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歷
清末民初,江浙地區的賣梨膏糖行業分成了幾大幫。擺起糖攤在固定地點熬制梨膏糖、唱賣的叫“文賣”;背著糖箱流動說唱賣糖的,叫“武賣”,而當時盛行於常州的便是“武賣”藝人。“武賣”藝人主要說唱本地新聞,內容大多為諷喻當時社會黑暗現象。為免遭迫害和麻煩,取名為“小熱昏”。特點
常州小熱昏內容生動風趣,說白滑稽幽默,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又是百姓熟悉的民歌小調,故而深得人們的喜愛。
演唱程式
演唱曲調
常州小熱昏演唱曲調主要有兩大部分,一是大量運用民間小調,配上唱詞演唱,如青年曲、梨膏糖調、柳青娘調、宣卷調等;二是運用了常州灘簧等地方戲曲的曲調,配詞演唱。小名利吳金壽和小得利包雲飛曾是常州小熱昏生成和傳承的代表人物。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