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岣嶁峰為南嶽72峰之一、衡陽西南雲大都市區綠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2067公傾,海拔1106米,森林復蓋率達95%。位於衡陽市區北郊,南靠雁城,東臨湘江,西對九峰山,北攬祝融峰。107國道依山而過,李臘公路直通山頂。交通便利,群山環抱,古木參天,有樹木500餘種,其中國家珍稀樹種10種;風景秀麗,古蹟眾多,有禹王殿、禹王碑等重要文物古蹟。岣嶁峰國家森林公園地處衡陽市區北部,距衡陽市中心25公里。最高海拔1106米,具有夏無酷熱、冬少寒冷、四季分明的特點,擁有日出、雲、霧、風、雨、雪(霧淞)等奇特壯觀的氣象景觀。岣嶁峰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森林復蓋率達95%。
岣嶁峰,起伏的群山,茫茫的林海,豐富的森林資源已形成岣嶁峰得天獨厚的森林旅遊優勢。禹王殿景區1500餘畝原始次生林莽莽蒼蒼,林中古木參天,修竹幽深,形成獨特的森林景觀。山上奇花異草、禹碑、禹泉、怪石、古木令人賞心悅目,嘆為妙絕。白石峰下,山峙門水庫煙波浩淼,山青水碧,是休閒避暑、划船、垂釣的極佳去處。詩云:天下真山水,岣嶁獨絕倫。
岣嶁峰國家森林公園保存著湖南罕見的原始次生林1000餘畝,擁有動植物1000餘種,有名冠瀟湘的青錢柳(搖錢樹),有“活化石”之稱的銀杏、水杉,有江南之最的錐栗樹,有世間罕見的梭欏樹,還有野豬、獐、麂、鹿、狐狸、杜鵑、畫眉等眾多野生動物,被生物學家譽為“湘南生物基因庫”。
岣嶁峰的山水風光,四季秀色不同,常年美景變幻。春水泛濫季節,白石峰山谷之水匯聚成妙溪,巨大的石壁上飛珠濺玉,濤聲如雷。夏日,峰下的山寺門水庫煙波浩淼,是遊人划船、釣魚的好去處。
岣嶁峰國家森林公園不但擁有秀麗壯美的森林資源景觀、獨特的地質地貌,還具有深厚的禹文化底蘊。公園融優美的自然風光、聞名於世的岣嶁名山、厚重的歷史宗教文化於一體,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優勢。已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服務體系,禹王殿賓館、雲霧山莊別墅可接待大、中、小商務、政務會議及中外遊客,是一個以豐富多樣的森林風景,歷史悠久的人文古蹟為特色,集森林旅遊觀光、避暑、療養、假日娛樂休息、科普教育探險為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
岣嶁峰國家森林公園以休閒度假為主,集避暑療養、公務活動、科普教育及弘揚禹文化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形成了集宗教信仰、避暑聚會、娛樂休閒、生態旅遊、攀岩探險為一體的城郊型森林公園,年接待遊客100萬餘人次。
記載
岣嶁山,晉代郭朴注《山海經》有“今衡山在衡陽郡湘南縣,南嶽也。俗謂之岣嶁山。”唐代,南嶽還只有五個峰名,到唐末李沖昭道士著《南嶽小錄》仍如此。即祝融、紫蓋、雲密、石廩、天柱等五峰,韓愈的岣嶁山,實泛指衡山。與韓愈大約同時的著名詩人,曾謫為常德刺使的劉禹錫也有禹碑詩,詩是“傳聞祝融峰,上有神禹銘。古石琅矸姿,秘文龍虎形,”卻指禹碑在祝融峰,大約也屬泛指。神話傳說,總是愈來愈神奇,愈來愈使人信以為真實。如今那塊用鐵欄桿保護起來的清代康熙時的禹碑,刻著七十二字鳥頭越文,神奇樸實,矗立在一塊巨大的黝黑的花崗石岩上,還是頗有古意,也凝聚下來不少文人遊客的感情。