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縣

炎陵縣

炎陵縣,隸屬於湖南省株洲市,地處湖南省東南部、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西麓,東西寬50.49公里,南北長50公里。炎陵縣地理座標為東經113°34′54"至114°07′15",北緯26°03至26°3930"。炎陵縣轄6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1個國有農場、1個社會事務管理局,總面積2030平方公里,19.14萬人(2012年)。2013年,炎陵縣地區生產總值48.91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2012年增長11.6%。炎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曾是炎帝神農氏嘗百草的地方,境內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神農谷。炎陵縣境內保存著華南地區面積最大(10萬畝)的原始森林,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13.6萬個/cm3,為亞洲第一,分布有全國面積最大的萬畝杜鵑花、最原生態的高山濕地景觀、名動中外的“千年鳥道”等。

基本信息

歷史

地名由來

因境內“炎帝陵”得名。原名酃縣。明嘉靖《衡州政府志》謂“取古酃縣為名”(西漢時曾於今衡陽市區東郊置酃縣,東晉時廢);清乾隆《酃縣誌》謂今縣城有酃泉,因以為名。《水經注》謂因縣東有酃湖,水可釀酒而得名。

歷史沿革

古屬荊地,漢代屬長沙郡茶陵縣,史稱“長沙茶鄉之尾”。

杜鵑花杜鵑花

西漢至南朝陳為茶陵縣地。隋為

湘潭縣地。

唐復為茶陵縣地。

南宋紹興九年(1139)為茶陵軍地。宋嘉定四年(1211)析茶陵之康樂、霞陽、常平三鄉置酃縣。初屬衡州,後屬茶陵軍。元屬衡州路(府)。

1914年~1922年屬衡陽道;1937年、1940年分別屬第五、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屬衡陽專區;1952年屬湘南行政區;1954年屬郴州專區,同年劃安仁縣雲秋、草坪、大鵬三鄉來屬。1959年,與茶陵縣合併,1961年復置酃縣,屬湘潭專區,1968年屬湘潭地區。1983年後屬株洲市。

1994年4月5日,酃縣更名為炎陵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炎陵縣,地處湖南省東南部、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西麓,東西寬50.49公里,南北長50公里。炎陵縣地理座標為東經113°34′54"至114°07′15",北緯26°03至26°39′30"。

地形地貌

炎陵縣地形大勢為東南高亢,西北平緩。最高處為酃峰,海拔2115米;最低處,洣水出境口,海拔116米,高差達1949米。地貌以山地為主,占全境的86.9%(其中低山 7.15%,中低山 24.8%,中山58.1%,中山山原 9.85%)。此外,丘陵占7.71%,崗地1.55%,溪谷、平地僅4.3%。

水文

炎陵田園風光炎陵田園風光

炎陵縣長度在5公里以上或集雨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9條,總長782公里,為洣水之

源。由八面山及其支脈控制的斜瀨水,長92公里,流域面積778平方公里;由萬洋山和八面山支脈控制的河漠水,長86.6公里,流域面積912平方公里,兩水在三河匯合為洣水,長6公里,往北流入茶陵。發源於萬洋山的沔水,長56公里,流域面積508平方公里,經十都、沔渡流入茶陵匯於洣水。此外還有東風河,長12.6公里,往西流入安仁縣永樂河。

氣候

炎陵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12.1至17.2°C之間,平均太陽輻射86.6至105.1千卡/CM;,平均降雨量1761.5毫米,無霜期288天。氣候特徵為: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3年,炎陵縣有各級各類教育機構70個,其中公辦教育機構43個,民辦教育機構27個。全縣在校學生24006人,比上年增長2.7%。其中普通中小學生18031人,增長2.9%;中等職業學校1008人,下降5.4%;幼稚園4967人,增長3.9%。全縣專任教師1335人。

