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達斡爾人實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這是有史以來的傳統,非常久遠。所謂氏族外婚,即是在本民族的範圍內尋找配偶,必須是不同姓氏的男女成員。同姓氏通婚已成為嚴禁的習慣法律一般,至今仍為人們所注重,如果有同姓婚配者,將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過去,在達斡爾族社會裡,封建的倫理道德觀念相當根深蒂固,因而其婚姻關係是屬於封建包辦性質的,青年男女沒有選擇配偶的自由和權力,婚姻大事全憑父母或老人做主包辦,一切必須聽從他們的安排,只有唯命是從,不許反抗。親屬之間通婚,必須是輩分相等,不同的輩分不能結婚。姑表兄弟姊妹或兩姨兄弟姊妹,叫“他拉里”,他們之間的婚姻,是姑母作“婆”,舅母不能作“婆”,舅母作“婆”的現象非常稀有。如果發生娶姑母的女兒為妻,習慣上稱之為“回頭婚”,血脈倒流,認為是影響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的發達。兩姨之間的兒女通婚時,限於不同姓氏,就是姨母與外甥屬於同一姓氏,那么就不能娶姨母的女兒為妻。
申報地區或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
在我國東北部地區,大興安嶺的東邊,有一片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這裡水草豐美,土地肥沃,“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風景隨處可見。在這片草原上,經常可以看到人們趕著勒勒車趕路,那就是善於趕車、造車的民族——達斡爾族。他們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達斡爾族是中國少數民族。“達斡爾”是達斡爾族固有的自稱。我國歷史文獻中有達呼爾、打虎兒、達瑚里、打虎力、打呼里、達烏爾等不同音譯名稱。達斡爾族是一個不屈不撓的民族,是一個團結的民族。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達斡爾人首先打響了抗俄的第一槍。
簡介
達斡爾族歷史上有早婚的習俗,20歲左右的年青人基本已完婚。達斡爾族人訂親時只要認為雙方年齡、家教、出身適當就可。通常先通過介紹人探聽女方父母的意見,經媒人說合,女方家同意後,媒人便磕頭致謝,並及時將結果傳達給男方家。之後,擇日由男方備齊活馬、活牛、肉類、酒肴、點心等、在媒人的帶領下拜訪女方家。女方家則擺下酒宴招待親朋好友,席上將未來的女婿介紹給大家。同時舉行正式的訂婚儀式,未婚女婿磕頭禮拜,表示信守諾言,他將牛贈給未來的岳母,馬贈予未來的岳父,以此感謝女方父母對女兒的養育之恩。婚禮那天,新郎身著盛裝,騎著高頭大馬去迎娶新娘。女方家則派出三四名男賓乘馬,女賓二三人陪伴新娘乘車,連同數輛嫁妝車一同前往。接親的隊伍返回時,男方親屬均到門前迎接。這時,新娘親屬中的主要人物領先進屋,隨後新娘在女賓相的攙扶下進屋,被安置在南炕,臉上蒙著紗(綢)巾,面向窗戶盤腿而坐。男賓相及其他親友們則落座西炕,然後舉辦盛大的酒宴。婚宴結束後,兩家近親留下,這時才叫雙方的父母及近親相見。禮儀完畢後,繼續進行酒宴,通宵達旦。