為了南嶽“禹碑”,自宋逮明至清,文人學者們不知作了多少的考證,打了多少次筆墨官司。宋代的金石家吳玉晉,明代的理學家諶甘泉、清初的哲學家顧亭林都參戰了。站在岣嶁峰禹碑前,不說追懷大禹,就是想想這些考證家們的心血,也夠人悠然惘然的。“岣嶁”二字,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未收,不知出現於何時。查《康熙字典》,上面引用《博雅》的解釋:“岣嶁,衡山。衡州南嶽有岣嶁峰,上有神禹碑。”《博雅》即《廣雅》,為三國時魏人張揖著。由此來看,岣嶁峰的名稱,至少在三國時即已出現。至於是先有衡山名岣嶁,後來又專指岣嶁峰,還是先有岣嶁峰名號,然後轉為衡山俗稱,則無從考證了。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岣嶁”原有“山頂”之意,現在已為岣嶁峰專用。
岣嶁峰下,人才輩出。知名度最高的,要數明朝的祝詠了。祝詠是嘉靖八年(1529)進士,任過給事中、太平知府、贛州知府、四川松藩兵備道副使、陝西布政司左參政等職,政績卓著。因直言不避權貴,為世俗所忌,遭受誣陷,幾起幾落。後來乾脆辭官歸隱故里,興建岣嶁書堂,致力於教書育人。著名學者湛若水、羅洪先、蔡汝楠、蔣信等均來岣嶁峰訪問講學,並一起游山吟詩。湛若水撰寫了《岣嶁書堂銘》、《知生亭記》。狀元羅洪先在岣嶁書堂落成時,從廬山精心挑選了六棵幼松,分贈於祝詠和南嶽高僧楚石。王夫之的《蓮峰志》里,記載了祝詠與羅狀元的一段美談。
景觀
岣嶁峰—千古禹王碑、戶外天堂、成功之旅,古南嶽主峰,黃帝嫘祖蒞臨聖地,大禹治水得法之地,大禹治水成功之地。衡陽岣嶁峰國家森林公園地處衡岳走廊的最佳地段,它東臨湘江,南接雁城,西對九峰,北攬祝融。岣嶁峰高聳
入雲,雄峙南天,壯麗非凡。公園群山懷抱,滿山遍嶺,林木茂密,古木參天,幽靜清涼,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放眼峰綠谷翠,側耳鶯啼燕啁,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同時岣嶁峰歷史悠久,古蹟遍布全山,人文景觀異彩紛呈,是旅遊者進行森林生態游、避暑度假、森林療養、娛樂休閒、宗教祭拜的旅遊勝地,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岣嶁峰1995年升級為國家森林公園(衡陽第一個、湖南第二個國家森林公園)。公園由岣嶁峰、嫘祖峰、白石峰、酒海嶺、大小海嶺等山體構成,總面積2067公傾,公園屬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北部植被亞地帶。擁有獨特的亞熱帶山區氣候和優美的森林景觀,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
千姿百態的怪石古木、奇花異草,構成了岣嶁峰的又一大景觀。岣嶁峰年平均氣溫17.9攝氏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1300毫米,良好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十分適宜樹木的生長。公園的林木復蓋率達95%,一座岣嶁峰有各種植物1000多種,幾乎囊括了整個湘南地區所有的樹種,有“湘南基因庫”之美譽。
這裡擁有40多種珍稀樹種。這是有活化石之稱的水杉樹、梭欏樹,還有黑楠、銀杏、青銅櫟、白辛、三尖杉等。
