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

清教徒

清教徒(Puritan),16世紀上半葉開始的宗教改革運動席捲了整個歐洲大地,德國的馬丁·路德、法國的加爾文成為改教後基督教新教的領袖。由於英國國教的專橫,宗教改革姍姍來遲,但英國教徒們還是受到了來自加爾文教義的影響。1524年,英國人丁道爾把新約聖經翻譯成英文,他可以說是英國的第一位清教徒。早期清教徒希望完全按照《聖經》的原則生活,順服聖經的教導可說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如丁道爾的目標就是讓英國每位識字的人都擁有一本聖經。歷史上,將在英國的新教徒,那些信奉加爾文教義、不滿英國國教教義的人稱為清教徒。而由於英國的宗教迫害,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國,所以人們說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國的清教徒。

基本信息

教徒由來

清教徒清教徒
英國的加爾文教信徒,屬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派別。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大陸各派新教、特別是激進的加爾文教在英國的傳播,英國人對英國國教日益不滿。16世紀60年代,在國教會內部出現了新的宗教派別。他們要求按照加爾文教“純潔”國教會;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舊制和繁瑣儀式,如廢除主教制和聖像崇拜,減少宗教節日等;只承認《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權威,強調所有信徒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擺脫王權對教會的控制;提倡“勤儉清潔”的生活,因而得名“清教徒”。70—80年代,清教徒人數激增,並脫離國教會,建立獨立的宗教組織。80年代,清教徒分為兩派:長老派(溫和派)只要求國教進行加爾文教化的改革,主張君主立憲,後發展成英國長老會。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多次同保皇派勾結,共謀王政復辟,它代表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上層的利益。另一派是較為激進的獨立派,主張各教堂獨立自主,只成立聯合會性質的組織;反對設立國教,不贊成教會從屬於國家政權;主張共和政體,該派在長期國會中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中小貴族利益。16世紀末,清教徒受迫害,轉入低潮,斯圖亞特王朝時再次興起,它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和輿論準備。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逐漸掌握了政權。但在取得政權後,轉而鎮壓人民革命運動。清教徒所開展的活動稱清教運動。16世紀末17世紀初,曾有些清教徒移居荷蘭,後又有更多人遷往北美的英國殖民地。近世英、美等國的清教徒主要是一些標榜“不吸菸”、“不喝酒”、“不看戲”、“不跳舞”之類清規戒律的派別。

多種理解

清教徒邀請印第安人慶祝感恩宴會清教徒邀請印第安人慶祝感恩宴會
何為清教徒
清教徒不僅僅是一種派別,更加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它是對信徒群體信仰的一種統稱。清教徒是最為虔敬、生活最為聖潔的新教徒,他們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認為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甫集團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職業的概念
清教徒時代,人類史上才真正出現了職業這個概念。當時的職業一詞是calling。Calling含有“召喚、神召、呼喚、呼叫”的意思,意即上帝在天上呼喚你、命令你該有何種行為。這個詞義中無疑含有宗教意義:職業即是天職,是上帝安排的任務,這是職業的最初定義。
在清教徒的理解中,職業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喚、所使喚、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務,而完成這個任務,既是每個個體天賦的職責和義務,也是感謝神的恩召的舉動。如上帝曾召喚亞伯拉罕作虔誠且富有的君王,他憑著信心最後成就了召喚,成為富甲萬國、繁衍眾多的君王。上帝也召喚清教徒開拓北美的疆土,把在美國國度上的創業視為天職。
他們也肯定現實生活,與出世厭世的觀念相反,他們認為:“世界就是我們的修道院”(加爾文語)。而塵世中的工作是我們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務,是神聖的天職。每個人要入世修行,將自己在世間的工作和生活作好,就是在修行和敬拜,就是在盡一個人的本分。
他們也肯定了營利活動,認為人是上帝財富的託管人,作為託管人,有天職將財富增值。正像一位名叫普勒斯頓的清教徒領袖在他的著作中所寫:“若有人問如何能曉得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簡單:只要看看神賜給他的產業便成。”
清教徒精神
清教徒是創業精神的代言人,他們認為人開創產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限制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消費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如此必然導致資本的積累和產業的發展。不是縱慾和貪婪積累了財富,而是克制和禁慾增長了社會財富。
清教徒崇尚商業和工業活動,在商業中誠實守信、珍視信譽、決不坑蒙拐騙,清教徒企業家不僅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且具有對社會的回饋意識,擔當社會責任、扶持社會公正,為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承擔了巨大的公共事業義務。
清教徒對一切充滿了信心,無論從事商業貿易還是生產耕種,都具有排除萬難、獲得非凡成功的勇氣和信心,他們善於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征服。他們身上值得人們學習的可貴精神非常之多。

教徒節日

起源
感恩節的起源和英國基督教的宗教紛爭有關。大約在公元16世紀末到17世紀,英國清教徒發起了一場來勢猛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宣布脫離國教,另立教會,主張清除基督教聖公會內部的殘餘影響。但是,在17世紀中葉時,保皇議會通過了《信奉國教法》,清教徒開始遭到政府和教會勢力的殘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審判,每時每刻都在威脅著清教徒。被逼無奈,他們只得遷往荷蘭避難。但是,寄人籬下的日子不好過。在荷蘭,清教徒不僅沒能逃脫宗教迫害,而且飽受戰爭帶來的痛苦和折磨。更令他們難以忍受的是,遠在異國他鄉,孩子們受不到英國式的教育,對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為了徹底逃脫宗教迫害的魔爪,為下一代保留住祖國的語言和傳統,他們再一次想到大遷徙。
經過
天下雖大,何處是這群天涯淪落人的歸宿呢?想來想去,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哥倫布在100多年前發現的這塊“新大陸”,地域遼闊,物產富饒,而且有很多地方還是沒有國王。沒有議會、沒有劊子手、未開發的處女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只有在這樣的地方,他們才能輕輕鬆鬆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傳播自己所喜歡的宗教,開拓出一塊屬於清教徒的人間樂園。
1620年9月,“五月花號”輪船載著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屬離開英國駛向北美大陸,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航行,在麻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入上岸,從此定居下來。第一個冬天,由於食物不足、天氣寒冷、傳染病肆虐和過度勞累,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當地印第安部落酋長馬薩索德帶領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了清教徒穀物種子,並教他們打獵、種植莊稼、捕魚等。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清教徒們當年獲得了大豐收。首任總督威廉·布萊德福為此建議設立一個節日,慶祝豐收,感謝上帝的恩賜。同時,還想藉此節日加強白人與印第安人的和睦關係。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們和馬薩索德帶來的90名印第安人歡聚一堂,慶祝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感恩節。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獵、捕捉火雞,女人們則在家裡用玉米、南瓜、紅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這樣,白人和印第安人圍著篝火,邊吃邊聊,還載歌載舞,整個慶祝活動持續了三天。
結果
移居美國的歐洲人基本上沿襲了北美大陸上的第一次感恩節慶祝活動的形式。1789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正式規定,11月26日為第一個全國統一慶祝的感恩節。但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各州都視自己的情況規定節日日期。1941年,美國國會經羅斯福總統批准通過一項法案,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全國的感恩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