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鸝調

黃鸝調

黃鸝調是從元明時期流傳至今的極少數曲牌之一,它的聲腔鏇律古雅委婉,頓挫悠揚,演唱難度很大。“秋景”頭尾之間的〔黃鸝調〕,唱詞摘自〔元〕王實甫作《西廂記》中的“長亭”一折。雖然與《秋景》的傳統唱詞沒有內在聯繫,但並不影響人們對它的欣賞。

簡介

由北京民眾藝術館主辦,北京曲藝票友聯誼會承辦的“瀕危鼓曲演唱會”,最近在群藝館小劇場舉行。這個演唱會邀請了北京市部分鼓曲退休演員和資深票友,演唱了瀕臨失傳的一些老曲種,如黃鸝調、石韻等以及一些難得一見的老曲目。由北京民眾藝術館主辦,北京曲藝票友聯誼會承辦的“瀕危鼓曲演唱會”,最近在群藝館小劇場舉行。這個演唱會邀請了北京市部分鼓曲退休演員和資深票友,演唱了瀕臨失傳的一些老曲種,如黃鸝調、石韻等以及一些難得一見的老曲目。

“黃鸝調”亦稱黃瀝調又稱貓兒俏,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霓裳續譜》曾收錄13支,內有3支雙唱。

當時的“黃瀝調”與今“黃鸝調”的字格、腔格略有不同,最初可能是根據古老的曲牌演變而來。據清劉廷璣的《在園雜誌》中記載:“小曲者,別於昆、弋大曲也,在南始於“掛枝兒”,一變為“劈破玉”,再變為“陳垂調”,又變為“黃鸝調”。”《秋景秋色淒淒》中的“碧雲天”一支,是直接引用崑曲《西廂記長亭》中“端正好”、“滾繡球”的部分曲詞。

黃鸝調,已經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它的鏇律音調,通常被用來表現離愁別恨。這個節目頭尾的唱詞是描寫秋景,當中的唱詞源自〔元〕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黃鸝調充滿古典的審美趣味,反映著我們民族悠遠的文化情懷,同時,它又是瀕危的鼓曲音樂遺產,難得一聞。

相關曲詞

曲詞為:
秋色淒淒,衰草離離。倚望河橋景物稀,斜陽漸下水流遲。〔過板〕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時誰染霜林醉,秋江上盡都是些離人淚歸。
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只落得一遞一聲長噓氣,只落得一遞一聲長噓氣。
碧天雲外,鴻雁高飛。青山畫就黃〔臥牛〕
黃花地,你看那採蓮船上一女子,早向東園去賞菊。
末尾舊詞為:“你看那採蓮船上女子每,走向東籬去賞菊。”在古時,字典里是沒有們這個字的,所以,“每”是們的意思。散人在學唱時注意追求那種古樸蒼涼的感覺,好像面前呈現一幅趙孟頫的《秋郊飲馬圖》的景象。在元曲曲調大多失傳的今天,這是僅存的少數幾支來源於元明的曲調,已成瀕危。記得前幾年的北京瀕危曲目演唱會上,京劇教育家蕭長華先生的孫媳胡全琛女士演唱過此曲。

相關評論

清人李斗著《揚州畫舫錄》卷十一,有這樣一段話:“小唱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動而歌,最先有“銀鈕絲”、“四大景”、“倒扳槳”、“剪靛花”、“吉祥草”、“倒花籃”諸調,以“劈破玉”為最佳。”在這裡李斗除介紹了揚州清曲演出形式和流行曲調,還特意推薦其中最佳曲調為“劈破玉”,接著他不惜篇幅,說到該曲在江南演出受到歡迎的盛況。他說:“有於蘇州虎丘唱是調者,蘇人奇之,聽者數百人,明日來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指崑曲),群一噱而散。”可見此曲當時不僅受到揚州聽眾的喜愛,也受到江南聽眾的歡迎。奇怪的是這首名曲,至清嘉道之後忽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音沉響絕了近200年。對於它的消失,有人用清人劉廷璣在《在園雜誌》中的一段話來解釋,該書說:“小曲者別於昆弋大曲也,在南始於“掛枝兒”,一變而為“劈破玉”,再變為“沉垂調”,再變為“黃鸝調”。”

據此,即認為“劈破玉”本從“掛枝兒”演變而來,後來又變成“沉垂調”、再變為“黃鸝調”。照此推算,現在的“黃鸝調”就是當初的“劈破玉”了,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實際情況是“黃鸝調”早在“劈破玉”之前就已存在,清康熙時人費執御《夢香詞》中即有“揚州好,宵市小橋西,八座名園如畫卷,一班時調唱“黃鸝調”,竹樹總迷離。”(自註:“黃鸝調”廣陵小曲腔也。)其他如“掛枝兒”(即“南調”)、“沉垂調”均為獨立曲牌至今仍在演唱,而且此曲牌變成彼曲牌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我們認為劉廷璣所說的變,是指某一時期民眾欣賞興趣的變化,即有時時尚“掛枝兒”,有時時尚“黃鸝調”,絕不是指曲調本身的變化。
那么,那個曾經唱響大江南北的最佳曲牌“劈破玉”究竟到哪裡去了呢?此為清曲界一直關注的話題。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上世紀80年代,揚州文化藝術研究室在編輯《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江蘇卷揚州分卷》時,竟有幸收到旅居北京的耿鑒庭先生送來的一份“劈破玉”工尺古譜的複印件。這位中醫專家歷來關注鄉邦文化,對於崑曲和揚州清曲均研究有素,這一古譜是他在清理家藏樂譜中發現的。文化藝術研究室的同志,收到這一古譜之後,立即請著名音樂家武俊達先生鑑定,確認為[劈破玉]琵琶伴奏譜。因此譜是工尺譜,當初又未記板眼,很難譯成簡譜,幸武先生非常熟悉揚州清曲,他按照五大宮曲之一“黃鸝調”的尺寸,同時參考琵琶彈奏指法譯成今天的簡譜,交藝人試唱後,取得成功。當代清曲傳人聶峰又據此在演唱實踐中,對唱字和行腔進行了一些調整,使之更加順暢。

想不到當年曾受到李斗擊節讚賞的最佳曲牌“劈破玉”,在消失了近200年之後,破土而出,使這一古老的樂曲重放異彩,實在令人慶幸。遺憾的是當年無私奉獻這一珍貴古譜的耿鑒庭先生,和精心譯製簡譜使這一古曲獲得新生的武俊達先生均已先後作古,再也不能親耳聆聽這天籟之音,使人深感痛惜。可以告慰二位先生在天之靈的是,我們已經把“劈破玉”列為140支清曲曲牌之首,收入剛出版的《揚州清曲·曲調卷》中,並配有音響資料光碟,使這塊“寶玉”,可得永久保存。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