34公頃原始次生林。在岣嶁峰中上部,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繁多,人觀賞價值植物比比皆是。林深徑幽,古木參天,枝幹遒勁;環境奇特,空氣清新,山風過處,清爽異常,漫遊其間,輕鬆舒暢,野趣盎然,構成絕妙的原始次生林景觀。
衡陽、湖南省最大的一棵搖錢樹,學名青錢柳。立於禹王殿旁,相傳為大禹所植。胸徑120多厘米,樹高40餘米,樹齡300多年。
這裡擁有2000年歷史的古錐栗樹,在嫘祖殿右下方,五人才能合抱,樹心已全空,中空有五根翠竹生長其中,正應了“胸有成竹”之成語,成了罕見的林海奇觀。
岣嶁峰森林公園地處湘中丘陵區,孤峰突起,從公園最高海拔1206米的白石峰至公園最低135,相對高差1071米。受地質結構與岩性的影響,地勢高低起伏,山體層巒疊嶂,聳立連綿,溝谷深切,景象變化萬千。
著名景區
岣嶁峰:為衡陽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古稱衡山主峰,故又兼衡山和南嶽之名。白石峰:海拔1206米,屬南嶽72峰之一。因峰頂終年雪白,宛如常年不化的積雪,陽光映射下,發出皚皚
白光,故名“白石峰”。
妙溪飛瀑:瀑下十丈內如大雨滂沱,可遠觀而不能近戲。
老岩奇洞:位於白石峰海拔千餘米高處,地勢奇險,岩上掀開大口,長二十餘米,寬十餘米,外高內低,儼然虎口大開,可容納四、五十人遮風避雨。
岣嶁峰森林公園屬亞熱帶季風濕熱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濕潤,降水均勻,重大災害天氣較少。由於公園孤山地貌的影響,加上森林植被的因素,形成了以垂直變化為主的多層次多方向的立體氣候,山體氣候差異隨地形地勢和植被狀況的不同而變化明顯,四季氣象各異,山上山下兩重天,氣候景觀特壯觀。
禹王殿景區
禹王殿景區有各種植物1000多種,囊括了整個湘南地區所有的樹種,有"湘南基因庫"之美譽。這裡擁有20多種珍稀樹種
。有活化石之稱的水杉樹、梭欏樹,還有黑楠、銀杏、青銅櫟、白辛、三尖杉等。
主要景點:
禹王殿:禹王殿是中國著名佛殿,始建於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亦稱禹廟、禹祠,殿內有高大肅穆的禹王塑像,是人們為紀念大禹治水所建,千百年來,香火不斷,頌歌恆揚。禹王殿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900多平方尺,殿高3丈9尺5寸,[據傳這兩個數字很有講究,說是取禹王為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之立首,位居九五(指帝位)之尊,績奠九州永垂千古之義。原建於岣嶁主峰之上,四周茂林修竹環抱,古木參天。殿正樑上書"夢得昌黎安在,好訂佳期,再訪名山歌大呂;彭公曾督來,當驚巨變,同瞻寶殿叩黃鐘"。殿正門楹上書"治水頌豐功,金簡玉書參錄帝;豎碑銘偉績,蝌文蚪字蘊玄機"。禹王殿建成後,人們把對大禹治水精神的崇尚傾注在復修大殿及大禹金身之上。據資料和石刻記載,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韓愈在岣嶁峰暢遊吟詩,並慷慨解囊;同治9年(公元1876年),兵部尚書彭玉麟捐款復修禹王殿,並為之撰文作序,頌揚大禹治水功績,現存有石刻碑文8塊。太子少保、湖南巡撫曾國荃(曾國藩之弟),衡州知府蘇載阿、衡陽縣正堂林廷式曾捐款修殿。在清道光己丑歲、同治戊辰歲兩次修復中,上至朝庭要員、名人學士,下至普通百姓,涉及湖南、湖北、陝西、江西數省千餘人自發捐銀,把大殿裝修"似皇宮建築,氣勢雄偉,遊人香客不絕"。大革命時期,毛澤建、肖覺生、戴今吾等同志,曾在這裡開會,研究領導農民運動。不幸的是,1944年禹王殿被日本收飛機炸毀。為弘揚大禹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1994年,衡陽市人民政府決定集資在原址重建,1995年6月恢復原貌,較之過去,更加宏偉壯觀,使這座名山寶殿重放異彩。
