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無錫評曲,形成於江蘇無錫一帶,盛行於清乾隆年間。有單檔演出,也有雙檔合演。單檔一般是用三塊竹板(或硬木板)做成的三巧板(“三跳”)為樂器;雙檔分上、下手,用鼓板和三巧板擊節,一唱一和,講唱內容大多是宣揚因果報應、勸人為善的故事。
盛行時期,藝人們曾建立自己的組織老裕社(後又改稱“錫裕社”)。最初僅在無錫一帶演唱,因通俗易懂,鄉土氣濃,受到勞動人民歡迎,以後逐漸發展到常州、宜興、江陰、常熟、上海、杭州等地。在常州的叫“唱道情”,藝人組織稱新裕社,在上海有“寬裕社”。自蘇州彈詞盛行於江蘇、浙江兩省,成為江南曲藝之冠以後,逐漸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名無錫評曲。
其唱腔
唱腔曲調除保留原有[錫調]、[哭調]外,還吸收常熟、上海等地的地方小調[東鄉調]、[海調]為基本曲調,兼收一些民歌小曲和其他曲、劇種的優秀唱腔,採用拖腔、幫腔、滾句、搶字、後翻高等手法,豐富了曲調的表現力。1958年,無錫評曲短篇《白泥小粉鬧糾紛》曾參加全國第一屆曲藝會演。
主要曲目
無錫評曲的主要曲目有《珍珠塔》 、《何文秀》、《雙珠球》、《大紅袍》《麒麟袍》等,這些書目,均無腳本,都憑口授流傳。創作改編的現代曲目有《白泥小粉鬧糾紛》、《勤儉辦社》、《交班》、《新嫂嫂》、《機房衛土》等。
相關新聞
“說的是我小辰光,娘親帶我上海去……喔唷,乖乖哩個咚,上海灘真氣派……”在無錫碩放文化站里,無錫市民胡劍峰和他的樂隊們正在演出自創的“無錫評曲” 《圓夢》 。這標誌著“無錫評曲”終於有了傳人。
傳人僅存兩位
胡劍峰今年70歲,是“無錫評曲”現僅存的兩名傳人之一。樂隊中拉二胡的沈英年和吹笛的李桂祥兩位師傅,都是“無錫評曲”創作團隊的成員。有著300多年歷史的“無錫評曲”曾瀕臨消亡,現無錫能考證的該曲藝傳人只有胡劍峰和住在惠山區前洲鎮80多歲高齡的朱老先生,如今在胡劍峰的帶領下,碩放還組成一支評曲創作團隊,胡劍峰的兒子也成為“無錫評曲”的下一代傳人。眼下,胡劍峰正在創作一首告誡年輕人艱苦奮鬥的《思前想後》,打算在明年春節時演出。
穿插錫劇快板
“嗒嗒嗒”,隨著胡劍峰手中的道板敲起來後,他另一手舉起鼓錘擊了一下鼓,嘴裡開始說唱。這表演架勢跟京韻大鼓有些相似。“‘無錫評曲’用無錫方言說唱,錫劇、快板書都能穿插進來。”胡劍峰說,說唱的調調跟以前阿炳的“說新聞”差不多。評曲可以多人說唱,還可以分成兩隊人互相應和。蘇州盛行“蘇州評彈”,與蘇州鄰近的無錫碩放是“無錫評曲”的盛行地。
胡劍峰介紹,他從13歲起跟隨父親一起學“唱春”。“手拿一面鑼、一塊木板,在春節期間挨家挨戶說唱討要年糕和喜錢。”因為有一點說唱的底子,他對“無錫評曲”也非常熟練。1976年,胡劍峰在碩放看到一出粉碎“四人幫”的曲藝演出,頓時眼前一亮:“這不是‘無錫評曲’嗎?”當年演出團隊現僅剩一人,也就是“無錫評曲”另一名傳人朱老先生。
正在申報“非遺”
2008年,碩放街道準備申報“曲藝之鄉”,南星苑社居委書記想起當地特有的曲藝“無錫評曲”,就請胡劍峰將它重新“挖”出來。在朱老先生的幫助下,胡劍峰整理出一本“無錫評曲”的曲譜。去年春天,對“無錫評曲”早有耳聞的中國曲藝家協會黨組書記姜昆遠道趕來無錫“尋寶”,當聽過胡劍峰唱了一段後,不禁起身向他作揖:“這個可是寶貝啊!”
為了充實“無錫評曲”的表演,社區一些曲藝愛好者們自發組成了創作團隊,表演、譜詞、演奏等一氣呵成。自創作團隊成立後,胡劍峰和成員們三天兩頭一起創作和排練。他們先後創作出7首具有時代氣息的“無錫評曲”新曲,並在演奏中加進了大提琴等西洋樂器。“如《無錫空港勝天堂》一曲,要一口氣把碩放地區所有路的名字及地理位置等都唱出來,非常考驗基本功。”這支“無錫評曲”團隊每回演出都能收穫觀眾持久的掌聲和喝彩。據悉,目前“無錫評曲”正在申請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