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洛南靜板書,屬陝西地方曲種,主要流傳在秦嶺山區的洛南縣。據八旬民間老藝人吳招金等講:洛南靜板書早在清朝道光年間(1821年左右)就在洛南到處盛行,藝諺傳說:“道光年間唱靜板,瞎子手裡端金碗。”由此證明洛南靜板書,是洛南土生土長的民間曲種。
過去,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多是盲藝人求生餬口的手段。說唱以求神、謝土地和為莊戶農家紅白喜事助興取樂為主,其書目以傳統內容為主。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宣傳文化部門的重視下,組織民間藝人學習培訓,挖掘整理傳統書目,編寫反映現實生活、宣傳時事政治的新書目,並且培養了一大批男女青年新秀,經常上山下鄉為民眾說唱。70年代至今,還將這種藝術形式擴大樂隊增加表演搬上舞台,多次參加省、市、縣文藝匯演,在電視亮相、報刊介紹,使這一古老的曲種大放異彩。
歷史
商洛靜板書早在清朝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左右)就在洛南盛行,屬土生土長的民間曲種,曾是盲藝人求生餬口的手段。洛南靜板書一人可操六種樂器,融彈、說、打、敲、唱於一身,一人頂七人,音韻宏亮,吐字清晰,剛柔相濟,古樸粗獷。說唱以求神、謝土神和為農戶紅白喜事助興取樂為主,書目形式分為大本書、中篇書、小回書以及二三十句的小書帽,內容大多以唱七字句韻文的傳統書目為主,愛憎分明,有褒有貶,上自天文,下自地理,人物形象逼真,生活氣息濃郁,融入成語、歇後語和方言土語,既有西北秦人的豪爽,又有中原風情的委婉。由於靜板書鋪派稀少,簡便易行,田間地頭、家庭院落,一張桌椅即可演唱,深受民眾歡迎,百年不衰。
解放後,洛南縣的民眾文化工作者就致力於靜板書的挖掘、整理和保護。上世紀50年代以來,縣文化、宣傳部門多次組織民間藝人學習培訓,挖掘整理傳統書目《包公案》、《施公案》、《三國志》 、《楊家將》 、《二十四孝》、 《八仙傳奇》等大小書目300多本(回),編寫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書目《拉荊把》、《馬前波水》、《尿床王》、《性子急》等50多部,並且培養了一批男女青年新秀,將這種藝術形式搬上舞台,多次參加省、地、縣的文藝匯演,使這一古老曲種大放異彩。城關文化站站長吳全喜從事民眾文化工作三十餘年,對洛南靜板書可謂情有獨鍾,多次深入洛南上寺店、廟台、靈口、三要、石門、石坡、永豐、四皓等地,遍訪老藝人,對靜板書的傳承譜系如數家珍,了如指掌,至今還保留著30年前三代老藝人現場表演和參加匯演的錄音、錄像、照片等彌足珍貴的資料。
形式
洛南靜板書主要以說唱七字句韻文的傳統書目為主,內容大體有:神話傳說、歷史演義、公案傳奇、忠臣孝子、男情女愛等。書目形式有:大本書、中篇書、章回書以及三二十句的小書帽。大本書可說唱幾天幾夜、小書帽詼諧幽默僅三二分鐘,多是用於開場招徠聽眾。
書目
洛南靜板書主要書目有大本書: 《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封神榜》、《隋唐演義》、《三國志》、《楊家將》。中篇書有:《二十四孝》、《八仙傳奇》、《唐王探秦瓊》、《拉荊芭》、《馬前潑水》。小書帽有:《尿床王》、《小女婿》、《性子急》等大小書目300多本(回)。
主奏樂器
洛南靜板書主奏樂器為三弦,輔助樂器有:大鑼、小鑼、銅鑔、腳踏梆子、螞蚱板
演奏
洛南靜板書一人可操六種樂器,溶彈、敲、打、說、唱於一身,一人頂七人,簡便易行,田間地頭,家庭院落,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即可說唱。說唱時在桌子兩側各豎一根竹竿,再用兩條繩子牽連,上繩上吊掛大鑼、小鑼,下繩緊靠鑼邊,防止打擊鑼體搖擺。桌上用麻繩圈仰放小銅鑔,桌腿上捆著腳踏梆子,說書人的膝蓋下綁著四片竹製螞蚱板,懷抱三弦,自彈自敲,自打自唱。說唱時只用腳踏梆子打擊節奏,不加雜其他樂器伴奏,過門時才動用其他樂器渲染氣氛,說唱清晰,音樂委婉,文文雅雅,故稱“靜板”。
說唱風格
洛南靜板書還根據地域口語之故自然行成東路、西路、北路三種不同的說唱風格。
東路靜板書:古樸、粗獷。說唱時弦樂運用上中下三個韻律,反覆演奏三遍,並根據書目情節發展,時帶拖腔,時不帶拖腔。代表書目有: 《三戰呂布》 、《楊八姐遊春》、《朱洪武封官》等90本(回)。主要流傳洛南與河南盧氏接壤的三要地區一帶。名老藝人有:吳招金、白祥雲、梁金明等。
