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縣地方書

霍縣地方書

霍縣地方書的曲調,分為曲牌和唱腔兩部分。唱詞中又有書調和小調之分。

簡介

霍縣地方書霍縣地方書

霍縣地方書起源於何時,因無歷史記載,已很難作出精確考究。據藝人們追述,起碼在清代末,已處於興盛時期,成為流傳霍州的一種成熟的地方曲種。

它的流傳範圍只限於本地,所以稱為霍縣地方書。又因伴奏樂器主要是三弦,所以也叫霍州三弦書。演唱形式非常簡單,以單人活動為主,演唱者通常是面前橫放一張條桌,身坐古式靠背椅,左腳蹬甩板,以此擊節,右膝上綁一扇小釵打花填空,懷抱三弦,邊彈邊唱邊打小釵。書桌上放一棗木坐猴,以此代替驚堂木,用以表現音響效果。

兩人搭伴,伴奏樂器再增加一根四音子(複音二胡)。三、四人合說,則再增加板胡、楊琴(也叫洋琴)、二胡、梅笛等。說唱時一般定為G調,有的按自己的聲帶定音。板胡、二胡、四胡、拉“E調”的定為52弦,拉“反調”的定為63弦。一人坐底,分角演唱。

曲調

霍縣地方書霍縣地方書

霍縣地方書的曲調,分為曲牌和唱腔兩部分。唱詞中又有書調和小調之分。曲牌用於開書前招引觀眾,喧染氣氛。一般常用的有“斷橋”、“別母”、“崩三崩”、“割菲菜”、“將軍令”等。書調為板腔體,有“三不應”、“平板”、“高調”、“哭腔”、“緊板”、“碗兒腔”、“連湘”、“尾調”,一般書多用“三不應”開頭,“尾調”結束。其餘按感情需要選用。“高調”每唱一段有一領唱眾和的拖腔。“踏板”的唱法,類似現在的數來寶,但它有腔有調,每唱完一段用樂器過門,句式採用花轍,上下句必須同韻同音,一般都用方言土語表說。整個書調在表演發展過程中,因受墜子、眉戶、道情等姐妹藝術的影響,在唱法上也有不斷改進。小調為聯曲體,有單唱,也有對唱。常用曲調有“萱花”、“畫扇面”、“繡荷包”、“虞美人”、“對花”、“破赤牛”、“送郎君”、“小寡婦上墳”、“鰥棍哭妻”等十多種。

說唱書目,由於歷史悠久,傳統書極為豐富,不少已經傳失,分正書和閒言兩大類,正書長短相當於中篇鼓詞,一般分作十——十五回。傳統書目有“白綾記”、“汗衫記”、“梨花記”、“洗衣記”、“進寶記”、“困銅台”等二十多本。閒言是單獨的回書,也包括書帽,小調演唱的小段,這類書保留和遺傳下來的總共在百段以上。另外結合中心,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學習新書總計二百來段。

演唱形式

霍縣地方書霍縣地方書

霍縣地方書中另有一種特殊的演唱形式,以前叫“打鷂婆”。後人起名叫“碰猴書”。用於每場書結束,已經解板松弦而民眾仍然不散,即以此作為加演節目,用木猴碰擊甩板,演唱一個風趣詼諧小段,常演書目有“打鷂婆”、“黑不溜”、“走娘家”等,以後經過改革已發展成為一種嶄新的演唱形式。

