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詞調
作者:鄭瑛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海詞調,又稱台州詞調、才子詞調。據近代著名學者、邑人項士元所著《臨海文化史》記載:“詞調發端於南宋樂師張釒茲 所創的海鹽腔,元初雜劇家楊梓加以整理髮展,明中葉海鹽腔盛行於嘉、溫、台一帶,明末演變成詞調。”
清代,詞調在臨海頗為盛行。演唱詞調的主要集社有:“昭德社”、“成文社”、“近聖社”、“風韻社”、“逍遙社”、“薰風社”、“易風社”等七社,有社員近百人,多以文人學士、優閒子弟組成,稱為“長衫派”,故有“才子詞調”之雅稱。
臨海詞調是一種坐唱民間曲藝形式。演唱時,人數可多可少,多則十多人,少則三、五人,大家團團圍坐,手持各種樂器自拉吟唱。藝人們常於風清月白之夜,集結自娛演唱。每逢佳節,社員們輪家演唱,為文人雅士消遣。有時也受邀為富貴人家賀喜祝壽助興,每次只唱一、二出戲,多則謝絕;唱後不取分文,但須盛宴招待,以示其身份之高雅。
臨海詞調樂曲優美柔婉,聲腔豐富多彩,鏇律抒情流暢,節奏富於變化,具有相對穩定的板式曲牌三十餘種,主要曲牌有:男工、女工、平和、水底泛等。參加詞調演唱、演奏活動的均為男士,並根據戲劇人物角色分生、旦、淨、末、醜諸行當。唱女角的男士用假嗓小腔來演唱。唱詞所用的語言道白均為台州書面語,即台州官話。聲調接近婺劇,但柔和有餘。所用的樂器有二胡、洞簫、竹笛、三弦、琵琶、揚琴、檀板、碰鐘等,以二胡為主要樂器,節奏均以婉約平和為主。1934年臨海詞調開始允許女子登台表演。
20世紀五十年代,在人民政府及文化部門的重視下,成立了“臨海城關業餘詞調劇團”。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和教唱學唱的方便,將詞調的工尺譜翻錄成簡譜。1962年臨海縣文教局組織演員參加了浙江省文化廳在寧波舉行的“彈詞書會”的演出,以坐唱形式演唱了《小宴》、《斷橋》、《拜月》等三個節目,獲得了好評和獎勵。1964年“手工業業餘詞調劇團”先後排練了《鳳儀亭》、《馬融送親》、《漁家樂》等大戲和《僧尼會》、《牡丹對課》等一批折子戲。同時創作了《還豬》、《一根繩子》、《紅管家》等一批現代小戲,其中《還豬》獲台州地區文藝會演音樂二等獎。“文革”時期,受到了抑制,瀕臨失傳。
八十年代,臨海詞調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關懷。2004年參加台州市第二屆民間戲劇展演時,《呂布與貂嬋》獲演出銀獎、演員獎、組織獎三個獎項。2005年5月,臨海詞調被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6月,國務院公布臨海詞調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傳承人有陳大牛、侯庭芝(女)、張華玉(女)、林春來、牟志平等人。
傳承發展
30年代之前20世紀30年代之前,參加詞調演唱、演奏活動的均為男士,並根據戲劇人物角色分生、旦、淨、末、醜諸行當。唱女角的男士也模仿崑劇、京劇用假嗓小腔來演唱。唱詞所用的語言道白均為台州書面語,即台州官話。所用的樂器有二胡、洞簫、竹笛、三弦、琵琶、揚琴、檀板、碰鐘等,以二胡為主要樂器。演奏節奏均以婉約平和為主。1934年台屬六縣聯立的簡易師範學校在紫陽街紫陽樓辦了一個詞調學習班,吸收了蔣桂青等少數女學生參加。排練了《大慶壽》、《白蛇傳》、《出獵遇母》、《馬融送親》等戲,在當時縣政府大禮堂演了四個晚上。從此臨海開創了女子登台演戲,女扮男角,把詞調較為完整地搬上舞台演出的先河。
50年代
20世紀50年代,詞調在臨海市政府的重視下,成立了“臨海城關業餘詞調劇團”。為了適應眾多教唱、學唱的方便,將詞調的工尺譜翻錄成簡譜。到60年代,臨海詞調到了最鼎盛時期。1962年臨海文教局組織了詞調演唱隊,參加了浙江省文化廳在寧波舉行的“彈詞書會”演出,以坐唱形式演唱了《小宴》、《斷橋》、《拜月》等三個節目,獲得了好評和獎勵。1964年又先後排練了《鳳儀亭》、《馬融送親》、《漁家樂》等大戲和《僧尼會》、《牡丹對課》等一批折子戲。同時創作了《還豬》、《一根繩子》、《紅管家》等一批現代小戲,其中《還豬》獲台州地區文藝會演音樂二等獎。“文革”時期,臨海詞調與其他民間藝術一樣,作為腐朽沒落的產品,受到了抑制,打入“冷宮”。
90年代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臨海詞調受到臨海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關懷。一些民間藝人,經過挖掘、收集、整理後,詞調又獲得新生,走進百姓中間,重新返回舞台。尤其是1994年1月,臨海市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後,市委、市政府領導極為重視,把詞調列為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部門也加強詞調挖掘、保護工作,做了許多的具體指導,並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一大批熱衷於詞調的愛好者,克服種種困難,積極、盡心蒐集一批失散的傳統劇目和曲牌。其中盧三軍撰詞,宋志仁、邵志根作曲,大膽突破詞調傳統的作曲規律,採用了領唱、合唱二聲部複詞等手法,寫出的《江南長城千古豐碑》,在臨海大地唱響。該作品在浙江省曲藝徵文比賽中獲優秀創作獎。2000年8月,羅連星等人自發組織了演職人員35人,成立了臨海詞調劇團,排練了折子戲《拷紅》、《對課》,大戲《朱買臣》等節目。幾年來,他們在臨海各地坐唱和演出50多場,足跡遍及臨海城鄉,觀眾人數達7萬多人。2004年,他們參加了台州市第二屆民間戲劇展演,《呂布與貂蟬》獲演出銀獎、演員獎、組織獎三個獎項。同時,從1989年開始,臨海市先後舉辦了六屆“中國江南長城節”,臨海詞調作為本地的優秀曲目,成為每屆長城節的重頭戲,參加了演出。2004年,省文化廳撥款10萬元藝術保護基金,對臨海詞調進行扶持和搶救。2005年5月,臨海詞調被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與黃沙獅子一起,作為具有傑出保存價值的優秀民間藝術,同時又申報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幾年來,已上演的《呂布與貂蟬》、《斷橋相會》、《牡丹對課》、《僧尼會》、《朱買臣》、《馬融送親》、《拷紅》等傳統劇目,先後上演,深受民眾擁護和歡迎。詞調成為臨海和台州人民的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成為臨海人民的精神食糧。[2]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