣任公意桐水投綸嚴子心為語茫茫名利客何人能向箇中尋

海涯雙島范陽范勳
覺華桃花二島望之咫尺而杭無一葦淼若蓬瀛
漁舟不見泊桃花海邑徒聞治覺華尺寸人間耕牧地惘然雞犬白雲遮
又郡守孫成
城外青青大海流望中島嶼隔芳洲兩峰蹴浪寒煙繞一水平空冷翠浮宿草生時山寂寂斷雲深處鳥啾啾遐思上客乘槎興笑指殘潮十日留

嘉山五泉亦名家山范陽范勳
兩山相夾中限一溝緣山而東為團石嘴折而北有嶺焉 嶺上五泉皆甘合流赴海
萬斛珍珠韞一丘飛龍處爪痕留訪源只許十樵到對酌山花笑不休
又郡守劉源溥
家山千里外咫尺亦家山五濁逃禪覺濯纓就一灣

廣寧縣
閭岫晴嵐郡守孫成
醫巫閭山陰晴總佳而疊嶂層巒嵐氣蒸變晴日尤奇
聞道閭山晴更好到時剛得遇天晴黛含秀色分煙細青變嵐光映日明絕壁參差紛對出諸峰遠近各相迎洞天幾處來縹緲萬仞丹霞逼太清
又廣寧令項蕙
興耽山水久成癖每欲捫蘿入翠微天與晴明教縱目人當嵐氣似沾衣塵飛野鳥迷荒徑暝宿林鴉亂落暉更待晩霞催月上近城煙火亦依稀
崇泉曉霧郡守孫成
城西北隅萬翠山舊有崇泉寺翠巖重岡引睇無際每旦 有輕煙籠罩故昔人有崇泉曉霧最難描之詠為邑中勝 概
崇泉曉色霧濛濛萬翠山頭四塞同欲曙漸分城郭影凝寒猶在雨晴中嵐光滴露連朝靄海氣噓雲澹遠空為道當年煙火盛霏微猶滿梵王宮
 鎭廟奇松郡守孫成
北鎭廟松大抵皆頽唐有殊致而大門內之右株及御香 亭階下之左株尤為奇絕
青蔥磊落映寒暉寂寂空山護翠微節挺豈緣帝子化心空
寧受大夫譏九霄擎露龍遙去萬壑鈞天濤亂飛自是地靈原不偶風霜歷盡共相依
又廣寧令項蕙
屈蓋盤根不記年虬龍偃仰勢參天微風韻落空山裏勁節神呵古廟前禾黍已高城堞廢麒麟未改墓原遷經過往代無窮事誰與松筠可比肩

仙巖怪石郡守孫成
鎭廟東北隅孤石盤礴其怪不可名狀鐫呂仙像曰仙人 巖
誰留拳石在山巓呂老何時一像傳不信逢仙能度世卻因拜石得隨緣白雲起處還尋路幽壑探時別有天自揣書生靈骨少到來俗眼自茫然
又廣寧令項蕙
諸峰環列望如屏天地精靈獨此停不染沙泥山雨白自開雲霧海煙青鬼工誰復施奇巧仙跡由來屬杳冥可嘆千年遭泯滅摩挲不忍勒新銘

山閣瀑流范陽范勳
閭山第一奇峰冠以觀音閣有水自洞中潛流懸巖而下 夏秋間客水助之作瀑布狀澎湃聲數里
柱笏爭如躡翠微匡盧面目亦依稀九天涓滴銀河落萬古絲毫白練飛陰洞暗聞風戛玉陽崖晴見雨沾衣謬傳佛不桑三宿大士耽山忘海歸
石門雲壑郡守劉源溥
閭山北趾兩石屹立如門舊志稱雲壑窕山巒廻合有 武陵之幽信然
北轅卻得越巖壑似山陰咫尺迷歸路雲鄕入莫深
又郡守孫成
閭山山北宛蓬萊指點丹梯望裏猜雲散石門延客入花生溪路引人來登臨縹緲千峰合蹤跡分明一徑開多少煙霞遮不住此中還擬是天台

桃洞春花前人
桃花洞在閭山中洞不甚深而桃株無數花開時燦若錦 繡煙雲護之土人目曰小桃源
閭峰勝事獨爭妍繁若無枝春可憐不淡不深輕茜影如思
如望少城煙夕陽山色明霞上流水花光欲雨天竟日白雲封鳥道桃源原在有無邊
又廣寧令項蕙
遼西野闊山風冷春盡桃花尙未開爭道逢時應爛熳相期載酒共徘徊雲封古洞無人到霞起新枝有蝶來遙憶故園千萬樹鶯天紅雨點青苔
梨園秋果郡守劉源溥
園無定處有官掌之其味頗酢然而等於禁或曰久而 愈佳其最佳者亦必不可得
玉樹壘金實橙皮藴蔗漿尙方珍不少土物重維桑

 又郡守孫成
大谷移來供尙方四圍城郭盡芬芳苞含瀚海秋光麗秀擷疏林雪液香落落玉珍承露紫離離碩果飽霜黃胸中煩渴都消盡交火何須貯滿筐

又廣寧令項蕙
花開三月全欺雪待過瓜期樹樹黃白首未嘗盧橘味紅塵不數荔枝香馳驅驛路來天使齎捧宮人近御床邑令偏承恩澤遠城南城北盡芬芳
舊擬錦川三十六勝起於明孫文正公十二詠寧遠廣寧 因而踵之各取盈十二其中不無捃撫附會者如錦縣之 南岫乳泉名園春韭寧遠之玫嶮春風西湖藕花南溝藥

芍廣寧之寶林飲虎俱屬烏有錦縣之松山點黛瀠曲眺 蟾寧遠之海濱甜井廣寧之雙塔幻影七佛靈蹤玉水函 魚俱無足稱各宜刪去至於名人題詠亦慎選其風雅堪 傳

者不必求全志史也信以傳信史例固如斯也

古蹟
 
錦縣

徒河縣城西境內漢置晉廢舊址無考錦州遼置錦州臨海軍金元因之明廢以其地設廣寧中左右三屯衛今府城則中左二屯衛地也舊址無考永樂縣在境內本晉慕容皝西

樂郡地遼置縣隸錦州金因之元廢舊址無考安昌縣遼置錦州金因之元廢今城西九十五里有永和村為安昌縣故城城東有塔有金大定間碑紅螺縣城西五十里紅螺山之陽按

遼金元三史無此名惟唐書雲平遼東置縣百縣名未
載蓋唐時遺跡也開州城東北五十里有開州城遼金元三史無此名或亦唐時遺跡也奉陵縣城東北一百十里漢無慮縣地遼置奉陵縣元改置千戶所明改置閭陽驛今裁東

隸廣寧西隸本縣花兒樓城東北四十里梳妝樓城北三十里丫八山上相傳遼蕭太后建今毀三石柱尙存右屯衛城東北七十里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初在十三山後徙此今廢城存

中左千戶所城南十八里松山西明宣德三年置今廢城壞中左千戶所城西南六十里塔山明宣德中置隸寧遠衛今廢城存隸本縣中左千戶所城東四十里大淩河西明宣德三年

置今廢城存
 
寧遠州
海陽縣前屯衛城西一百十里漢置隸遼西郡歷代因之遼改隸來州金改隸瑞州元廢來遠縣唐置遼改來賓金改瑞安元廢故址無考潤州遼置統海濱縣金併入縣舊址無考

瑞州城西一百三十里唐置遼改來州歸德軍金改宗州仍復瑞州元因之明廢州置前屯衛海濱縣前屯衛城西八十里本漢陽樂縣地晉慕容皝為集寧縣地置營丘郡遼改隰州平

海軍金屬瑞州元廢明置山海關遞運所今廢嚴州城西南本漢海陽縣地遼置嚴州保肅軍統興城縣金廢州併入縣舊址無考興城縣城南十五裏海中桃花島上遼置隸嚴州金隸

興中府元廢故址猶存興水縣城西北十八里城存按遼金元三史無此名或亦唐置也巨無霸塔城西南六十里相傳長人巨無霸生此故名望夫臺前屯衛城西南七十里相傳秦貞

婦孟姜遺蹟長城秦將蒙恬築歷代增修中右千戶所城西南三十里明宣德中置今廢城存俗呼沙後所中後千戶所城西南八十里明宣德三年置今廢城存設檢司治之前屯衛

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明洪武二十五年置今廢城存中前千戶所城西南一百六十五里明宣德三年置今廢城存

 
廣寧縣
無慮縣漢置晉省入望平按顔師古註漢書雲無慮即醫巫閭在縣境內舊址無考顯州遼置以奉顯陵統三州金改為廣寧府按顯陵在醫巫閭山州當在境內舊址無考奉先縣

城西南三里遼置顯州附郭金改鍾秀隸廣寧府元廢乾州遼置乾州廣德軍以奉景宗乾陵領海北一州奉陵延昌靈山司農四縣金廢按明一統志在城西七里延昌縣遼置金廢舊

址無考靈山縣遼置金廢舊址無考司農縣遼置金廢舊址無考海北州遼置金廢按遼志在閭山西南歸義縣遼置按遼史初置顯州時渤海民自來助役世宗嘉憫因籍其戶建縣隸

顯州金廢故址無考嘉州遼置隸顯州金廢故址無考長慶縣遼置隸遼西州金廢故址無考閭陽縣城西南五十里本遼奉陵縣金改閭陽元初改置千戶所後復置縣明廢縣置驛今

廢西隸錦縣東隸廣寧遼州按遼史本拂湼國城渤海為東平府領伊蒙陀黑比五州縣十八遼廢改為遼州始平軍領棋州遼濱安定二縣金廢故址無考安定縣遼置隸遼州金廢故

址無考絫縣漢置遼西郡晉因之唐末廢舊址無考望平縣城東北一百五十里漢置久廢遼改山東縣金復舊元省入鍾秀明廢故址無考宜州遼置金改義州即今義州城成州遼置

領同昌縣金廢州改隸義州同昌縣遼置金因之元廢併入義州金源縣義州北二十五里遼置有金甸故名隸中京金因之元改隸大寧路明廢故址無考開義縣義州南四十里遼置

隸宜州金因之元廢故址無考遼西州義州西四十里即遼西鎭本漢遼西郡地遼置隸顯州金廢弘政縣義州東北三十五里遼置隸宜州金因之元廢故址無考誓臺城東三十里唐

太宗征高麗築以誓師唐壘城東南三十二里唐太宗征高麗駐兵於此今名高麗坂望海堂在國巫閭山遼東丹人皇王耶律倍好讀書不喜射獵購書數萬卷置閭山絕頂築堂曰望

海久廢遺址尚存釣魚臺義州北門外淩河岸為明給事中賀欽建有記見藝文饒慶鎭義州西五十里金置隸開義縣俗誤傳為縣

錦州府志卷三建置志一
今之郡視古千里之國制不備不可也故建置宜詳始城 池重保障也次公署尊體統也次學校崇師儒也次社甲 式民籍也次驛舖傳命之為亟次關梁譏奸宄而便行旅 

也次坊表使人知為善之榮次寺廟通於神道設教且將 以觀世變也次陵墓或功德不諼或流風足紹禁樵蘇給 灑掃厚也推而及於漏澤園厚之至也志建置第二

城池
錦州府城
遼置錦州金元因之明洪武二十四年設廣寧中左二屯衛指揮曹奉即舊城址修築週圍五里二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成化十二年都指揮王鍇增展南北四十五丈東西九十

五丈弘治十七年參將胡忠併城南關週圍六里二十三步形勢若盤俗謂之盤城池週圍七里五百七十三步闊三丈五尺深一丈二尺城門四東曰寧遠南曰永安西曰廣順北曰鎭

北今城仍舊週圍五里一百二十步池湮東有關廂小城相附舊載三里一百六十步高一丈五尺門三曰小南門小北門小東門其增築之年考今按城週圍二里池淤
鐘鼓樓在十字街明天啓間燬於兵崇禎八年重建
 

錦縣附郭
大淩河城城東四十里週圍三里二十步南一門池淤建置之年莫考十三站城城東七十里週圍一里二十步東一門池淤建置之年莫考小淩河城城東南十八里週圍一里二

百十八步東南二門池淤建置之年莫考高山堡城東南五十里週圍三百三十二步南一門團山堡城東南五十里週圍二百四十步南一門右屯衛城城東南七十里明永樂中指揮

徐琦李通築週圍四里三百六步高二丈九尺池深八尺闊一丈週圍五里八十六步門三東曰鎭海南曰永安西曰迎恩今按其城週圍四里二十步惟餘土基池湮松山城城南十八

里城毀地基三里一百二十步門三西曰建威東南二門無字建置無考杏山城坡西南三十里城毀地基二里一百六十步東西二門池淤建置無考大興堡城西南四十里週圍一里

一百八十步南一門髙橋城城西南五十里週圍一里二十四步東一門曰高橋舖池淤椴木衝堡城西南五十里週圍一里南一門天橋場城城西南五十里週圍一里東一門曰天橋

塌塔山城城西南六十里明宣德五年指揮李旺建今毀地基週圍三里四十步長寧堡城西南七十里週圍一里一百三十四步南一門曰長寧堡連山城城西南八十里週圍一里二

百六十步南一門曰迎軺池淤沙河堡城西南八十里週圍一里一百三十四步南一門曰沙河堡寺兒堡城西南九十里週圍一里三百四十六步南一門團山城城西南九十里週圍

一百六十步南一門錦昌堡
城西二十里週圍二里二百步南一門鷹手堡城西三十里週圍一百三十步南一門虹螺縣城城西五十里城毀地基週圍二里三百三十四步東西南三門餘群古蹟安昌縣城

城西九十五里城毀地基週圍二里一百十九步門四沙河堡城西北十八里週圍一里二百八十步南一門大勝堡城北三十里週圍一里四十七步東一門大茂堡城北三十五里週

圍一里一百步東一門流水堡城東北二十里週圍二里三十四步南一門營城城東北三十里週圍一里六十步南一門石家堡城東北四十里週圍一里一百二十步臧家堡城東北

四十里週圍一里二百四十步齊家堡城北四十五里週圍一里一百八十步東西二門開州城城東北五十里城毀地基週圍一里三角城城東北七十里週圍六十步東一門石佛堡

城東北九十里城毀地基週圍一里

 
寧遠州城
本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明宣德三年總兵巫凱請建寧遠衛於此築城週圍五里一百九十六步高三丈池週圍七里八步深一丈五尺門四東曰春和南曰延暉西曰永寧北曰

威遠外城週圍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高如內城明季增築門四東曰遠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四角俱設層樓今按內城週圍五里一百九十步外城週圍九里一百二十四步

城樓俱頽池湮
鐘鼓樓在中街明都督焦禮建天啓間重修崇禎十五年巡撫范志完登樓視形勢督令拆毀僅存遺址
雙樹鋪城城東十八里週圍一里門二南曰永定北無字海防一城城南二里二百四十步週圍一百九十八步北一門海防二城城南四里半週圍一百九十八步南一門海防三

城城南五里週圍一里一百步南一門海防四城城南六里二百八十八步週圍一百九十八步南一門海防五城城南九里一百八步週圍一百五十八步南一門明太監高起潛請建

儲海運糧今圯曹莊驛城城西南十二里週圍一里明宣德中建週圍三里七十二步門三東曰永和南曰南薰西曰右定池淤曲尺河城城西南四十八里週圍二百四十四步南一門

東關驛城城西南六十里週圍一里二百五十二步南一門曰東關驛中後所城城西南八十里明宣德三年建週圍三里一百七十步高三丈池深一丈闊二丈週圍四里二百步門四

東曰潤和南曰歌薰西曰說澤北曰寧瀾東南有關廂城三面週圍二里十一步門二東曰威寧南曰鎮翔今城如舊池淤沙河站城城西南一百里週圍一里二百二十六步南一門高

兒鋪城城西南一百五十里週圍一里三十二步門二東曰寅和西曰徯膏前屯衛城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本唐瑞州地遼改來州金復舊元因之明洪武中都指揮曹毅因舊址修土城

週圍五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宣德正統間備禦畢恭等前後包砌池深一丈闊二丈週圍六里二百步門三東曰崇禮南曰迎恩西曰武寧今城如舊池湮高嶺驛城城西南一百五十

里週圍一里七十八步南一門中前所城城西南一百六十五里明宣德三年指揮葉興建週圍三里八步高三丈池深一丈闊二丈週圍四里三百步門三東曰定遠西曰永望南無字

今城如舊池湮楊安堡城西十二里週圍一里南一門團山堡城西三十里週圍一百七十二步南一門曰鎮勇南古城城西三十五里週圍二百十六步南一門僊靈寺堡城西四十里

週圍一里南一門黑莊窠城城西五十里週圍二百八十八步南一門錦川堡城西六十五里週圍一里南一門曰永安劉彥章堡城西七十里週圍一里南一門三道溝堡城西八十五

里週圍三百二十八步南一門高臺堡城西八十五里週圍一里四十二步南一門瑞昌堡城西一百五里週圍三百三十步南一門平川營堡城西一百二十里週圍三百五十二步南

一門曰平川營三山營堡城西一百三十七里週圍二百三十二步南一門背陰嶂堡城西一百四十八里週圍三百五十二步南一門興水縣城城西北十八里週圍一里十四步南關

廂二百八十步南一門建置無考鎭安堡城西北二十里週圍一里二十步俗呼白塔峪北古城城西北三十五里週圍一里一百二十步四門鎭邊堡城北十八里週圍一里南一門曰

鎮邊堡俗名寨兒山堡灰山堡城東北二十里週圍一里三十六步南一門曰灰山堡

 廣寧縣城

金置廣寧府元為廣寧路明洪武間指揮王雄因舊址修築都督劉眞甃以磚永樂間總兵劉江增展東南關弘治間備禦胡忠展西隅正德間備禦李溱展南關週圍五百四十六

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二丈週圍十一里四十五步後展新城週圍十七里門六東曰永安東南曰泰安南曰迎恩西曰拱鎭西一門土塞北曰靖遠角樓四座北曰鎮朔東南曰柔遠西南

曰望京西曰瞻秀今按週圍十里二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五尺南關廂三面週圍三里二百二十步門三東曰宣化南曰迎恩西曰振武樓俱圯池亦湮沒內城與關廂共十四

里二百四十步
鐘樓在大市東街鼓樓在大市北街明嘉靖中重修今俱毀惟存基址
土堡城東三十里週圍一里中安堡城東三十里週圍一里七十二步南一門高麗坂城城東三十三里週圍一里羊腸河城城東四十五里週圍一里小黑山城城東六十里週圍

二里六十八步南一門大黑山城城東七十里週圍二里一百五十步一門穿心堡城東一百六十三里週圍一里盤山驛城城東南五十里週圍二百六十步南一門高平城城東南九

十里週圍一里八十二步東西二門平安橋城城東南一百二十里週圍三百三十一步一門傅家莊城城東南一百二十里週圍三百三十一步一門沙嶺城城東南一百五十里週圍

二里西南一門鐵廠堡城東南一百六十里週圍二里八十步東西二門鍾秀縣城城西南三里週圍二里二十步詳古蹟壯鎭堡城西南三十里週圍一里一百二十六步南北二門曰

壯鎮堡閭陽驛城城西南五十里週圍二里五十步南北二門馬市堡城北二十里週圍一里一百六十步一門鎭邊堡城北四十里週圍二里一百二十步南門曰鎮邊堡白土廠城城

北里週圍一里一百二十步一門正安堡城東北三十里週圍二里三百二十步南一門鎭安堡城東北五十里週圍二里二百八十步南一門巨流河城城東北二百三十里崇德元年

建週圍二里門三南曰拱固西曰鎭西北曰鎮邊義州城城西北九十里本汶遼西絫縣地遼曰宜州金改義州統弘政開義同昌三縣元因之明改衛洪武間指揮何浩仍舊修築永樂

宣德間都指揮楚勇
以磚週圍九里十步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八尺週圍九里一百六十六步門四東曰熙春南曰永清西曰慶豐北曰安泰國初地屬邊外康熙十四年察哈喇叛討平之遂以其地

屬廣寧十五年置巡檢司及城守城垣頽壞十六年城守章珠巡檢俞定陸續修葺稍完今按城週圍九里池湮永寧鋪城義州城東二十五里週圍二里一百八十步南一門新站城義

州東四十里週圍一里一百四十二步馬嶺驛城義州東四十五里週圍一里南門曰馬嶺驛景家堡義州東南二十里週圍一里一百八十步破城義州西南二十五里週圍一里城毀

八塔城義州西南二十五里週圍一里一百八十步城毀團山堡義州西南三十里週圍二里一門城毀大安堡義州西南三十里週圍一里一百八十步南一門曰大安堡孫淩堡義州

西南三十里週圍一里一門大定堡義州西南四十里週圍二里南一門曰大定堡饒慶鎭城義州西南五十里週圍一里城毀詳古蹟得勝堡義州西十五里週圍一里城毀大康堡義

州西二十里週圍二里東門曰大康堡太平堡義州西二十里週圍一里一百八十步南門曰太平堡正義堡義州東北十八里基址俱無惟有一碑營城義州東北二十里週圍一里王

半城義州東北三十里週圍一里一門大寧堡義州東北三十里週圍里一百八十步大清堡義州東北五十里週圍二里三十步南門曰大清堡三角城義州東北五十里週圍二百五

十五步東南一門大靜堡義州東北六十里週圍二里二十步南門曰大靜堡鎮彝堡義州東北六十里週圍三里一百八十步南門曰鎮林堡瓦子峪城義州東北六十五里週圍二里

石佛堡城東南四十里齊家堡城南四十五里
 

 公署
 明
錦州備禦都司
廣寧中屯衛在寧遠街明洪武二十四年置衛於東關驛二十五年移治錦州三十二年調廣寧永樂元年復回錦州宣德三年於城南二十里松山置中左千戶所屬焉 經歷司

鎭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軍器局 預備倉 錢帛庫鹽場百戶所城南六十里天橋場 鐵場百戶所城南六十里虹螺山正德元年復移於白花寨
廣寧左屯衛在廣順街明洪武二十四年始由安山至十三山驛擺撥屯種二十六年移錦州三十二年調廣寧永樂元年復移治錦州宣德三年於城東四十里大淩河增置中左

千戶所屬焉 經歷司 鎭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軍器局 軍儲倉 預備倉 錢帛庫 鹽場百戶所城東八十里燕子湖 鐵場百戶所原在城南一百里刺藜山成化十七

年移蓋州
寧右屯衛在錦州城東南七十里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初治十三山二十七年城公主寨故址移衛治焉屬左右中前後五所 經歷司 鎭撫司 軍器局 軍儲倉 預備倉錢

帛庫 鹽場百戶所城南二十里明洪武二十五年設 鐵場百戶所舊設中屯衛連山天順間改設蓋州衛 陰陽學 醫學 養濟院

廣寧備禦都司在城永寧門東
寧遠衛在太和街宣德五年都指揮劉斌剏建景泰中指揮韓斌重修 經歷司 鎭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軍器司 軍儲倉 預備倉 錢帛庫 鹽場百戶所城西南二

十五里 鐵場百戶所城西南十八里糜子峪 塔山中左所城東北八十里 沙河中右所城西南九十里

廣寧前屯備禦都司在城儒學東
廣寧前屯衛在崇禮街北洪武二十五年建衛屬五千戶所宣德三年又於城西五十里急水河增置中前千戶所城東五十里杏林堡增置中後千戶所屬焉

廣寧備禦都司在城鼓樓西南
廣寧衛廣寧路舊址洪武中指揮王推建 經歷司 鎭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軍器局 軍儲倉 廣寧庫 預備倉 神機庫 稅課司 鹽埸百戶所城南七十里小河