炎陵縣學校名單
名稱 類型 地址
炎陵一中 高中 霞陽鎮井崗路一中巷01號
湘山實驗學校 高中 霞陽鎮井崗路一中巷01號
炎陵中學 高中、國中、國小 霞陽鎮北環路01號
沔渡中學 國中、國小 沔渡鎮沔渡圩太平山上
霞陽中學 國中、國小 霞陽鎮
鹿原一中 國中、國小 鹿原鎮
水口中學 國中、國小 水口鎮
三河中學 國中、國小 三河鎮
石洲中學 國中、國小 石洲鄉
東風中學 國中、國小 東風鄉
船形中學 國中、國小 船形鄉
下村中心學校 國中、國小 下村鄉
洣泉學校 國中 霞陽鎮井崗路一中巷01號
中村鄉民族中學
國中、國小
中村鄉
平樂鄉學校 國中、國小 平樂鄉

科技事業

截至2013年,炎陵縣有科技機構1家。科技成果推廣17項。其中,工業2項,農業7項,林業5項,畜牧水產3項。全年全縣專利申請43件,比上年增長138.9%。全年授權專利42件,比上年增長16.7%。全年簽訂技術契約4項,技術契約成交金額0.12億元,增長39.3%。

衛生事業

截至2013年,炎陵縣有衛生機構2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8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個。醫院和衛生院擁有床位總數545張。衛生技術人員0.081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0.022萬人,註冊護士0.027萬人。

體育事業

截至2013年,炎陵縣體育場地有132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4.1萬人,增長5.1%。開展全民健身項目12項次。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5個。

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

炎陵縣山地面積25萬公頌,其中林地17萬公頃,人均近1公頃,是湖南省的重點林區縣之一。主要以松杉為主的活立木蓄積量640萬立方米;楠竹1.2萬公頃,蓄積量3100萬根。主要林副產品有竹筍松脂山蒼籽桐油茶油等。

水電資源

境內三大水系水能儲量達32萬KW,可開發儲量24萬KW,現已開發裝機10萬KW,年發電量達5億Kw/h以上。

礦產資源

炎陵縣主要金屬礦產有稀土,非金屬礦產有螢石、鉀長石、高嶺土石灰石花崗石、石英、輝綠岩等。其中離子吸附型稀土儲量(金屬)400萬噸;輝綠岩儲量20萬立方米以上。現已開採的有鎢、金、稀土、螢石、花崗石、輝綠岩等。

生物資源

炎陵縣藥材資源豐富,久負盛名。縣內有植、動物中草藥1310種,蘊藏量8000噸。其中,野生中草藥植物隸屬264科、665屬、1199種,占全省藥用植物種類的46.12%,屬全國重點藥物品種166種,藥用新中草藥30餘種。

炎陵縣有各類種子植物1500餘種,蕨類植物200餘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40餘種;有各類野生動物12綱(不含昆蟲)、40目、92科、244種,其中脊椎動物5綱、3目、78科、211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29種。

(以上數據截止到2009年)

人口民族

2013年末,炎陵縣常住人口20.22萬人,總人口19.1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4萬人,農業人口15.9萬人。人口出生率13.72‰,死亡率4.62‰,人口自然增長率9.1‰。人口年齡構成中,18歲以下、18-35歲、35-60歲、60歲以上人口分別占18.8%、24.1%、40.3%、16.8%,與上年比較,18歲以下人口比重提高0.5個百分點,18-35歲人口比重下降0.8個百分點,35-60歲人口比重下降0.4個百分點,60歲以上人口比重提高0.7個百分點。

