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永嘉民間曲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曲種之多,曲目之豐富都是令人欣慰的。有蓮花、鼓詞、花鼓、雙槌、參龍等。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做過永嘉太守,我國文學史上和哲學史上還有“永嘉四靈”與“永嘉學派”。因而永嘉之名益發遠播。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溫州蓮花就是這個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歷經千百年的風風雨雨而流傳到今天。
介紹
作為優秀的傳統曲藝溫州蓮花流傳十分廣泛,在浙南大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它主要分布在素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著稱的楠溪江流域和鹿城、樂清等地。其前身為道情,現在仍然保留著道情唱腔。《嘉靖浙江通志》記有“始東甌王信鬼,故東甌多信鬼樂詞”。《永嘉聞見樂》載:“昔東甌王,信其鬼風,……條條胡同常有說唱聲……。溫州蓮花其悠久的歷史,傳唱之盛在此亦可略窺一斑矣。
溫州蓮花之所以深受民眾歡迎,是因為有著它自身的顯著特點。其一是蓮花藝人二人就能唱一台戲的“生、旦、主、仆”,這就決定了藝人應該具備戲劇表演的多種技能。並能用文學、音樂、動作、表情等塑造人物形象,以環境、場面做烘托,有著自己的獨特個性。二是溫州蓮花傳承歷史久遠,至少從有記載的東甌王時起一直流傳至今,歷時2000餘載;三是詞文內容豐富,涉及風俗民情諸多領域;四是樂器簡單,惟一支道情筒,一付陰陽板而已。
昔日凡逢廟會,佛誕、集市、小兒對周、老人做壽等節慶,蓮花藝人據說是身穿道袍、頭戴道巾登台演唱的。它至少需要兩人,一人主唱一個接腔。比如溫州傳統集市“攔街福”。蓮花藝人這樣唱道:“東門擺起龍噴水,南門又接走馬燈。西門高翹搭台閣,三十六行擺朔門。大街小巷搭布幕,掛燈結彩氣象新。鳳樓彩額城門搭,滿城花燈鬧盈盈。東甌王殿掛珠囤,天妃宮裡演戲文。城隍廟裡雙班會,關公廟中人歡欣……。”寥寥數語,就將溫州鹿城三月三的“攔街福”那張燈結彩,出將入相、人潮湧動的喜慶場景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讓聽眾聽了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就是溫州蓮花的藝術魅力所在。
特點
溫州蓮花演唱分“坐檯”和“排街”。在廟宇,祠堂或茶館酒肆里登台演唱者為“坐檯”。“排街”即游唱,兩個藝人挨家挨戶,一人拍打道情筒,一人打擊陰陽板進行演唱。基本曲調有道情竇、蓮花竇、小蓮花、大蓮花、對口蓮花、悲腔、慢板、快板、疊板、鳳凰尾等。各種曲調始終圍繞著它們穿插進行,儘管各個段子結構內容不盡相同,卻有著共同的基本結構與規律,即以《道情竇》與《蓮花竇》貫穿整部詞文,成為完整的結構。
作品
根據詞文需要,伴奏也要相應變化,做到快慢有度,高低結合。據不完全統計,溫州蓮花曲目分大、中、小段頭。光流行的神話故事就有《目連擔經上西天》、《大開天》、《八仙》、《仙女下凡》、《董永遇仙》、《洛陽橋》、《二十四孝》、《陳香尋母》、《趙岩加壽》……林林總總多達近三百本。
傳承與發展
時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朱翠月為代表的溫州蓮花藝人,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藝術,使溫州蓮花這門古老的曲藝的特色更加鮮明,演唱藝術也更臻完美。伴奏方面,除道情筒與陰陽板外,加入牛筋琴,三弦、琵琶、二胡、鏘鑼等樂器,使音樂更為豐富,悅耳動聽;唱腔方面,引進溫州鼓詞、蘇彈、戲曲、說唱等藝術,極大豐富發展了溫州蓮藝術。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