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瑟賓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6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鄂溫克民族“瑟賓節”,居住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的鄂溫克族民眾穿上節日盛裝,參加祭祀敖包、賽馬、摔跤等節日活動。據史料記載,“瑟賓節”是鄂溫克族古老而傳統的節日,意為歡樂祥和,其重要程度如同漢族的春節。

簡介

據有限的史料記載,以山林原始遊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祖先,在每次獵到熊這種猛獸後,都要唱歌跳舞慶賀三天,這就是最初“瑟賓節”的雛形。但熊這種猛獸並不是輕易就會被捕獵到的,因此早期的“瑟賓節”並沒有固定的時間,內容也因“熊祭祀”而比較單一。後來由於熊數量的急劇減少,導致鄂溫克人輕易獵不到熊,所以鄂溫克人就開始捕獵貂、鹿等其它動物,“瑟賓節”也由熊祭祀慢慢過渡到了山神祭祀。隨著捕獵品種的不斷增多,“瑟賓節”的祭祀、狂歡內容也不斷豐富,增加了如模仿動物、飛禽的歌舞,狩獵、採集生產的勞動競技遊戲以及源自取暖狂歡的篝火舞等新鮮內容。

內容

鄂溫克族“瑟賓節”,既有原始古老的崇拜、祭祀特點,又是鄂溫克族歷史文化、社會風俗、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十六世紀,東北亞地區薩滿教興起,鄂溫克部落也逐漸被其所統治。薩滿教萬物有靈的多神理念也使以圖騰為特徵的“瑟賓節”走向了衰微。清順治年間,隨著鄂溫克部族的南遷、狩獵生產的衰落,進入嫩江流域及其支流地區的索倫部鄂溫克人,在經歷了由山林原始部落向山下遊獵、漁獵、農耕階段的衍進過程以及與薩滿活動的互滲融合,發端於最初的熊圖騰(熊崇拜)的“瑟賓節”,其原始神秘的色彩已逐漸褪去,“瑟賓節”慢慢演變為烏力楞(家族)或部落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歡。到了清朝晚期,祭祀敖包,民族歌舞表演,賽馬、射箭等競技,遊戲,野餐酒宴,篝火晚會等由鄂溫克人日常生產生活內容所演變出來的民俗活動漸成“瑟賓節”的傳統內容。
新中國成立後,“瑟賓節”的節日特點漸漸融入了漢族的活動內容和形式,淡化了祭祀程式,增強了娛樂功能。
黑龍江省“瑟賓節”的流傳地是訥河市興旺鄂溫克民族鄉。這裡既是東北三省唯一的鄂溫克族聚居區,也是全國唯一的農業鄂溫克區。在1993年第三屆全國鄂族研究會確定每年6月18日為中國鄂溫克族的“瑟賓節”以前,每年陰曆的五月中下旬,居住在訥河農區的鄂溫克人都會擇日歡慶“瑟賓節”。屆時部落里不論男女老幼,都會身穿節日盛裝,相聚在嫩江邊的河穀草灘,以鄂溫克人特有的民俗活動來表達他們向天祈福,祝福部落或家族平安興旺的美好願望。

形式

“瑟賓節”活動從祭祀開始。祭祀一般由家族、部落頭領或部落的“薩滿”主持,在山神牌位或敖包前供奉鹿、牛、羊,馬奶酒、野山珍等祭品以祈求風調雨順,人畜興旺,四季平安。祭祀儀式後,反映鄂溫克族人民勤勞勇敢、能歌善舞、強悍智慧,樂觀向上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風貌的歌舞與競技活動相繼進行。在此期間,傳統舞蹈《魯日給勒》、即興填詞的民歌表演《扎恩達勒》和賽馬、射箭、摔跤、拉棍、腕力、頸力、拔河、搶樞、貝奇那、勒勒車等一系列充滿了歡快與熱烈的氣氛的“瑟賓節”傳統項目,一直到“風情野餐”開始才會宣告結束。在“風情野餐”上,晚輩要向長輩敬獻馬奶酒,老人則會給孩子們分發吉祥禮物。野餐酒宴會持續到篝火晚會開始,這是瑟賓節的最後一項內容,也是節日的高潮。家族或部落里的男女老少,乘著酒興,圍著篝火跳起篝火舞(又叫圈舞),極盡狂歡,直到次日黎明,才會盡興而散。

起源

“瑟賓節”起源於鄂溫克人古老的祭祀儀式,是鄂溫克族傳統而古老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意為歡樂、祥和。由於鄂溫克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邊疆少數民族之一,只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沒有文字,所以很多民俗和家族譜系只能是口口傳承。形態原始古樸、獨具特色的鄂溫克族“瑟賓節”這種已有近千年歷史的民族風俗,亦是以鄂溫克社會族群集體傳承的形態延續下來的。因此,“瑟賓節”就成為了鄂溫克人歷史文化發展進程的活態見證。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