炎陵縣是典型的雜散居民族地區,有瑤族畲族等16個少數民族。

行政區劃

炎陵縣轄6個鎮、8個鄉、1個 民族鄉 、1個 國有農場 , 村民委員會 202個, 居民委員會 11個。
炎陵縣總面積2030平方千米。總人口2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7964人,非農業人員48688人。
縣政府駐:, 霞陽鎮
6個鎮 霞陽鎮 沔渡鎮 十都鎮 水口鎮 三河鎮 鹿原鎮
9個鄉 壟溪鄉 石洲鄉 策源鄉 下村鄉 中村鄉 龍渣瑤族鄉
平樂鄉 船形鄉 東風鄉
1個國有農場 大院農場
3個工業園區 九龍工業園 中小企業 , 創業園 下關工業園
炎陵縣行政區劃一覽(根據《湖南省縣及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2004年》整理)
代碼 名稱 面積 人口 村委會
100 霞陽鎮 118,45, 平方千米 31613人 轄:西門工礦、開發區、南街、北環路、東街、北門壠、西街7個居委會;山壠、石子壩、顏家、中團、春塘、塘壠、吉利、禾倉源、黃沙壠、坎坪、草坪、旱田、石玉、 馬道 、蔬菜、沿城16個村委會
101 沔渡鎮 124,8, 平方千米 14500人 轄: 沔渡墟 居委會;小里、上關、花園、泮坑、下關、蒼背、瑞口、上老、曉陽、長江、 獅頭 、龍巷、蘇洲、洞裡、石橋、大江16個村委會
102 十都鎮 213,02, 平方千米 12200人 轄:西正街居委會;良田、 車溪 、曉東、洋歧、紅南、南流、青石崗、皮坑、密花、深壠、小江、龍口、麻萊、梅沖、黃豐寨、低壠、 黃上 、大坪、上井、瓜寮村20個委會
103 水口鎮 200,09, 平方千米 15600人 轄:水口鎮居委會;桃嶺、木灣、 官倉 下、水口、水西、水南、聯坑、楂村、板橋、棗樹、大塘、西壠、鹽池、雙山、桃源、小灣、自源、白源、漿村、下壠20個村委會
104 三河鎮 111,07, 平方千米 18700人 轄:霍家圩居委會;深坑、石鼓、石潮、星光、龍伏、坪形、太和、團溪、西台、梘田洲、天平、 龍坑 、霍家、 廟前村 、源頭、大坑16個村委會
105 鹿原鎮 143,98, 平方千米 24600人 轄:鹿原鎮居委會;瀧湖、天星、坳頭、湖田、米西、荊山、金花、翠群、玉江、 西塘 、河光、水東、炎陵、南沖、 柳山 、新坪、 霞塘 、星火、澎溪、江口、天堂、田壠22個村委會
200 壟溪鄉 141,6, 平方千米 8300人 轄:漕溪、江洲、三口壟、西坑、土壘、茶背、南岸、古塘、牛塘、仙坪、茶龍、 秋田 、坂溪、菜坪14個村委會
201 石洲鄉 79,76, 平方千米 5300人 轄:石壩, 青石 ,安坑, 雙江 , 大源 ,馬坳, 高車 ,7個村委會
202 策源鄉 179,63, 平方千米 5900人 轄:上洞、 梁橋 、下坪、平湖、 榮塘 、長興、到坑、竹園、東嶺、黃草、 梨樹洲 11個村委會
203 下村鄉 188,39, 平方千米 8100人 轄:同樂、泥湖、長遠、田心、坳頭、東坑、溪源、雲里、鷲峰、坪坑、長溪、 大橫溪 、橫崗、青松14個村委會
204 中村鄉 108,94, 平方千米 7700人 轄:中村, 龍潭 , 深渡 ,羅浮江, 道任 ,聯西, 龍坪 , 心田 ,梅崗,九潭10個村委會
205 龍渣瑤族鄉 70,3, 平方千米 2100人 轄:龍渣, 新開 , 龍鳳 ,雙奎4個村委會
206 平樂鄉 85,1, 平方千米 2500人 轄:茅坪, 樂富 ,棉盈, 東坪 , 洞子 , 青山 ,井山, 新山 ,8個村委
207 船形鄉 101,0, 平方千米 7900人 轄:東河, 黃洞 ,同睦, 新生村 , 高路 ,船形,沿潭, 南坪 ,水壠,長旺10個村委會
208 東風鄉 53,66, 平方千米 8900人 轄:高山、高峰、金山、木新、太平嶺、 東星 、西草坪、新壠、上村、三口、紅星、紅光、沿汾13個村委會。

