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瀘西花鼓”是現代新創曲種,其曲目內容全都是反映現實生活內容的,屬“時藝術”範疇,故無傳統曲目。現問世的曲本大都只能服務於一時,傳唱的時間較短。曲本的文學創作格式無一定的要求,可敘事,亦可舒懷。
花鼓調作為瀘西的一種民間歌舞小調,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得較廣。
由於淮河泛濫年年成災,安徵災民四出逃荒多以打花鼓賣唱求食。抗日戰爭時期難民流入瀘西,有的打“金錢板”,有的打漁鼓、敲簡板唱“道情”,打蓮花落等。瀘西藝人根據長期流傳於瀘西地區的“四川花鼓”、“鳳陽花鼓”的演唱特徵,並結合本地民間小調,從而創作出一種新的民間小曲傳唱,流行一時。
沿革
1949年2月5日,瀘西解放。為迎接解放軍的到來,張興順(男,漢族,1930年出生於雲南省瀘西縣中樞鎮,中共黨員,1949年參加革命,“瀘西花鼓”的創作者之一)創作了《毛主席恩情似海深》,由男女二人表演。男的手持馬鑼,女子手持圓型小扁花鼓和一支鼓棒,邊舞邊唱,表達毛主席的恩情似海深。至此,形成了“瀘西花鼓”的音樂和表演形式的雛型。
1962年,由瀘西縣文化館徐德森為首的中心創作組,為參加州匯演創作曲藝節目,經過醞釀討論,曲姜煥明作詞,張興順作曲的《山村好教師》參加了紅河州舉辦的曲藝調演,首次使用了“瀘西花鼓”這一名稱,並沿用至今。該曲種形成後,瀘西縣文化部門通過演出、辦培訓班等方式對其進行介紹和傳播,使該曲種很快被當地民眾所接受,成為該縣中樞、金馬、白水、永寧、向陽、三塘等鄉鎮民眾文化活動中的普及型藝術形式之一。
從此,“瀘西花鼓”在藝術實踐中不斷被改造和完善,吸收了不少的彝、漢族民歌和打歌型的音韻節奏,現已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表演程式和曲調。
演出
“瀘西花鼓”音樂屬聯曲體,由三段固定的小調反覆聯接迭用,在曲藝中屬於鼓曲類。按表演特徵劃分,屬鼓曲類中的走唱類。人員多少均可,可一男一女,也可一男二女或一男多女的形式出現,演員邊舞邊唱,說唱結合,一般不固定角色,靈活機動不拘形式,室內室外、舞台廣場都可隨便演唱(圖二十六瀘西花鼓)。“瀘西花鼓”的道具:男演員手持小馬鑼,女演員持圓型小扁鼓和一支鼓棒(也可把鼓懸掛在腰上,雙手持鼓棒表演)。
“瀘西花鼓”的伴奏樂器一般由民族樂器承擔,無指定必需的樂器,樂隊無固定編制。
舞台語言是瀘西方言。該方言屬漢語系,北方方言區,西南次方言。該方言許多字眼發音特殊,與國語發音差別較大,舞台演出語言較生活化,無特別處理。“瀘西花鼓”的行腔屬民族演唱法。
演出服飾,為漢族當代農村傳統服飾。男上身穿白對襟衫,女上身穿姊妹衫。
曲目
“瀘西花鼓”的曲調由原來的3個曲本,已發展到現今的25個曲本。曲目有《毛主席的恩情似海深》、《山村好教師》 、《人民英雄王志剛》、《學雷鋒》、《養豬模範趙大娘》、《民辦教師李月》、《大瓦缸》、《乳汁救親人》、《老倆口看兒子》、《瀘西是個好地方》、《阿廬古洞贊》、《謝財神》、《夸財神》、《夸富裕》、《魂系芳草地》(歌舞)、《一隻雞》(花鼓戲)、《滿園春色》(花鼓戲)、《夸家鄉》(歌舞)、《拜年》、《為民栽種幸福花》、《萬民樂》、《歌唱共產黨》、《財神送寶》、《落英繽紛春風鬧》、《清風熏得遊人醉》等。
以上曲目,作為地方民間演唱,從解放以來,在黨的各個時期,以及傳統節日裡,對宣傳黨的各時期方針、政策起到良好的作用,由於它通俗易懂,短小精悍,靈活機動,多姿多彩,不拘形式,鏇律優美,幽默滑稽,民眾喜聞樂見。因此,在瀘西境內各社區文藝宣傳隊中得到普及(僅中樞鎮,就有23個文藝宣傳隊)。彌勒、師宗、路南一些地方也流傳開來,成為較有影響的漢族曲藝品種。
榮譽
1965年,由姜煥明作詞,張興順作曲的《山村好教師》參加了紅河州文化局舉辦的曲藝調演,後又選送參加了雲南省六五年曲藝調演,並獲創作、表演兩項獎,該曲目編入了《紅河戲曲》 ;1975年由孟家宗創作的《乳汁救親人》參加該年全國曲藝調演作品後由雲南人民廣播電台播放,並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譚順雲、張興順作曲的《大瓦缸》在1980年全縣農村調演,獲優秀節目獎,選送參加紅河州農村文藝調演,並獲節目獎、曲目後發表於《紅河演唱》;由吳竹銘作詞、張興順作曲創作的《歌唱回族青年月香》在1980年參加瀘西縣文藝調演,獲表演和創作獎。1981年孟家宗創作的《滿園春色》參加紅河州農民文藝匯演獲優秀節目獎,“瀘西花鼓”開始走向戲劇化。《瀘西縣誌》、《紅河州文化志》也編載其發展概況和部分曲目。
開拓人
張興順,漢族,1930年10月生,大專文化,中學高級教師,瀘西縣城人。1948年畢業於省立瀘西師範,後參加“邊縱”投入到反蔣武裝鬥爭的洪流中。1956年到昆明師範學院學習,1958年畢業後先後在瀘西中學(今瀘西一中),縣教師進修學校,縣文工隊從事教育及編導工作,1992年離休。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他創作了大量反映農村、農民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對瀘西花鼓曲調的發展起到了積極影響,《瀘西花鼓》廣流行於縣境及彌勒、師宗鄰縣,使《瀘西花鼓》不斷走出瀘西乃至全國,社會反響巨大,為《瀘西花鼓》這種地方表演藝術形式的傳承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瀘西花鼓》是曲藝中鼓曲類中的走唱類,其表演自由,不固定角色,道具方便,採用民族唱法,以小鼓、馬鑼、民族樂器伴奏。其中:《山村好教師》、《一隻大瓦缸》、《乳汁救親人》等優秀作品先後參加全國、省、州各級各類比賽多次獲獎;《乳汁救親人》參加全國曲藝調演,被雲南人民廣播電台轉播,收入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曲藝合編》一書。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