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弦,屬於連曲體的一種藝術形式,只唱不說,每個唱段都配有表達情緒與情節的固定的曲調,這些曲調又是早已成套的,十分豐富,被藝人們稱做“十八雜腔,二十四調”。實際上,現以記錄的各種曲調就有50多個。
藝人們依照平弦題材與表達的不同,將它的段子分為“賦子”、“背工”、“雜腔”、“小點兒”等四類。每個段子的組成,開頭的部分配有叫做“前岔”的調子,結尾的部分配有叫做“後岔”的調子。所以一首完整的平弦段子是由“前岔”加上“賦子”或“背工”,加上“雜腔”或“小點兒”,再加上“後岔”構成的。
平弦屬於一種聯曲體的坐唱藝術,曲調豐富,有“十八雜腔、二十四調”之說,實則加上各種曲牌,曲調共有70餘個。供演唱的曲調分為四類:
1. 賦子,“單片賦子”和“三句半賦子”。
2. 背宮,一般分單背宮、雙背宮、垛字背宮、催句背宮四種。
3. 雜腔,曲調有20多個。如“大蓮花”、“十里墩”、“釘缸調”、“太平年”、“鳳陽歌”、“離情”(“剪靛花”、“楊點花”、“銀紐絲”、“一點油”、“南樓兒”、“思凡”等)。
4. 小點,包括正反當韻、陽調、夸調、工字調、百合調、掐菜苔、蘭城、茉莉花等近20個曲調。
一個完整的唱段,由前後岔、賦子或背宮、雜腔、小點並列組合而成,曲調優美,綺麗典雅,並且如前所述,其曲詞格律嚴謹,詩詞化程度較高。傳統曲目多為七字句和十字句韻文,內容廣泛,多取材於元、明雜劇和民間傳說、故事及歷史演義。
平弦沒有專業藝人,皆由業餘愛好者演唱,俗稱“好家”,在工余時間去茶樓酒肆或好友家中結伴自娛或應親朋相邀在婚、喪、喜筵上演唱。演唱時,某人用一隻筷子將一個小瓷碟(稱為“月兒”)夾在左手,右手持另一隻筷子敲打瓷碟掌握節奏,伴奏有三弦、揚琴、二胡、月琴、琵琶、笛子等,只唱不說,對唱或數人輪唱。演唱名家有梁世姓、陳厚齋、伊家隆、陳子璋等。
附:平弦戲:青海地方劇種。創建於1961年。由曲牌聯套體結構的坐唱曲藝發展形成。平弦戲在藝術實踐中,從第三人稱的敘述變為角色的自我抒發,以平弦曲藝音樂中的雜腔為主形成平弦聲腔。它繼承和發揚了平弦曲藝音樂的長處,同時吸收了青海越弦、賢孝等曲藝音樂和民間小調中的曲調成分,增加了打擊樂器,在音樂結構上形成了曲牌聯套和板式變化相結合的模式。 早期的實驗劇目有《秋江》、《英台抗婚》等,改編創作和移植演出的現代戲有《秋江》、《血海怒潮》、《山村風雷》、《向陽川》等20多部。代表劇目有《狸貓換太子》、《尕旦和尚》、《中秋月》等。
相關詞條
-
平弦戲
平弦戲是主要流行於青海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流行於西寧以及青海省東部農業區各城鎮。青海平弦戲是由曲牌聯套體結構的坐唱曲藝平弦發展而來,曲藝青海平弦又名...
簡介 起源 介紹 歷史沿革 藝術特點 -
青海平弦
青海平弦又稱西寧賦子,是青海省一種新興的地方曲藝曲種之一。流行於西寧、湟中、大通、互助等農業區,曲牌有十八雜腔、二十四調之稱。平弦的樂器以三弦為主,用月...
歷史淵源 表演形式 藝術特點 曲藝曲種 主要曲目 -
河州平弦
河州平弦古稱“平調”、“述調”,1949年以後也稱“臨夏平弦”,其主要演奏樂器為三弦。主要流傳於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積石山縣、和政縣、永靖縣等地,是婚...
簡介 彈奏 歷史 曲目 傳承人 -
青海平弦戲
青海平弦戲是建國後新誕生的地方劇種;是在坐唱曲藝平弦(原名“西寧曲子”、“西寧賦子”,是大約一百年前,由京津伎女傳入青海的民歌俗曲演變而成)的基礎上發展...
平弦 起源 介紹 平弦戲的發展 《青海情》 -
青海省平弦實驗劇團
青海省平弦實驗劇團成立於1961年3月,是青海省唯一以本地劇種為主要表演形式的劇團。
基本資料 詳細資訊 -
弦鳴樂器
由繃緊的、振動的弦產生音響的樂器的通稱。它的五大基本類型為:拉弦樂器、豎琴、里拉琴、詩琴和齊特拉琴。當需要精確的、以音響學為依據的名稱時,就用“弦鳴樂器...
起源 構造 原理 分類 內容 -
大弦戲
大弦戲原稱公興班,又名弦子戲,是一個古老而稀有的多聲腔劇種,它以河南開封、濮陽為中心,流行於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一帶。一般認為大弦戲與...
詳細介紹 劇種資源 歷史 藝術特色 現狀 -
溫暖的弦
《溫暖的弦》 由安寧編寫,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一個溫暖的故事,收藏一段失而復得的愛情。願你相信,即使披荊斬棘,即使歲月漫漫,那個你守候的人,終將為你...
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目錄 精典語錄 出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