經濟

綜合

2013年,炎陵縣地區生產總值48.91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6%。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7.12億元,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25.79億元,增長13.6%,其中工業增加值22.9億元,增長13.8%;第三產業增加值16億元,增長13%,其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分別增長6.6%、9.3%、6.9%、17%和7.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4191元,增長11.6%。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5.3:52:32.7調整為14.6:52.7:32.7。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與2012年持平。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8%,較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第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7%、57.7%和38.6%。

第一產業

2013年,炎陵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59億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農業產值4.66億元,增長3.8%;林業產值2.6億元,增長3.6%;牧業產值2.46億元,增長2.2%;漁業產值0.11億元,增長4.7%;服務業產值0.76億元,增長11%。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56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9%;棉花種植面積0.002萬公頃,與上年持平;油料種植面積0.02萬公頃,增長0.97%;蔬菜種植面積0.3萬公頃,增長5%。全縣糧食總產量比上年下降4%,棉花產量增長10%,油料產量增長2%,茶葉產量增長10.5%,水果產量增長0.3%,蔬菜產量增長8.6%。豬、牛、羊肉類產量增長14%,禽蛋產量增長6.3%,水產品產量增長0.96%。

第二產業

炎陵縣九龍工業園區位於縣城城西3公里處,靠衡炎高速公路出口,106國道貫穿全區,園區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硬質材料、紡織、玻纖、農產品精加工等產業群帶。

炎陵縣炎陵縣

2013年,炎陵縣規模工業企業占78家,比上年增長14.7%,其中億元產值企業15家。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22.9億元,增長13.8%,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21.2億元,增長14.6%。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92.6%。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0%,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6.7%。工業拉動GDP增長7.2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51.8%。規模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收入70.55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實現利潤總額2.1億元,增長6.6%;資產利稅率達20.7%,提高2.1個百分點。

2013年,炎陵縣全縣建築業增加值2.88億元,增長11.8%。資質等級建築業總產值5.5億元,比上年增長25.1%;具有資質等級建築企業實現利潤0.94億元,增長40.5%;房屋施工面積37.13萬平方米,增長5.9%;房屋竣工面積30.34萬平方米,增長13.9%。

第三產業

2013年,炎陵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14億元,比上年增長13.9%。按城鄉分,城鎮零售額11.85億元,增長14.2%;鄉村零售額2.29億元,增長12.5%。按行業分,批發業0.24億元,增長12.1%;零售業10.54億元,增長13.2%;住宿業0.31億元,增長25%;餐飲業3.05億元,增長15.5%。全縣共接待國內遊客301.2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4.1%;接待境外入境遊客0.62萬人次,下降12.5%。實現旅遊總收入15.02億元,增長31.9%;其中,國內旅遊收入14.87億元,增長32.4%。

交通

炎陵縣公路交通發達,衡炎高速公路、106國道貫穿全境,距京廣鐵路衡陽站106公里,距武廣高鐵衡陽東站98公里,距廣州站620公里,距衡茶吉鐵路井岡山站168公里。衡茶吉鐵路主要技術標準為國鐵I級單線,正線數目為單線,預留雙線,旅客列車設計行車速度為160Km/h,預留200Km/h的平麵條件,牽引種類為電力,規劃運輸能力客車30對/日,貨運2000萬噸/年。由電力牽引,牽引質量4000噸,建設總工期為3年半,即42個月。途經衡陽市珠暉區、衡南、安仁、攸縣、茶陵、炎陵,穿越羅霄山脈,進入江西省井岡山站,東至京九鐵路吉安站,正線全長291公里。炎陵站站場位於該縣霞陽鎮中團村,車站設到發線4條 (含正線),基本站台、中間站和旅客進出站地道各一條,貨場一處。衡茶吉鐵路建成以後,南嶽衡山、石鼓書院、井岡山、炎陵等旅遊勝地將通過鐵路與全國主要的城市相連,衡山、桂林、井岡山、炎陵等著名旅遊風景區將連成一體,各地的遊客將以更安全、快捷的方式到達各主要景區,使沿線的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旅遊產業優勢,從而帶動和促進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