從事霍縣地方書的盲藝人,早年自發性的組織是三皇會(天皇、地皇、人皇)。三皇會不屬於迷信會道門,而是以敬奉天、地、人三皇為手段,自發組織起來的帶有行政管理性質的行幫會社,不分師徒關係,全縣統一立會。藝人們參加這個會的目的,一是形成一個整體,人多勢眾,以對付外來的欺辱。二是防止內糾,保全聲譽,以組織行規約束自己。每年五月初五、九月初九兩次集中,在城內藥王廟做會,會期一般三—五天。開會這天先朝拜三皇牌位,有眼人插香,無眼人叩頭,開會期間,主要是處理積案,整頓行規,說書獻藝,一比高低。會長(也稱問事)由公眾推選德高望重的老師傅擔任,另選總管二人,作為會長的助手,負責安排會期食宿。行規有不說禁書,不誤台重台,不抬高書價等條,違犯行規處以尺刑和罰款。凡從事這一職業的盲藝人都得入會,入會者按月不定期向會內交納會費,此項活動一直堅持至一九四O年,因時局動亂,盲藝人互相聯繫困難,才宣告結束。

一九五零年由縣文化館領導組成“霍縣盲藝人宣傳隊”,公推朱忠孝為隊長,下分若干活動小組(包括墜子藝人)。每年夏收農忙集中培訓一次,時間半月至二十天。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傳授新書,修改舊書,換髮演出證,檢查盲藝人守則執行情況,解決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一九五八年後,因當時不允許睜眼人棄農從藝,說墜子的全部退出,霍縣盲藝人宣傳隊遂成為單純性的地方曲種組織。一九六五年改名為“霍縣曲藝改進會”,仍由朱忠孝擔任主席。一九六六年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盲藝人全部回原籍由大隊管理。一九六六年盲人群起“造反”,遂又恢復原來的“霍縣曲藝改進會”組織,因不掛宣傳二字即不能適應當時的政治氣候,遂又改名為“霍縣曲藝宣傳隊”,並改選陳醜仁為隊長。一九八零年由賈蛋子、成茂生分別擔任正副隊長,組織名稱雖經過三次更改,但其性質任務未變。因系民眾性的組織,未正式列入國家編制,所以藝人的戶口供應一直在農村。

霍縣地方書霍縣地方書

舊社會藝人的社會地位相當低下,特別是盲藝人,生理上受人嘲笑,行業上被人岐視,生活上無所保障,官方根本無人過問。但人民民眾對說書藝人們一貫是同情和關懷的,農村的“願書”給藝人開闢了一條生活之路。根據霍州風俗習慣,每當一些有錢戶做生日、饗滿月、牲畜產仔、女人難產、盼生子女、考學得中、蓋房“謝土”、久病不愈等都要許書還願,藉以慶幸祝賀,驅凶化吉,酬神謝恩。來去由主家接送,書費由主家負擔。為了給瞎哥保住這半片破碗,又有:“睜眼人不敬神”、“不出錢不算還願”等說法。給廟堂說書稱為“會書”,也叫“高台”。入家戶說書的統稱“願書”也叫“平台”。祝壽的叫“壽書”。通常一台三天,開書頭天叫起書,白天是藝人們趕台時間,從晚間開始說書,第二天叫“正日子”,親戚朋友都來添禮致賀,這天最熱鬧。一天早晚兩場書,三天內“正書”一本從頭至尾必須說完,其餘用“閒言”補足時間。開書前先由主人淨手焚香,藝人懷抱三弦、手彈“萬花船”曲牌,有語無聲先吟接神歌一段,名曰“安神”。開書時要響鞭炮,先唱一個奉神段,說幾句吉利言詞,以討得主人歡心。末夜煞書再唱一個謝神段,使主家了卻心愿,稱心如意,臨走給個痛快錢。最後又按“安神”方式,口吟送神歌,插香化紙,潑拋灑湯,將神送至門外。

儘管如此,靠神吃飯的生意,還是維持不住藝人們的生活,一些技藝較低的,每年只能說書三、五台,那能養活全家老少。有的由於生活所逼,瞎子變驢,給人推磨。用藝人們的話說“台上先生,台下先死”“說書只不過是一個體面叫化子”。解放後,政府把他們組織起來,打破原來的活動形式,分組劃片,說唱健康的書目,活躍農村文化,開展文藝宣傳,起到了宣傳先進文化,教育人民民眾的作用。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