口 鐵場百戶所城西六十里大牽馬嶺
廣寧左衛城東北隅 經歷司 鎭撫司 左右中前四所軍器局 軍儲倉 預備倉 廣寧左庫 鹽場百戶所城南七十里小河口 鐵場百戶所城南二百四十里連山島

廣寧左衛城西北隅 經歷司 鎭撫司 中前後三所 軍器局 軍儲倉 預備倉 鹽場百戶所 鐵場百戶所城南小牽馬嶺
廣寧中衛在拱鎭門東 經歷司 鎭撫司 左右中前四所 軍器局 軍儲倉 預備倉 鹽場百戶所城南七十里小河口 鐵場百戶所城西二百四十里連山島 廣寧

馬市團山堡北 陰陽學 醫學 養濟院

義州備禦都司義州衛治東
義州衛洪武二十二年設衛屯於十三山是年八月移治義州永樂八年廢又調廣寧後屯衛於本城設義州衛 經歷司 鎭撫司 左右前後四所 軍器局 軍儲倉 預備

司 錢帛庫 鹽場百戶所廣寧右屯衛板橋 鐵場百戶所蓋州衛
廣寧後屯衛永樂八年指揮馬旺建 經歷司 鎭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軍器局 軍儲倉 預備倉 鹽場百戶所廣寧右屯衛五河 鐵場百戶所蓋州衛

國朝

 察院行臺
城內東南隅堂南向大門西向康熙六年即推官舊署改設學政按臨即為文場
 
錦州府署
鼓樓大街路北康熙四年設大門一間儀門一間兩角門大堂五間二堂三間東耳房一間西廂房二間順山房二間住房五間東廂房二間西廂房二間順山房二間西院書房二

間馬房三間草房一間大門內東寅賓館一間科房五間皂快房一間

糧捕廳署
城南街路東衚衕內康熙四年設大門一間儀門一間兩角門大堂五間二堂三間住房三間東瓦房三間西瓦房三間草房三間經歷司署
府大門內康熙四年設外門西向內廳三間南內廳前東廂房三間臨街房四間後西房四間原係府署東廂房順山房因司署狹隘借用
錦縣署
城東街東南衚衕內路北康熙元年設大門一間儀門一間
兩角門大堂五間東科房三間馬房二間住房五間東西廂房六間廚房二間大門內西書吏房三間東皂快房二間左土地神祠右為羈候所
 典史衙
城北街衚衕內路西康熙元年設門一間廳三間住房七間書皂房二間
 寧遠州署
鼓樓東北街路北大門三間曰高明樓儀門一間兩角門大堂五間東書房四間馬房一間二堂五間東西廂房六間耳房二間東廚房三間住房三間西院廚房一間家人住房八

間大門內東土地祠西羈候所康熙三年工部撥二十四間前後知州楊名聲馮昌奕陸續增建有記見藝文
 吏目衙
城西南隅衚衕內路北康熙三年設門一間廳三間住房九間書皂房二間
 巡檢司署
廣寧縣署
城大巿東街路北康熙四年設大門三間儀門一間兩角門大堂三間東西書吏房四間內住房二十一間書房三間大門內東土地神祠一間寅賓館二間西為羈候所

 典史衙
縣治西路北康熙四年設門一間廳三間住房七間

 巡檢司署
義州城東街路南康熙十五年設大小房十間

 府城守署
城東南大街路北 教場東門外路南

寧遠州城守署
城南街路東 教埸南門外路西

 中後所城守署
城內之東 教埸城外東南一里

 廣寧縣城守署
南關西街路北 教場小南門外路東

義州城守署
城內 教場西門外

 學校
 錦州府學
即明中左屯衛學在舊衛治西明正統元年建後圯國朝康熙五年知府宋之重建有記見藝文
聖殿三間康熙五年知府宋之因舊址重建
啓聖祠三間康熙七年知府宋之重建
東西廡各三間康熙六年知府宋之重建
戟門泮池俱康熙十七年知府劉源溥重建
名宦鄕賢祠俱未建
星門三楹舊置今漸圮
東西木坊二明倫堂五間康熙六年知府宋之建
學署大小九間陸續剏造
錦縣學未設附府學同祭
舊右屯衛學在衛治西北明景泰三年建今廢
寧遠州學在舊衛治東明宣德五年建

聖殿五間漸圮
啓聖祠未建
東西兩廡各十間今東存五間西存四間
戟門五間
名宦祠未建
櫺星門三楹規模僅存門內東偏有房三間相傳為鄕賢祠舊前屯衛學在城西北隅明成化中御史王嵩建御史陳寬等重修弘治中御史余廉建學舍鑿泮池今城內西街路北

廟毀碑存字滅沒不可辨

 廣寧縣學
遼金以前無考元置廣寧府路儒學在右衛西北元季燬明設儒學仍舊址正統中都御史王翱改建於鎮東堂右成化間都御史滕昭彭誼參議尙綱郎中毛泰重修御史王嵩造

祭器弘治間副使李貢設樂器正德間都御史劉憲增號舍新泮宮嘉靖中都御史潘珍鑿泮池於櫺星門外長六丈闊三丈引大惠泉注之明末俱廢康熙九年知縣顏鳳姿因舊址建
正殿三間
啓聖祠三間康熙五年知縣佟湘年於殿後建祠一間康熙十七年知縣張文治改建於殿東
櫺星門康熙十六年張文治週圍砌牆
泮池名宦鄕賢祠俱未設
 仰高書院
廣寧城內明嘉靖中巡撫潘珍僉事王舜漁建後廢
社學四俱明巡撫樊珍建後廢
義學縣治東康熙十九年知縣項蕙建有記見藝文
崇文書院
廣寧城西二里明弘治間御史張岫副使李貢建都御史張掄重修後廢
 舊義州衛學
先代無考有元大徳間加封大成至聖文宣王碑明正統間即舊址建守備施聚都督王鍇參將韓輔胡忠崔賢張銘御史劉訥張問行相繼重修今燬故址惟元碑尙存
錦州府志卷四建置志二
社甲
 錦縣三十三社
在城社 戶康社 豐衣社 足食社 錦繡社鸞聚社登扈社 興隆社 連盛社 年增社 新增社 二釐社居仁社 由義社 敦禮社 足智社 篤信社 和厚社溫

恭社 莊敬社 淳良社 沐德社 元吉社 亨通社刑裕社 貞本社 永泰社 歸德社 樂郊社 富教社興國社 來安社 平安社

 寧遠州二十四社
賀新社 寧靜社 樂極社 惠來社 太平社 三全社復興社 古風社 天全社 定新社 歸化社 歸安社綏來社 全隆社 德來社 方來社 歸德社 懷來社

開平社 安平社 和平社 錦平社 安來社 慶平社 廣寧縣十八社
廣祿社 集慶社 千金社 萬有社 新增社 義州社安樂社 東豐社 西豐社 福隆社 長寧社 新興社歲登社 月盛社 日興社 安化社 歸德社 綏來社
每歲每社報總里一名一社十甲每甲報什季一名催糧 辦公年終另
驛鋪
 明
閭陽驛 廣寧衛南五十里
遞運所 閭陽驛東
十三山驛 右屯衛西北三十五里
遞運所 十三山驛西
小淩河驛 錦州城南三十里
遞運所 小淩河驛西
杏山驛 錦州城西南六十里
遞運所 杏山驛南
連山驛 寧遠衛東北三十二里
遞運所 連山驛東以上驛所地今隸錦縣
曹莊驛 寧遠衛西南十三里
遞運所 曹莊驛南
東關驛 寧遠衛西南六十里
遞運所 東關驛南
沙河驛 前屯衛東北四十三里
遞運所 沙河驛西
高嶺驛 前屯衛西南三十五里
遞運所 高嶺驛北以上驛所地今隸寧遠州
廣寧衛在城驛 泰安門西北街
遞運所 拱鎭門東街北
安插所 拱鎭門東街北
盤山驛 廣寧衛東四十五里
遞運所 盤山驛東
安插所 盤山驛西北
高平驛 廣寧衛東九十五里
遞運所 高平驛南
安挿所 高平驛東
閭陽驛 廣寧衛南五十里
遞運所 閭陽驛東
安挿所 閭陽驛東北
義州在城驛 南關街北
遞運所 城南門外街東
牽馬嶺驛 義州東五十里
遞運所 牽馬嶺驛西以上驛所地今隸廣寧縣
 
國朝
錦縣三站
高橋站城西南五十里
小淩河站城東南二十里
三山站城東北七十里
 三站東送廣寧站西送寧遠站
寧遠州三站
寧遠站在城
涼水河站城西南一百二十二里
東關站城西南九十里
 三站東送錦縣高橋站西送山海衛遷安站
廣寧五站
廣寧新站城南二十里
小黑山站城東北六十里
二道井站城東北一百十里
白旗堡站城東北一百六十里
巨流河站城東北二百三十里
 五站東送奉天老邊站西送錦縣十三山站以上境內十一站奉天都統將軍每站委漢軍千總二人經理車輛馬 匹人夫與府州縣官無涉
錦縣七鋪鋪兵十一名
西南路在城鋪一名
五十里高橋鋪二名
三十里連山鋪二名西南與寧遠州接
東北路在城鋪一名
四十里大淩河鋪二名
三十里十三站鋪二名
四十里閭陽驛鋪與廣寧縣各設一名
寧遠州七鋪鋪兵十二名
西南路在城鋪一名
三十里沙河所鋪二名
五十里中後所鋪二名
五十里前屯衛鋪二名
三十五里中前所鋪二名
三十五里山海鋪二名 西南與山海關接
廣寧縣十鋪鋪兵十六名
西南路在城鋪一名
五十里閭陽驛鋪與錦縣各設一名
東北路在城鋪一名
三十里沙河鋪二名
三十里小黑山鋪二名
二十里胡家窩鋪二名
三十里二道井鋪二名
五十裏白旗堡鋪二名
三十里黃旗堡鋪二名
三十里巨流河鋪一名 東北與承德縣孤家子鋪接
 以上初設州縣即設鋪兵每名工食銀陸兩凡州縣往來公文俱由鋪兵傳遞其將軍四部各衙門俱由站道傳遞 康熙二十二年奉旨將盛京寧古塔將軍各部衙門平常 文

移俱由鋪遞傳送其無鋪兵地方仍交驛站傳以私事 入京者不許擾累驛站誠良法也但錦州所屬州縣地曠 民稀近者三十里遠者五十里不等鋪兵窮日之力不能 往返居

民隻身僦居者多每鋪止設鋪兵二名亦有一名 者前者已去後者踵至奔走不遑率多濡滯承是役者視 為畏途而更替尤艱其人在昔已然今則更難欲速郵傳 而無遲悞調

劑之法民牧其加意焉

關梁
錦縣
老虎關城西北八十里高橋城西五十里葛王碑橋城北十八里雙陽店橋城東二十里十三山橋城東八十五里星聚屯利涉橋城東南三十里康熙六年建有記見藝文
 
寧遠州
募建石橋中前所南門外明崇禎七年建小石橋中前所西南土城門外明崇禎十一年建五里橋亂石山下石橋中前所東十二里
 
廣寧縣
分水嶺關城北八裏白土廠關城北七十里魏家嶺關城西北七十里平遠橋湖溝鋪東三里今廢廣濟橋盤山驛東五十里今廢通濟橋城中鼓樓南新橋靖遠門內明正德年間

魯科重修今廢經濟橋城內東隅今廢秀水橋迎恩門外廢觀瀾橋泰安門外長春橋拱鎭門內廢大惠橋東安門外廢迎秀橋拱鎭門外拱辰橋教場南會流橋經濟橋南長春大惠至

此合流明正德間李瑧重修鄰泮橋儒學西新廣濟橋南門內平洋橋高平驛東十五里今廢羊腸河橋城東三十五里廢四塔橋城南九十里廢火燒橋城東三十五里廢通遠橋義州

南門外廢閱武橋義州南門外廢淩河橋義州北門外
坊表
 錦縣街坊四 迎恩 永安 寧遠 廣順
進士坊五為王輔孔斌文貴李珍張文錦立
舉人坊七為文廣王輔程鎡孔斌文貴李珍沈漢立
繡衣坊 亞卿坊 俱為文貴立
 寧遠州街坊四 景陽 崇敬 懷遠 靖邊
進士坊
舉人坊
都諫坊
大司寇坊俱為陳壽立
尙義坊為吳英建英事蹟無考
 前屯衛街坊四 永安 治政 承恩 貞節
孝子坊為生員宮守禮立詳人物
 廣寧縣門坊四 春和 泰安 迎恩 拱鎭
街坊四 長安日近 北鄙風清 遼海壯觀 醫閭形勝 北鎭廟坊一城西四里
進士坊四為陳琳馮鉉傅鑰安永清立
舉人坊十五為陸本立吳哲吳珍陳琳潘輔傅鑰張聘張皥安永清張雲霖齊宗道齊宗賢杜矩劉德芳韓文德立
仕宦坊三
繡衣坊二為吳哲吳珍立司諫坊為給事中傅鑰立
孝子坊為李用立
貞節為孫氏立
 義州街坊四 安寧 理平 順義 泰安
進士坊四為髙剛賀欽范正陳珍立
舉人坊九為賀欽張鉞高剛范正劉玠陳珍杜謹梁明王翔鳳立
貞節坊為楊氏立以上諸坊今無存者
 寧遠州見在石坊二
北石坊為總兵官左軍都督府左都督祖鎭祖仁祖承教祖大樂立
南石坊為贈左都督少傅祖鎮祖仁原任副總兵左軍都督僉事祖承訓總兵官左軍都督府左都督祖大壽立

 廣寧縣見在石坊
世爵坊為總兵官左都督太傅兼太子太傅寧遠伯李成梁立
寺廟
 錦縣
關帝廟十九東關一西關一右屯衛一網戶屯一松山一塔山一錦昌堡一新莊子一髙橋東一西一長寧堡一笟籬山一連山一老和尚臺一鷹手堡一大勝堡一流水堡一景家

堡一大籽粒屯一府城隍廟鼓樓西北隅明洪武年建嘉靖年修大廣濟寺城內唐末建有塔十三層高二十五丈遼清寧間造有記明嘉靖十一年修有記觀音閣寺前興隆堡三一在

城內一在南關一在大葉家堡毘盧菴城內三皇廟城內康八年建有記五聖祠二城內一新莊一馬神廟二城內一西關一財神廟八城內一周家屯一雙臺一雙堡子一下五旗一

張郎堡一灰窰子一高橋一地藏菴二東關一臥佛寺東一彌陀庵二東關一臥佛寺西一觀音堂二東關一南關一地藏寺五東關一右屯衛一灰窰子一雙陽店一臧家堡一眞武廟

三東關一松山一沙河營一玉皇廟東關蟲王廟二東關一星聚屯一東嶽廟東關娘娘廟三東關一南鄉一魚子嶂一白衣庵南關火神廟南關龍王廟五南關一北關一螞蟻屯一新

莊子一鷹手堡一王將軍祠南關明季死難督學御史吳道昌植碑扁曰精忠報國碑石半落並失其名普濟庵北關藥王神宮北關三官廟三北關一杏山一大籽粒屯一朝陽寺四望

海山一漢山一新立屯一興隆屯一崇寧寺二右屯衛一松川溝一望海觀音廟高廟子望海潮雲寺平山聖水寺銀錢堡杏花寺二場一大茂堡西一花園寺犁兒峪峰嶺寺魚子

嶂前大蛤蝲河繞之雙井寺白雲山長山寺長山右屯衛城隍廟衛城內七聖廟王寶屯山大望海寺明弘治間重修有記千佛寺俱在松山背陰寺呂洪山後彌陀寺新莊子菱角寺塔

山城內望海觀音庵塔山甸子西觀音庵郭家屯興隆寺二新人屯一方家堡一臥佛寺城西四十里紅螺寺紅螺縣茶棚庵老和尚臺道左元眞廟大興堡普陀寺城西北十八里山有

洞有記普度寺大盛堡迎水寺王善屯安樂寺普濟寺俱臧家堡石佛寺二一在城北四十三里黃山坡寺內左有小山山前石佛二十九山後石塔兩傍石佛各一右亦一小山山前石

佛三十一山後石塔兩傍石佛亦各一一在開州嚴靜寺牛心山西平安寺馬峰旗屯十方寺千家寨嵯岈寺嵯岈山觀音寺高家堡淨勝寺開州太平寺袁家屯寺內松一株狀若虬龍

不知何代物報恩寺香爐山西黃安寺金剛山東䭾鞍寺䭾鞍山寨子寺寨子山永寧寺白旗堡上帝廟二嶂北堡一臧官堡一 寧遠州
關帝廟十六東關一南關一南門外一城東五里一曹莊一楊安堡一興水縣一灰山一中右所城內一黑莊窠一團山堡一東關驛一中後所南關一中後所教場一前屯衛城

內一中前所南關一城隍廟城西北隅明正統年建嘉靖年修天寧寺明正統間勑建城內曾公祠城內祠毀碑存福德庵城內新安寺城內迦佛寺城內觀音庵二城內一雙樹鋪一白

衣庵四城內一東關一南關一中後所東關一永寧庵城內上帝寺城內馬神廟七城內一南關一北關一中右所東關一黑莊窠一中後所南關一中前所城內一火神廟七城內一南

關一中右所東關一黑莊窠一團山堡一前屯衛城內一中前所南關一延壽庵東關白衣寺前屯衛城內吉祥庵東關玉皇閣東關東嶽廟二東關一前屯衛東門外一極樂庵南關七

聖廟四東關一南關一半壁店一馬驛屯一雷神廟南關三皇廟三南關一中後所城內一中前所城內一千佛庵南關風神祠南關文殊庵北關西方庵北關地藏寺四北關一中右所

西關一中後所西北三十五里一中前所城內一慈愍庵北關彌㕊寺北關三官廟三北關一中後所東關一前屯衛東關一金公祠北關詳人物龍王廟四城東一中右所東關一黑莊

窠城南一前屯衛南門外一溫泉寺湯池東三大士祠湯池西朝陽寺三城東北十里首山之陽一鷹窩山一中後所城北三十里一朝陽庵中後所城內青龍寺城東南三里娘娘廟三

城東一中後所西南三十里一前屯衛東北十里一甘露庵南門外娘娘宮三城西南十二里一中後所東南三十里一後有老虎洞中前所西南二十里一三聖廟城西南二里蟲王廟

二城西南十五里一中右所西關外一土神壇西門外興隆庵七里坡興隆寺中後所城南十里崇寧寺曹莊上帝廟六白塔峪一中右所城內一仙靈寺西一中後所城內一前屯衛城

內一中前所城內一保全寺北門外崇興寺中右所城東南隅觀音堂二中右所城東十五里瀕海一中後所南關一三義廟煙臺河眞武廟二曲尺河一東關驛一五聖祠范家屯九聖

祠中右所東關海濱寺二中右所東關一中後所東南二十五里一內有六角井望海觀音寺中右所西南八裏海雲寺長山小海子山寺中右所西南十五里仙靈寺中右所有石佛三

相傳明萬曆三十二年出自海中城隍廟中後所城內順治六年建圓通庵中後所城內老君廟中後所南關慈恩寺中後所西門外望海寺中後所西南十八里羅漢廟前屯衛城內圓

通寺前屯衛城內石佛寺中前所城內草堂寺中前所城內新庵中前所西十五里甕圈山庵中前所東北二十里眞女祠中前所西二十五里祀秦貞婦許孟姜有記見藝文

 廣寧縣
興寺城東北隅相傳唐貞觀時建寺雖毀而雙塔如新城隍廟城內西北隅康熙五年九月建普慈寺城東南隅明正統初建本朝和碩親王修極樂庵城內圓通庵城內文殊庵城

內保全寺城內白衣菴城內崇泉寺城內淨樂庵南關太平庵南關靈應寺城東三十里無梁殿城東南二十里觀音庵城南倮倮堡地藏寺三城南二十里一城北十五里一義州西寺

城南三十里寶林寺城南六十里上中下三十方寺城南七十里黃岩寺城南七十里䭾鞍寺城南七十里桃花寺城南七十里杏花寺城南七十里雙峰寺城西南三十里靈山寺城西

南三十里背陰寺城西南三十里六-合寺城西南三十里鐘峰寺城西南三十里八角寺城西南四十里青巖寺城西南五十里峭壁插天有洞可容數十人洞外松樹儼如華蓋洞東

西各一泉山頂一泉有望海觀音閣閣東大松二株洞上有虛無眞境四字每遇晴明海洋在目遼陽千山歷歷可數為西南第一峰清安寺城西十二里閭山中今為觀音閣奇峰雲插

陰水懸崖右擁層巒左觀滄海勒石舊蹟多有可觀雙泉寺城西十二里寺南有洞寺門內又有一小洞一竇通寺後洞內一泉極佳玉泉寺城西十五里大朝陽寺城西南十五里小朝

陽寺城西十五里觀音洞城西十五里迎水寺城西三十里五峰寺城西三十里龍潭寺城西三十五里苓溝寺城西三十六里山上前有二峰一似婦人端坐一似將軍長跪狀俗呼將

軍拜母靈狗寺靈崖寺城西四十里琉璃寺城西北二十五里保全寺城西北二十五里牛角寺城西北二十八里石佛寺城北十五里滴水寺城北十五里眞武廟四縣治北一沙嶺一

小黑山一義州西北一碧霞元君城內萬翠山九天聖母廟城內萬翠山雷壇城內萬翠山火神廟二縣治東一中安堡一增福神廟縣治西關帝廟八南關一盤山一壯鎮堡一索府屯

一閭陽驛一小籽粒屯一巨流河一義州南門外一馬神廟南門外三官廟二南關一義州東北一龍王廟城東五里東嶽廟二城東七里一義州東關一奉國寺義州城內殿高七丈佛

像七高如之一名七佛寺遼開泰中建元普顔可里美思公主施元寶千錠增修明弘治中相繼重修嘉福寺義州城西南隅萬佛堂義州西十五里有山臨大淩河南崖刻佛像大小無

數三皇廟義州東門三義廟義州南門外馬葉二公祠義州南門外祀馬雲葉旺二公今廢坊存釣魚臺義州北門外祀明給事中賀欽有記見藝文
陵墓
遼太祖陵按明一統志在木葉山山在邊外今有司皆於廣寧縣中安堡望祭遼顯陵在醫巫閭山按遼史東丹人皇王
葬於醫巫閭山曰顯陵後世宗及皇后蕭氏甄氏亦葬於此明一統志雲中作影殿制度宏麗今舊址俱沒遼乾陵在醫巫閭山遼景宗陵也按明一統志上有凝神殿今舊址俱廢

遼豫王墓遼帝天祚入金降封豫王葬閭陽縣之乾陵傍今舊址已沒遼平王墓人皇王子隆先封平王葬醫巫閭山之道隱谷今舊址無考元木華黎墓按明一統志在廣寧左屯衛東

北二十里翰林學揭徯斯撰碑元王珣墓義州南四十里元王榮祖墓義州南四十二里王善屯今隸錦縣李王墓前屯衛北四十里塜大十餘畝名世未詳大王墓前屯衛西北二十里

名世未詳明宮孝子墓前屯衛名守禮詳人物明楊少保墓前屯衛名照諡忠壯詳人物明楊都督墓前屯衛名維藩詳人物孟姜墳寧遠州老軍屯正南入海一里許
 漏澤園
錦縣寧遠州廣寧縣俱在城南路西
錦州府志卷五田賦志
 鹹則三壤厥始夏後故地畝先之土所以養人也次戶口 徭役糧稅而粟米之徵布帛之徵力役之徵舉於是乎出 足國用急公務賴之矣周禮幽州其利魚鹽以今考之不 