婚俗
達斡爾人的傳統習慣,不允許兄亡後弟娶其嫂或弟故後兄娶弟婦。特別是弟娶嫂,更要遭到反對和社會輿論的譴責,因為達斡爾人待嫂似母的禮數很濃。
達斡爾人在一般正常情況下,不能入贅,只有因子年幼或無子,而且又兼體弱多病不能勞動生產,方可招有期的或終身的贅婿。個別的也有養童養媳的現象。如一生胎雙兒,其父母儘量為他們找一胎雙女來作配偶,反之亦然。如果不這樣做會不好養活,有短命之嫌。達斡爾人傳統習慣是不與外族通婚。自清末民初以來,才出現個別的為貪圖彩禮或為還債,把姑娘嫁給了漢人。但由於歷史的原因,與鄂溫克人經常交往,所以逐漸形成了互相通婚的習慣,雖與鄂倫春族也有交往,但很少有通婚的。
達斡爾人的婚姻觀念,受封建社會的直接影響,過去也很講究門第,必須是“門當戶對”才能提親。一般是富戶不娶窮家女為妻,更不能把姑娘嫁給窮人家做媳婦。如果有個別的富人或坐官的娶了窮人家的女兒,那是因為這個姑娘非常美麗而賢惠,各方面都是較為出色的緣故。達斡爾人的一夫一妻制沒有受到破壞,只是到清末,才出現了“扎絡怒呼熱”——納妾的現象。其原因多數是因為大老婆不能生育或者是不生男孩,怕斷了後才娶二房。最初也只是收奴隸的女兒作妾,因為誰也不願將姑娘嫁給別人作小。達斡爾人為兒女選擇配偶的過程是較為複雜的,從托人說媒到完婚,大體分為五個步驟才能完成。
其第一步是托人牽線,叫“希卓宜奇勒格貝”。受託的人應當是女方家的親屬或好友,先去探聽信息,了解女方是否有了婆家,向其父母及老人介紹男方的情況、家庭成員、經濟狀況等。在女方的父母或老人沒有拒絕的情況下,然後再托媒人前去說親。
第二步是請一位善於表述的人做媒人,管這個人叫“召奇”。請的媒人儘量是兒子的長輩或者是年長的人。
訂婚,是以媒人給女方的父母、老人敬酒、磕頭為準,只要他們接受了這一禮儀,親事便成,不能更改。一向沒有立婚約文書之說。在舊社會,也有指腹為婚的傳統習俗。指腹為婚多發生於莫逆之交或結拜弟兄之間,以期使其友誼關係得以更密切和持續發展。如果兩家生的恰是一男一女,這時,男孩的父親,要親自去女孩家向其父母或祖父母敬酒、磕頭,將原口頭的指腹婚約,確定為正式訂婚。
在達斡爾人的家庭里,當兒子即將成人時,便要張羅訂親之事。請好的媒人要攜帶一些酒,前往女方家說親。媒人的言辭和禮儀十分重要。媒人到了女方家後,要先向其父母、老人及家庭主要成員行見面禮,互致問候和敬煙,然後斟酌詞語婉言交代來意。將媒人說親的話略舉一例:“聽說你這美滿的家庭里,有一位拿剪刀和繡花針的心地善良、行為淳樸而又賢惠端莊的姑娘。我願意給一位手拿弓箭,老實肯乾而又思想純真、聰明伶俐善農善獵的小伙子說親。我認為雙方門當戶對,男女相配,結成良緣,親睦彼此的門宇,我甘心愿為兩家磨破靰鞡底、累得腰酸腿疼。量必你們相信我的話,不讓我掃興而歸。”接著便詳細介紹男方的家庭,從成員說到財產、經濟狀況,還要介紹男方的幾代的家風。成員的職業和社會地位、表現,特別要重點突出的介紹男方的人品表現和才能。如果女方父母及其主要長者沒有異議,表示願意結親,便提出訂親的彩禮要求,主要是三項,即紹樂博熱(馬):綽斯(奶牛)、婦女所需要的一切衣物用品。經與媒人商妥之後,方可接受媒人的斟酒磕頭禮,這門親事就算成功。假如女方的家長不同意結這門親事,就不能讓媒人斟酒行磕頭禮,更不能留媒人吃飯和住宿。據說留媒人在家吃、住,就是表示親事已妥。訂婚禮畢,媒人就完成了說媒的任務,然後返回男方家傳報喜訊。男方家以酒飯盛情招待媒人,並要備些酒、肉、點心果品之類的東西送與媒人,同時,使兒子前去媒人家裡以叩首之禮表示謝意。如是生活富裕人家,還要以衣料、現金
