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
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江西人張谷英沿幕阜山脈西行至渭洞,見這裡層山環繞,形成一塊盆地,自然環境優美,頓生在此定居的念頭。張谷英是位風水先生,他經過細緻勘測後,選擇了這塊宅地,便大興土木,繁衍生息,張谷英村由此而得名。
張谷英村幾經滄桑,基本上保留了原狀。比較完整的門庭有“上新層”、“石大門”、“潘家沖”三棟,三棟門庭各自分東、西、南方向設定,主庭高壁厚檐,圍屋層層相因,分則自成系統,合則渾然一體,總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
規格不等而又相連的每棟門庭都由過廳、會面堂層、祖宗堂屋、後廳等“四進”及其與廂房、耳房等形成的三個天井組成。順著屋脊望去,張谷英村整個建築就變成了無數個“井”字。廳堂里廊櫛比,天井棋布,工整嚴謹,格局對稱,形式、尺度和粉飾色調都趨於和諧統一。體現出高超的建築技藝。建築材料以木為主,青磚花崗岩為輔。
從高處眺望,四面青山圍繞著一片屋宇,渭溪河迂迴曲折穿村而過,河上大小石橋47座。屋宇牆檀相接,參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階下淌,門朝水中開”的格局。傍溪而鋪的是一條長廊,廊里舖有一條青石板路,沿途通達各門各戶,連線每一條巷口,巷道縱橫交錯,通達每個廳堂共有60條,最長的巷道有153米,居民們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曬,雨雪不濕鞋”。檐內,渾圓的樑柱上刻有太極圖,屋下鏤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欞、間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相嵌,圖案有喜鵲、梅花、猛曾之類,栩栩如生。
張谷英村現住有658戶,2169人,全部是張谷英的第26、27代子孫。族居在這座迷宮似的古屋裡,謹守著先祖“識時務、順天然、重教育、興禮義”的遺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幾百年,世傳不衰。
張谷英村為漢族聚居群落。整個建築群由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體組合而成。古建築群始建於明嘉靖41年,清代兩次續建。現有巷道62條,天井206個,總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732間。總體布局依地形呈“乾技式”結構,主堂與橫堂皆以天井為中心組成單元,各個單元自成庭院,各個庭院貫為一體。其最大特點是排水設施完整,採光、通風、防火設施完備。
張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禮儀、教育。村人以讀書為榮,以不識字為恥,喜好讀書的風氣代代相傳。科舉時代曾有進士1人、舉人7人、貢生6人、貢員1人、佾生1人、庠生45人、太學生33人、當代大學生240多人、還有博士生和留學生。張谷英村人不但愛讀書,也精武術。不少人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目前,張谷英景區已成為湘北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
社會評價
據記載,張谷英村發展至今已經過了600多年的歷史,上海同濟大學王紹周教授說:張谷英村可以作為漢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國傳統文化、平民意識、建築藝術、審美情趣之精華於一體,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都有重大價值。考古專家認為,張谷英村建築規模之大,建築風格之奇,建築藝術之美,堪稱“天下第一村”。
景區看點
天井
大屋場中最大的一個天井,大約有22平方米,既可以採光,又可以通風。天井內有一座花崗岩砌成的花壇。天井一角的地下有下水道,雨水可以從下水道一直流到渭溪河裡去。一般天井的左右兩側房屋對稱。正面的會客堂屋比較高,常達10米左右,屋裡冬暖夏涼。正屋後面是偏房,用來作牛欄、豬圈、柴房、穀倉和堆放農具,老人和孩子在屋前的天井裡乘涼和嬉戲。
當大門