寧唯是物產之饒東方實稱奧藪矣志田賦第三

 地畝
 明
 廣寧中屯衛
額田一千一百九十三頃四十畝
 廣寧左屯衛
額田九百五十一頃九十二畝
 廣寧右屯衛
額田八百二十一頃七十九畝
 以上今隸錦縣
 寧遠衛
額田一千二十頃二十畝
 廣寧前屯衛
額田六百二十四頃五十四畝
 以上今隸寧遠州
額田七百六十四頃三十五畝
 廣寧左衛
額田一千四百五十三頃九十四畝
 廣寧右衛
額田一千三百八十九頃六十八畝
 廣寧中衛
額田一千一百八頃八十九畝
 義州衛
額田六百八十一頃五十四畝
 廣寧後屯衛
額田三百一十二頃八十五畝
 以上今隸廣寧縣

 國朝
 錦州府
 錦縣
行糧地共陸萬零陸百拾玖畝壹分
 
寧遠州
行糧地共肆萬捌千伍百捌拾陸畝貳分
 
廣寧縣
行糧地共貳萬零陸百玖拾捌畝伍分
 三屬共地壹拾貳萬玖千玖百叄畝捌分
 
 戶口
 明
廣寧中屯衛 戶口一萬四千六百零二丁
 廣寧左屯衛 戶口七千四百四十二丁
 廣寧右屯衛 戶口三千二百九十七丁
 寧遠衛 戶口九千六百七十丁
 廣寧前屯衛 戶口一萬二千一百九十三丁
 廣寧衛 戶口五千九百六十八丁
 廣寧左衛 戶口五千九百六十八丁
 廣寧右衛 戶口一萬六百一十一丁
 廣寧中衛 戶口五千四百九十七丁
 義州衛 戶口八千二百二十四丁
 廣寧後屯衛 戶口五千八百一十一丁

國朝
 錦州府
 錦縣 戶康等三十三社行差人丁共六千八百零一丁
 不行差食鹽男婦共四千一百五十名口
 寧遠州 賀新等二十四社行差人丁共五千二百七十一丁
不行差食鹽男婦共三千三百九十四名口
 廣寧縣 廣祿等十八社行差人丁共二千四百五十六丁 不行差食鹽男婦共一千八百七十四名口
 三屬行差人丁共一萬四千五百二十八丁不行差食鹽 男婦共九千三百七十三名口

 糧稅
 明
 廣寧中屯衛
 額糧一萬七千三百六石一斗三升
 額草八萬七千九百六十束
 額鹽六萬六千七百六十四觔
 額鐵一萬四千五觔
 廣寧左屯衛
 額糧一萬三千九百七十一石三斗
 額草七萬四千一百六十束
 額鹽一十二萬八百一十一觔
 額鐵一萬二百二觔
 廣寧右屯衛
 額糧一萬五百五十七石七斗五升
 額草一十三萬三千一百八十束
 額鹽八萬九千一十九觔
 額鐵九千五百四十七觔
 寧遠衛
 額糧一萬七千九十九石三斗
 額草四十六萬六千九百六十束
 額鹽二十萬二百九十二觔
 額鐵九千九百八十觔
 廣寧前屯衛
 額糧五千三百石
 額草一十四萬六百束
 額鹽八萬九千一十五觔
 額鐵一萬二千六百觔
 
廣寧衛
 額糧七千五百五石九斗
 額草一萬八千一十五束
 額鹽五萬八百四十四觔
 額鐵一萬四千四百九十六觔
 
廣寧左衛
 額糧二萬二百四十八石六斗
 額草一十六萬九千四百四十九束
 額鹽一十二萬八百一十一觔
 額鐵一萬三千一百八十觔
 
廣寧右衛
 額糧一萬五千六百八十石七斗
 額草一十四萬四千一百一十九束
 額鹽一十二萬三千九百九十觔
 額鐵三萬三千三百八十一觔
 
廣寧中衛
 額糧一萬二百二十七石六斗一升
 額草一萬三千三十一束
 額鹽九萬五千三百七十七觔
 額鐵一萬三千七百五十二觔
 
義州衛
 額糧九千五百五十三石二斗五升
 額草二十萬三千四十束
 額鹽一十七萬一千六百九十九觔
 額鐵一萬五千觔
 
廣寧後屯衛
 額糧一萬五百五十七石八斗五升
 額草六萬七千六百束
 額鹽九萬五千三百七十七觔
 額鐵一萬五千二百八十三觔

國朝
 錦州府
 錦縣
 行糧地共六萬零六百一十九畝一分每畝歲額徵條邊銀叄分共該徵銀一千八百一十八兩五錢七分三釐解奉天府
 四季雜稅共該收銀一百五十一兩零三分二釐解奉天府康熙二十年奉文歸駐防徵收
 
寧遠州
 行糧地共四萬八千五百八十六畝二分每畝歲額徵條邊銀三分共該徵銀一千四百五十七兩五錢八分六釐解奉天府
四季雜稅共該收銀一百一十七兩零七分三釐解奉天府康熙二十年奉文歸駐防徵收
 
廣寧縣
 行糧地共二萬零六百九十八畝五分每畝歲額徵條邊銀三分共該徵銀六百二十兩九錢五分解奉天府
 四季雜稅共該收銀九十兩零六錢八分四釐解奉天府康熙二十年奉文歸駐防徵收
 三屬額徵地畝銀共三千八百九十七兩一錢一分四釐 俱州縣自解奉天府本府驗批
 
徭役
 明
 廣寧中屯衛

 均徭銀七百三十五兩
 修邊夫二百五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九名
 窰造七十一名
 納糧二百名
 跟官七十八名
 斗級一十五名
 獄卒一十名
 寄籍均徭銀八十兩
 
廣寧左屯衛
 均徭銀六百九十九兩五錢
 修邊夫二百五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一百二十名
 窰造三十八名
 納糧二百二十名
 跟官一百二名
 斗級一十六名
 獄卒一十二名
 寄籍均徭銀七十兩
 廣寧右屯衛
 均徭銀二百二十兩
 修邊夫二百九十七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六十七名
 納糧五十三名
 跟官一百七十二名
 斗級一十五名
 獄卒一十八名
 寄籍均徭銀四兩七錢
 
寧遠衛
 均徭銀四百三十九兩五錢
 修邊夫四百九十八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九名
 窰造七十一名
 納糧二百三十三名
 跟官七十八名
 斗級二十六名
 獄卒九名
 寄籍均徭銀八十三兩八錢
 廣寧前屯衛
 廣寧左屯衛
 均徭銀六百九十九兩五錢
 修邊夫二百五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一百二十名
 窰造三十八名
 納糧二百二十名
 跟官一百二名
 斗級一十六名
 獄卒一十二名
 寄籍均徭銀七十兩

 廣寧右屯衛
 均徭銀二百二十兩
 修邊夫二百九十七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六十七名
 納糧五十三名
 跟官一百七十二名
 斗級一十五名
 獄卒一十八名
 寄籍均徭銀四兩七錢
 
寧遠衛
 均徭銀四百三十九兩五錢
 修邊夫四百九十八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九名
 窰造七十一名
 納糧二百三十三名
 跟官七十八名
 斗級二十六名
 獄卒九名
 寄籍均徭銀八十三兩八錢
 廣寧前屯衛
 均徭銀六百九兩二錢
 局造八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納糧三百三十八名
 窰造六十八名
 斗級二十七名
 跟官二百二名
 修邊夫五百一十八名
 獄卒一十一名
 寄籍均徭銀二十二兩二錢
 
廣寧衛
 均徭銀一百三十兩四錢
 修邊夫一百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一百十名
 窰造二十六名
 納糧三十名
 跟官一百四十一名
 斗級十五名
 獄卒八名
 寄籍均徭銀十二兩五錢

廣寧左衛
 均徭銀三百一十六兩一錢
 修邊夫二百六十七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一百一十三名
 窰造四十名
 納糧七十名
 跟官一百九十八名
 斗級十五名
 獄卒十六名
 寄籍均徭銀四十二兩二錢

廣寧右衛
 均徭銀三百八十二兩一錢
 修邊夫二百九十二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八十名
 納糧九十八名
 跟官一百四十八名
 斗級十三名
 獄卒八名
 寄籍均徭銀三十兩五錢

 廣寧中衛
 均徭銀一百三十九兩八錢
 修邊夫二百六十七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四十八名
 納糧四十一名
 跟官一百一十七名
 斗級十五名
 獄卒八名
 寄籍均徭銀十四兩一錢
 
義州衛
 均徭銀六百九十一兩
 修邊夫一百五十五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七十四名
 窰造七十名
 納糧二百二十四名
 跟官一百五十九名
 寄籍均徭銀一百六十二兩二錢

廣寧後屯衛
 均徭銀二百一十四兩五錢
 修邊夫二百十名
 修倉夫二百十名
 局造八十五名
 窰造二十六名
 納糧八十三名
 跟官六十二名
 斗級八名
 獄卒十四名
 寄籍均徭銀九十三兩

國朝
錦州府
 錦縣
 行差人丁六千八百零一丁每丁歲額徵均徭銀二錢共該徵銀一千三百六十兩二錢解奉天府
 大淩河水手五十名
 水手頭一名
 小淩河水手二十名
 水手頭一名俱免雜差不食官餼

寧遠州
 行差人丁五千二百七十一丁每丁歲額徵均徭銀二錢共該徵銀一千零五十四兩二錢解奉天府

廣寧縣
 行差人丁二千三百五十六丁每丁歲額徵均徭銀二錢共該徵銀四百九十一兩二錢解奉天府
 三屬額徵均徭銀共二千九百零五兩六錢與地糧同例 州縣自解本府驗批
經費
錦州府
 萬壽千秋冬至元旦進表表箋路費共銀三十兩
 文廟春秋二大祭銀十六兩
 社稷山川風雲雷雨城隍八蜡等神春秋二大祭銀十二兩霜降祭旗纛神銀一兩
 鄉欽酒禮銀四兩
 鞭春銀三兩奉裁
 修理監倉銀十兩奉裁
 知府俸銀一百零五兩
 心紅銀五十兩奉裁
 經制典吏十二名
 門子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馬快八名工食草料銀一百三十四兩四錢
 步快十二名工食銀七十二兩
 皂隸十二名工食銀七十二兩
 轎傘扇夫七名工食銀四十二兩
 禁卒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
 斗級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燈夫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通判俸銀六十兩
 心紅銀二十兩奉裁
 經制典吏二名
 門子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步快六名工食銀三十六兩
 皂隸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
 轎傘扇夫七名工食銀四十二兩
 燈夫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經歷俸銀四十兩
 經制攢典一名
 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
 皂隸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
 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
 儒學教授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餵馬草料銀十二兩奉裁六兩
 經制攢典一名
 門斗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齋夫三名工食銀三十六兩
 膳夫一名工食銀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 微
 共銀九百二兩五錢八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
 
錦縣
 文廟春秋二大祭銀十六兩
 社稷山川風雲雷雨城隍八蜡等神春秋二大祭銀十二兩厲壇清明中元十月朔日三小祭銀九兩霜降祭旗纛神銀一兩
 知縣俸銀四十五兩
 心紅紙張銀二十兩全裁
 經制典吏六名
 門子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馬快四名工食草料銀六十七兩二錢
 民壯二十名工食銀一百二十兩
 皂隸十名工食銀六十兩
 轎傘扇夫七名工食銀四十二兩
 燈夫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庫子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
 斗級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禁子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
 鋪兵十一名工食銀六十六兩
 鄕飲酒禮銀二兩
 孤貧八名花布銀四兩
 修理監倉刑具銀十兩全裁
 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經制攢典一名
 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
 皂隸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
 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
共銀五百九十四兩七錢二分

寧遠州
 萬壽千秋冬至元旦表章銀十五兩
 文廟春秋二大祭銀十六兩
 社稷山川風雲雷雨城隍八蜡等神春秋二大祭銀十二兩厲壇 清明中元十月朔日三小祭銀八兩
 霜降祭旗纛神銀一兩
 知州俸銀八十兩
 心紅紙張銀二十兩全裁
 經制典吏六名
 門子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馬快四名工食草料六十七兩二錢
 民壯二十名工食銀一百二十兩
 皂隸十名工食銀六十兩
 轎傘扇夫七名工食銀四十二兩
 燈夫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庫子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
 斗級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禁子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
 鋪兵十二名工食銀七十二兩
 孤貧十一名花布銀五兩
 五錢修理監倉刑具銀十兩全裁
 吏目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經制攢典一名
 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
 皂隸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
 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
 巡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經制攢典一名
 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
 弓兵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
 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
共銀七百十七兩七錢四分
 
廣寧縣
 文廟春秋二大祭銀十六兩
 社稷山川風雲雷雨城隍八蜡等神春秋二大祭銀十二兩厲壇 清明中元十月朔日三小祭銀八兩
 霜降祭旗纛神銀一兩
 知縣俸銀四十五兩
 心紅紙張銀二十兩全裁
 經制典吏六名
 門子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馬快四名工食草料銀六十七兩二錢
 民壯二十名工食銀一百二十兩
 皂隸十名工食銀六十兩
 轎傘扇夫七名工食銀四十二兩
 燈夫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庫子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
 斗級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禁子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
 鋪兵十六名工食銀九十六兩
 孤貧十五名花布銀七兩五錢
 修理監倉刑具銀十兩全裁
 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經制攢典一名
 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
 皂隸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
 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
巡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
 弓兵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
 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
共銀七百六十兩九錢四分
 一府三屬共經費銀二千九百七十五兩九錢八分六釐 六毫六絲六忽六微

物産

 寶之屬
 珣  淇 爾雅東方之美者有醫巫閭之珣玗琪

榖之屬
 黍 稷 稻 粱 粟 稗 薏苡 薥秫
 菽之屬
 黃豆 綠豆 豌豆 黑豆 小豆 豇豆 藊豆 蠶豆菜豆 刀豆
 麥之屬
 大麥 小麥 蕎麥 穬麥
 
菜之屬
 蔥 韭 薤 蒜 茄 莧 芹 蕨 菘 芥 蔓菁 菠薐 藜藿 胡荽 莙薘 野雞尾 木耳 黃花 蘿蔔 胡籮蔔 苦蕒 芸薹 蘑菇 山蘿蔔 茴香 

薄荷 同蒿 玉環 萵苣 蓼芽 龍鬚蓏之屬
 黃瓜 冬瓜 南瓜 西瓜 甜瓜 香瓜 菜瓜 苦瓜倭瓜 絲瓜 瓠 壺盧
 
果之屬
 桃 李 杏 檳 榛 棗 栗 核桃 葡萄 郁李 山裡紅 山釘兒 棠梨 石榴 花紅 無花果 菱 芡 蓮子 軟棗 歐犁 櫻桃 香梨 閭山中多有

之氣香而味美初食猶覺酸貯久愈佳國制設壯丁看守每秋實口遣使採進民不得私採
 
麻之屬
 檾麻 線麻
 
油之屬
 脂麻 蘇子 萆麻
 
木之屬
 松 柏 楡 槐 楸 櫟 椴 樺 桑 柳 煖木銀木 柞 白楊 青楊 椿 檉
 
花之屬
 芍藥 丁香 金盞 石竹 山丹 滴滴金 水葒花 粉團 牽牛 卷丹 菊花 葵花 牡丹 玉簪 小桃紅 珍珠花 石榴花 鷄冠 蓮花 八仙 月季 

木槿 迎春 夜落金錢 海棠 玫瑰 草茉莉 紫荊 馬纓 洛陽花 茶蘼 十姊妹 萱花 秋海棠 西番蓮 鳳仙

 草之屬
 萍 艾 蘋 藻 蘆 葦 荻 茅 萱 菖蒲 茜 蒿 龍鬚 馬藺
 
藥之屬
 桔梗 防風 荊芥 白 萊菔子 黃芩 芍藥 遠志 柴胡 白附子 桑白皮 馬兜鈴 蒲黃 土大戟車前子 薏苡仁 兔絲子 地楡 石花 南星 蒼

術紅花 杏仁 胡麻 滑石 龞甲 苦參 威靈仙 茵蔯 地龍 海螵蛸 黃櫱 槐角 桑寄生 升麻 桑螵蛸 薄荷 萹蓄 伏龍肝 甘草 五味子 藜蘆 露

蜂房 白扁豆 知母 側柏葉 海牛 海馬 鹿茸
蛇床子 桃仁 益母草 甘菊花 急性子 山藥 酸石榴皮 茅根 艾葉 細辛 蒼耳 紫蘇 牽牛 三稜 藁本 葶藶 百合 沙參 黃精 木賊 秦艽 牛旁

子 萆麻子 馬藺 大黃 商陸 王不留行 茯苓 瓜蔞 朴硝 虎骨 熊膽 牡礪 蝸牛 蛇蛻 蟬蛻 天花粉 青木香 百部根 火麻仁 香附 浮萍 苦瓜

蒂 血見愁 鹿角霜膠 黃葵花 貫仲 地丁 五靈脂 山笳子花 
柏子仁
 
禽之屬
 鵝 鴨 鷄 鳩 鴈 鳶 鴿 鷹 燕 烏 雀 鵲鷗 鷺 鸛 鷂 鴉鶻 兔鶻 青 鴛鴦 翠鳥 鶴 鵪鶉 銅嘴 啄木 麻雀 蠟嘴 紅料 花料

 阿藍 大眼雀 蒿雀 山和尚 黃肚雀 縮脖鳥 鶿䳓 野雞 皂雕 練雀 鷦鷯 白頭 鴟鴞 鴇 天鵝 鶖 鶺鴒 騖
 
獸之屬
 馬 牛 驢 騾 駝 豬 羊 貓 犬 虎 豹 豺狼 熊 貛  麅 鹿 兔 狐 貉 水獺 蝟 野豬 黃羊 野馬 海豹 鼠 鼬
 
水族之屬
 鯽 鮎 鯉 鱅 鰱 鯿 鰻 鱭 鰍 鼈 蝦 銀魚 蚌 螺 魴 烏鰂 重唇 黃骨 鯊魚 蝮魚 白魚 鱔海鯽 河豚 勒魚 石首 青魚 蛤

蜊 海蜇 蠣黃 蜆子 海貓 螆出寧遠 
蟲豸之屬
 蛇 蛙 蠶 蜂 蛾 蜻蜒 蝶 蟋蟀 蹚螂  蜾蠃 蟻 蚯蚓 

 
貨之屬
 鹽 鐵 絲 白麻 蜜 黃蠟 棉花 紅花 靛

錦州府志卷六典禮志
 禮樂百年而後興關外草昧之闢未久禮蓋難言然而禮 者所以辨上下而洽神人又不可斯須去者也故公式秩 祀賓興鄉飲遞及焉禮有以少為貴者儻此謂乎志典禮

 第四

 公式
 聖誕冬至元旦俱前一日習儀於廣濟寺請龍亭至府堂至日府官率屬在甬道東行禮如制
 開讀 詔勅衆官出郭迎拜畢乘馬導引至府堂府官率屬行禮贊禮生員開讀謄黃畢遣生員齎捧各屬開讀如制
 日食 具朝服行禮如制
 月食 具朝服行禮如制
 迎春 立春先一日太守率屬迎於東郊赴春宴至日具朝服行禮如制
秩祀
 先師廟 歲仲春秋二丁日祭如制月朔望辰行禮如儀祭品祭器樂章及先賢先儒位次詳後
 省牲 羊四 豕八 鹿一 兔九
 先師陳設
 羊一 豕一 爵三 登一 二 簠二 簋二 籩 十 豆十 酒尊一 筐一 帛一白色長一尺八寸香案一 香爐一 燭二
四配陳設每位一壇今東西各一壇
 羊一 豕一 爵三 鉶二 簠二 簋二 籩八 豆 八 筐一 帛一 香案一 香爐一 燭二 酒尊共十哲陳設每位一壇今東西各一壇
 豕一 爵三 鉶一 簠一 簋一 籩四 豆四 筐 帛香案香爐燭同上 酒尊共
兩廡陳設每四位一壇今東西各一壇
 豕一 簠一 簋一籩四 豆四 筐帛香案香爐燭 同上

祭品
 籩實
形鹽 藁魚 棗 栗 榛 芡 菱 鹿脯 白餅白麵造 黑餅□麵造
 豆實
韭葅切去本末用中四寸 醯醢豬肉鮮用鹽酒料物調過菁 鹿醢 芹 兔醢 筍葅 魚醢 豚胉即排骨脾肵肵心舌也
簠實
黍 稷
 簋實
稻 粱
 登實
太 豬肉汁不用鹽醬
 鉶實
和羹豬羊肉汁用菜料和者
 祭器
祝版二 爵二十四 登一 簠簋各十二 籩豆各五十酒尊八 筐八 酒尊桌上作三孔 牲匣十四 大小盤二百二十 香爐三十九 燭臺四十 供桌三十 毛血盤八

 帨巾三 盥洗盤架各二 酒勺八 羃巾八 滌牲桶八 鍋八 庭燎隨用
 按以上祭品祭器並後列樂器舞器俱有定式定數草創 以來悉未能具止有九羊九豕而已然典禮所關不敢遺 也合存其制以備修舉
 祭文
惟神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訓萬世今值仲春秋謹以牲帛醴虀式陳明薦以
復聖顔子
宗聖曾子
述聖子思子
亞聖孟子配尚饗
 樂器
麾幡 柷一 █一 琴六 鐘十六 磬十六 塤一 箎一 簫四 鳯簫二 笙六 笛四 搏拊鼓二 應鐘二 歌工二人
 以上共用樂生四十八人
 樂器
麾幡 柷一 █一 琴六 鐘十六 磬十六 塤一 箎一 簫四 鳯簫二 笙六 笛四 搏拊鼓二 應鐘二 歌工二人
 以上共用樂生四十八人器
引舞旌節二 籥三十六 翟三十六
 以上共用舞生三十六人
 先師雅樂
 迎神大哉孔聖 道德尊崇 維持王化 斯民是宗 典祀有常 精純益隆 神其來格 於昭聖容
 初獻
自生民來 誰底其盛 唯師神明 度越前聖 粢帛具成 禮容斯稱 黍稷非馨 惟德之聽
 亞獻
大哉聖師 實天生德 作樂以崇 時祀無斁 清酷惟馨 嘉生孔碩 薦羞神明 庶幾昭格
 終獻
百王宗師 生民物軌 瞻之洋洋 神其寧止 酌彼金壘 惟清且旨 登獻於三 於嘻禮成
 徹饌
犧牲在前 豆籩在列 以享以薦 既芬既潔 禮成樂備人和神悅 祭則受福 率遵無越
 送神
有嚴學宮 四方來宗 恪雍執事 威儀雝雝 歆茲維馨 神馭還復 明禋斯畢 鹹膺百福

 先賢先儒位次
 四配
復聖顔子 宗聖曾子 述聖子思子 亞聖孟子
 十哲
先賢閔子損 冉子雍 端木子賜 仲子由 卜子商 冉子耕 宰子予 冉子求 言子偃 顓孫子師
 東廡
先賢澹臺子滅明 原子憲 南宮子適 商子瞿 漆雕子開 司馬子耕 有子若 巫馬子施 顏子辛 曹子䘏 公孫子龍 顏子高 秦子祖 壤駟子赤 石作子蜀 