去酬謝媒人。媒人在說媒過程中,由於男女雙方對彩禮的多寡,一時達不成協定時,也會發生媒人往返奔波多次,最後才達成協定進行訂婚。
第三步是新郎相親送彩禮,這就是“察恩特宜奇貝”。
達斡爾人的傳統做法是訂婚之後,要舉行送“察恩特禮”。時間一般在訂婚後幾個月或一年左右的時間,遠則二至三年的時間。所謂察恩特禮,包括煮熱的豬肉一口,毛豬兩口;白酒幾十斤;點心十至二十斤;瓦特(用小米麵拌牛油、白糖製成的餅)十餘張;霍熱勒(用山丁子壓成的面拌紅糖製成的餅)十餘張;西熱格勒(用稷子米的面製成的油炸餅)六十至一百個;圖瓦烏特莫(用稷子米麵做成的油炸糕)一百個左右,這是食品之類;主要的是送一匹馬和一頭奶牛。送馬,叫“紹樂博熱”,這匹馬必須帶有韁繩,從取韁聯姻親之意,是為報答岳父養女之勞的;送牛,叫“綽斯”,一般是一頭乳牛或懷胎的乳牛,是為報答岳母養育女兒之苦的。察恩特禮的多寡厚薄,沒有定規,主要根據男方家庭經濟、生活條件來決定,不過男方要盡力籌辦。
送察恩特禮,在達斡爾人來說,是一樁特有的、饒有樂趣的喜事。男方首先要請到一位善於辭令和熟知禮節並能隨機應變的年長者,作為陪禮人,兼作車夫。這個人從叔、伯或兄長裡面找,由他負責引導新郎相親送察恩特禮。當察恩特禮車到達之前,女方的莫音近親齊聚,準備迎接新女婿的到來,並指派幾個年輕人關閉大門,不讓禮車輕易進院,要在大門外難為新姑爺一番,並有意地和來送彩禮的陪禮人進行一場舌戰。當察恩特禮車到來的時候,這種為難他們的場面便開始了。他們的問答,舉例說是這樣的:把門人首先發問,你們從何處來,向何處去,在這門前停車是為了何事,你們到底想要做什麼等等。對方故意將話題岔開,不能作正面的直接的回答,而是巧妙地繞圈子。繞圈子回答的就是這位陪禮人。他可以說許多假話,海闊天空扯上一頓,口氣里還要帶許多懇求之意。比如陪禮人說,我們是做買賣的,從遠道而來,走了一天,天色將晚,一沒碰上旅店,二沒親朋故友,已經人飢馬乏,想到你們這裡借宿一宵,歇息一夜,明日早行,請予方便之類的話作答。這時年輕人故意刁難他們說:我們不認、不熟,不留生人借宿;再說我們家裡老少幾輩,人口很多,很不方便,不能留你們住宿,請不要白磨牙,枉費唇舌,勸你們在天黑之前,趕到別的人家借宿去吧。這時禮要軟中硬、硬中軟的話作答,舉例說他可以這樣講:我們好不容易來到了你們屯裡,已經借宿幾家,可是都不開情面,不準住下,難道你們這樣不理解外出趕路人的苦處?人出門在外,總不能背著房子走吧?人出門在外,都會遇到困難的,所以再三請求你們開恩,行個方便,如果炕上沒地方住,在屋地也行,總比在野外露宿好些吧,望你們照顧一下,讓我們歇息一宵。這樣,經過一番理論,互作答辯,在老人的授意下,方能解除刁難,打開大門,準許禮車進院。於是女方家熱情地接待新郎和陪禮人。
按照達斡爾人的習慣,在本莫音的長者未到來之前,是不許亂動禮品的,待其來後,由他們指派管事人,然後一~查點接收,方能動用禮品。
接待新姑爺的察恩特禮,必須操辦飲宴和認親。新姑爺到來的當日晚間,召集本莫音族親的男女老少設宴,稱之為“察恩特安特貝”。當宴席開始之後,男方的陪禮人便要向參加飲宴的長者們婉言交待所送來的禮品的種類與數量;接著由女方的長兄引領新姑爺認親,向長輩們一一敬酒磕頭。宴罷,安排數人將送來的毛豬用火燎燒後開膛收拾,當夜將肉煮好,備次日全莫昆族親好友在認親的宴席上食用。