張谷英村的樞紐是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當大門。儘管當大門不是張谷英村最古老的建築,但所處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身份的非同一般。所謂當大門,取意於大門兩側的石鼓,也就是門當。門當越大也就表示家族越旺、家勢越大。門上方的橫樑叫"戶",表示一戶人家,當大門的門戶上刻有太極圖形與門當彼此呼應,二者合起來就叫做"門當戶對"。
進入當大門是一個不小的庭院,甬道兩側各有一個水池,被稱為"煙火塘"。塘中水波蕩漾,堪稱一道景觀。甬道盡頭又是一扇門,進門才是當大門堂屋。當大門堂屋的布局是"五井五進","井"指的是天井,"進"是指堂屋的間數。五井五進是
說當大門堂屋是由五個天井,五間堂屋構成的。堂屋的盡頭供奉著張谷英老先生的塑像,每到年節,張谷英村的村民會在這裡舉行祭祖活動,參加祭祀的人長袍禮帽,古老的儀式展示著這個家族悠久的文化傳承。
祖先堂
祖先堂金字橫匾上赫然寫著的“世業崇儒”四個大字,讀書隆禮成為張谷英村人們厚實靈魂的追求,也成為這個龐大家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和力量。於是,張氏族譜家訓中一再懇切地宣誓:“不求金玉富,但願子孫希”;“遺子黃金滿瀛,不如一經”;“忠孝吾家之寶,經史吾家之田”;“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寒可無衣,飢可不食,讀書一日不可失”……於是,位於當大門第五進西邊的青雲樓,從明末起就成了村裡的私塾,當年“泥腿子”在門外洗腳進房,讀罷詩書又挑起糞桶幹活去了73歲的張正國是張谷英的第22代孫,在自己43年的教書生涯中曾擔任過渭洞中學的校長。
龍珠石
龍珠石直徑約三米的天然巨石為女媧補天時所遺,恰恰與張谷英村大屋後龍形山龍口相對應,所以故稱為龍珠石,同時也與其身後的古建築群一同形成了龍戲珠的格局。
畔溪走廊
畔溪走廊建於清順治十二年,是連線江西和岳州的古驛道。
傍溪而鋪的是一條消廊,廊里展有一條青石板路,沿途通達各門各戶,銜接每一條巷心。從那些
古老的建築和留下的足跡,可見當年是多么的繁華。
百步三橋
百步三橋是張谷英村的特色景點之一,這橋又叫“張谷英橋”。百步三橋建於清嘉慶年間.位於張谷英古建築群中部,橫跨渭溪河,在不足百步的距離中,依渭溪河水迴環曲折之勢,搭起三座花崗岩石板,平橋。橋隨水轉,人在橋上過,腳如水上漂:同時,石橋也二次橫跨渭溪河。石橋兩岸建築鱗次櫛比,橋下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清新的水鄉圖畫。
因為橋共有九段,每段由三塊條石組成,共二十七塊長條石,正好“張谷英”三個字的老式筆畫是二十七畫。這橋的的設計,寓巧於拙,視石如術,打眼穿榫.巧奪天工。
民俗民風
張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禮儀、教育,孝敬父母,尊老愛幼。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族內人團結和睦,而且不以族大而欺壓附近異姓鄰居,與鄰村人關係友善,互相幫助,許多老人主動幫助年輕人照看孩子,享受天倫之樂。白天勞力出工後,屋場裡也沒有關門閉戶的現象。
張谷英村人以讀書為光榮,以不識字為可恥,喜好讀書的風氣代代相傳。科舉時代曾有40多人取得過功名。則有85人從大專院校畢業,還有博士生和留學生。張谷英村人不但愛讀詩書,也精武術,不少人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相關榮譽
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素有“民間故宮”之稱的張谷英古村落位於湖南省岳陽縣青山環繞、溪水淙淙的渭洞山區。作為漢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古村始祖張谷英公26代子孫繁衍,數千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古村規模宏大、布局巧妙、設計巧奪天工,集建築藝術、民俗文化、宗親文化、耕讀文化、明清風貌之大成。2001年,張谷英古建築群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張谷英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相關歷史
相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有三個神秘人結伴而行“由吳入楚”,來到幕阜大山的余脈渭洞山區。這三個人一個姓張名谷英,一個姓劉名萬輔,一個姓李名千金。三人中,張谷英懂風水,沿途定盤擇地,遴選風水,最後被渭洞的奇峻風光所吸引。於是乎,就在這裡相中了三塊寶地。按地勢風水,這三塊地一塊主財,一塊主丁,一塊主仕