公夏子首 後子虔 奚子容蒧 顔子祖 句子井疆 秦子商 縣子成 公祖子句茲 燕子伋 樂子狄子黑 孔子忠 公西子蒧 顏子之僕 施子之常 秦子非 

申子棖 顏子噲
先儒糓梁子赤 高堂子生 毛子萇 後子蒼 杜子子春 韓子愈 程子顥 邵子雍 司馬子光 鬍子安國楊子時 李子侗 羅子從彥 張子栻 陸子九淵 許子衡
 西廡
先賢宓子不齊 公冶子長 公晢子哀 高子柴 樊子須 公西子赤 梁子鱣 冉子儒 伯子虔 冉子季 漆雕子哆 漆調子徒父 商子澤 任子不齊 公子良孺 

公子肩定 鄡子單 宰父子黑 榮子旂 左人子郢 鄭子國 原子亢 廉子潔 叔仲子會 公西子輿如 邽子巽 陳子亢 琴子牢 步叔子乘
先儒左子丘明 公羊子高 伏子勝 孔子安國 董子仲舒 王子通 周子敦頤 歐陽子修 張子載 程子頤 鬍子瑗 朱子熹 呂子祖謙 蔡子沈 眞子德秀薛子

瑄 王子守仁 陳子獻章 鬍子居仁
啓聖祠陳設
 羊一 豕一 籩八 豆八 簠二 簋二 鉶二 爵 三 帛一 筐一
 祭文
維神誕生至聖為萬世王者之師功德顯著垂範無窮茲因仲春秋謹以牲帛醴虀式陳明薦以
先賢顔氏 先賢曾氏 先賢伯魚氏 先賢孟孫氏配尙饗
 配饗
先賢顏氏無繇 曾氏點 伯魚氏鯉 孟孫氏激
 陳設東西各一壇
豕一 爵三 帛一 筐一
 從祀
先儒周氏輔成 程氏珦 朱氏松 蔡氏元定
 陳設東西各一壇
豕一 爵一 帛一 筐一
名宦祠
鄉賢祠
 歲上丁日祭先師畢所司率師生祭如儀
社稷壇在城南郊外未建
 歲仲春秋上戊日祭如儀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城南郊外未建
歲仲春秋上己日祭如儀
八蜡廟未設南郊外行禮
 歲冬後二戌日祭如儀
旗纛廟未設在城西郊外行禮
 歲霜降日守土官祭如儀
厲壇在北郊外未建
 歲清明中元十月朔日守土官祭如儀
北鎭廟
 廣寧城西舜封醫巫閭山以鎭幽州三代因之唐開元中 封廣寧公遼金加王號大德二年封貞德廣寧王明洪武 初詔革封號止稱北鎭醫巫閭山之神建廟設主歲時祀 享

朝廷有大典禮大政務則遣官祭告本朝亦仍舊制古 今碑入藝文
賓興
 科貢
儒學生員應試有司以禮送之會試加隆焉歲貢次之中式舉人樹旗送捷報牌具綵樂郊迎至先師廟行禮赴晏仍綵樂導歸宅
 武舉
明弘治乙丑科始鄕試中式者設宴以禮迎送至嘉靖乙未科樹旗加綵會試中式者郊迎設宴導歸宅遂成例今仍舊鄉飲
明正統十四年巡撫高越參議蔡天祐舉行歲正月望十月朔行禮如儀本朝仍舊

錦州府志卷七武備志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故繼典禮而及之軍實具則敵王所 愾邊防設而以固吾圉安不忘危有備無患立國之恆經 也志武備第五

軍實
 國朝
 駐防錦州府
 城守尉一員
 佐領七員
 驍騎校七員
 筆帖式二員俱康熙十四年設
 撥什庫八十四員
 披甲兵丁五百名
 新滿洲佐領五員
 新滿洲驍騎校五員俱康熙十九年設
 撥什庫四十二員
 披甲兵丁二百二十名
 駐防寧遠州
 佐領一員
 驍騎校一員俱康熙十四年設
 筆帖式一員康熙二十二年設
 披甲兵丁五十名
 駐防中後所
 佐領一員
 驍騎校一員具康熙十四年設
 筆帖式一員康熙二十二年設
 披甲兵丁五十名
 駐防廣寧縣
 防守尉一員康熙十九年設
 五品章京三員舊設二員康熙十三年添一員筆帖式二員舊設一員康熙二十二年添一員
 披甲兵丁一百名
 新滿洲佐領三員
 新滿洲驍騎校三員俱康熙十九年設
 封得撥什庫三員
 披甲兵丁一百二十五名
 駐防義州
 城守尉一員康熙十九年設
 宜爾喜大二員
 五品官二員俱康熙十四年設
 筆帖式二員康熙二十二年設
 披甲兵丁七百名
 新滿洲佐領七員
 新滿洲驍騎校七員俱康熙十九年設
 披甲兵丁三百五十名

邊防
國朝
錦縣邊門三
 長嶺山門
筆帖式一員
馬法一員俱順治十一年設
撥什庫一員
 松嶺子門
守禦一員康熙十八年設
筆帖式一員順治十一年設
披甲兵丁十名
 九官臺門
守禦一員康熙十八年設
筆帖式一員順治十一年設
披甲兵丁十名
 墩臺
千總四員
臺軍二百名
寧遠州邊門三
 新臺門
守禦一員康熙十八年設
筆帖式一員順治十一年設
披甲兵丁十名
 黑山口門
筆帖式一員
馬法二員
披甲兵丁十名
 高臺堡門
守禦一員
筆帖式一員
披甲兵丁十名
 平川營
筆帖式一員
馬法二員俱順治十一年設
 墩臺
千總三員
臺軍一百五十名
廣寧縣邊門二
 清河門
守禦一員康熙十八年設
筆帖式一員順治十一年設
披甲兵丁十名
 白土廠門
筆帖式一員
馬法二員俱順治十一年設
 墩臺
千總四員
臺軍一百五十名
 內外人出入必登籍以記他無厲禁臺軍俱供補籬濬壑 及司晨昏啓閉而已諸皆奉天將軍統之
錦州府志卷八官師志
 書雲天生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官與師所以輔君者也職 官名目與遼金元相去不遠方諸故明區以別矣錦郡全 屬錢穀刑名曾不抵內地一中縣而幅延袤七百里地 闊

人疏鞭長不及漸集之鴻生聚而教訓之使安樂土實 惟守令廣文是賴故終以名宦為將來者勸志官師第六

職官
刺史
南北朝
張定和京兆萬年人歷州刺史頗有惠政達魯花赤係官名遼
懷閭公其先世西域阿魯渾人為瑞州達魯花赤民感其惠有頌德碑
府尹
耶律固
僕散渾坦
完顏巖雅
治中
孛術魯德裕猛安人任廣寧治中


八都兒泰定四年廣寧路守
同知
明里不花泰定四年廣寧府同知
伯顏延祐四年廣寧府同知
推官
齊希魯泰定四年廣寧府推官
 儒學
 元
廣寧路教授張元美籍里失考
 明
錦州教授張珍直隸慶都人監生
訓導魏秉直安東人監生
寧遠教授李韶陝西南鄭人監生
訓導王鍾山東樂安人監生
前屯衛教授李永年直隸容城人監生
訓導郭崇德山東武定州人監生
廣寧教授呂能山東蓬萊人監生
訓導曹瀚籍里失考
以上俱嘉靖間任
各衛軍政掌印指揮一員
軍政佐貳管屯指揮一員
軍政佐貳管拘捕指揮一員
各衛經歷一員
掌印鎭撫一員
各千戶所營屯一員掌印一員
各倉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各庫大使一員
各稅課司大使一員
各庫大使一員
各稅課司大使一員
掌印鎭撫一員
各千戶所營屯一員掌印一員
各倉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各庫大使一員
各稅課司大使一員各驛各處例有驛丞運所大使惟遼東驛以本百 戶所軍充役
 通事官以千百戶通譯詔者充之
 國朝
 錦州府知府
宋之鉉浙江奉化人拔貢康熙四年任十四年陞直隸巡道劉源溥直隸清苑籍高陽人舉人康熙十四年任十九年丁憂去
孫成順天大興人舉人康熙十九年任
通判
宣紹中河南息縣人副榜貢康熙三年任六年陞四川敘州府同知
張顯斌浙江鄞縣人投誠康熙六年任八年陞雲南蒙化府同知
黃荃福建同安人投誠康熙九年任十二年降調喬嵩裔河南登封籍偃師人拔貢康熙十二年任十九年降調
朱夢熊順天薊州人吏員援例康熙十九年任
推官
王與襄山東新城人進士康熙四年任本年奉裁
經歷
陶美浙江會稽人吏員康熙三年任六年陞四川鹽井衛經歷
陳鼎新順天三河人吏員康熙七年任九年大計降調
王繼茂順天大興人吏員康熙十一年任十七年援例陞湖廣廣濟縣知縣
侯懋功山西河曲人歲貢康熙十七年任二十年告病致仕繆廷鼎浙江山陰人吏員康熙二十一年任
儒學教授
張珵順天薊州人歲貢康熙四年任十年以病卒官
李元發順天大興人舉人康熙十一年任二十一年陞四川夔州府雲陽縣知縣
直隸南和人舉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錦縣知縣
孔胤檜山東曲阜人進士康熙元年任三年調開原縣
劉文亮奉天遼陽人廕生康熙三年任四年陞兵部督部主事
陳遇辰浙江海鹽人副榜貢康熙五年任六年丁憂去
郭茂泰陝西涇陽人進士康熙六年任九年陞戶部湖廣司主事
蔡啓新順天大興人吏員康熙九年任十三年青山逆寇暴至攻城親率老弱登陴奮不顧身親冒矢石指麾殲賊城賴以全十七年以疾卒於官邑人悲之於西門外為植墮淚碑王奕

曾奉天遼陽人貢監康熙十七年任二十一年陞直隸永平府灤州知州
劉惠宗陝西渭南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渭南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十七年去任
馮昌奕山西蒲州人進士康熙十七年任二十年以病卒官王琨遼東人難廕康熙二十一年任
吏目
陳邦基浙江山陰人吏員康熙三年任十五年以病卒官
周建邦陝西檜林衛人監生康熙十六年任十九年去任
翟翰直隸定州人吏員康熙十九年任
巡檢
潘秉直隸山海衛人吏員康熙三年任八年去任
趙加爵山西聞喜人孝行康熙八年任十六年去任
萬銓江南懷寧人吏員康熙十六年任二十年革職
姚枝輝浙江諸曁人監生主簿改授康熙二十年任
 廣寧縣知縣
佟湘年奉天承德人廕生康熙三年任六年陞山西蔚州知州
李如瑾湖廣黃岡人舉人康熙六年任七年陞雲南涼州知州
顔鳳姿福建晉江人舉人康熙七年任十三年以病卒官
張文治山西介休人進士康熙十四年任十八年以病卒官附名宦
項蕙雲南南寧籍江南歙縣人康熙十九年任
典史
葉茂華浙江鄞縣人吏員康熙四年任十九年以病卒官
邢式山西蔚州人吏員康熙十年任十九年革職
屈大伸陝西華州人吏員康熙二十年任
巡檢
俞定浙江山陰人吏員康熙十五年任十七年丁憂
秦涵江南嘉定人吏員康熙十七年任二十一年被劾去
徐肇隆順天永清人吏員康熙二十二年任



劉伸宛平人進士歷章武軍節度使掌書記大理正徙南京副留守俄改崇義軍節度使政務簡靜民用不擾致烏鵲同巢之異道宗嘗謂大臣曰今之忠直耶律玦劉伸而已拜參知政

事加太子太保遷上京留守
韓德凝保寧中遷護軍司徒開泰中累遷護衛太保以崇義軍大同軍節度使卒於官
蕭兀納六院部人魁偉簡重善騎射累官北府宰相以直言忤天祚出為興遼軍節度使尋改臨海軍節度使天慶初知黃龍府事五年授上京副元帥卒年七十

蒲察通累官平章政事封任國公知廣寧府事累表請老以開府儀同三司致仕舉太子率府完顔守貞監察御史完顔裔俱可大用其後皆為名臣完顔承暉御史臺奏承暉前為提刑

豪猾屏息遷臨海軍節度使貞祜初進拜平章事
移刺福僧猛安人大安初為興平府同知督民繕城浚壕為禦百姓頗怨頃之兵至攻其北城福僧戰其北使備其西暮果攻其西以有備乃解去尋改廣寧福僧被牒如鄰郡大兵薄城

其子銅和尙率家奴拒戰廣寧賴以安福僧返悉放奴為良終不言子功充遼東宣撫使大饑福僧先賑其民而後奏詔獎諭之
唐括德溫上京率河人從宋王宗望拔平城遇敵兵戰敗之太祖賞齎甚厚遷龍虎上將軍歷臨海軍節度使
奧屯襄上京路人襲猛安通練邊事授崇義軍節度副使平南盪寇將軍以功陞河南路副統軍昌武軍節度使
李完廣寧府同知遼濱民崔元入城飮不歸得屍浮水中有司執同飲者訊之皆誣服提刑司疑其寃以獄畀完完廉得其賊乃舟師也遂免同飲者
徒單繹上京按出虎達阿人尙熙宗女歷宣德泰安淄州刺史改同知廣寧府事歷遷棣州防禦使臨海軍節度使
盧孝倫宣德人進士累官太原少尹大定中遷同知廣寧歲大饑民多流亡乃借僧粟使平其價市與貧民全活者衆累遷山東西路轉運使
馬惠迪西京留守判官治最擢同知崇義軍節度使先是鄧嚴居是職世宗愛其明敏惠迪奏事退上謂宰相曰人之聰明多挾於浮若惠迪聰明而樸實眞可嘉也朕嘗與論事朝臣

鮮有及者累遷御史中丞參知政事昭義軍節度使南京留守致仕
高松年十九從軍為蒲輦有力善戰宗弼聞其名召置左右世宗即位充東京路渤海萬戶從征窩斡有功遷延平少尹崇義軍節度使

王居禮以廕補大名路南樂縣簿歷兩淮鹽運司丞海寧州判官知錦州事歷經繁劇勸農興學一以清心省事為本值歲凶民饑隨發倉賑貸全活甚衆民有訟田竟歲不決者居禮引

蘇瓊諭普明之語開譬甚切其人相讓而退民感其德化為樹去思碑
胡秉彝霸州人由會福院掾累官錦州知州器識恢弘不事苛細先是州民不業耕織秉彜乃自寫伊尹武侯區田遺制暨苗司農栽桑圖揭於都鄙復於城東築濟民園手種桑百餘畦

聽民移植雖蔬食瓜果植栽有方小民效法衣食饒足至元中省部馳檄東方和糴奉行者因而科擾秉彜令有蓄積者聽其輸官民輦運赴倉侵漁遂息及去民為立遺愛碑黑廝世族

哈兒魯氏以材行擢宣府經歷兵馬指揮值錦州賊起勢甚猖獗朝議委黑廝討平之黑廝率李文郁雄集義旅執賊帥岳家等並其黨二百人賊遂潰以功陞刑部侍郎民感其恩立

碑誦功徳

曹鳳鳳陽臨淮人從明太祖為前鋒所至有功一日太祖逐盜大澤中靴為泥所漬鳳脫已靴以進徒跣追賊八十餘里勇氣益倍殺傷甚多以功歷陞指揮同知調廣寧中屯衛始築城

池開創衛治撫恤士卒仕至都指揮同知
劉斌蘇州崇明人以都指揮僉事備禦寧遠築城建衛政理民安卓有能聲
王銘錦州衛人父陣亡襲陞指揮使陞都指揮使成化癸卯守備寧遠前屯勸衆講武撫練軍民重修二城廟學甲辰興水縣有警銘率精騎掩甲直趨百餘里遏其歸路敵不敢當遁去

盡獲所掠人畜數年無犯境者
劉英蘇州崇明人性孝友簡靜寡言不事矯飾由寧遠指揮使累功陞都指揮使管遼東都司事歷任既久廉能益著庶政維新恩惠浹洽老稚得所後以年老休致遼人攀轅留之 國


張文治山西介休人進士任廣寧知縣清而惠部民愛之不啻父母堂柱聯雲皇天下鑒此心敢不光明正直赤子來遊吾腹願言豈弟慈祥所居草舍又聯雲居便草堂敢謂鳯鸞棲枳

棘飲甘勺水竊雲甑釜出塵魚輿論以為實錄己未冬勞瘁卒官
 按名宦必由士紳公舉院部題請始得列祀學宮關東諸 務草創未嘗有此舉也然緇衣之好久在人心張令雖死 其可泯乎謹採入志以俟後之君子表彰焉
錦州府志卷九人物誌
人以地重地亦以人重式閭式墓可鏡而知也故人物首 薦辟次科貢武階經緯相需也人之立身莫大於忠孝二 者至政事以徵所發學術以徵所養人才胥此矣隠逸列 女以

流庽一節一行皆足風世有不可泯者志人物第 七
薦辟

畢恭前屯衛人都御史王疏薦於朝詳宦蹟
科貢
進士


馬人望醫巫閭人鹹雍中進士見宦蹟

邢具瞻遼西人天會中登第官翰林待制
虞仲文寧遠人由進士官翰林侍講學士謚文正贈特進濮國公曹勇義廣寧人官宣政殿大學士謚文莊特進定國公

高剛義州人天順甲申揚州知府
王輔錦州人天順丙戌刑部主寧
賀欽義州人成化丙戌見學術
陳壽寧遠人見宦蹟
吳哲廣寧人保定知府大有政聲
以上俱成化壬辰
孔斌錦州人無鍚知縣
吳珍廣寧人監察御史
陳珍義州人按察副使
文貴錦州人宣大巡撫慷剛直歷官有聲
以上俱成化乙未
李珍廣寧人成化丁未徽州府推官
陳琳廣寧人屯留知縣
范正義州人王府長史
 以上俱成化甲辰
潘輔廣寧人弘治癸丑見宦蹟
王春錦州人弘治丙辰見宦蹟
張文錦錦州人弘治已未右副都御史
馮裕廣寧人正德戊辰貴州按察司副使
傅鑰廣寧人正德辛未按察司副使
王道中正德甲戌大理寺少卿王春之子
安永清廣寧人嘉靖已醜工部主事
 以下無考
 國朝
沈一揆寧遠州人康丙辰翰林院庶吉士
 舉人
 明
文廣錦州人永樂庚子
賀欽亞元見進士義州人景泰丙子
張見學術義州人景泰丙子
王輔見進士天順己卯
高剛見進士天順己卯
吳哲見進士天順壬午
陸本立廣寧人蕭山知懸天順壬午
范正見進士成化乙酉
陳壽見進士成化己酉
吳珍見進士成化戊於
劉珍義州人成化戊於
文貴見進士成化甲午
程鎡錦州人成化辛卯慶府通判
陳琳見進士成化甲午
孔斌見進士成化甲午
杜謹義州人成化癸卯秦府長史
李珍成化丁酉見進士
王翔鳳義州人成化癸卯臨安知縣
潘輔成化丙午見進士
施鎭義州人弘治已酉三原教諭
王誼義州人弘治己酉龍游知縣
張皞廣寧人弘治己酉隆慶知州
王春見進士弘治己酉姚宗錦州人弘治己酉王府長史
趙華錦州人弘治己酉永寧知縣
李俊廣寧人弘治壬子
賀士諮欽子見隠逸
張廣寧人弘治乙卯晉府紀善
張文錦見進士弘治戊午
李瑩義州人弘治辛酉開封府教授
趙夔錦州人弘治戊午泰和知縣
文省三錦州人弘治甲子深州知州
馮裕見進士弘治甲子
沈漢錦州人建昌府推官正德丁卯
王道中錦州人正德癸酉王春之子見進士
傅鑰見進士正德丙午
李繼仁廣寧人正德丙午
王懋德義州人正德丙午開封府通判
王懋元義人正德丙午開封府通判
王懋元義人正德己卯
馬宗魯義州人嘉靖乙酉
安永清嘉靖戊子見進士
以下無考
國朝
楊毓先錦縣人康熙己酉武清教諭
王士錚寧遠州人康熙己酉
沈一揆康熙壬子府學見進士
張澄廣寧人康熙壬子唐山教諭
朱震錦縣人康熙戊午
張選澄子康熙戊午府學
沈一掄寧遠州人康熙辛酉
歲貢

成化年
王翼武功知縣
金潤
孔斌見進士
李珍見進士向定不仩授修職郎冠帶
王鐸陽武縣丞
李春
王德大同縣丞
蔣鏞新河知縣
文富成都府通判
路宗魏縣縣丞
 以上俱錦州人
程恕桐鄉知縣
金忠長垣縣丞
唐源中牟縣丞
祝惠
王旻
丁鑒
韓雄霸州知州
黃浩冀城縣丞

胡贊
王臣
以上俱寧遠人
段文彤
張玘
丘紀
李傑
鄧純唐縣知縣
何俊
陳通
劉資武清縣丞
孫珵
 以上俱前屯衛人
魯德平谷縣丞
宗安
席正長垣主簿
吳瑛周詡
吳裕河州判官
英霸州判官
冷遇春陽城縣丞
周瑛
黃杲井陘訓導
韓春
鹿茂
以上俱廣寧人
王章
杜彬太平府訓導
劉珍
姚俊隰州檢校
楊盛
張翺
金裕
王崇德
楊廷璧蓋州訓導
 以上俱義州人
 弘治年
孫良佐獻縣知縣
郭磁肥鄉訓導
何賓
李奈遷安教諭
劉瑛國子監助教