第二天的早飯後,便通知本莫昆的親朋故舊前來參加察恩特禮的認親宴席,這叫做“察恩特宜得貝”。它的禮儀與頭一個晚間莫音內認親的程式相同。對有些不能來的長者,要從察恩特禮品中留下一些酒肉點心,贈送給他們,這就是“愛格塔塔貝”。
“察恩特宜得貝”後的次日,女方的兄長便引領新姑爺前去本莫昆的族親好友家登門認親,同樣敬酒、行磕頭禮。此時,受禮者要贈送小錢褡子、煙荷包之類的禮物給新郎,有的要贈送現金。
在“察恩特宜得貝”的全過程中,姑娘與新姑爺是不允許見面的,姑娘提前要到別的家裡去躲避。但是雙方互不相認,連什麼模樣兒都不能看上一眼,總是一件憾事。為此,據說新郎到了女方家之後,便要設法打聽未婚妻的去處,最好是通過孩子傳遞信息。當得知姑娘住在了某家之後,便再設法達到暗中偷視的願望。其實姑娘也是同樣的心情,想要看看未婚夫是什麼樣兒,在尋找機遇。這時,也會有好心的姐妹姑嫂,幫助他們達到目的,盡力創造能夠見面的條件,使他們彼此都能在偷視中互相了解到面容、體態和儀表。
察恩特禮告成,在新姑爺即將返家時,生活富裕的岳父,便將所送來的“紹樂博熱”或另挑一匹好馬,再贈送給他騎回去。
第四步是過結婚彩禮,這就是“托列”。
托列包括衣服和衣料若干件,“紹熱庫”(首飾)若干件,“巴列”(手鐲)一至二付,“古熱奇熱格”(戒指)一到兩個,“嘎熱格”(耳環)一、二付。此外,還有皮袍、皮掛子、皮坎肩各一件,被、褥面和里子布等物品。有的也折錢,使女方隨意購置備做。送“托列”的本來用意,是確定迎娶日期,如果女方家沒有異議,就立即商定結婚吉日,於是男方家就著手準備結婚時所需的一切物資,並遍告遠處的親朋故友。
達斡爾青年的婚齡,一般為男二十歲左右,女的在十七、十九、二十一歲,習慣上禁止姑娘在偶數年齡時出嫁完婚。忌諱姑娘在母親生育自己的年齡和母親結婚的年齡上結婚。男女雙方有一方遇到父母去世,在服孝三年內不許完婚;二年內不能送察恩特禮和“察恩特宜得貝”。
第五步是完婚。辦婚事是一件大事,提前一到兩個月就開始籌辦,全莫昆人來幫忙:製作衣服、被褥,宰殺豬、牛羊,製作瓦特、霍熱勒格、西熱格勒等食品。
送姑娘出嫁也很講究,莫昆族人不論貧富都來幫忙,出好車、好馬、好鞍具,互借衣服、帽子、靰鞡等穿戴,儘量顯示所有送親人的富足生活。在姑娘出嫁的前兩天,要請莫昆族內的男女長者們來,共同商定送親的賓相、車夫以及人數、車馬數,儘量從本莫昆內選定送親人。送親的男賓叫“華達”,三至五人;女賓叫“霍都古”,二至三人;送親車三、四輛,騎馬的二至三人,富裕戶還有幾輛嫁妝車,總計不過十五個人左右。路途較遠的,均套雙馬大輪車,隊伍壯觀有氣派。
送親的“霍都古”要按有大有小的層次,大的是伯母或嬸娘或姑母一人,“界霍都古”則要安排年齡小些的嬸娘或姑姑一人,“呼珠熱霍都古”則應是同輩的年輕姑娘或還沒有生育過的年輕媳婦一人。
送親的“華達”也按年齡、輩分層次安排。大“華達”要安排比大霍都古年歲小些的伯父、叔父或姑父一人,從“界華達”到“呼珠熱華達”,其輩分、年齡均與女賓同。如果無親弟兄,則從叔伯、兩姨弟兄中安排。趕車人也是按照年齡順序排列趕頭車、二車。新娘坐的車,其趕車人應是親弟兄或叔伯弟兄。
在送親前的一至兩天,新郎前來岳父家迎親。
送親車出發之前,本莫音的族親及好友聚集一起舉行便宴,表示歡送。送親車出發後,新郎不同行,要向歡送的長者們一一請安告別,這一儀程完成後,方能出門騎馬趕上送親車同行。