西路靜板書:唱腔注重音韻宏亮,剛柔相濟,普遍帶有拖腔,尾音較長。代表書目有:《五子登科》、《大鬧天宮》 、《拉荊笆》、《老鼠告貓》等本(回)百部以上。主要流傳本縣的永豐、景村地區一帶。名老藝人有:孫三友、何家緒等。
北路靜板書,唱腔力求語言輕巧,吐字清晰,注重抒情,不帶拖腔。代表書目有:《合家歡》、《梁祝記》、《杜康選酒》等90多本(回)。主要流傳本縣的靈口、石坡地區一帶。名老藝人有:李志清、張志學、安爭耀、陳寶子等。
洛南靜板書淵源流長,百年不衰,深受廣大民眾喜愛。1996年曾被收錄進《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並多次在《陝西日報》、《陝西農民報》、《商洛日報》、《文化藝術報》、《商洛文化》刊登介紹文章,省、市、縣電視台多次播放演唱實況和名老藝人專題報導,2007年10月被列入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傳承人
洛南靜板書主要傳承人有:李志清、張志學、李志明、安爭耀、李貴存、何振華、何連成、張順項、席英賢、王彥財、李俊生、陳寶子、白林瑞、孫三友、何家緒、史治法、吳招金、梁金明、白祥雲、劉興沛、張連玉、屈金蟬(女)、李惠芳(女)、陳淑娥(女)、張書勤、任銀鋒、劉金祥、郭鳳玉、任六寅、劉扣住、楊存山、張結實等。
主要價值
1、它有強烈的人民性。書目中滲透著愛憎分明,有褒有貶,歌頌光明,鞭撻黑暗。表達了人民意願,傾吐著人民心聲。
2、它有豐富的知識性。傳統書目中,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前朝後代,魚蟲鳥獸,花草樹木,山川湖海、宇宙萬物,無不通過藝術人的說唱,把生物、歷史、典故、知識傳達給聽眾。
3、它有極高的藝術性。書目故事性強,結構完整,人物形象逼真,生活氣息濃烈,語言簡練生動,辭彙豐富。雖屬民間文學,但也加插古詩古詞,更使它增強了藝術色彩。
4、它有極大的教育性。書目中的傳說故事,歷史風雲,宮廷鬥爭,家庭矛盾,鄰里關係,矛盾激烈的展開,巧妙地化解,有助於引導寬宏處世,社會和諧,使聽眾在寓教於樂、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
5、它有其他藝術創作借鑑性。傳統書目中的許多故事傳說,被作家、藝術家改編成其他藝術形式,為傳承民族民間文化、豐富人民文化生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6、它有民間藝術獨特的地方性。它的說唱形式奇特、地方色彩濃郁,既有西北秦人的豪爽,又有江南風情的委婉,似如姊妹藝術的類同,可有別具一格的新穎。
保護
為加強對洛南靜板書的保護,該縣已組織成立了“靜板書管理委員會”,鄉鎮成立有管理小組,管委會已多次召開藝人座談會、學習交流會,建立藝人藝術檔案,收集整理文字、音像資料,並以老帶新,培養了大批青年男女傳承人,經常為民眾演唱。
亮相世博會
靜板書是陝西省商洛市洛南縣著名的民間曲藝形式,日前在上海世博會上精彩亮相,參加上海世博會商洛活動旬文化藝術展演,深受中外遊客歡迎,觀眾達4萬人次之多,讓洛南靜板書蜚聲海內外。從2010年6月28日至今作為洛南縣著名民間曲藝的“洛南靜板書”已在世博園陝西館連續演出7天49場,觀眾達4萬人次之多。演出曲目有洛南的民間傳統書目《四大京》,也有詼諧幽默的小書帽《拜丈家》 、《怕老婆》、《小伙做夢》等。演出盛況空前,不僅得到遊客的青睞,而且得到眾多媒體的關注。演出結束後,參加演出的三位藝人被上海浦東開發區一大型娛樂公司相中,簽訂了演出契約。
洛南靜板書2008年6月已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6月國家文化部已將其公示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洛南靜板書早在清朝道光年間(1821年左右)就在洛南盛行,屬洛南土生土長的民間曲種。是以關中話為唱,白基準語音,一人持琴、板自彈自唱(或數人坐唱),並用歡、苦音雙調式系統,以主腔性板腔體唱腔說唱故事的陝西地方曲種,因唱時不奏弦索,只有腿板擊節故得名。說唱以求神、謝土地和為農戶紅白喜事助興取樂為主,其書目以傳統內容為主。唱詞詞格多為七言或十言,傳統曲目有《三國》書、《水滸》書、《八仙慶壽》、《王祥臥冰》、《馬前潑水》、新書目有《勸母賣銅》、《小姑賢》等,代表藝人有李志清等。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