郭玘
金璽河間府訓導
陶賓澧縣主簿
韓琇無極訓導
汪鎭河南府經歷
 以上俱錦州人
蔣洪略陽知縣
田琛大寧衛經歷李芳商南知縣
王佐舞陽訓導
葛蕃
林文金谿縣丞
韓輪
蔡新
韓輅
 以上俱寧遠人
張世忠餘姚主簿
楊璽湖州府經歷
朱洪鴻臚寺序班
劉貴磁州判官
於璽按察司經歷
張完良鄉知縣改昌黎
劉逵介休縣丞
蔡禎商城縣丞
鄧偉榆次縣丞
樊縞清縣縣丞
吳瑄按察司經歷
 以上俱前屯衛人
劉瑾長官司吏目
蕭達華州吏目
屈達宿遷主簿
胡璘
李孜
李春固城訓導
王卿薊州衛知事
侯忠永年訓導
 以上俱廣寧人
王佑宜城教諭
何俊河間府通判
曹洪
李文顯礒州訓導
嚴廣松溪主簿趙璟
張鍾
奚璋
鄧█江陰縣丞
王榮
 以上俱義州人
 正德年
林縉慶雲訓導
錢玉衛輝府教授
馬良永寧訓導
汪鐄霍州訓導
王需景州訓導
隨文岢嵐州學正
沈鋐
 以上俱錦州人
黃鎮
金章武城中衛經歷
陳玘萬全都司訓導
程文深州學正
史儐
李桂永年訓導
湯全
李樹鄉寧教諭
 以上俱寧遠人
丘鑾
陳佐金州判官
武忠滄州判官
唐孟顯西安府照磨
韓欽碰州判官
周忠博野主簿
施端安慶府照磨
宮誼伊府奉祀正
丘德彰太僕寺丞
 以上俱前屯衛人
周琦
朱敬蕪湖知縣
梁清
朱嵩
吳雲香河訓導
房山訓導
薛玉王府典饑
巫琳
 以上俱廣寧人
王廷臣任縣訓導
李士善
何欽順義訓導
俞洪靈丘訓導
張文亨
杜誠崑山主簿
陶純
王誠潘府教授
 以上俱義州人
 嘉靖年
李效
閔師孔
王麒
朱正蒲縣訓導
李應時
牛山
李錦
 以上俱錦州人
寧雲
沈英孟津訓導
范希純撫寧訓導
田秀
施恩復州訓導
 以上俱寧遠人
張佾王賓
張銳行唐縣丞
曹斌
黃璋
張鈺
謝朝宣
施紀
 以上俱前屯衛人
王寶內鄉主簿
朱鎰夏縣知縣
張邦憲儀眞主簿
龔勳晉州訓導
姚鑒蓋州衛訓導
趙倫邯鄲訓導
范欽
史雄
王俊民
劉天祿
郭洪崇陵訓導
張雲鳯
劉銘
徐和
 以上俱廣寧人
尹平昌黎教諭
姚泰
張鎔
於欽福州檢校
潘福
何鎔
王詢祁州訓導
張誥
史冊城訓導
周濟
杜士行登州府訓導
胡士浩
 以上俱義州人
 以下無考
 崇禎年
宮家弼前屯人蘇松道
 舊志僅載一人他無考
 國朝
 康熙十四年
齊登雲廣寧人府學
范日宣錦縣人
張煥寧遠州人
宋開第廣寧縣人
 康熙十八年
李蘭錦縣人府學
沈峻德錦縣人
張瑗寧遠州人
劉汝璋廣寧人
 康熙二十二年
李茁錦縣人
薛琨寧遠州人
齊澤茂廣寧人
武階
 將材
 明
段錦東路副總兵清廉耿介卒於官
管昇都指揮僉事掌都司事
李儁
孟貴
陳麒俱都指䡣僉事
 以上俱中屯衛人
李通都指揮僉事右屯衛人
范廣都督同知見宦蹟
袁東暘指揮使
李眞薛鏞俱指揮僉事
張鳳都指揮同知
盛鍾都指揮僉事
劉溥都指揮使
李寧都指揮僉事掌司事
 以上俱寧遠人
張洪左軍都督府都督
楊鎭都督同知
張大經都督
何亮都指揮僉事
張斌都指揮僉事掌都司事
業廣都指揮僉書
張文瀚指揮僉事
張玉
鄧得宏俱都指揮使
兪俊都指揮同知
畢高
兪謙
於珤
兪龍俱都指揮僉事
 以上前屯衛人
張銘都指揮充東略副總兵廣寧中屯衛人
羅文豸廣寧右屯衛人
李英見宦蹟俱東路副總兵
李溱北路參將都指揮僉事
李繼宗
魯仲仁俱都指揮僉書廣寧左揮人
薛良弼
閔忠
康福
趙奇俱都指揮使
焦貴都指揮僉事廣寧右衛人
徐鎧
陳鈺李恕
羅俊
李欽
康岳俱都指揮僉事
 以上俱廣寧人
陳鉞都指揮僉事充東路副總兵
馬深都指揮充北路參將
陳克明
馬士廉
馬翔
董珍
史崇德俱都指揮僉事
 以上俱義州人
 武科進士
 明
周祥
吳澤俱廣寧人
賀士謨義州人
 以上俱正德甲戌
杜裕
於盤俱百戶
郎官俱廣寧人
義州人
 以上俱正德丁丑
梁標
楊和俱義州人
 以上俱正德庚辰
管臣錦州人
郝承恩義州人俱都指揮僉事
 以上俱嘉靖丙戌
董志以上俱嘉靖己丑
張錦廣寧人冠帶總旗
周益昌錦州人都指揮僉事
 以上俱嘉靖乙未
杜松後屯衛人
彭文洙廣寧人
趙雲龍義州人
錢轍俱所鎭撫
 以上俱嘉靖甲辰
閻文爵義州人
陳忠正千戶
劉珣
蔣祿俱廣寧人
 以上俱嘉靖丁未
彭文泗廣寧人
高蹈義州人
孔繼宗
張九思
胡乘俱廣寧人
賀玠義州人俱所鎭撫
范瑜副千戶
 以上俱嘉靖庚戌
劉承武百戶俱寧遠人
賈冕
徐惟忠
潘燾俱廣寧人
 以上俱嘉靖癸丑
賀世顯義州人所鎭撫
 以上俱嘉靖丙辰
 以下無考
 國朝
趙連璧錦縣人康熙己未
 武舉
 明
趙國忠見進士
周益昌見進士
管臣見進士
 以上俱錦州人科次無考舊志僅載三人他無考
 國朝
馬值樂錦縣人康熙己酉
王佳裔錦縣人康熙壬子
郭郛
劉萬鵬
趙連璧見進士俱錦縣人
 以上俱康熙戊午
許大成錦縣人府學康熙辛酉
 按明時河西武功起家者接踵比肩而舊志所存止此其 他考證未確者不敢漫登至於國朝虎臣如雲如雨且從 龍漢軍貫河西者名公鉅卿蟬聯雀起冠蓋之盛禿頴難 書

不敢掛一漏百也
忠節
 漢
趙苞遼西太守到官遣使迎母經柳城值鮮卑入寨劫苞母載以擊郡苞出戰對陣敵出母示苞苞悲號謂母曰為子無狀欲以微祿奉養朝夕不圖為母作禍昔為母子今為王臣義不

得顧私恩毀忠節當萬死無以塞罪母遙謂曰人各有命何得相顧以虧忠義爾其勉之苞進戰破之母遂被害苞歸葬母訖謂鄉人曰食祿而避難非忠也殺母以全義非孝也如是有

何面目立於天下遂嘔血死
 遼
韓慶民宜州節度使金人陷宜州慶民不屈而死
 元
李伯溫義州人行平陽元帥府事金兵來攻李成開門導入伯溫登堞樓謂左右曰吾兄弟伏節擁旄受方面之寄今不幸失利誓以死報國汝等宜自逃生士卒皆不忍去伯溫即殺家

屬投井中以刃植柱刺心而死金兵入抱柱如生鹹嘆嗟稱為烈士
 明
趙忠廣寧右衛指揮僉事守鎭靜堡正統中北兵圍堡急忠
乘城力戰歸語其妻曰封疆之臣當死封疆城破則吾與城俱亡汝母子當自裁攻益急訛言城陷妻女皆縊死攻圍兩晝夜北兵解去事聞朝廷嘉之陞指揮同知賜金為妻女營葬旌

表其門
尙忠義州人百戶劉雄部軍景泰間雄戰被圍馬中箭死忠以己馬授雄囑曰忠不足惜公當戮力潰圍出我即死此定地耳雄策馬奔去忠亦得脫雄歸謂其子曰汝雖我子生我於死

地者忠也其德不可忘子孫當世懷之
線補袞寧前左參將嘉靖間戰於小圑山而中流矢卒都御史御史交章上其事立祠祀之
楊照前屯衛人遼東總兵官都督同知嘉靖間戰死遣官諭祭贈少保諡忠壯
楊維藩楊照之叔為中路遊擊將軍嘉靖間廣寧鎭武堡戰死追贈都督僉事立祠
楊倫前屯衛人副總兵崇禎三年陣亡僉憲題旌祠祀
李鳴鳳總兵守前屯衛城陷刎頸死
羅文耀副總兵守前屯衛城與鳴鳳刎頸死
王定辰寧遠總兵呂洪山戰敗不屈死
曹變蛟大同總兵呂洪山戰敗不屈死
孝義
 明
吳裕廣寧右衛人少孤母王氏教育備至長遊衛庠貢禮部母疾衣不解帶湯藥必嘗母亡哀毀骨立既殯廬墓三年仕至河州判官
李用廣寧右衛生員母張氏病歿廬墓三年撫臣上其事旌表其門
紀刺漢廣寧衛人父聰病思肉湯家貧無措刺漢割肱肉煎湯以進父病遂愈越六載始故廬墓三年撫臣以孝行扁其門
史璠義州衛人天性和平樂聽善言母疾朝夕不離疾篤夜不就牀及卒行古喪禮倚廬中門絕酒肉遠帷薄三年不出給事中賀欽重之為作倚廬記
李慶錦州百戶四世百口同爨年至百餘歲齒德為鄉黨所推
張寶錦州人四世同居
程錤廣寧中屯衛人太學生母病日侍湯藥寢不解衣既而病轉滯下錤聞人糞甘滑者不治嘗之果甘滑即悲號幾死及母卒鄰失火風急勢廹錤撫棺呼天曰萬一不虞與母俱焚俄

反風滅火人鹹異之
葉洪松山所軍九歲而孤母病思食肉及麵餅洪貧不能辦乃傭於人推磨得麵又苦無肉割股以奉母病遂愈
趙堂廣寧右衛軍父母先後俱病甚堂割股進食病俱愈
宮守禮前屯衛生員性端謹好古執禮父思問病篤守禮衣不解帶藥必親嘗及卒哀號累日廬墓三年有白雀巢於廬享繼母甚孝朝夕率妻拜問母初欲更適感其孝遂已與鄉人飮

無少長鹹肅然守臣上其事旌表其門
朱國禎寧遠中前所人官金吾指揮父歿遵禮不入內室罄貲治塋松楸然皆手植也葬畢結廬墓側朝夕哭奠如初喪制終瘠羸死
 國朝
沈順錦縣人原籍山陰以貿易失利不能歸順治十七年鬻飯於廣寧之壯鎭堡有中州郝商者籍囊而食及去忘之順藏之於篋家人將啓視順不許有頃商馳至汗流滿面惶急不欲

生順曰君有所失乎我收得不須忙也其人氣稍定欲語順以人多曰且喫茶商亦悟須臾人散乃取出則三百五十金也因悉付之商願割半以酬順笑卻焉商感激去一時服其高義
宦蹟
 漢
公孫瓚遼西令支人初為郡小吏太守劉君坐事當徙曰南瓚具豚酒辭先人祝曰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曰南曰南多瘴氣恐或不還憤惋慷泣拜而去既行道得赦還舉孝廉除

遼東屬國長史中平中討涼州賊有功遷騎都尉封都亭侯兼領屬國長史瓚常乘白馬鳥桓畏之相告語曰避白馬長史
 南北朝
任祥廣寧人少和厚有器度初從葛榮及敗擁所部降拜廣寧太守賜爵西河公隨齊神武起兵邦魏國公

潘樂廣寧石門人初生有雀止其母肩占者以為富貴徵及長寬厚有略為爾朱榮別將以功封敷城縣男從齊神武破爾朱兆於廣阿進爵廣宗縣伯累以軍功拜東雍州刺史封金門

郡公
怡峰遼西人少以饒勇聞從賀拔討万俟醜奴賜爵蒲陰縣男討曹泥進爵華陽縣公破寶泰復弘農沙苑進爵樂陵郡公東魏攻頴州輕騎邀擊大破之加授開府儀同三司諡武襄
馬人望字儼叔醫巫閭山人性穎悟幼孤及長以才學稱鹹雍中以進士為松山縣令有善政吏畏民愛擢南京三司度支判官公私兼裕乂擢樞密都承旨彰義軍節度使遷中京度支

使始至府皆空視事半歲積粟十五萬斛錢二十萬緍累遷樞密直學士參知政事判南京三司使南院樞密使人不敢幹以私所薦如曹勇義虞仲文皆為名臣以大司徒兼侍中致

仕卒諡文獻
 金
虞仲文寧遠人七歲記千言由進士累任州縣以廉能稱舉賢良方正對策優等宰相薦文行第一歷翰林侍講諡文正特進濮國公
張九思字全行錦州人初補行臺省譯史三遷毫州防禦使副劉仲延受宋國歲幣於泗州往歲受幣者以幣物不精責使者私饋不貲九思獨不肯受仲延從之自是私饋遂絕歷任工

部侍郎轉御史中丞遷工部尚書終身清約
梁肅廣寧人早有大志勤於文墨為彰義節度使世宗怒宋使就驛中取國書選朝臣堪為詳問使不辱君命者宰臣以肅對使還稱旨拜參知政事
耶律履遼東丹王七世孫家義州父聿魯早亡族兄德元無子以履為後方五歲臥廡下見微雲往來天際謂乳母曰此所謂臥看青天行白雲也德元驚曰是子當以文學名世及長秀

峙通悟精曆算書繪尤善屬文初舉進士惡捜檢煩瑣去之補承奉班祗候擢國史院編修世宗召問朕讀貞觀政要見魏徵嘉謀忠節近何故無如徵者履曰忠嘉之士何代無之但

上用與不用耳海陵杜塞言路緘口成風願陛下懲艾前事開諫諍之門章宗為郡王嘗讀左傳召質所疑履曰左氏多權詐不純尚書孟子聖賢純全之道願留意焉王嘉納之以疾補

薊州刺史擢禮部侍郎兼翰林直學士世宗崩遺詔移梓宮壽安宮章宗詔百官議皆謂當如遺詔履獨曰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其可使萬國之臣朝大行於離宮遂殯於大安殿大

定三年薨諡文獻
耶律辯材履子天姿倜儻軀幹雄偉以志節負為中京兵馬副都指揮使宣宗問軍政利弊辯材言將相多非眞才遂逆權貴出為許州兵馬鈐轄
李三錫字懷邦錦州安昌人遼季盜攻錦州人推三錫主兵事設機應變城賴以完以功授左承制官至河北西路轉運使政事強明所至稱治
 元
李守賢字才叔大寧義州人授錦州臨海軍節度觀察使遷河東南路兵馬都總兵知平陽府事時河中未下守賢請自北面鑿城先登城果下破趙雄兵於芮城留屯嵩汝金兵十餘萬

保少室山守賢以三千人乘夜遣輕健者緣崖蟻附以登殺其守卒縱兵破之未嘗妄殺一人攻河南降其渠魁渚西遂定
劉潤瑞州人木華黎舉為都統使軍旅之事多與謀焉子秉忠避難邢台從浮屠後仕為太保參中書省事
耶律楚材字晉卿履子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博極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曆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為文若宿搆金末為左右司員外郎太祖克燕召見處之左右西討回回禡旗之日雨

雪三尺楚材曰玄武之氣見於盛夏克敵之徵也庚辰冬大雷曰回回國主當死於野言皆驗西域人奏五月望日月蝕楚材曰否卒不蝕明年十月楚材言月當蝕其人曰不蝕至期果

蝕長星見西方楚材曰金當易主明年金宣宗果殂帝每征討必命楚材卜謂太宗曰此人天錫我家軍國庶政悉委之帝征東印度駐鐡門山有一角獸形如鹿馬尾能言謂侍衛曰汝

主宜早還帝以問楚材對曰此瑞獸也名角瑞能為四方語好生惡殺天降符以告陛下願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師時州郡長吏專生殺楚材請禁不得擅決大辟待報違者罪死

貪暴遂戢太宗將即位未定楚材曰此宗社大計宜早定遂立儀制乃告親王察哈台曰王雖兄當拜王拜則莫敢不拜及即位王率臣僚拜帳下既退王撫楚材曰眞社稷臣也時民多

誤觸禁網國法無赦令楚材議請肆赦且條便宜十八事頒天下帝悉從之汴梁將下欲屠之楚材馳入曰得地無民將焉用之帝允其請凡得百四十七萬人又求孔子五十一代孫元

措奏襲封衍聖公付以林廟地請召名儒梁陟等進講東宮率大臣子孫執經解義置編修所於燕經籍所於平陽文治大興帝素嗜酒楚材屢諫不聽乃持酒槽鐵口進曰麯櫱能腐物

鐵尙如此況五臟乎帝悟賞以金帛帝疾篤醫審脈已絕楚材曰今囚繫非辜者多古人一言善而熒惑退舍請赦天下囚徒單後即欲行之楚材曰非君命不可頃帝少蘇因入奏請肆

赦帝首肯之是夜脈復生翌日瘳五日帝崩皇后馬眞氏稱制與魯剌合蠻柄政廷中悉畏附之有旨凡魯剌合蠻所建白令史不為書者斷其手楚材曰國之典故先帝悉委老臣令史

何與焉事若合理自當奉行如不合喪元且不避況截手乎後不悅楚材大聲曰老臣無負於國豈能無罪殺臣後以先朝舊勳深敬憚焉及薨有言天下貢賦半入其家者後命視之惟

琴玩書畫遺文數卷而已贈太師追封廣寧王諡文正
耶律鑄楚材子幼聰敏善屬文工騎射領中書省事采歷代德政以進從憲宗征蜀屢出奇計中統初詔鑄制宮懸八佾之舞樂成拜平章軍國重事監修國史卒贈太師諡文忠
王珣姓耶律氏字君寶義州開義縣人元史有傳金末避難遼西更姓王氏遂為義州人武力絕人善騎射年三十餘遇道士曰君相甚奇他日因一青馬而貴歲餘有鬻青馬者珣買之

乘以戰進退如意又得古刀於淩水每有警輒鳴所向皆建奇功賜金虎符加金紫光祿大夫充兵馬都元帥兼義州節度使為政簡易賞罰明信誅強撫弱毫髮無私
王榮祖字敬先珣長子性沈厚語音如鐘勇力絕人襲崇義軍節度使入朝帝聞其勇選三力士與搏皆應手而倒金葛不哥蒲鮮萬奴僭號開原命副撤里合討之拔蓋平等十餘城葛

不哥走死復攻石城未下遣卒穴城城崩被壓榮祖曰士忘身死國安忍棄去發石取之猶生一軍感激有言義人反側者撤里合將屠之榮祖馳奏乃止授北京等路征行萬
戶從征高麗破十餘城降天龍諸堡賜金帛移鎭高麗平壤募民屯戍闢地千里
 明
陳壽字本仁寧遠衛人先世新淦籍進士歷陞戶科都給事中成化末極言法王佛寺亂政歷陞都御史巡撫延綏累陞南京副都御史後忤逆瑾罷官至南京刑部尙書致仕年八十四


潘輔廣寧人進士順天府永清知縣有冰檗聲時縣境盜賊橫發輔緝捕有方畏威遠遁卒於官人鹹惜之
王春先世撫寧人曾祖信從成祖有功授羽林前衛指揮徙家京師後謫居遼東廣寧左屯衛春登弘治丙辰進士翰林院檢討陞長史天性純孝遇事有定識時宗室以巡撫勾稽

聚衆譁於門又因治兵備他盜宗室疑之皆挾兵自衛春啓王徧諭其故且止巡撫兵衆乃安有復菴集行世畢恭前屯衛人有文武才由百戶歷官指揮僉事圖上方略官署都指揮僉

事掌都司印撫士卒革奸弊廣屯田興學校政平訟理所至稱之著有邊城吟稿
李榮寧遠衛指揮使正統間守備塔山遇警選精騎追至和州大戰被圍於長坡自午抵暮不少挫敵遂去翰林學士仇謙使朝鮮聞而嘉之為賦塔山李將軍歌
范廣寧遠衛指揮僉事原丹徒人有膽力善騎射正統間以功陞指揮同知後累立戰功陞都督同知賞金帛賜玉帶蟒衣
王鍇先世河南固始人指揮使以戰功充參將守錦義二城盡心邊事修理學校以功陞都指揮僉事
李英廣寧中衛指揮使先世盧龍人累陞左軍都督僉事充右參將分守錦義二城講武恤士敦化育才訓練之暇以書史自娛敦尙古禮建祠堂謹祭祀學以晦翁為法
學術
 金
李經錦州人作詩刻苦喜出奇語不蹈襲前人李純甫見之曰今世太白也再舉不第拂衣去後其鄕帥有表至士大夫鹹識為經筆朝議命就倅是州張景仁遼西人為翰林院學士承

旨每國書與宋往復多出其手世宗嘗稱曰景仁眞能文之士遷侍講翰林學士兼御史大夫廷論宰臣元忠之非史臣以儒者之勇許之
馬知剛廣寧人性敏慧善屬文為時輩所推仕至鳳翔府尹有詩名
 元
耶律希亮字明甫鑄子累官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類次世祖嘉言善行以進性至孝疾病不廢書史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所著有素軒集卒諡忠嘉
耶律有尚遼東丹王十世孫祖父官東平因家焉資識絕人篤志好學受業許衡䆳於性理累官國子祭酒昭文館大學士前後五居國學其教一遵許衡海內宗之卒諡文正
耶律良生於乾州讀書醫巫閭山學問既博將入南山肄業友人止之曰爾無僕御驅馳千里雖聞見過人年亦衰暮今即在此已有餘地良曰窮通命也非爾所知後補起居注知制誥

兼知部署司事奏請編御製詩文目曰清寧集以功選知南院樞密使事出為中京留守卒追封遼西郡王諡忠誠 明
賀欽字克恭浙江定海人先世戍邊隸廣寧後屯衛籍少從學得近思錄朝夕玩讀遂厭俗學景泰壬午以易魁山東登成化丙戌進士授戶科給事中謂人曰是官非竊祿者可得其職

豈可苟安因書鄙夫可與事君於壁以自警直言敢諫每以訪求賢才為急廣東陳獻章遊京師欽一見即師事之成化四年以疾歸潛玩大學語孟諸書精思默識反身實踐冠婚喪祭

一遵家禮每教人讀白鹿洞教條尤嚴於為已為人之辨由是小學之教盛行鄕邑士之登科目篤行誼者多出其門弘治改元大臣交薦授陝西左參議撫治商洛以母疾辭職陳時政

四事曰講聖學薦賢材處近習修禮樂不報閉戶讀書四十餘年未嘗一至公門暇則釣遊淩溪徜徉竟日老而喜易究心象數手不釋卷比歿鄉大夫門生立祠於釣臺祀之
張鉞義州衛人性明敏有氣節學問博洽屬文典麗弱冠以詩文著名景泰丙子領鄕薦由順天府通判陞山西解州知州致仕歸篤行古道表率鄕閭黜邪說敦古禮教授生徒登甲科

者先後相望隱逸
 明
賀士諮欽子性通敏博極群書陳白沙一見稱之曰老眼識鳯雛領弘治壬子鄕薦抱道自娛不求仕進後都御史張文錦薦其才應召陳十二事曰志帝王務實學存敬慎謹細微親賢

遠邪崇儉愛民正俗樂諫惜才保終不報辭歸隱居不出
列女
 遼
韓慶民妻慶民宜州節度使金人陷宜州慶民死之以其妻配將士誓死不從遂自殺
 明
趙忠妻女忠為指揮僉事守鎭靜堡正統中北兵攻圍甚急極力禦之歸語妻女曰城破吾與俱亡汝母子亦當自裁忠出守禦有訛傳城陷者母子皆縊死事聞賜金塋葬旌表其門
楊氏名妙眞浙江鄞縣人父原道戍廣寧妙眞年十八適廣寧總旗賀昇事舅姑以孝昇隨征歿於山海關妙眞奔赴扶柩歸葬子祥甫二歲妙眞鞠育成立孀居四十九年成化中旌表

其門
朱氏義州衛人劉晏妻晏死寡居弘治間亂兵抄掠朱方採蔬園中驅之北行朱仆地誓死擁之上馬而自墮者再兵怒以刀斷其吭而死
汪氏廣寧人年十八歸生員侯爵爵死家甚貧鬻奩以供殯葬翁姑復相繼卒汪復經營喪葬盡禮正德間旌表其門
曹氏廣寧人年十八歸王清清病卒曹哀毀骨立數祈死遺腹六月生一男父母欲奪其志輒泣曰本欲以死從夫有孤兒王氏宗祀在我也倘非語再廹吾將幷委溝壑矣親黨憚之不