送親車的應次是:華達和霍都古坐的車均為葦廂車,大霍都古和界霍都古同坐頭車,送親的賓相少婦陪新娘同坐篷車在中間,大華達和界華達同坐一輛車在新娘車後,隨後是嫁妝車,其餘華達騎馬殿後。車馬隊的最前邊是新郎騎馬引路。
在送親車未出發時,要準備一些彩綢、手帕之類的東西,以備如果在途中遇上其他送親車時,好作為互相贈送的禮物。還要準備準備些酒、熟肉、點心之類的食品,以備途中打尖時用。習慣上是不論路途的遠、近,在走完一半路程之後,就要停下來打尖。先生起篝火,然後喝幾盅酒,少用些肉和點心,舉行途中休息儀式。由大華達首先執酒向“白那查”(土地神)敬酒,並致祭詞,好言祈告土地神保佑送親車馬平安無事。此時如有過往行人,不論相識與否,一定要請他們停下來,共同享用酒食。然後才能放行。休息儀式完成,新郎便與送親賓客一一道別後先馳回家,向長者們一一行請安禮,然後報告送親客人的輩分、年齡以及車馬隊的人馬數,安排或調整迎親的賓相、座次、席位、食宿等事宜,並選派一名年長的和一名年輕的攜熱酒出屯外一、二里處迎候。當送親車來到時,立即停下,迎親人向送親的賓客一一行請安禮後,接著行敬酒禮,表示熱烈歡迎和問候一路辛苦。屯外迎候儀式完了,年輕人先馳回報信,
年老者留下引路徐徐進村。這時,迎親家中不論男女老少,均按男左女右的形式在院庭內排列迎候。按傳統習慣,不論送親車從哪個方向來的,都必須繞道改變路徑,從西方沿著日出方向到男方家的大門口停車,意為使新娘迎日出方向進婆家大門。其中還有兩個說道:“一是當送親車進屯後,如果經過水井,提前都要派人用紅布蓋住井口,意為防止新娘的魂靈墜入井內出不來;二是一旦送親車在日落後才到達男家時,男家要在大門的西側懸掛一面鏡子,以象徵太陽還沒有落山。
當送親車到男家的大門外時,除新娘和少婦外,其餘送親人均下車、下馬,在儐相的引領下徒步進院,新娘是在鞭炮聲中坐車直接進院下車。但為了防止鞭炮驚嚇馬匹與事故,一般是在大門外將馬解下來,由人把車拉進院庭東側停放。於是由兩名年輕媳婦給新娘戴上紅面紗扶下車來,在送親少婦陪伴下,左右攙引腳踩紅布墊直到上炕為止,新娘的腳不能踩土,立於賓主之佇列之側。這時,由男方父母在房門外斟滿兩盅酒,向送親的賓客依次行敬酒禮,稱之為“進門盅”。敬酒禮畢,由男女賓客引導,以先女後男的順序,請送親賓客進屋,女賓坐南炕,男賓坐西炕,車夫等人坐北炕的形式就位。隨後,在兩名年輕媳婦的攙扶下,引導新娘進屋。新娘進屋時,不得使其低頭,要昂頭前行;上炕時,不能腳踩炕沿,要面朝窗戶背朝北,盤腿端坐。然後重新梳洗裝扮。
諸事就緒之後,開始以裝煙的形式認親。先由男女賓儀分別向男女賓客介紹男方家的主要成員與近親長者,由男方父母再次向送親的賓客敬“接風酒”;之後,上茶點,主要是奶茶、糕點,還要上一些“瓦特”、“霍熱勒格”、“西熱格勒”、奶皮、奶油等。再後,乃是擺設迎親宴了。迎親宴的座席與賓客進屋上炕的座位不變,但均坐於首位,陪客的於下首左右相陪。坐在下席的陪客人叫“嘎吉日欽”,坐右下席的陪客人叫“巴日欽”。每桌專設一“考布爾金”——一名服侍之人,負責斟酒、上菜飯、用刀切肉。宴席開始,先上酒、肉。各席所上的手把肉是有差別的。大霍都古與界霍都古的席桌上,上“瓦奇”,即豬尻背骨節肉;呼珠熱霍都古的席桌上,上“瓦奇達熱莫”,即上豬尻背的第三節的骨節肉;大華達與界華達的席桌上,上“達勒”,即肩胛骨節肉;呼珠熱華達的席桌上,上臾吉,即豬後尻骨節肉’;車夫等人的席上,上“寶日托斯”,即肘子肉。但各席全搭配上些其他骨節肉,如肋骨、脊椎骨等骨節肉。酒、肉席之後,再上菜與飯。