歷史文化

文化現象

炎陵縣擁有炎帝文化、客家文化、瑤鄉文化。1991年,炎陵縣被評為首批"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地區",2009年,炎陵縣再次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稱號。炎陵縣是湖南省的文物大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表明,全縣各類文物遺存201處。炎陵縣擁有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項目1個(炎帝陵祭典)、省級非遺保護名錄項目4個(炎陵三人龍、客家山歌、炎帝傳說、蘇區歌謠)、市級項目3個、縣級項目150個。

炎帝文化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炎陵是他的安寢之地。

炎帝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炎帝神農氏制耒耜,播種五穀,制陶器,壘土建居,織麻布,教民禦寒,嘗百草,發明醫藥,倡交易,日中為市。炎帝帶領先民所開創的農耕文化、醫藥文化、工業文化、市場文化和原始藝術等,是炎帝文化外延的具體內容,這些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客家文化

據《酃縣誌》記載,客家人自宋代開始陸續遷入酃縣(即今炎陵縣),大規模遷徙主要是在清朝康乾時期,從廣東梅州市梅縣區、興寧、五華、翁源、乳源或從福建的汀州、上杭、連城、武平等地遷入,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縣內東片和南片。炎陵客家人占全縣總人口的60%以上。在客家人聚居的鄉村,客家文化氛圍尤為濃厚。特別是梅州客家山歌、客家飲食、客家民俗、客家三人龍、星火龍等傳承得完整,富有濃郁的客家風味。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俗稱客家話。據眾多學者考證,客家方言擁有最遠古的語音特質,源自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古漢族語言。

客家節日

客家人的節日除漢民族所共有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之外,也有一些特有的節日,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客家習俗

客家人至今保留著不少客家先民所留傳下來的婚喪嫁娶及祭祀習俗。雖然有些習慣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卻是客家人祖祖輩輩辛勞耕作、念祖思親的真實寫照。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與客家語言、風土民情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客家山歌廣泛流傳,久唱不衰。2006年5月,客家山歌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山歌中有《歡迎您到炎陵來》、《瑤山樂》、《神農五穀瑤》、《圍獵手》、《客家敬酒歌》、《炎陵情思》等,舞蹈中有竹桿舞、兔子舞、抬花轎舞、火星龍、三節龍表演等。

“炎陵客家山歌”,上承《詩經·國風》,以“賦、比、興”為主並常用“重章疊句”,尤以“雙關”見長,多以抒情,修辭手法至今不變。其特點亦是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押韻上口。

客家舞獅

炎陵客家龍獅藝術蘊藏著深厚的龍文化內涵。舞龍耍獅已成為炎陵客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凡逢年過節,婚喪壽辰,亦或祭祀慶典,人們總要舞上幾回,露上幾手。"炎陵三人龍"已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方言俚語

炎陵方言

炎陵縣其語言特徵形成了由原遷地語言與當地土著人語言融合的二大塊炎陵方言區:即本地話方言區和客家話方言區,二大方言也存在細微差別,同時在互有交叉中還夾雜了一些區域特定語音方言。

本地話

本地話方言區主要是從江西和省內各地遷徙而來,使用人口約占全縣人口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於炎陵西片的霞陽鎮、三河鎮、鹿原鎮和東風鄉等4個鄉鎮。本地話以贛方言和湘方言為基礎,融合了土著人方言,兼受客家話影響,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本地方言,當地人稱之為本地話。。

客家話

客家話方言區是從廣東、福建一帶遷來,散居在廣袤的東、南片山林村寨的移民後裔。因為福建武平、汀州緊鄰廣東,故炎陵客家屬廣東梅州、韶關、興寧客家語音,並融合了當地土著人和本地話的語音特點。客家方言區處於炎陵東片、南片和西片的船形鄉大部,使用人口約占全縣人口的三分之二,主要集中於沔渡鎮、十都鎮、霞陽鎮、石洲鄉、壟溪鄉、策源鄉、水口鎮、中村鄉、下村鄉、平樂鄉、龍渣瑤族鄉、船形鄉等12個鄉鎮,面積約占全縣面積的75%。