敢復言子成立家業復興諸孫偉然曹年至期頤乃卒鄭貞女廣寧衛指揮雄女幼慧勤女工年及笄納遼陽孫棣聘越再期棣故女聞訃設主哭奠水漿不入口者三日誓不更適杜門

不出雖至親亦罕接見舅姑遠在數百里外時以女紅問安否殷勤如曾侍左右者父母以棣未奠雁欲醮之女聞而流涕終日輒不飲食父母知其志不可奪不復言年未老而容瘁齒

落嘉靖中旌表其門
臧氏義州衛人黃福妻福卒守節自誓事姑高氏以孝聞居數載邑人慾娶之乃謀於其兄私納聘臧向姑泣曰妾本欲與夫同死以姑缺養故隱忍至此自今不得侍姑矣是夕自縊死
孫氏廣寧衛人年十七適臧鉞鉞死孫年二十九教子臧仲學舉於鄕守節二十五年而歿詔有司建坊以表其閭今坊燬碑存
劉氏指揮朱國楨妻國楨死劉年尚少守志撫五歲孤兒成立年踰八十猶視聽不衰
流寓
 明
胡世寧浙江仁和人官福建按察使論寧王宸濠不法謫戍瀋陽寄居廣寧訓誨生徒學者宗之後宸濠反伏誅起官都御史刑部尙書
憂良勝江西南城人由進士吏部文選司郎中陞南京太常寺少卿嘉靖十年謫戍三萬衛卒於寧遠邸舍
張逵浙江餘姚人由進士刑科給事中嘉靖七年謫戍鐵嶺衛卒於寧遠邸舍
 以上二人據寧遠州志補
錦州府志卷十藝文志
 關外用武地也況河西久罹兵燹廬舍蕩然一空安得有 如東丹王於閭山絕頂築望海堂聚圖書萬卷者乎今所 蒐羅金石遺文則時賢新作爾先御製尊尊也記序二賦 紀

時事著雅構及異産也詩雖不多採其傑作幾於備體 矣志藝文第八
御製
 明

 成祖永樂十三年建北鎭廟敕
北鎭醫巫閭山之神自昔靈應彰顯而為國祐民厥績尤著獨其廟宇至今弗克修治朕心惓切夙夜弗忘敕至爾等擇日興工建立祠宇飭嚴祀事以稱朕崇仰之意故敕
 文 英宗正統九年遣吏科給事中姚夔祭告北鎭廟禱 雨文
予奉天育民愧涼於德致茲久旱災及群生夙夜省躬中心惓切神司方鎭憂憫諒同雨農以晴宜在其手特茲致禱尙冀感通弘布甘霖用臻豐稔匪予之惠時乃神庥
 天順元年遣翰林院編修李本致祭北鎭廟告復辟 文
惟神毓秀鍾靈鎭茲北土奠安之功民物允賴茲予復正大統祗嚴祀典惟神歆格永祚家邦
 憲宗成化十一年遣巡撫遼東兼理軍務都察院右 副都御史陳鉞致祭北鎭廟禳災文
國家欽奉神明聿嚴祀事所期默運化機庇祐民庶乃近歲以來或天時不順或地道欠寧或雷電失常雨暘爽候或妖孽漸作疫癘交行遠近人民頻遭饑饉流離困苦痛曷可言惕然

於中罔知攸措惟神鎭一方民所恃賴睹茲乖沴能不疚心用是特具香幣遣官祭告尚冀體上帝好生之德鑒予憂元元之意斡鏇造化弘闡威靈捍患禦災變禍為福庶幾民生獲遂

享報無窮惟神鑒之
 孝宗弘治八年遣巡撫遼東地方贊理軍務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張屾致祭北鎭廟禱雨文
伏自去冬無雪今春少雨田苗未能播種民庶實相憂惶予甚兢惕用是側身修省虔致禱祈惟神矜憫小民斡鏇大造早霈甘霖以滋禾稼以濟民艱庶年有豐稔之祥則神亦享無窮

之報
 武宗正德六年遣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經歷張 毓德致祭北鎭廟告平寧藩文
去歲以來寧孽作逆命官致討逆黨就擒內變甫清中外底定匪承洪祐曷克臻茲因循至今未申告謝屬者四方多事水旱相仍餓莩載途人民困苦盜賊嘯聚剿捕未平修省咎由實

深兢惕伏望神茲昭格幽贊化機災沴潛消禎祥葉應永庇生北鎭廟告即位 文
惟神功參造化永鎭北土奠安民物茲予嗣承大統謹用告
祭神其歆鑒祐我國家
 嘉靖十一年遣巡撫遼東地方贊理軍務都察院右 副都御史周敘致祭北鎭廟祈嗣文
維神鍾靈孕秀鎭奠一方陰翊國家其來尚矣朕以寡昧恭承大命十有一年於茲敬事神祇罔敢少懈顧儲宮未立恆切於懷茲特具牲帛遣官虔禱伏望普茂神功錫予元嗣則我國

家綿慶於無窮而神亦享福於有永矣
 穆宗隆慶元年遣忻城伯趙祖征致祭北鎭廟告即 位文
維神永峙北土功宣保鎭安民阜務萬世賴焉茲予嗣纘丕圖謹用祭告神其歆鑒奠我國家神宗萬曆元年嘉宗天啓元年祝文俱同
 國朝
 順治十八年遣兵部郎中佟鸞彩致祭北鎭廟告即 位文
維神屹立營州巍淩華表飛泉瀉洞育物福民朕誕膺天命祗荷神庥特遣專官用申殷薦惟神鑒焉
 康熙六年遣太子太保工部左侍郎杜篤祜致祭北 鎭廟告親政文
維神屹立營州巍峻遼海飛泉瀉洞育物福民朕躬親政祗荷神庥特遣專官用申殷薦惟神鑒焉
康熙二十一年遣日講起居注詹事府少詹事兼翰 林院侍講學士加詹事府詹事崔蔚林致祭北鎭廟 告平定雲南文
維神傑峙營州雄藩遼海發祥肇跡王氣攸鍾朕承神祐疆宇蕩平特遣專官用申殷薦惟神鑒焉
 康熙二十一年遣詹事府詹事禮部侍郎沈荃祭告 遼太祖蕩平文
自古帝王受天顯命繼道統而新治統聖賢代起先後一揆成功盛德炳如日星朕誕膺眷祐臨制萬方掃滅凶殘廓清區宇告功古後殷禮肇稱敬遣專官代將牲帛爰修禋祀之誠用

展景行之志仰企明靈尙其鑒享

重修城隍廟記明都御史郡人文貴正德三年 進士以左僉都督山西軍務
今京師暨天下司府州縣軍衛城內皆建城隍廟每朔望長官率僚屬謁廟春秋仲月已日清明中元孟冬朔旦所司禮請神主出郊配祀風雲雷雨山川監祀無祀鬼魂有司到任前一

夕齋宿於廟厥明致祭與神立誓祈鑒其政事美惡而降錫殃祉此禮制也錦之城隍廟肇建於洪武末年堂廡門牆俱備雨暘愆期於焉禱之病疫患難於焉祈之士馬陰賴以強火盜

潛憑以息爭訟不平者呼神矢之理枉者多自懾服是神之幽贊政治者功殆不淺歷年既久日就傾圮廊廡遺址鞠為通衢廟後隙地為尸祝者假賃無賴蹂踐凟穢極矣有黃琳者出

已資建堂三間狹淺不足以妥尊嚴正德辛未夏余致政歸言於典守者多唯唯己丑春寧遠都指揮張鳳來錦備禦始議修治委指揮徐鳳董工耆老沈信善士張學金鳳秦剛蔣英趙

成王寶與余捐資同辦而鳳學用力居多張鳳去而前屯都指揮董鎧來代董去而廣寧都指揮閔忠來代徐鳳去復委中屯指揮唐文代築圍牆六十七丈閔去而指揮崔世武來代爰

立廟堂三間左右廡各三間儀門三門劵大門一座砌甬道七丈五尺崔去而前屯都指揮於瑤來代建軒三楹廟堂東西建保嬰祛瘟神祠委指揮謝恩千戶張忠同徐鳳董工材用

始終皆張淳掌之乃克告成計界址南北抵街長二十二丈五尺東西闊一十五丈五尺高明闓敞肅穆宏深廟貌巍峩廊門嚴麗足以安精嚮而顯威靈歆人心而崇敬仰國典有稽地

方攸賴矣其典委捐資之人堂門廊廡甬道圍牆基址之數謹勒碑記之庶異日增修者規制有可循纂志者因革有可考也
 重建廣寧左中屯衛儒學記
明鞏昌同知郡人江奎
衛治西北有廟學自正統元年巡撫李公濬始也成化己亥指揮白欽增修乙巳戶部郎中毛君泰飾繪聖賢四配十哲像厥後廢修無常嘉靖庚寅大學士張公璁奏正祀典撤塑像易

木主更爵封改為至聖先師千古之非悉革迨今廟學駸圮矣己丑巡撫李公輔謁廟命亟修之檄僉憲董君世彥議不果未幾董升任李公亦復命去丙寅巡撫魏公學曾繼至鎭守王

公治道又言之巡按李公淑和來試士僉憲何君
棨奉檄議修委指揮周之畢董其事發庫銀四十餘兩市材鳩工計估不敷議增八十餘兩乃構正殿五楹作翼道週圍石欄凡二十餘丈東西廡各五楹戟門一楹櫺星門樓三楹戟門

之東曰名宦祠西曰鄕賢祠各五楹明倫堂五楹兩齋房十楹堂後敬一亭三楹堂左啓聖祠三楹官舍號房鹹秩於理先是櫺星門近逼居民樹屏一面乃令分守參將前守備錦州趙

君完易民舍基地南北約五丈餘東西倍之始鑿泮池一區劵磚橋一座中建石坊外聯石欄又於通衢之東去四十步西去二十步各建坊東之扁曰道冠古今西之扁曰德配天地壯

偉華麗視昔加倍是役也始於嘉靖丙寅冬訖事於隆慶己巳秋凡用材以株計則一千有三百石條以尺計則二千有二十甎瓦以片計則五十萬有三千灰以石計則一千有五十鐵

以斤計則四百有十餼廩以斛計則一百有六夫役出之丁壯車輛出之屯堡而周子之畢綜理經畫實勞瘁焉然是學之修也而豈徒哉俾諸生睹廟學而修業者非六經無所用心非

孝弟無所造就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賀醫巫閭先生嘗以白鹿洞規教人而士知學之宗者其亦有聞風而興者乎
 重修寧遠衛儒學記明御史王翺
景泰四年秋八月朔遼東總兵都督焦公禮建衛學先是公守寧遠嘗欲重修廟學乃白鎭守太監宋公文毅總兵曹公義副將施公聚參將劉公端各捐俸金助之至是始成走書京師

徵予記寧遠在山海之東廣寧之西當要衝之地宣德五年太監王彥總兵巫凱都指揮劉斌始剏衛治廟學雖設於衛治東南不過茅屋數間而已歷歲滋久寖用傾圮不稱瞻仰公來

守此嘗注意焉庀材鳩工輦石陶甓者非一日矣景泰改元二月之望始庀事興工自禮殿門廡以至講堂齋舍悉撤其舊而增新之加丹堊於圬墁飾金碧於棟宇高明亢爽足稱心力

是以聖賢之像采章炳煥而德容嚴然講習有所周鏇進退而禮文秩秩藏書有閣館師有廨與夫籩豆簠簋之潔修庖庫庾之完具傑然壯觀乎遼海之間官僚衛士子弟得有所瞻

仰而依歸者公之力也夫學校之設所以聚人才而教育之似無與於廟也然世必致隆於廟者蓋吾夫子上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顏曾思孟以及群子
弟則皆傳其道者也今焉衿佩濟濟誦其書求其道而道德之光輝不可得而親見也必有聖賢棲止之地以萃其景仰之心為成德達材之助周論士於學與士初入學必釋菜先師者

以此也天下郡邑之學係有司之事武臣握兵者不與焉間有能知所重而留心於此若公者幾人哉古所謂箕子東而三韓化裳袞南而閩風更斯舉也其於化行俗美得效淺深不於

諸公望而奚望哉
 重修北鎭廟記明都御史王宗彜
舜即位分冀醫無閭之地為幽州於時分州十二各封一山以為一州之鎭醫無閭山即幽州之鎭也按書傳及職方氏俱作無後變無為巫考之廣寧志雲山在城西五里廟在山南今

驗地里城西五里無山又雲清安寺即今觀音閣在閭山內去城十二里今閣入山僅二里許則是山距城十里與今地里步數正合而志雲五里者傳寫之訛也今廟在山之陽去山五

里四分里之一距城三里四分里之三唐開元中封山神為廣寧公金加封為王以閭山密近邦畿大德間加封貞德字歲祀與嶽瀆同元季值兵燹止遺正殿三間我太祖高皇帝洪武

二十三年寢殿之南建瓦屋三楹左右司各一間別於廟東建宰牲亭神庫神廚各三間繚以垣牆春秋命有司致祭太宗文皇帝永樂十九年特勅所司撤其舊而創構前殿五間中殿

三間後殿七間殿前又構御香亭五間以貯朝廷之降香通為一臺高丈餘週鑿白石為欄後殿前左右各建殿五間前殿前東西各建左右司十一間又建神馬門及外垣磚甃朱門通

二層入門以漸而高就地勢為之也歷歲滋久鴛瓦日脫椽木漸朽簷宇傾垂梁棟欹斜每遇霪雨浸及神座先是守臣以邊事旁午不暇及此成化戊戌鎭守太監常朗自開原遷此到

任三日謁廟覩之惕然不寧謂前巡撫陳公鉞總戎緱公謙曰吾輩奉命守是方為神人所依今一方山鎮之神廟壞弗安則鎭守之臣豈得自安乎是當急為修葺也二公是之於是命

官董其事鳩工市材凡殿宇及左右司門牆之屬腐朽者撤而易之傾斜者扶而正之損者修之葺之廢者營之補之又得監鎗監丞洪義總儲郎中金迪協守參將崔勝鹹加贊襄之力

財用不取所司工力不勞軍士經始於是年秋九月落成於成化癸卯夏四月廟貎煥然一新告成之日太監與總戎請余記其事以垂於後用是記之
 重修廣寧儒學記失名
學校之設所以明人倫而成人才也夫人倫不明人皆喪其良心而乖爭淩犯之風作矣人才不成人皆隨於鄙俗而放僻邪侈之習衆矣山是推之則天下之治亂安危豈不係於學校

之興廢乎其在邊陲者尤不可不加之意也都憲滕昭洎御史魏瀚走書京師告之也今乃不屑彼之營而惟此之務其殆能超貂璫之習而旨俎豆之味者乎矧其在鎭三年畜馬養兵

不妄生事賢聲大著軍民安之他日必有能為之作傳以嗣太原張監軍者又豈直一祀事可述而已耶
 寧遠貞女祠記明副使蔡可賢
貞女孟姜姓許氏陝西同官人其夫久赴秦長城之役姜製衣覓送萬里間關天鑒貞烈排岸頽城諸異載在諸志傳中或以夫為范郎又雲杞梁杞梁在檀公春秋時人其為誤無疑皆

不足論惟是山海關外八里鋪東南有望夫山又東南二十裏海中有孟姜墳予曰昭巡撫遼東見廣寧學校傾圮謀於鎭守太監李公良總兵武安侯鄭公宏等重修之各出己資以供

所費尙義者亦多助之不數月間厥工告竣敢請為文以記予聞是學向有總戎曹公都憲王公創之於前今又有諸公新之於後無非欲使邊陲之人無異於內地家學詩書人知禮義

人倫明而全乎本然之善無復乖爭淩犯之風人才成而得夫賢俊之庸無復放僻邪侈之習此諸公意也而諸生遊是學者必曰上之人作興學校固在明人倫而成人才然而人倫之

所以明人才之所以成則誠在我可不慎乎苟能慎之未有不得其效者此又諸生之所當自勉者也
 重修關王廟記明文林郎郡人繆天成
後漢前將軍關公當漢步既蹶之秋人思逐鹿公慨然有興復大志邂逅中山靖王之裔遂與涿人張飛約為弟兄誓同生死共事昭烈卒成鼎足中道而殂後人欽公祀以為神至宋大

觀中追封武安王廟號義勇迄今數百年普天率土建廟貌以奉香火不啻千百計為文以頌厥功膾炙人口亦不啻千萬言奚俟愚後學小子喋喋稱述哉雖然公之大忠大勇炳如日

星人皆仰之矣抑孰知乃公之大智成之乎當獻帝闇弱天下瓜分功名之士誰不擇強盛者事之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鍛甲礪刃雄據中原孫權習父兄累世之資跨長江天塹之險奄

有江左如紹術輩亦皆割地稱雄互相虎視公視之直如狐鼠耳昭烈身不階尺土萍寄於小沛星散於徐州敗新野走當陽依江夏天下無投足之地公獨患難相從心如金石當時以

成敗論者方爭噱其愚而公之智則有莫大於此者蓋昭烈不得與群雄較者一群雄不得與昭烈較者二帶甲控弦誇強賈勇昭烈固不與群雄埓矣然而昭烈天潢的派統緒所歸應

天順人名正言順彼竊據土宇睥睨神器者以臣抗君以逆犯順將孰與昭烈較且昭烈鼓仁鬯義開誠布公聯屬人心深固根本若操之奸孫之褊紹無斷而寡謀術剛愎而自用又孰

與昭烈較哉惟公獨秉大智蚤見及此故舍強盛就孤窮逐草竊扶正統爵祿不能縻冶麗不能惑金幣不能留危難不能奪其操死亡不能回其志幸而掃除僭僞廓清海宇闢乾坤於

再造揭日月以重光以綿漢家如蒂如髮之祀其心固盡而為漢之功臣即不幸而曆數有定景命難諶帝業蔑期捐軀報主獲與漢九廟君臣同遊於地下其心亦盡而為漢之純臣然

則公之智何其卓乎向使智不及此失身吳魏縱樹有鴻功偉伐亦與夏侯惇周瑜輩伍耳烏能歷千百世為人敬仰如斯耶嗚呼公之智在生前已嚴正僞之辨公之智在後世必明戰

守之宜我遼海為神京左臂大小武臣非公之忠勇無所矜式遠近屬國非公之威靈無所震懾況錦尤邊境要衝乎故卜城西勝地襟山帶水築廟妥公以為一方保障起於成化大於

弘治兩新於萬曆前後凡四舉矣今衛人遊擊王公汲倡謀高公眞繼之教諭張君志迪庠生紀君大學山右客陳君舜等皆捐資以助應更新者更之應仍舊者仍之門樓三楹則所增

建也一時廓廡森嚴牆垣繚繞丹青與山色齊輝鈴鐸共河聲相答跂如翼如巍然煥然視昔蓋改觀哉興工於萬曆己酉仲春竣事於萬曆卒亥孟秋故記
 廣寧馬神廟記明侍御馬中錫
廣寧城南有隙地平衍不頗舊為內臣蔬圃太監岑章來鎭遼東以馬實邊鎭重務始割其地五分之一為廟以祀焉長袤二十丈廣一十八丈周繚以垣內建正殿三楹儀殿三楹左右

廂各三楹儀殿前左建旗竿一以壯威靈右建楮樓一以承肸蠁前劵大門一以通神道旁小門二以達廣陌其西偏復割廟地三分之一區別以牆闢門通廟居道流以守之內建室前

後各三楹為宴息之所南向側亦三楹為炊爨之所東向前建一門以便出入財皆己捐力不官役工既訖請予記之嗚呼天駟房星之神其來尙矣稽諸禮祀祖以春徵諸詩禱伯以戊

淫祀能爾哉岑章為中大夫奉璽昌握兵柄富貴寵榮莫與為伍雖傾貲以繕緇黃之宇人亦不得而非就之則石土人相傳迄北大邊即長城舊跡所謂起陝西臨洮至遼東者姜尋夫

至此曾登此山望之死後或瘞於此然墳以從土則巋然一石謂何哉大都乾坤正氣如水行地中無處不有鑿之斯見孟姜之節之心人所同然無亦因海中石似墳因此山高可望且

以近長城而思孟姜因指為跡將令同此心同此節者登山望墳望墳姜尚論其世以啓人之貞烈歟此跡不必眞而姜則實有其事君子直求之心已矣甲午春余企而登焉北瞰山

麓南望海濤環山面水巔有巨石倚徙孤松如人息其下蓋勝地也因命夏千總恢復舊祠三月告成嗟嗟孟姜一婦耳一念之貞千古不朽至今荒徼絕塞人猶祠而思之吾儕丈夫戴

天履地為婦人綱肩君臣父子之倫視此當如何也
 遼右書院記明給事中義州賀欽
弘治癸丑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東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二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以相切磨期於僻壤之士鹹克造就延學行

老成師儒主之復主官典其薪米供億之費院額之扁巡撫都憲河東張公九雲之所署也樊公臨古宜枉顧病夫請為記欲成諸生而久斯院辭以鄙陋不足辱命繼而託參戎王公彥

箴懇求不已乃為一言夫古今之道一而古今之學不能一蓋古之學者將以明此道而體於身足已而及乎物非若今之學者務誦說尙織組要聲光徼利祿而已此義利正邪之分而

治道隆汙生民休戚之所係焉者予竊惑焉不能苟同流俗謹取紫陽文公之教於白鹿者躬勉以誨子弟暨館下之生諸人不迂闊之者鮮矣今樊公乃不我迂而惓惓以之為記公其

有意於法古乎則亦遵文公之規而已蓋其所示立教之目為學之序修身處世接物之要炳然具在至所謂誠明兩途敬義偕立其叮嚀之意愈覺深切諸生由是以進高乃志正乃學

實乃功以祛習俗趨利之故陋吾知德成而才富體立而用行進足以匡吾君而澤吾民退足以化其鄕而善其俗夫然後於古聖立教之意可以不悖朝廷育才之心可以無負而樊公

之建斯院與夫從臾而成之者亦皆有光於無窮矣此固諸生之所以成而斯院之所以久者與書曰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故敢以是為諸生勸敢以是為將來告
 廣寧釣魚臺祠記明都御史蔡天祐
凡有功於人者祀報之義也醫閭先生教化鄕閭者四十年異端之教不行焉鄕人為祠祀之不謂義乎先生姓賀名欽字克恭家醫閭山因號焉天性高明幼學即有志於古及見性理