迎親宴席上有如下的禮儀:
來自女方的華達一人,需手捧角弓的一支翎箭,獻給新婚夫婦,並致祝福詞。詞的大義
是:
尊敬的霍都古、華達們聽著,
姻緣是由媒妁撮合的,
世交是由代表辦成的,
從祖先在世的時候起,
大門永遠敞開著,
在荒地上走出道路,
把堆積的雪層衝破,
把異姓合攏起來,
使兩儂門戶和睦相處。
我方有個拿剪刀的姑娘,
你方有個拿弓箭的小伙兒,
對光臨的雙方,
講起我的祝詞。
把你們的婚宴不錯過,
把你們的會筵不拖過,
所用的牲畜,
自家飼養的肥豬,
在它的嘴上,
有二指厚的肥油;
滿罈子的白酒;
帶韁繩的馬,
達斡爾人養大的馬駒,
快跑的時候,
能攆上黃羊,
在沙漠上能趕上兔子,
走窪坎像平地,
走在土墩不栽跟頭,
戴手套拉不住,
輕佻的人未曾騎過,
在污水裡未曾飲過。
拿這個箭講一講:
今後女婿和姑娘倆,
共同生活的時候,
對長輩要孝順,
對同輩要和睦,
對晚輩要慈愛,
像箭的碴口一樣整齊,
像箭桿的羽毛一樣爽快,
像箭桿一樣筆直,
像磨研了的玉石一樣潤滑,
像碾砣和碾盤一樣相合,
像鋼鐵一樣堅硬,
拿刀也拉不斷,
用斧子也砍不開,
性格是正直嚴肅的,
行為是公平大方的。
尊敬的華達們聽著,
我們的姑娘和女婿二人,
走過的路是光明的,
作過的事是清白的,
不被人們指責,
不被人們議論,
首先享受快樂,
生活得到幸福,
生養在外的姑娘一個,
養育在家的男孩七個,
今後女婿前途光明,
能夠升官戴紅頂子,
被皇上寵愛,
受皇上恩德。
跟著來的兄弟聽著,
拿這隻翎箭,
走遍了荒地,
衝破了積雪,
撮合了異性,
和睦了兩家;
拿這個箭,
前去野外打獵,
射死山陽的公野豬,
射死森林的鹿,
回到莫昆屯裡,
祝你享受榮譽。
迎親宴上,氣氛充滿歡樂,賓主之間除了互相敬酒之外,還有幽默的詼諧,謂之“綽毛扎熱吉,吉安、吉安吉莫爾吉爾其吉,樂爾樂貝”。有的還以歌唱慶賀,有的誦以吉祥篇章,有的出謎逗趣,彼此競相引出話題,以激起熱烈的答辯,場面格外熱鬧,這就是“索迷斯混吾斯沃熱貝貝替耶莫日根莫得勒晨得勒其貝”。宴罷,將送親的賓客請到另室休息喝茶。此時,重新裝扮過的新娘,在嫂嫂的引薦下,向公婆、祖父母、家中的長輩等一一行裝煙禮或行敬酒叩首禮;然後,在家宴中,向莫昆族親的長者們行敬酒磕頭的認親禮。
結婚沒有什麼典禮儀式,認親之後便為禮成。次晨,要為送親賓客上肉湯、水餃或掛麵,略解作夜宴之渴。乾前,當莫昆族親及故友齊聚之後,再開設送親宴席,席間的形式程式與迎親宴同。在送親宴結束前,要由送親的大霍都古代表全體送親人向男方迎親的賓相、服役人員、廚師及所有迎親人員贈送肉食一盤、點心一盤、酒一瓶。這些自然是男家作了準備的。借表謝意之後,致受到款待的謝詞,其大義是:
尊貴的霍都古姐妹們聽著,
你們遠方的送親者們,長途跋涉來到男方村落,
屯外有人熱情迎接,
來到男方家的大門口,
受到儐相的熱情引領,
進到院庭受到熱烈歡迎,
受男方父母敬的“進門盅”,
受到男方姐妹和弟兄們的熱情招待,
喝了熱奶茶解了乾渴,
飲了熱酒解了疲乏,
吃了肥肉和熱飯菜,
擺脫了長途旅行的飢餓。
我這裡代表全體送親者,
借男方的喜酒和肥肉,
向為我們忙碌的廚師、
向為熱情周到的考布爾金、
向招待我們的兄弟姐妹,
表示問候並致以衷心的謝意。
望各位熱愛我們的謝意之情,
贈送的儀器不多,但別嫌少,
每個人都要嘗一口,
我們就心滿意足。
讓我再次祝願男女雙方,
婚事圓滿辦成,
參加婚宴的全體心情愉快。
為祝願男女雙方生活幸福,
萬事如意而乾杯!