名優特產

燙皮

燙皮是炎陵縣客家人用米漿製成的小吃,又稱帶子飯、簸箕飯。

豆米脆

豆米脆是客家一種油炸米麵食品,客家方言叫豆辣子(音譯)。豆米脆是炎陵民間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待客裝盤的傳統小吃。

艾葉米果

艾葉米果,是客家人的一種常見小吃。

印花米粿

米粿是炎陵客家人喜愛的一種米制食品。

客家釀豆腐

客家釀豆腐久負盛名,是客家三大名菜之一。釀豆腐是客家人過年的保留菜式。

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是客家人聚集地有名的菜式之一。

客家十碗葷

十碗葷是客家人辦喜事、重大慶典、招待賓客最隆重的酒席,因其特色薈萃,成為客家特色菜的展台。

壟溪鴨

壟溪鴨可以說是最能代表壟溪的美食之一。主要是挑選本地土鴨,現場宰殺,留取內臟、血,加入茶油及姜、小紅辣椒、青椒、大火乾炒後,慢火燉,再加入味素、醬、大蒜即可。

饊子

炎陵饊子是炎陵縣特有的一種油炸米麵食品。炎陵饊子是炎陵民間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待客裝盤的傳統小吃。

血鵝

炎陵血鵝是炎陵的地方名菜,是炎陵鄉民千年的美食結晶。

香菇

炎陵縣生產香菇歷史悠久。《縣誌.乾隆版》中就有“伐木種菌”的文字記載。段木香菇,肉食厚,朵形好,香味濃。

白鵝

炎陵白鵝(原名酃縣白鵝)原產於湖南省炎陵縣,是湖南省優良地方品種。1984年炎陵白鵝被載入《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和品種圖譜》。

旅遊資源

炎陵是毛澤東、朱德等偉人進行過諸多首創性革命實踐活動的紅色根據地,現存有大量的歷史遺存和革命紀念地。現已開放紅色遺址有“中國工農紅軍在炎陵縣革命活動紀念館”、“名人園”、“接龍橋戰鬥遺址”、“葉家祠”、“周南學校”、“上洞紅軍醫院”以及“江家試館(紅軍標語)”等。

炎帝陵

湘山公園湘山公園

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它坐落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9公里處的鹿原陂。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

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十大文化遺產、新瀟湘人文八景、湖南省最佳景區。炎帝陵主要景點有:炎帝陵殿、神農大殿、御碑園、碑廊、九鼎台、聖火台、牌坊、闕門、石雕祀像等。四周配建規模宏大的奉聖寺、胡真官祠、天使行台、崇德坊、宰牲亭、時祭公館、詠豐臺等古建築群,也有鹿原洞、霞橋、池(又名洗藥池)、黃楊山、龍爪石等勝跡。

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

梨樹洲梨樹洲

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東北部,距離炎陵縣城45公里。1992年成立桃源洞國家森林公園,2005年更名為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

旅遊景區。

湘山公園

湘山公園(又名炎帝公園),位於炎陵縣城西邊的湘山,總面積1.13萬畝,其中國有林面積1.07萬畝,水面積0.06萬畝。

主要景點有:湘山寶塔、湘山古寺、湘山門樓、知青閣、紅軍橋、五子廟、名人園、游泳池、遊樂園、鐵索橋、紅軍戰鬥遺址等。

洣泉書院

洣泉書院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始建於宋嘉定年間,原名黃龍書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知縣周仁魁重修,並拔官田充實經費,更名為烈山書院。嘉慶二年(1797年),將烈山改為洣泉書院。1996年洣泉書院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洣書院一直為炎陵縣文化重地。