。張谷英任由同伴先挑。劉萬輔選定了主財一塊,期望四季發財,成為豪富之家;李千金選定了主仕一塊,期望步入仕途,成為官宦之家;所剩一塊主丁的,自然屬於張谷英了。於是,他們各自在自己遠中的風水寶地上造宅安居,繁衍生息。果然,發的發了財,做的做了官,張氏則成了方圓百里的名門望族,綿延了26代,一代一代繁衍了8000餘丁。張谷英的子孫們為紀念這位創業始祖,將其大屋取其名定為“張谷英”。
張谷英村雖歷經滄桑,但基本上保留了原狀。有“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棟主體建築。三棟主體建築的門庭各自分東、西、南方向設定,主庭高壁厚檐,圍屋層層相圍,分則自成系統,合則渾然一體。張谷英大屋總建築面積有51000多平方米,房屋1700多間,天井206個。規格不等而又相連的每棟門庭都由過廳、會面堂層、祖宗堂屋、後廳等“四進”及其與廂房、耳房等形成的3個天井組成。順著屋脊望去,張谷英村整個建築就變成了無數個“井”字。廳堂里廊櫛比、天井棋布、工整嚴謹,格局對稱,形式、尺度和粉飾色調都趨於和諧統一。體現出高超的建築技藝。建築材料以木為主,青磚花崗石為輔。
古村保護
有關專家在分析了張谷英村遺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禮俗的基礎上,總結了張谷英村傳統禮俗的特徵,提出了基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張谷英村傳統禮俗的保護與傳承:以“村”養俗,注重建築原貌的保護;以“境”護俗,注重人居環境的利用;以“風”揚俗,注重家風內蘊的弘揚,以“情”怡俗,注重禮儀習俗的承繼。
張谷英古村落的保護依然艱難
一是張谷英古村落中大量的傳統建築仍居住著居民,他們在祖先留下的宅院中繁衍生息。農家樂發展、土特產加工、旅遊業飛猛發展,消防安全隱患很多。歷史上,張谷英村就曾經發生過幾次大火。
二是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之間的矛盾突出。
三是老式房屋使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和生活水平受到嚴重製約,並由此導致亂搭、亂建、亂架、亂堆等自發行為,破壞了傳統民居的空間環境特色。
四是自然環境遭到了污染和破壞。張谷英古村落周邊環境也隨著經濟發展而急劇變遷,生存環境不斷惡化。
交通路線
公交線路
張谷英村地址:湖南省岳陽市岳陽縣張谷英鎮
1、從長沙市汽車東站乘6:30長沙至岳陽的大巴,至“十二公里”(地名)處下車,行程約三小時;到達“十二公里” (地名)處換乘到渭洞或張谷英的小巴,行程約一小時;
2、長沙汽車東站每日中午13:50直達張谷英村;
3、岳陽長途汽車站到張谷英村的旅遊專線最後一班車是下午4點。
自駕線路
武漢到岳陽張谷英村自駕車路線:
從武漢走京珠高速,到臨長高速81公里處(岳陽縣 張谷英)出口下高速,再前進35公里的車程就到達湖南張谷英景區了,沿途均有明顯指路牌指示。
長沙到岳陽張谷英村自駕車路線:
長沙方向沿京珠高速或107國道有明顯大型路牌標示至張谷英村,均兩小時車程。
遊玩須知
1、景區開放時間:7:30—18:00
2、取票地點:景區大門(門票全票50元)
3、特殊人群預訂標準:
A.免費政策:兒童1.1米以下免票;70周歲以上老年人免票;現役軍人、殘疾人憑有效證件免票
B.優惠政策:60—69周歲老年憑證半票;1.1—1.4米之間購兒童票;學生憑學生證半票
4、交通:長沙汽車東站有發至張谷英鎮的汽車,每天一趟,發車時間為下午1:50。
從岳陽縣城到張谷英新建的三級柏油路全程開通。
岳陽市城區車站每天都有到張谷英村的專車,票價17-20元,車程約1個半小時。
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
爨底下村 | 西灣村[山西省] | 俞源村 | 郭洞村 | 西遞村 | 安徽宏村 | 流坑村 | 田螺坑村 | 張谷英村 | 大旗頭村 | 鵬城村 | 党家村
古村古鎮
古城、古鎮連同一種樣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消逝,僅僅發生在短短的幾十年間,我們必須承認,在“現代化”的浪潮里,“新價值”的狂歡中,能保存一些傳統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的古鎮,很可能難以逃避消逝的命運。讓我們一起加入到尋找古鎮的旅途中,去發現古中之美。 |
湖南省-知名景區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