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報地區或單位: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醫藥是中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彝族藥物數達千種,包括有動物藥、礦物藥、植物藥,其中以植物藥和動物藥運用較為廣泛。彝醫動物藥使用源於原始社會時期彝族先民。古彝文記載著59個病種,231種彝族藥物、226種單方、驗方。”公元10世紀末的古彝文醫書中已載有動物藥的種類和功效;16世紀中葉的《雙柏彝醫書》中收載了動物藥92種,占全書藥物的1/3。成書於明代嘉靖45年(公元1566年)的《齊蘇書》,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還早12年,是16世紀以前彝族民眾醫藥經驗的總結。清初的《彝族獻藥經》中記載的動物藥比重更大,占92.8%;可見彝族對動物藥的使用頻率是較高的。
自1978年以來,雲南、四川等地分別進行了彝族植物藥的調查,目前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已整理出102種,峨山縣整理出23種,涼山彝族自治州整理出105種並編著出《彝醫植物藥》專著。《雲南省藥品標準》收載了8種彝族藥物,《中國民族藥志》收載的民族藥中,記錄了彝族藥名及藥用經驗約有15種。
彝醫植物藥多以鮮品入藥,在某些聚居區(如涼山)無準確劑量,並且使用單味藥較多,常見的用法有搗爛、揉爛、外敷、咀嚼、熬水內服和燉雞肉服。彝族先民很早就發明了製鹽技術,鹽的運用,對彝族人民的生活及彝族醫藥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們以鹽水清洗傷口,給牲畜吃。此外,彝族將酒用於藥中,亦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43年(即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居住在涼山一帶的彝族先民之一“邛人”,已經會釀製毒酒,並將其用於戰爭。在日常生活中,彝族自古以來好客喜酒。酒成為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
相關
雲南彝醫藥有千餘年歷史。1979年在我州雙柏縣發現的成書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的《明代彝醫書》,是現存最早的彝醫專著。彝醫用二氣(清氣、濁氣)、五臟(心、肝、脾、肺、腎)、五體(血、骨、心、筋、肉)和五行(水、金、火、木、土)學說來解釋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現象。彝醫治病的方法有內治和外治兩類。內治法多服用複方製劑;外治法有敷、熏蒸、外洗、割治、放血、推拿、拔罐等藥物和非藥物療法。彝醫擅長治療跌打損傷,以散劑、酊劑和酒劑最為常用。常用藥約1189種,其中植物藥871種,動物藥262種,礦物及其它藥56種。雲南省已翻譯和整理出版的彝醫藥專著有《彝藥志》、《元代彝族藥》、《彝族醫藥學》、《衰牢山彝族醫藥》、《衰牢本草》等。《雲南省藥品標準》已收載彝族醫驗方7個、藥材11種。傣醫藥——睡藥療法
傣醫按病情不同配備相應的鮮品或乾品傣藥,切碎加水或酒炒熱,將熱藥平攤在睡藥床上,讓患者直接睡在藥上,加蓋被褥,使藥物之餘熱透周身,以達到開汗孔發汗、通血道活氣血、除風濕止痛之功。用以治療嚴重心腦血管疾病、中風偏癱後遺症、風濕病等。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