大院農場大院農場

紅軍標語博物館

紅軍標語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紅軍標語專題博物館,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博物館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博物館主體建築,第二部分為文化廣場,占地總面積1.4萬平方米。其中博物館主體占地面積1579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892平方米。博物館陳列的紅軍標語是從1927年10月(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至1938年2月(湘贛游擊隊)期間的標語。

梨樹洲風景區

梨樹洲風景區位於炎陵縣策源鄉的梨樹洲村,分上洲、中洲、下洲。平均海拔1450米。梨樹洲景區是炎陵縣七大旅遊區之一。

大院農場

大院農場位於炎陵東南邊陲,羅霄山脈中段,萬洋山西麓,東接江西遂川,南與策源鄉相鄰,西、北與十都鎮和江西井岡山市交界,距離炎陵縣城46公里。

萬壽宮

萬壽宮是毛澤東朱德第一次會師舊址。

宋朝郡主趙玉蝶墓

趙玉蝶是宋朝淑德皇后族尚宋諸王女、長沙郡主,後隨夫尹鵬飛遷居酃縣霞陽留田。2008年12月列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橋頭江家

橋頭江家是毛澤東舊居。橋頭江家位於炎陵縣水口鎮水南村,現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擔丘

八擔丘位於炎陵縣中村鄉中村村小鋪頭,保護範圍553平方米,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何孟雄故居

何孟雄故居位於中村鄉龍潭村何家組,始建於晚清時期,系江南民宅,當地俗稱“何家大屋”,是何孟雄的老曾祖父何青雲所建住宅,故居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訴苦

軍民訴苦台位於中村鄉中村墟頭,是毛澤東當年號召貧苦農民團結起來打倒土豪,發動民眾參加土地革命所在地,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知名人物

何孟雄(1898—1931)中村鄉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北方工人運動領袖,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政治活動家。

張經武(1906—1971)沔渡鎮人。原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書記,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廖海光(1915—1993)壠溪鄉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勳章。

張平化(1907—2001)石洲鄉人。先後任武漢市委書記,湖北省委第二書記,湖南省委第一書記等職。中共中央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黨的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全國代表大會特邀代表。

周里(1903—2000)策源鄉人。歷任中共湖南省委組織部長、湘南區委書記、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湖南省政協主席、黨的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餘慶騰(1918—1996)十都鎮人。全國解放後歷任副參謀長、步兵預備學校處長、軍分區司令員。曾榮獲三級八一勳章。

劉樂揚(1914—1995)霞陽鎮人。193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國特科人員,曾在多種報刊任記者、編輯、總編輯,任過學院教授、系副主任、省統戰部處長等職。

張少松(1933—)三河鎮人。歷任西藏軍區政治委員、四川省軍區政治委員,成都軍區副政治委員兼紀委書記。九屆全國政協委員。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3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

郭春濤(1898—1950)水口鎮人。1919年考入北京大學法文系。解放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秘書長、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革中央常委等職。

金慶民(1939—1999)三河鎮人。世界上第一位登上南極發現鐵礦的女科學家。

郭力三(1892—1963)水口鎮人。青年時代留學日本,就讀於東京帝國大學機械系。抗戰勝利後,先後任西北工學院航空系教授,廈門大學航空系教授。解放後,任湖南大學教授、華中工學院教授。

何炳麟(1877—1966)中村鄉人。岳雲中學創始人,著名教育家。湖南省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湖南省教育工會副主席、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凌兆堯(1893—1986)龍溪鄉人。抗日名將。曾任湖南省政府委員、省農林廳副廳長、省軍政委員會參議等職。

霍揆章(1901—1953)東風鄉人。1924年第一期黃埔軍校畢業,國民革命軍上將軍銜,獲國民政府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勳章。國民黨中央委員。

唐縱(1905—1981)鹿原鎮人。1927年第六期黃埔軍校畢業,1944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中央常委。後繼升為內政部警察總署署長、國防保全局中將局長。