送親的午宴結束後,為歡送啟程的送親賓客,由男方派一名年長者,代表全莫昆人及所有親朋,在房門內向送親而來的賓客一一敬酒,稱之為“出門盅”,然後賓主在大門外相互拜別。在傳統習慣里,送親的年輕人必須在宴席上偷出一些碗、碟、酒、盅之類的東西,帶到屯外,待新郎到屯外送別時,除留酒盅、碟、碗各兩個之外,餘下的全叫新郎帶回去。還有一個習俗:在送親的車、馬隊剛要回程時,男方家要贈送一定數量的酒、肉、點心,讓他們帶回去。正當新郎在屯外向送親人送別之際,送親者要派出一人,從男女家贈送的肉中抽出肘子骨節肉,騎馬返回男方家的大門口,將肉留給新娘,以示娘家人臨返回時還思念著姑娘。待送肉的返回車隊後,新郎便向送親人一一行請安禮,然後返回。
按習慣,新娘在婚後的三日內必須經過完全自裁自縫給女婿做一條單褲,婆家人要鑑賞她的針線活兒的手藝如何。三日之後,由其年長的妯娌引導,到本莫昆及屯內的故友家中去,向他們的長者行裝、敬酒磕頭認親禮。滿月以後,由新郎趕車帶上酒食送妻子歸寧,新郎可住兩、三天回去,新娘住滿一個月。此間,新媳婦要給女婿公婆、小叔子、小姑子等人各做一雙鞋,以表關心與愛護,也表示媳婦是個勤快而又賢惠的人。一個月後,由其父親或兄長在母親
的陪同下,返回婆家。
當新郎到新娘家迎娶的頭一天晚上,有安排新郎與新娘在一桌同吃一碗“拉里”(奶油粥),然後可以同房的習俗。事前,女方家請來一位兒女雙全的嬸娘或嫂子,在她的指點下,引導新郎與新娘見面;隨後勸說二人在炕桌前對面而坐,用一個碗、一雙筷,相互往對方的嘴裡送稠粥,這種稠粥叫“夏熱托斯拉里”。新郎和新娘從沒有公開見過面,更沒有說過一句話,幾乎是素不相識的,往對方嘴裡送粥吃,實在是一件難事,因此,嬸娘與嫂子必須使用權威,一
面說服,一面逼迫,才能完成。舉行這種儀式,目的是讓他們二人於婚後,感情如膠似漆,形影不離,和睦相處,相親相愛到白頭。
達斡爾人的傳統,男女一經結婚,不能輕易離婚。離婚,被認為是極不體面和極不光彩的事。婦女如果受公婆、丈夫的打罵、虐待,跑回娘家時,則要由男方的莫昆族內派代表前去女方家,對女方的莫昆作出不再虐待的承諾和保證,並且要立字據,而後才能把媳婦接來。爾後,又發生了虐待行為,女方莫昆便派人將姑娘接回娘家。這時,如果男方想提出離婚,但又缺乏正當理由,雙方的莫昆是不能同意的,一般全都離不成。女方除特殊情況外,提出離婚的
可謂鳳毛麟角。如果姑娘任意跑回娘家,是不允許的,要被娘家強制地送回婆家去的。因女方發生了過失,而被男方提出離婚者,她會遭到娘家的無情責罵甚至遭到毒打。一旦發生離婚時,必須找一位無兒無女的人,在野外繕寫離婚書。繕寫離婚文書的報酬要付一百吊錢左右。在離婚文書上要經男女雙方畫押,各扯一半,作為離婚的證據。在人們的觀念中,認為離婚是極其不吉利的事情。達斡爾人的俗語中有:“寫離婚書的地方,三年不長草。”可見對它是
如何的詛咒了。離婚之後,女嫁男娶是隨意的,不受任何限制。但續婚的對象,不如原來的好的時候,他們將被輿論和咒罵為“沒有福氣的人”。離婚時,所生子女,一律歸男方撫養,女方不得帶孩子走。女方所能帶的僅是娘家所陪送的家具和所穿戴的衣服。
按傳統,寡婦在服孝期內是不能改嫁的。如在服孝期內生活無人照管時,娘家可將姑娘接回來,但必須在服孝期滿後,方可改嫁。否則,男方莫昆會出面干涉,不準其出嫁。有兒有女的寡婦,在一般的情況下是不改嫁的。寡婦改嫁前,仍須住在婆家,如個別的發生有私生子時,她將被送回娘家,而且要受到社會輿論的嚴厲譴責。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習俗和禮儀的講究。
