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泥金”工藝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寧波位於東南沿海,這裡物產富饒,能工巧匠輩出。漆藝工藝在這裡極負盛名。傳世的寧波古代泥金彩漆不多見,但從保存下來的寧波明代泥金漆工藝品、描金漆器工藝品的製作風格來看,與《韓非子》中所寫的“禹作祭器、黑染其外,朱畫其內”的格式類同。從寧波泥金彩漆的製作手法上可以看到漢墓出土的內朱紅髹漆、外黑漆描金的木胎漆器有共同之處。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紅色的木胎漆碗也有相似之處。寧波泥金彩漆在歷史上有正式記載的是在明代。《浙江通志》云:“大明宣德年間寧波泥金彩漆、描金漆器聞名中外”。從中可以知道,泥金彩漆在明宣德年間已形成了製作的鼎盛時期,明宣德距今已有550多年。
唐代高僧鑒真也從寧波帶去了佛像、生活用具、建築漆飾等泥金作品,對日本的民間漆藝的發展起了重大的影響。
工藝特點
寧波泥金彩漆以中國生漆為主要原料。生漆又名大漆、真漆,國外稱它為漆中之王,老漆工說生漆是“白如雪、紅似血、黑似鐵”。天然漆液呈乳白色,遇到空氣後成為血紅色,最後結成黑色的漆膜,達到耐磨,耐蝕,越陳越亮的特性,因此用生漆製成的工藝品歷千百年寒暑仍不失其光彩。
泥金彩漆的製作技法可分為“浮花”、“平花”、“沉花”三種。在用生漆髹漆的漆膜上,堆塑各種山水、花鳥、人物、樓閣、構圖布局古拙大方,頗有漢唐石刻銅雕遺風。稱為“浮花”,是採用朱紅色的油泥堆塑花紋,外表近似北京和揚州的雕漆,但京、揚兩地是用刀剔去漆膜而成花紋,稱“剔紅”。寧波用的是逐層堆塑,稱為“堆紅”,如果油泥不加紅粉,則為黑灰色。用於堆塑的油泥用桐油、粘土或麵粉、殼灰或石灰按一定的比例搗制而成,以手揉而不粘、壓而不散為上品,堆塑後的面形,經數天數月以後逐漸堅硬如石,不走形、不開裂,還可貼金上彩,而且這種堆塑還可用陶和木製模,不僅省工,而且很富裝飾趣味。所謂“平花”指的是在透明的漆膜下面繪製的花紋,“平花”和“沉花”的工藝手法有貼金、上彩、罩漆、推光、描金、瀝粉、拔朱、飾雲母羅甸、雨雪、砂金、碾金、泥金、細金等。
寧波泥金彩漆,不僅繼承了我國古代漆器工藝優秀傳統,並且發展了自己的漆藝工藝,形成具有風格鮮明的民間漆藝工藝。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