群書朝夕玩索而有得乃益自信古聖經書本教躬行不可徒事誦說已也乃益厭俗學舉進士為給事思盡厥職有犯無隱成化戊子春京師災乃上疏大略謂應天以實不以文不報

遂自劾又不報乃告病歸築室圃中取古聖賢書以漸幽討非弔喪問疾不出也如是者數年大有所得乃教諸鄕人鄕人故事重佛老及諸不經之神先生乃製祀外神文俾祀而悉焚

之上下翕然從之無梗焉者於是趨門牆者日益衆學者始至必詢其奉先祖事父兄之節苟簡則急命改之曰學者學何事也而可緩於是耶每謂朱子白鹿洞規為經書機要小學書

為日用準則自修教人一本於是故異端之說無自以入而義州之俗獨美弘治初以大學士劉吉薦除陝西參議賜璽書假以便宜會母疾不果行乃條陳四事一曰資眞儒以講聖學

二曰薦賢才以輔治道三曰遵祖訓以處內宦四曰興禮樂以化天下皆世切要鑿鑿可行疏未上而母疾不起遣子上之且辭新職許之而寢其言識者有遺憾焉先生好山水每景物

熙明輒攜親友遊釣淩溪之滸徜徉竟日歿後五年鄕人思先生者相謂曰吾人之不為佛老惑者先生功也吾人幸見先生而被其教也先生往矣恐久而忘之吾不忍於吾之身而忘

先生也吾子孫不幸不及見先生而不蒙其教也先生往也恐久而不知之吾不忍吾之子孫不知先生也淩溪先生樂所也盍為祠歲時祀之使吾人接之於目思之於心則先生之教

猶在也使吾子孫接之於目思之於心則先生之教亦不敢違也嗚呼先生之功亦大以遠乎哉嘗聞先生學出白沙白沙者廣南陳公甫也史謂陳公甫作詩好奇時人多宗之予生也

晩不及登白沙之堂知其人也使白沙而止於作詩好奇也則作詩好奇為信而先生不作詩好奇所造乃其自得使白沙而不止於作詩好奇也則作詩好奇為誣而先生不作詩好奇

所造乃為善學因併及之
 寧遠曾公生祠記明浮梁盧瓊
君子之道有三正志定略仁及衆也書曰艱大考翼不可征定亂難也而況倉卒之變乎維忠以正志耳又曰倚乃身迂乃心安民難也而況遠邇一致乎維智以定略耳又曰式敷民德

永肩一心民懷難也而況久思乎維仁以及衆耳三者有一焉皆足以樹勳建名而況兼之乎此遼之人所以生祀曾公也公代巡茲土遼陽戍卒以撫臣革之貞厲窮凶者蝑集為亂登

陴閉門渙無統紀公時自南衛聞變單騎入城諭之禍福衆心以定蓋示包荒用馮河緩窮追之噬散吠聲之黨焉耳上疏曰群凶乾紀保無他志願寬斧鉞以開其悔制曰可既而廣寧

撫順相繼以逞公密布而陰偵之無測識者三城首惡同日而俘蓋釋壯鳩受濡慍將欲刑故宥過始終無咎焉耳復上疏曰倡為亂略止此數夫願宥其餘以安反側制曰可夫以數百

里之亂起於一旦聲色不動而東顧之憂以舒非忠以正志乎先是羽檄旁午朝議鹹或謂此而不討恐釀藩鎭之亂公曰否非淮西澤路比也或謂遣使招安且覘競絿公曰否非淳

化西州比也以是鋒鏑之禍息而疆境賴以全活者不啻千萬計供億之費省而公私賴以不困者亦不啻千萬計以東人震驚仰望之私談笑而揮之使背帖於席非智以定略乎寧遠

遼之咽喉東西絡晝夜不息苟舉措一失受禍比他衛尤劇征討則有毀體裂肢逃山逾海之患遣使則有負曳鞭撻鬻產市嬰之憂今耕而食者曰公食之也織而衣者曰公衣之也

父指其子祖指其孫曰公活之也非仁以及衆乎其師生父老相率而籲於守備陸繼宗備禦袁東暘鳩木礱石立祠於學宮之西偏貌公之像而徵文於瓊或問曰生祠古歟曰古也禮

也義也公憫無辜之民橫羅斮斫不計生死禍福以身任之力請於朝而得免議民受公之恩非直欲旦暮見公之容而又欲使其子若孫皆知所自禮以義起古之道也昔文潞公澤及

天下洛人生祀於資聖院張文定弭盜一方蜀人圖像於益遼之禍起於倉卒深淺成敗不可測而文定自外入又得伸縮自由公視之大難也而公才望日隆安知不為潞公乎公名銑

掦州人石塘其號也
 遊醫巫閭山記明給事中周祚
嘉靖九年九月給事周子按遼東事至醫巫閭之地適侍御謝子以觀風至地官寇子以督餉至周子曰宿羨醫巫閭之美請觀之謝子寇子曰盍觀乎以三子似宜觀也乃盟是月二十

三日遂至觀音閣觀音閣者醫巫閭之勝也嵓岫萬狀盡出天上三子登且觀飲酒而樂周子曰觀而樂矣有感乎謝子曰吾觀其山之穴㟏焉岈焉焉嶔焉空空焉洞洞焉其風氣所

出乎寇子曰吾觀其山之土穹如窿如墳如䃕如熇熇如焞焞如其物類由彥乎周子曰吾觀其山之形爾窒爾嶄爾截爾崒嵂爾兀結爾開而旁礴爾聚而輪菌爾其封守攸藉乎感

止是耶謝子曰吾觀而風氣俗所攸寓矣吾知其理而已矣寇子曰吾觀而物類財所自生矣吾知其用而已矣周子曰吾觀而封守國所自設矣吾知其防而已矣吾三子是觀蓋不多

乎夫遊觀外跡也而所感各有道焉則觀其可已乎內外者道也訊息者亦道也知所理則知所亂知所用則知所缺知所防則知所失是又不可懼矣乎時同遊監軍王公總鎭劉公起

而曰三子之言近道矣非徒觀也是宜書周子歸因書為遊醫巫閭山記
 廣濟寺重修前殿記明宣大巡撫郡人文貴
錦成廣濟寺古剎也肇造於契丹之初無籍可考有磚塔亭亭淩空二百五十尺中分八方方鐫佛像一坐龕中兩像旁立中嵌一銅鏡共十三層每層八角每角橫出楠木榱題冒以銅

獸吞口綴以銅鈴每層中各嵌銅鏡三面冠以鋈金銅頂造於遼道宗清寧間藏皇太后所降之舍利子也金中靖大夫高璉所撰塔記大略如此至正來世變兵荒民逃僧散城寺俱墟

矣皇明洪武末年調廣寧中左兩屯衛來錦戍守時有武進伯朱姓者北征過寺見塔頂以為金也架砲打落舁去山海寄庫永樂十二年指揮曹奉劉剛即寺殿舊基建殿五間佛前安

置金字龍牌每遇聖壽元旦冬至拜賀先期一日官吏生員俱此習儀又建前殿三間東廊南伽藍堂西廊南祖師堂塔南觀音堂臨街山門東西廊院僧房百間儼然一化城也歷年既

久堂殿多頽弘治六年住持圓惠廣資檀越慎選良料重建正殿七間視舊加倍正德八年住持戒玉修正門五間正德十三年住持戒斌首座戒昇修伽藍祖師二堂而前後傾圮日甚

嘉靖九年春老僧戒省議推戒昇任其事昇毅然承領募化辦料僱匠興工建新殿五間寬廣高大迥邁前規告成於嘉靖十一年三月老僧戒定率其衆同生員江柏請余為記余居與

寺隣粗知廢興梗槪故為書此
 普陀寺觀音閣記前人
錦城西北有巨山壁立千尋蔥蒨如繪中函一洞深廣可半畝許洞西丈餘懸崖下垂而內空若穹廬然洞下左側則泉一泓甘冽可飲眞洞天福地也昔人於此曾造尺許石佛百餘故

謂之石堂道院正統初鎭守太監王彥嘉茲勝概屬備禦都指揮李眞等庀才鳩工大啓招提獲歷任中外者四十八年嘉靖改元春予告鏇里暇日復往訪焉見崢嶸者傾隤輝煌者剝

落大非當年比矣感嘆之餘因誦劉夢得再遊玄都觀絕句主僧福堅聞之曰種桃道士故在請為劉郎芟去兔葵燕麥重栽桃千樹何如予曰甚善渠遂謀之檀那金鳳閻鉞欣然倡輸

協力營辦適本城指揮寧遠備禦亦施送椽檁各百餘事工甫就緒而福堅圓寂矣賴舊住持戒昇與弟子福緣踵其跡勉同心仍向城廛鄰堡勸助口食人工就山中燒造磚瓦為巖

下大士創閣一座明一暗三重檐轉角壁砌圬墁一出閻越之手規制雖不甚弘
而間架翬飛塗飾藻麗非尋常可擬也肇工於嘉靖乙酉之夏竣事於戊子之秋金鳳邀上舍李翥之謁余求記余以頭白歸來值此輪奐一新乃匡山讀書處致足樂也故述其建寺改

名之由及造閣歲月始終刻之石以示來遊者
 重修大望海寺記明太學生寧遠王佐舞陽訓 導
塔山為寧遠屬城去城西南八里許松山在焉寺居山之陽東望大海極目千里溪谷縈紆土地沃衍實勝境也兵燹之餘汨沒於斷蓬枯草間者非一日而遺址尙存景泰改元之初有

僧印靜者飛錫至此徘徊瞻眺目睹而心悅之遂結草為廬坐臥三載一夕忽夢神人呼之引至平曠地指示古井雲內有古物師淩晨汲之果得銅鐘一枚題曰至正十四年四月吉日

松山望海寺住持興善其列名餘僧仍不下百人始知望海寺古剎也塔山指揮李君榮白副將東寧伯焦公即具木石命工重建佛殿廣設僧堂命印靜為住持以率僧衆事甫畢而師

圓寂矣不數年舊業多圮其徒義聰重新之外立觀音閣鑿池復得鐃鈸螺磬十餘事題曰泰和四年三月吉日勅賜松山法華禪寺住持如賢此蓋唐文宗時物意者茲寺舊名法華而

曰大望海者宋元間所更乎無碑誌可考傳疑可也指揮楊君宗白參將盛公銘命致政百戶羅海義官王政董匠事毀者飾之缺者增之旁立鐘鼓樓閣廡其左右而門其前繚以四垣

鼎鼎然東北一鉅麗觀也又命石工沈賢礱石為碑記其事以垂不朽始於景泰初元而成於弘治九載以世而計則二以歲而計則四十有七以匠石工費而計不下數千百緡成之不

易如此謀雖始於印靜而業實剏於焦公事雖畢於義聰而功實成於盛公也嗣義聰之後者當思前人剏業之甚難後人成之不易哉
 寧遠圓通菴記明寧前道陳新甲
觀自在菩薩者能以其妙明自照而無所不圓無所不通之謂也十千世界到處如是何患弗通所以弗通患有弗圓耳吾性八面玲瓏其實一腔澄寂稍有牽擾便不能寂亦不能澄譬

諸月在水中精光四徹水輒流轉而月性惟常能分百千萬億以隨波蕩漾復能合百千萬億歸於一掬故圓莫過於月而通莫過於水此水月觀音所以名大自在菩薩也宇宙大矣而

有此遼遼在宇宙何異百川之一月乎而寧遠之在遼與菴之在寧遠又百川之剖為百千萬億者也而曰未嘗有月可乎余備兵之暇僧清惠者城北新創一菴來求命名余命之圓通

復求圓通之義余曰亦作水月觀而已月不蘄圓而圓無以易水不蘄通而通無以易合水月以蘄圓通又不知孰為圓而孰為通也吾願僧以此覺性徧覺世中人齟齬者平堅僻者化

推而極之虎狼可使有父子蜂蟻可使有君臣疇謂醫閭之墟皆戰場而樂浪元菟悉成荊棘也平不平化可化圓通之義於是乎大矣作圓通菴記
 重建錦州府儒學記郡守宋之鉉
本朝龍飛瀋甸河西厥維右輔康熙甲辰以錦州為府錦寧廣三州縣隸焉考故明初設廣寧中屯左屯衛中年建廟學於衛治西北則揆文奮武其為綏弼雄服也久矣予以乙巳秋蒞

任至次年闢府治兵燹之餘城郭丘墟人民寥落曩之學宮僅存櫺星一門牌坊二座予心愴然時方圖輯哀鴻未遑此事迨學政堂白公肇舉科試文武英才聚於斯祭菜無地鼓篋無

所予乃身任其責而廣文張君又贊成之集貲鳩工有位者捐俸家殷者樂助輸復減祀典之經費以佐用令經歷陶君董之即其地建正殿三楹明倫堂五楹啓聖祠三楹越六載庚戌

錦令蔡君偕廣文李君商之於予曰天子崇奉先師臨雍釋奠萃滿漢秀民共陶淑於聖教學宮之規制宜全於是仍扣祀費之半續構兩廡各三楹嗣後上丁毖祀割牲者於堂瘞毛者

於室俎豆韾香靡所不薦而駿奔而裸獻簫管迭奏燎於庭者煌煌大典庶幾粗備矣乎間嘗於拜謁之餘露臺而眺望見浮屠崎左為文筆峰呂洪山藏朱雀為案瀚海遶於南為

外拱洵勝地也開科以來人才日盛膺鶚薦者數人宴鷹揚者數人矣距止此哉山川之氣積之也深則發之也遠漸摩之久必有申伯樊侯者流應運而興作邦家柱石允於是學始基

之矣異日者披殘碑擴故址改建增構如戟門如泮池如圜橋曁名宦鄕賢祠次第營立踵事增華壯上庠之觀惟後之君子是望焉爾
 新建寧遠州署記知州楊名聲
寧遠關東一要會也首山崎其東大海襟其南西距榆關北接邊鄙層巒疊嶂隱隱隆隆雄麗甲三韓為遼瀋門戶而興
廢相尋成毀遞見非獨氣數使然亦人事之得失也我朝定鼎以來招來流遺念藩衛重地爰立州治以撫綏焉余於康熙丁未春來守茲土維時草昧初開哀鴻甫集方將宅爾宅田爾

田猶未遑也何敢以上木勞民為州署計然臨民出政固陋貽譏人將咎余經始之未臧也爰進僚屬而規畫之請於部部使者於城東北隅撥房數間率皆破瓦頽垣余乃捐俸鳩工集

材營繕自門及堂自堂及寢東為土地祠西為羈候所修葺者十楹增建者二十有六週圍垣然具體不動民間一草一木一絲一粒而四旬告竣吏民鹹樂觀厥成亦安余之不擾也

有進而謂余者曰昔宋詔節度觀察刺史知州等官其治所廨舍修葺建置而不煩民者加一選朝廷亦將於公之功加錄焉余曰是則惡乎敢亦曰州治新設百度未貞草創規模庶幾

無忝於經始雲爾是為記
 錦縣利涉橋記教授李元發
錦城以東沿紫荊山而南有水焉汗漫自為渠壑注諸海迤邐數十里間土人名曰乾溝子緣其霪潦則盈而亢陽即涸也行路之人恆嗟濡足饁耕之婦倍苦褰裳村父老念為津梁久

矣而兩岸相距差遠非略彴所能通物力卒難副好義士張子才陳思位岳雲龍張映辰者目擊心傷戶呼將伯一時衆感其誠金者粟者材者各有輸而橋頓以成經始辰冬落成已春

計纔五閲月耳飛虹一縷初呈弦兔半規遠出若長空萬里之有石門似絕壁千尋而留鳥道洵四鄕之利涉尤東山之要津即使桃花春漲無妨道岸誕登儘教瓜蔓秋淫快有慈航普

渡矣
 錦縣蟲王廟重修記教授張橓
八蜡之典以祀先嗇司嗇坊庸貓虎諸神為農事也自三代以來國都郡邑通行無有闕者遼在明皆設衛所軍多民少歲漕東南稉稻及司農金錢以給之急軍功而緩農事祀典未必

舉也迨我朝定鼎遼水以東為奉天府設一州五縣遼水以西為錦州府設一州二縣募民授田征賦略如畿內而農事為急則所以為農祈報者亦當以為急但經綸草昧一切祀典荒

闕者多八蜡其一也蟲王未見經典畿內亦未聞其名予出關時於北平東偏始見之頗以為異抵錦後以公事出東郭見上帝廟東南有祠三楹扁曰蟲乾礱碑於前住持僧元德曰此

祠建於康熙初年土人祈禳蟲災者歲時報賽焉上覆之茅日久壞陋山僧募修之易以瓴甋工畢勒碑未有作者公盍為題之予感其意喟然曰禮失而求野不其然乎關以東未有八

蠟祠也自立郡縣以來八蜡祠亦未設也而土人歲時報賽以祈衛田苗者不敢闕而弗舉而肖像祀之蟲王即八蜡也祠未構而祀於民間修葺於闍黎雖不經而不失禮意且以佐王

政之所不及此之功德大有裨於民生者鳥可不記
 廣寧剏建義學記廣寧令項蕙
余以庚申正月蒞廣寧再閲月規治東隙地將誅茅為舍招邑子弟而延師教之邑之父老先似有疑而議者余悉其狀集諸公廨而問之曰吾儕小人誠不知治要竊見號神君者雖多

殊績不過急所當急緩所當緩而己矣我公下車勵精圖治以息休民力為心乃聞割清俸誅茅為舍以教邑之子弟是非所望於我公也余曰必何務之為急曰教民稼穡力作貿易使

勿興訟而耗財余曰若輩何知急其所緩政以急其所急也試略言之吏治衰則民風敝而民風之敝不敝於椎魯鄙樸之氓而敝於聰明才智之士椎魯鄙樸者或農或丁或商即上之

人不之督迫亦從事焉唯聰明才智者教之農或越其畔教之工或躍其冶教之商或折閱其本彼之聰明才智心有所弗屑也其父若兄初或溺而縱之繼雖不欲縱業已成習放蕩不

可收拾呼朋引類忘三餐所自來視六博為正業招尤啓釁蕩產傾家其為害一也又煽惑彼椎魯鄙樸者為其所為相率而從惡以致夫不之督迫而業農業工業商者竟日加督迫而

不農不工不游惰滿街淫凶成俗究厥病源實為戎首其為害二也況又不但不農而為之辭曰地瘠不但不工而為之辭曰力殫不但不商而為曰貧無母曷子焉久則地不糞眞

成瘠矣力不用坐成殫矣家無以為生貧果徹骨矣夫乃緣餬口之艱難致輸公之濡滯為乾餱之過失起雀鼠之忿爭其為害三也嗟呼幸而生聰明才智之子弟是人所禱祀而求者

而其為害至此無他不學之過亦不使之學之過也使之學則彼方澤身禮義之林奮志勳名之路翹翹自命曰吾士也向被其煽惑者榮其若是亦欲從為士而不可得不得不歸而各

業其業從此
四民不見異而遷家給人足比屋可封矣余之欲為舍以教邑子弟者職是故也在所緩耶急耶父老乃悅欲子來其事余不可爰興工於三月十二日乙丑落成於三十日己未舍三楹

苫以蘆垣以甓西依縣治東面龍山弁其外門曰義學而典史邢君式巡檢秦君涵亦與有力焉異日者踵事增華尤余所望也因筆其經營之始事而勒諸石
 寧遠大士菴法像記總督郡人蔡士英號魁吾 錦州人江西巡撫漕運總督大司馬諡襄敏
康熙丙午春予請假出關省視塋墓因過寧遠城西北隅上帝廟廟旁有大士菴自兵火以來荊瓦礫之場也僧圓福者苦行力耕因而鼎新其棟宇權輿其法像而滿月之容尙虛丹

彩青蓮之座未遂莊嚴予捐貲五十金用襄勝果三伏之辰僧以竣事來告且礱石請記之夫予之過茲菴偶也其見像之未成而遂成之亦偶也僧不言予且忘之矣夫何記哉且夫為

浮屠之說者類以福報為期君子弗道也又何事記之以傳後乃謂之曰是舉也予非以邀福非以求名也良以予之去鄕也久而身親兵革荒涼蕭瑟之狀輒有感於予心放凡在鄕之

左右者一草一木皆欲得而滋培之一瓦一石皆願得而修治之況其為像數之所憑瞻仰之所宗者乎故予斯舉不從僧起不從佛生也何記焉客有聞是語者曰是可以告放鄕諸君

子矣乃筆之以為記
 廣寧崇興寺復修記廣寧令張文治
嘗考遼志廣寧有大寺二其一為普慈寺在城東南隅一則在城東北隅即雙塔崇興寺是也寺創於唐貞觀十八年太宗征高麗鏇師命尉遲敬德監修併建浮圖二座歷元皇慶明宣

德嘉靖間屢經修葺規制宏麗蓋一方勝地也皇清定鼎燕京以關東為發祥重地畫郡邑置守令而廣寧稱縣治焉余以康熙乙卯秋來蒞茲土甫入境流覽山川其氣色鬱鬱蔥蔥然

方振興伊始城以內瓦礫荊榛雖觸目橫塞然諸古蹟之廢墜者其遺阯頽基尙可過而問之殘碑斷碣尙得捫而讀之將欲次第修舉特人稀力詘未能驟期諸旦晩間也居無何偶遊

崇興寺至見殿舍丘墟壁垣坍塌惟兩浮屠屹然未仆耳有新建佛殿扃閉而空其中未貌也越歲餘城守鄭公忽造訪曰雙塔寺佛殿塑像未設丹堊未施余已捐資倡衆修之盍往觀

焉余因偕往見金碧輝煌丹青絢爛諸佛像無不畢具其偉麗雅與殿稱鄭公請余為文記之餘竊惟朝廷設官凡以為地方也廣寧經殘燬之餘其所俟整頓者不一而足官斯土者擇

要以圖猶慮力不暇給乃於浮屠之末黽勉從事而欲誇示來茲不知天下事有實無益而治之者治之者之過也有似無益而實有益而治之者治之者之功也茲寺由來也遠其關諸

形勝也重廣寧急務固多而培形勝以養風氣亦非迂緩而不切於時勢者之為矣不然唐之太宗創建之歷代修葺紀載之貞珉具存豈皆不可為訓也耶鄭公名有時鐵嶺人募緣者

僧崇體常學惠元雲

 醫閭先生集敘明都御史李承勳
予昔從伯氏世卿子大崖山中讀書至古之學者為已大崖然嘆而問曰今天下有若人乎予未能對復嘆曰白沙陳先生公甫醫閭賀先生克恭眞其人也吾將焚舉子業從之遊越

數載還自白沙稱其緒論以為人心通塞之幾生生化化之妙有非見聞所及者必深思而自得之未易言也白沙之學以自得為宗喫緊工夫全在涵養端居靜坐不為私妄間隔至心

虛氣靈天理流通大本立矣喜怒未發而非空萬感交集而不動舍是則滯礙於形器支離於估畢力愈勞而心愈亂不足以語道矣故其詩曰吾能握其機安用窺塵編先生之學亦出

陳氏在諫垣時聞為已端默之旨篤信不疑謝病歸搆小齋讀書其中隨事體驗未知其要潛心玩味杜門不出者十餘年乃見實理充塞無間化機顯行莫非道體事事物物各具本然

實理吾人之學不必求之高遠在主敬以收放心勿忘勿助循其所謂本然者而已故為臣必盡忠為子必盡孝推之家庭里閭間冠婚葬祭服食起居必求本天理流通大本立矣喜怒

未發而非空萬感交集而不動舍是則滯礙於形器支離於估畢力愈勞而心愈亂不足以語道矣故其詩曰吾能握其機安用窺塵編先生之學亦出陳氏在諫垣時聞為已端默之旨

篤信不疑謝病歸搆小齋讀書其中隨事體驗未知其要潛心玩味杜門不出者十餘年乃見實理充塞無間化機顯行莫非道體事事物物各具本然實理吾人之學不必求之高遠在

主敬以收放心勿忘勿助循其所謂本然者而已故為臣必盡忠為子必盡孝推之家庭里閭間冠婚葬祭服食起居必求本治之
甚力憚深思而欲徑造自然怠克治而欲妄學和易故多流於放蕩先生性本篤實其學主於躬行循循然自下學始法地之下以固其基法地之廣以聚其業如是而自治如是而誨人