據傳說,達斡爾人早先年代辦婚事,是不擇日子的。到了清代末期和民國初年,也實行了擇吉完婚,請人看“日子”,逐漸成了傳統。如定正月初六、正月十五、二月二不用看而外,其餘月汾辦喜事,全要擇吉利之日。
達斡爾人有許多人家是供神龕的,把它安放在西炕牆上邊。管這個神、佛龕叫“懷馬熱巴熱肯”。如果供俸它的人家娶媳婦時,送親的必須提前準備彩綢,管它叫“珠斯替哈迪格”。當新媳婦踏入婆家的門檻後,首先要將備好的“珠斯替哈迪格”掛在“懷馬熱巴熱肯”像前,並敬裝煙禮後,新媳婦方可上炕就座。
娶媳婦的人家,其屯中如有其新娘的親姑姑、姨或表姑、親姊妹,家在屯中居住時,事前幾家都與辦婚事的人家商定,當送親車來到屯外時,允許他們先將媳婦接到家招待一番,完了才是迎親家方面派人前去迎娶到自家門首。
送親者,必須在迎親喜宴開始前,了解和詢問好其姑爺的姑父母、姨父母是否在場。當飲宴將開始時,必須請他們來按年歲長幼的順序就坐同飲。否則,屬於送親者失禮,將被公眾議論為不懂禮貌。
達斡爾人歷史形成的居住地域不同,因而在婚俗上就有不同的傳統。一般是不拜天地,但有的地方卻也實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的習慣。這是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而來的。
如果在一個屯裡,兩家或幾家於同日娶親,那么送親車都設法爭先進屯。但先進屯到了婆家的新娘,而在另一送親車進屯時,必須站起來,有人傳報這個信息,待另一送親車進屯後方可坐下。
一般在婚後翌日歡送送親賓客。此時,新娘在本家妯娌的攙扶陪伴下,到屋門外要灑淚送別親人。這時,由送親的大霍都古和大華達先後分別到新娘身邊細聲慢語地進行安慰,並叮囑以後安心過日子,勸導她男婚女嫁是天經地義的事,歷來就是這個規矩,不久就會習慣的,並要求她尊老愛幼,體貼丈夫,妯娌間要和睦相處,爭取受到全家的愛護與關心;想娘家時,一年半載可以回去探望一次,不必牽掛他們,等等。關於這個過節不可少,否則認為沒規矩,缺乏禮數。
如果發生了女方在舉行接受了“察恩特禮”以後,其女婿故去時,婆家仍然要給未婚媳婦準備孝服,並下通知訃告女家。這時,女方的父母必須領著女兒前往親家弔孝,給女兒為未婚夫穿戴孝服。
在相親、送察恩特禮和辦婚事,製作西熱格勒時,必須請手藝精明高超之人來製作,以使其油炸點心色氣好,純正。這個點心做得好,那就表示了新娘長的美麗。一旦發生髮油炸點心色氣發黑,不純正,則被認為新娘長的黑,而且其心也變黑。這是一個大忌,歷來有這樣的諺語流傳。
結婚時,新娘所坐的送親車,其所套的馬一旦出了汗,在進婆家大門前,必須準備火炭,使出了汗的馬,腳跨火炭後方可進入大門。
對女兒出嫁,娘家陪送的嫁妝,大體有如下幾類:
大紅櫃一個,紅皮箱一對,小紅木匣一對,帽盒一個,梳妝盒一個,首飾盒一個。繡花枕頭一對,繡花布鞋十至十二雙,白布襪子十餘雙,繡花煙花包十餘個,幔子一個,繡花小錢褡子若干。如果是富裕戶以上的生活,陪送一頭奶牛。在蓄有奴隸的時期,陪送一名丫環,管她叫“斯榮克”
達斡爾人的婚俗,從禮儀到形式都較繁雜、隆重,而在很久以來,還伴有體育活動。如好多地方,在吃察恩特和娶媳婦的時候,都舉行射箭、賽馬等項運動作樂,歡娛達到高潮,使全莫昆人都沉浸在愉快幸福之中。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