劉鼎漢(1908—)鹿原鎮人。解放後任台灣國民革命軍駐金門瑪祖第二軍中將副司令員。有“將軍詩人”之稱,自謂“丘八作家”,其著作有《打羅店》、《血戰崑山》、《前衛的軍隊》、《西線歸來》等。

湖南省-知名景區

所在地景點名稱
長沙市
長沙市橘子洲頭 | 嶽麓山 | 毛澤東紀念館 | 毛澤東楊開慧故居 | 天心閣 | 馬王堆 |長沙市動物園 | 烈士公園 | 海底世界 | 火宮殿 |秋收起義紀念館
望城縣銅官窯 | 雷鋒紀念館 | 千龍湖
寧鄉縣劉少奇故居
瀏陽市胡耀邦故居 | 大圍山 | 石燕湖 | 豐竹園 | 青竹湖
沙縣櫻花溫泉
婁底市
婁底市湄江 | 波月洞 | 洛陽灣 | 水府廟 | 曾國藩故居 | 蔡和森紀念館 | 紫鵲界梯田 | 梅山龍宮
常德市
常德市

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桃花源 | 夾山國家森林公園 | 花岩溪國家森林公園 | 常德詩牆 | 柳葉湖 | 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 | 河洑國家森林公園 | 太浮山森林公園 | 蒙泉湖 | 城頭山 | 太陽山 | 德山公園

郴州市
郴州市仰天湖草原 | 蘇仙嶺 | 萬華岩 | 王仙嶺 | 五蓋山 | 天堂溫泉| 義帝陵
宜章縣莽山國家森林公園 | 湘南年關暴動舊址
資興縣東江湖 | 觀瀾書院 | 回龍山 | 鵝山國家森林公園
汝城縣福泉山莊
蘇仙區飛天山天下十八泉 | 湘粵古道
北湖縣石林 | 龍女溫泉
永興縣便江 | 板梁古村
永州市
永州市上甘棠古村
祁陽縣金洞漂流| 文昌塔 | 三聖湖
東安縣舜皇岩
零陵縣柳子廟
江華縣盤王殿
江永縣女書園
雙牌縣大黃江源瀑布群 | 文廟
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
道縣月岩
株洲市
炎陵縣炎帝陵
攸縣白龍洞
醴陵縣紅色官窯
茶陵縣南宋古城
湘潭市
韶山縣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 |滴水洞
湘潭市彭德懷紀念館 | 齊白石故居
衡陽市
衡南縣江口鳥洲
衡陽縣南嶽衡山 | 南嶽大廟 | 石鼓 | 回雁峰 | 岣嶁峰 | 陸家新屋 | 湘西草堂
衡東縣羅榮桓故居
耒陽縣蔡侯祠
懷化市
芷江縣芷江受降紀念坊
會同縣粟裕故居| 高椅古村
漵浦縣向警予故居
新邵縣白水洞
新寧縣崀山
城步縣南山大草原
隆回縣魏源故居 | 高洲溫泉
綏寧縣鐵杉林
武岡縣中山堂 | 雲山 | 法相岩
岳陽市
岳陽市岳陽樓 | 君山島 | 東洞庭濕地| 張谷英村
汨羅縣屈子祠 | 任弼時故居
張家界市
張家界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 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 黃龍洞 | 寶峰湖 | 慈利五雷山 | 桑植九天洞 | 賀龍故居洪家關 | 湘鄂川黔根據地紀念館 | 茅岩河漂流 | 崇文寶塔 | 土家風情園 | 普光寺 | 葫蘆殼溫泉 | 澧水源頭五道水 | 烈士塔 | 秀華山館 | 老院子 | 大庸府城 | 婁江漂流
湘西自治州
湘西鳳凰古城 | 猛洞河漂流 | 芙蓉鎮王村 | 德夯苗寨 | 關田山古苗寨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長沙市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株洲市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湘潭市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衡陽市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邵陽市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岳陽市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常德市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張家界市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益陽市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郴州市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永州市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懷化市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婁底市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