如是而始如是而終篤實之基光輝發外傑黠者心服而獻誠叛亂者醉德而革面予昔撫東土訪先生之閭見其子進士士諮文行不忝所生又聞有老門生百戶胡深者亟欲招致匿

不肯見先生之風高矣遠矣今夏士諮輩錄先生言行詩文奏議共若干卷遺予於戲先生之學本不可以言語文字求今先生往矣舍言語文字何可以見先生之心謹序而傳之先生

名欽世為定海人以戍籍隸遼之義州衛登成化丙戌進士任戶科給事中養疾回隱居醫閭山下克恭其字也遼人無老少貴賤至今稱為醫閭先生雲
 定三城敘明御史程啓充
功名之際人之所開也殘慢之習政之所激也遲速之宜幾之所投也是以君子致覽焉石塘曾子舉進士拜縣令擢御史來按遼東當是時呂九州為巡撫乙未春御史南巡都御史北

巡會於海州相得甚懽也已乃御史行而南都御史行而北北抵開原而返遼陽又兩日而難作時御史尙在熊岳報之趨歸馳檄往諭門啓檄入張檄衆號檄下仆旗息鼓坐甲解櫜鞬

釋官吏縛奉呂中丞入居都司衆驚曰御史至矣登陴走集日四五起遠近風靡列城響應御史兼程至官屬父老走逆入院諸叛卒呶呶待命軍民涕泣陳說御史勞苦父老問所便宜

更張之人人自喜曰御史愛我也往唁呂中丞移之行臺上言曰臣待罪邊圉邊人弗靖敢幹制使罪唯在臣愚民不足誅惟聖明矜宥詔勿問諸臺諫請用師遣工部侍郎林公來按是

月丙辰廣寧再變其夜撫順劫辱主帥御史復上狀朝野洶洶司馬憂益劇御史日事撫循渙其群佯莫與較物色大憝稽其所往來謀稍解七月甲子晨集將校官屬下令曰三城乾紀

罔治脅從首亂者死其捕之國憲毋登叛人左右相顧舌御史出袖中姓名分配校卒即走西城指授未移晷面縛八人明日撫順擒七人來獻又明日計殺陳羊兒陳羊兒者倡亂廣

寧者也獟悍難敵故先事收之越翼日丁卯再擒十有二人後先遲速悉仰成算地方底綏反側震竦御史復上言曰遼東三變臣不佞見大同失畫屠戮慘毒臣欲以計滅賊故請勿問

臣憤恨不敢忘已討擒元惡二十七人殺一人取其首賴陛下神靈軍民帖服唯臣死罪死罪天子覽之喜詔司寇議辟詔宰陟御史大僚詔司馬論功賞詔使者還別遣御史勘奏勅

至遼人呼曰微公吾為大同矣我東人曷以報公諸父老請建生祠御史不許請肖像俎豆之又不可請為文記實御史又謝乃守臺下不去御史曰父老且休予方辭功請罪未遑也諸

父老乃以李張二生來蒲河謁予以狀啓充受狀太息曰嗟乎事機之不可失也邊兵搆患始寧夏而甘肅而大同當其時非無撫按也特以處置失宜玩兵激寇損師累月費數十萬殺

傷數萬俾朝廷旰食可也唯遼變起三城五路震撼先是御史請勿問悉解關鑰予心竊疑之比寓書於予曰茲舉終當別圖先生幸教我也予固謝未省也及其赫然決策不假兵革

群凶就繫弭兵裕民萬全無害雖古管葛豈其過之孔子不云乎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乃知諸鎭之變唯無人焉以致喪師靡財禍亂薦作挈此相度弘濟孰多父老俎豆之朝

廷爵賞之不亦宜乎

 具瞻亭賦明給事中劉琦
戊子秋莪峰公與客登醫閭之山憩於盤石之上俯瞰滄海仰睇丹崖覽遼東之形勝想重華之肇封升降峛崺顧盻杳淼謂客曰美哉山河即此可以寄覽矣又奚必陟絕巘之危哉廼

即其處作具瞻亭斥粉堊之施省雕琢之巧無枚實之工鮮土木之擾匪維怡情縱目實可省俗觀風故賦其事以美之曰瞻南山之巖巖兮摩雯漢之蒼蒼挹煙嵐之疊翠兮溥盤錯於

淳龐對諸峰之羅立兮儼劍戟之森張崔嵬萬仞環抱六重勢同插架秀壓居庸緬孑然之特出兮顯西域之梵宮臥霏霏之煙霄兮驚鶴馭之崆峒聆哀壑之呼號兮響幽澗之石淙北

窺長白南眺蓬瀛孤竹西挽鴨綠東瀠俯三韓兮跨長城控九區兮拱神京擊澄泓兮溯遼水泛素影兮淩河之清至夫丘垤白雲棬紅螺高並泰岱列勢嵯峩基託醫閭兮緯地里星

分箕尾兮煥天文揖仙人之洞兮擷芝草之香薰通聖水之圮兮簇碧波之細紋俯呂公之嵓兮襲遐壑之芳芬指東丹之臺兮餘萬卷之典墳若其鳧鷖振鷺
頡頏羾翀佳木異卉高低鬱蔥聳麗閣倒喬松懸瀑布面長空西風急而暮山紫北雁盡而山葉紅良辰不再勝槪難逢攀█巖之危石若淩虛之飛鴻迴川澤於盼覺宇宙之靡窮矣

亂曰鳯凰翺翔兮鴟鶚潛藏魑魅遠遁兮鳥雀蹌蹌虎豹歛跡兮濈濈牛羊善韓范之宣撫審憂樂之後先威聲揚於雲表惠澤洽於海天將儀型於廟廊豈曰茲土之具瞻
 錦石賦范陽范勳
 康熙己未錦守劉君招修郡志兵燹之餘文獻久缺往往 閣筆以待暇日遊郭外臨錦水見夾岸石子爛然不啻繡 錯揀置盤中注以清泉次第品題之以消旅況自中夏訖 初

冬所得漸多後出愈奇因歎此物值黃羊白草之鄉擅 文采而知希故賦之
神媼鴻濛而亭毒兮特鬱秀乎雲根經皇烹煉以補綴兮仍東土之茲存疑距醫巫閭咫尺兮儻玽玕琪之子若孫彼球琳琅玕兮安得獨擅美夫昆侖嫓錦川於錦江兮喻錦石於

錦段度河伯其當首肯兮恐山靈之不願蜀纈綺麗妙絕天下後五切寶鑷金梭明妃卓女雖組織之精工實經營者辛苦而爛熳其文章曾不煩乎機杼厥為體格也或則生成渾然腐

鼠同璞無璺無瑕不雕不斲竹鹿切跌巖崔嵬保全梭角盧谷切或則良璧初完剨焉而撲委壑填渠躪蹏轂厥為形狀也或則面鈿耳璫髻巾結槲葉榆錢㯶根竹節徑寸踰分雖

小必掇已悅切或則方罫圓㡧還環訣玦鳧短鶴長陰凹陽凸擎掌曰珍如拳斯劣厥為資質也或則砥礪丹武夫碝磩碌䃚碬瑉礛䃴礓礫麤有其精裒然獨出或則火齊木難金膏水碧

硨磲瑠瑪瑙琥珀各見一班錯呈片石厥為顔色也或則黍黑硃紅雪白天青子盈切金黃不雜五色分明象彼貞士不貳其行或則鴨頭鷹背雀翠魚頳荔房檀暈松蕋蘭莖陸離光

怪射目迷睛厥為文理也或則點點滴滴煸爛晬盎絲絲縷縷縱橫下上睇之痕存摸不指擋或則星宿雲霞波濤峰嶂鬼斧神工物模人樣剞劂仿偟丹青惆悵厥為出處也或則驢耳

牛心雞冠鷹嘴雨角雲頭磨盤鐺子附近諸山出谷遷瀾辰發已止或則挹婁室韋白霫黑水神龍燭銜北斗南指不知其來幾千萬里天荒地老兮嶰島江涯山矸石爛兮淪落疇嗟於

是乃有幽人逸客
冷致閒情漱流澤洗耳濯纓乍磊砢如贈█瑛薄言埓之頃筐不盈遂爾靡陰與晴匪朝伊夕樂以忘憂志為物役盡瘁鞠躬手自摭拾衣變昔耶足穿不借資昔切重疊載雜遝

狼藉前歷切後薪既多前魚可泣爰曰掄文之鑒以持取士之衡納一卷於一勺期至公乎至清且也平不欲庸奇不欲詭澹不欲枯華不欲靡大德弗以一眚全瑜亦以微暇委淑慝

毫芒去留俄晷寧雅勿俗雖巖匪酷遺有驪珠溷無魚目糖粃盡精鑿顯蕭艾黜薓苓選升草堂入山館幾烏皮窗電閃器潔白水清淺亂拋擲任仰俛成殊致恣元覽雞既嗚矣遙曈曨

旭日始旦兮屋樑紅啓東牖兮徹盤中五光十色兮映簾櫳銀屏嬌面兮浮朝銅踰高舂兮歷南榮離馭當空兮萬象呈短檐疏榥兮洞幽貞纖玼微兮無可抨勿易秦人兮十二城日

昭昭兮寢以暆為鑿西壁兮延夕暉捧盈逐景兮必若葵安得魯陽兮戈再麾願言終日兮不蹔違月出皎兮窺我牀懷佳人兮不能忘往從之兮水中央水天一色兮白茫茫從容剪燭

兮宵正長可以獨樂何必人知良朋過從亦與賞奇有飲能不醉曰平泉所遺有拜輒欲狂曰南宮我師有乍對彈琴英德大理瑤色銅聲梯山航海虎洧切糜費若干囏難至此苔臥彌

年河清一眎矧爾戔戔固應弗齒又若倚頓陶朱王孫程鄭葉鎮饒擁魚鹽豪鈞楚晉栲栳珠量池塘金窨波斯謄舶朱提充矴的孕切王氏絹餘終南樹盡希世之珍示人不吝尋常餽

遺等閒婚聘婢飾奴妝駭雞炤乘川甚窮侈極奢爭奇角盛有美於斯豈其所信吁嗟乎尤物地產佳期天作臧祚切顯晦有時絀仲各處寒莫衣兮饑莫食首不耀兮佩非式遭棄寘兮

勿於邑有知己兮在中國延兮淩川邂逅兮何年泉石兮我癖文采兮相憐澣濯兮拂拭數見兮愈鮮出緇衣兮公好任嗜痂兮笑偏當揚眉兮卬首為悅已兮增妍曠萬古兮一遇將

攜手兮歸田然而世態何常物情難料恐後也悔宜先以報黍稷非馨蘋藻既芼乃之翠薄而為文昭告曰天各一方遭逢非偶謬託相知儀圖終守千距關山十更卯酉無翼以飛不

脛須走客至貧家入門見醜紙帳蘆簾繩樞甕牖簡奚嚢茶鐺藥臼襆被蕭然庭塵不帚挹彼注茲泊吾堅友莫避妻孥當置左右飲食起居時時偕叟看劍檢書彈碁命酒墨鳴毫

得心應手資爾精英起予枯朽白水青松禁寒耐久逝肯適我虎丘點首即弗其然亦曷敢扭言慎勿出憑之者有寤寐能通肝膈許剖何去何從若可若否三日之日訊息喻某過期寂

寂則是妍皮癡骨頑石而已矣爰舉以盡還山藪惡用此纍纍者使僕夫嗟重負邪祝甫畢見山人黃髮揭箔突前問將誰詰咄咄如譫不聞夫珠之在合浦乎汪洋海路既去復還旬緣

切無他孟嘗廉也又不聞夫石之在晉安乎終古雲霧忽而見焉無他虞願賢也計是物生是邦劫不可由旬悉矣而名不傳詎但人不之識抑亦弢光匿跡不願與周鏇耳茲望君之室

寶氣屬天傾君之橐寶光燭筵以知其曩刮君目如承伯樂一顧今登君載即從李郭登仙區區心事原自昭然也若復狐疑猶豫敞萖遷延政慮越石父不以解左驂為德反以屈齊相

為嫌立見乘風石燕高翥翩翩矣余乃瞿然而起敬謝長者永矢勿諼相依不捨既白雲以自怡亦欲內示翔風外示和氏而播之乎華夏亂曰璀兮璨兮絢兮爛兮有斐君子邦之援兮

澡德於盤口復旦兮握奇在手洵可玩兮南山之壽文章煥兮珠百琲而金千笏勿與換兮

 四言古魯公詞明浮梁盧瓊
維帝御極柔遠能邇一夫不獲痌是恥蠢茲遼人不戢自焚公憫冥頑任禍於身敷奏祈宥脇從罔究帝曰兪哉銑拜稽首渠魁以殲衆慼以祐保茲東土如翼如覆帝曰都哉陟茲功

懋銑拜稽首天子萬壽農不易業市不易肆以生以育惟公之賜維岡有柏維麓有砥繩之鑿之維公之祠公惟信宿留公之似我其夙夜罔不敬止匪我思之子子孫孫匪民思之既浹

且淪匪公之惠惟帝之仁遼其奠安於萬斯春
 五言古
 觀音洞郡守孫成
雲根堯堯然寒泉清且徹山上已無松洞前恆有雪懷松心自貞積雪質固潔欲寄之歲寒林巒見飄瞥
 義州懷古廣寧令項蕙
西北屹巨鎭所以障東藩阻險由天設巖巖斷塞垣過此乃殊方沙磧沒平原天馬來不絕傳有苜蓿繁控弦士十萬騎射鳥獸翻北地能用武兼併志猶存殺氣枯草木刀瘢與箭痕昔

者遼金世崇墉何足言在德不在險亦云固本根寧無和親利結之可勿諼竊嘆外甥國難歸青塚魂玉魚死蒙葬燐火夜唬猿地遠易驕奢況乃許併吞何以防未患曰無鶴乘軒飽騰

盡組練鎖鑰偕北門山樓增粉飾永無鼙鼓喧
 七言古
 醫巫閭山金太常寺丞蔡珪
幽州鎭山高且雄倚天萬仞蟠天東祖龍趨之不肯去至今鞭血餘殷紅崩崖暗谷森雲樹蕭寺門橫入山路誰道營丘筆有神只得峰巒兩三處我方萬里來天涯岥陀繚繞間風沙直

教眼界增明秀好是嵐光日夕佳
 覽秀亭歌明都督毛倫
秋風幾日搖霜樾北鎭西山兩奇絕開窗覽秀小亭幽景物撩人自然別丹崖翠壑吐仍吞紅雲白草入深垣短碑古塔幽光裏野店孤春何處村荒榛小徑不盈尺谷口縈紆更深入蕭

蕭木落滿天秋溪壑斷流堆亂石山形地脈亦何崇上有千歲之蒼松孤高偃蹇傲冰雪秀拔天地輕秦封紅霞幾縷吞朝旭突兀高樓斷山曲南峰勢壓北峰雄劍戟森然對群玉彩雲

縹緲棲蓬萊金闕森羅紫極開山空寂寂白晝永野曠落落清風來飛簷鈴鐸響朱閣石殿簾籠開翠幕迴峰轉壑挹清溪疊嶂層巒連碧落山原迢遞千里通萬物蒼茫一望中放懷聊

取片時適仙境未必人間同白雲一片青山小野樹煙霞秋意老林梢畿點認歸鴉天外數行橫海烏晴時乘興縱登臨與客攜壺共賞心海闊天空雲浩浩臺高樹合影沈沈 具瞻亭

歌明御史程啓充
高閣倚危巓上與浮雲齊林岑疊舞鑿斜逕吞吐日月分東西盤鏇曲折下復上淩空百丈懸天梯聳身數息不可到眼花神悸忽如迷陽坡寬敞抱山腹群峰輻湊飛寒瀑高人指點歷

畫圖結構孤亭縱心目雜芳繞徑搖晴光石龕鍾乳流瓊漿開窗攬擷生靈自然身世渾相忘紫芝黃石爭絢爛嗁鳥落花還復見煙霞淡宕飽遊人可惜風光自流轉
 五言律
 廣寧懷古明御史劉成德
衰草閒仙洞青雲冷誓臺輿圖連朔漠烽火靜塵埃水自荒沙出山從故國來戍樓鐘報曉笳鼓遞悲哀
 溫泉前人
憲署鳴騶發雲林度晩霜清流迴燕尾曲路遶羊腸星隕石仍在僧貧寺半荒人家偏冷落山犬護柴桑
 前題明御史徐景嵩
萬古溫泉水百年幾度遊炎流從地發煖氣欲天浮風過亭臺爽山環景物幽自憐多病客不是濯纓儔
 蒞任祈雨輒應僚屬有以隨車稱者作此謝之
郡守孫成
敢曰隨車雨偶然相值中群生兼沐浴大氣屬空濛亦覺人情喜懸知歲事豐我來應有責詎可冒天功
 廣寧遇雨前人
但得千疇足何妨滯一程煙垂南郭滿雲出萬峰平飛鳥霑還逝長虹斷復明停車凝望處童叟競歡聲
 望觀音閣前人
特起如端笏前峰豆眼青山形飛欲去雲氣駛還停傑閣渺難即空巖若可聽且將登眺意留作未曾經
 宿杏花寺前人
一徑穿山入疏鐘亦漸聞門迎千障色寺繞幾峰雲谷葉吹風亂巖花笑日曛老僧耽寂靜似怪客紛紜
 寧遠道上遙望覺華桃花二島郡倅朱夢熊
雙島澴中出遙分天一涯桃花春漲滿仙邑白雲遮覺華島即古興城縣地去去無輕翮遲遲欲問楂莫言歸路遠心已到金華
 廣寧懷古前人
閭岫峨峨起邊風寂寂來日遲雙塔影沙靜一溪苔地迴連唐壘霜高冷誓臺文皇停蹕處轉眼已蒿萊
 遊觀音閣廣寧令項蕙
乘興歷危顛上方樓閣連四圍山斷絕一徑鳥飛懸覽勝猶疑夢憑虛別有天武陵問津後此地鑿何年
 望夫石教授張橓
未必曾登此高蹤自不磨孤魂遊夜月遺恨寄卷阿淚盡山無竹哀深海湧波風吹石上樹嗚咽似悲歌
 臥佛寺前人
遠望招提境蒼茫夕照間岡巒環曲水戶牖對遙山佛自何年臥僧能終日閒風塵行役客長嘆惜衰顔
 五言排律
 溫泉十韻嘉定孫暘
泉近桃花島仙源沆瀣長山川藏大藥水火見眞陽出地明珠汎停淵碧玉相龍唇蒸露白石面起雲黃瀹卵將堪用游魚何可當細流紆入海曲澗暗通房游泳非人境浮沈似醉鄉伐

毛迴鶴髮洗髓得蟾肪垢去三彭死風生六翮揚此身非薄譴焉得沐汪洋
 謁北鎮廟新都程瑜
北鎮閭山古崢嶸屏帝京倚天橫海岳據地控幽營日出東隅近星高北斗平龍文蟠玉冊雉堞列丹旌千古鍾神秀百王共祝祊眞香浮碧瓦寶炬映朱甍邈矣燔柴日茫然造物情我

來時已晩春盡氣猶清剝落看碑字躋攀聽谷鳴翠屏巉石列蒼蓋偃松擎廟貌餘兵燹臺垣穴鼬鼪仙亭無鶴駕蟒洞尚蛇行衣狗浮雲態滄桑老衲評車書今一統何必嘆長征
 七言律
 同李副將陳別駕遊觀音洞明東寧道任天祈岧嶤山境自幽深攜伴乘春一往尋嶺外風煙聊縱目巖前草色漫驚心倚雲峭壁千峰立印月寒潭萬古沈興劇酣歌歸路

晩回看佳勝擬重臨
 題北鎮廟石闕明陪祀官盧崇德
廟貌塵封已數年千秋勝跡尚依然蒼松聳壑長懸日峭壁
昂霄欲補天銜命皇華新俎豆關心離黍舊山川欣逢戎服叨陪祀佇望煙巒烽火邊
 出關口占書錦州行署奉天府尹梁拱宸
翩翩旌指營州滿目山川憶舊遊慢道錦衣歸故里欲將迂策佐前籌雲霓正切三農望杼柚應舒聖主憂道左相逢多父老停車時復一咨諏
 浴金湯溫泉奉天府尹姜希轍
首山山下水涓涓煖氣翻騰珠露圓日護輕寒溫室樹雲飛廣漠華清泉畫欄時遶靈川色鴛瓦平浮玉井煙披滌塵襟清客況春風已覺沐恩偏
 廣濟寺古塔郡倅朱夢熊
耶律浮屠靄夕暉諸天景物望中微憑陵幾見川原改剝落頻經劫火飛雨散天花衣欲濕光含舍利鳥知皈寄言華表峰頭鶴城郭人民是與非
 謁北鎮廟廣寧令項蕙
山靈無恙氣氤氳古廟松楸宿白雲斷碣猶存梁父禪劫灰難認嶧山文不辭登眺尋僧話尙有林巒待鹿群感相傳思往事悲鳴雲際雁紛紛
 望醫巫閭山教授張橓
遙望醫閭天際峰青山疊疊白雲濃背連沙漠岡陵遠面對蓬瀛煙霧重王氣氳氳躔北極神靈縹緲憶虞封登臨定可開心目一覽皇都大幹龍
 寧遠州湯泉前人
天開一鑒近城隅甃出湯池入畫圖煖氣浮空輕散霧靈泉湧上亂騰珠石鯨吐出波猶沸暗砌通來春滿膚道是沈疴能盡滌窮愁鬱夕可能蘇
 登閭山軍都苗君稷
醫巫閭表舊皇都永鎭營州自有虞磴道迴翔神出入懸巖靈變樹模糊扶桑夜半天雞曉絕幕風前石馬趨早晩使臣重薦辟六師今已過江湖時命討雲南
 前題平陵陳易
舜日高懸自可攀醫巫閭出大荒間遠開冰雪無邊路長奠龍蛇此一山老樹參天雲影直空青撲地石花斑已聞講殿諸儒進為告成功戰馬還
五言絕句
 客錦州二首明大學士孫承宗
錦水波初靜高軒向此過似聞城郭是東去竟如何
 又
吳房豈不重風雪竟誰成愧爾龍鍾者偏收上將名
 線公祠明關中高汴
三十將軍死芳名萬古揚人生總百歲誰短與誰長
 七言絕句
 寧遠溫泉二首宮詹侍郎沈荃
首山南麓有湯泉煖霧騰空亂曉煙野寺荒原題句少一泓靈液自涓涓
塞北溫池那易逢解衣晞髪且從容漁陽昨歲陪鑾處白日清泉鎖翠峰
 遊閭山清安寺登大士閣二首前人
聞說閭山第一峰蒼崖終古白雲封天風忽起松濤落下界回看隔幾重
山閣層層架石樑洞門窅窅瀑飛涼攀蘿直上三千尺鳥語花香白晝長
十三山郡守孫成
峨峨天外見芙蓉夜雨新添螺黛重自是閭山行盡處畫圖雲擁十三峰
寧遠溫泉吳興夏駰
寧遠城東一鑒開白雲長裊碧山隈靈泉不解分寒煖歲歲春波待客來
三月三日浴溫泉教授李元發
泉蒸馥郁暗生香清晝初長袚百祥把酒問春應駐此如何寒月也如湯
將軍石教授張橓
淩空突起最高峰百丈巔頭挺怪松勝敗從來人自致山靈何事漫加封
落星石前人
何年墮青冥莫是前朝古將星頑鈍今雖臥塵土晦暝疑或見精靈

相關詞條

康德府志版本鉛印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