禹碑高7尺,寬5尺,厚1尺,碑文77字,形似蝌蚪,又似鳥篆,人莫能識,神秘莫測,引得古往今來無數文字學家趨之若鶩。自明代以來,許多文人墨客對碑文進行注釋,但因凡人不識"天書",釋文難免附會,如何解釋此古今聚訟,有賴於考古專家的進一步發掘。衡陽市人民政府文物部門很重視此碑的保護,於1935年建碑亭護碑,現已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4000多年前的洪荒時代,大禹為民治水,到處奔波,疏導洪流,竟"七年聞樂不聽,三過家門不入",最終制服了洪水,而受到百姓的推崇和尊重。傳說大禹成功治水後來到南嶽,並在岣嶁峰上立下了這塊石碑。東漢趙嘩《吳越春秋》就記載了這一傳說:"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投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這塊令人撲朔迷離的瑰寶、古今稱頌的名碑,早在唐代就有韓愈、劉禹錫詩詠禹碑的記載。韓詩云:岣嶁山前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朴奇。蝌蚪拳身薤葉披,鸞飄鳳泊拿蛟螭。事嚴跡秘鬼莫窺,道人獨上偶見之。我來咨嗟涕漣湎,千搜萬索何處有?明代學者楊慎曾釋碑文,其釋文為:承帝曰咨:"翼輔佐卿,洲諸與登,鳥獸之門。參身洪流,而明發爾興。"久旅忘家,宿嶽麓庭,智營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華岳泰衡,宗疏事裒,勞余神禋,鬱塞昏徙,南瀆衍亨。衣制食備,萬國其寧。竄舞永奔!這段文字譯為現代白話文的意思是:奉天承運虞舜帝詔曰:禹,你是我的輔佐良臣,似我的羽翼,治理天下洪水的任務交給你,不管山高路遠水深,全心全意地去和洪水鬥爭,明天早早出發,踏上新的征程。奔波了許多年,忘記了自己的家門,宿營在南嶽衡山腳下的廣庭;竭盡智慧分析山川形態,規劃治水巡風,為治理洪水憔悴了形體,一顆心啊,無時不誠懇地為著人們,奔波是為了平定水土,走遍了華岳太山與南衡,一宗宗的河水疏通匯流;辛勤的勞作得到神靈的指引,在煙霧鬱塞中又轉移到別的地方,南方的江河都已流暢通行,人們有了足夠糧食和自己織造的衣服,上萬的民族部落從此安寧;那害人的猛獸蛟龍啊,遠遠地逃奔。
自楊慎釋文後,又有明代沈鎰、楊時橋、郎瑛,清代杜壹,當代,衡陽童文杰、杭州曹錦炎等人先後作"岣嶁碑釋文"。被稱為甲骨文和金文著名專家的郭沫若老先生,苦研三年也只識得三個字,可見禹碑上的文字比甲骨文字還早。
禹泉:依山傍亭,亭內有一石井,石上篆鐫"禹泉"二字,井口不深,不及一米,清澈的泉水不斷從井中龍口汩汩流出,就是不溢出井外,也不知流向何處。相傳大禹治水時路過此地,眼見山下洪水滔滔,而山上無飲水,口渴思飲,於是大發感嘆:"焉無泉爾!"說完,在禹站立處竟冒出一股清泉,這就是禹泉的由來。據傳此井又名龍潭井,與衡陽市石鼓嘴相通,內藏神龍,春夏降雨,有龍自井口噴水,化作七色彩虹,直貫雲霄。禹泉水四季不休,冬暖夏涼,甘甜可口,遊人暢飲之後,心曠神怡,疲憊頓消。凡是來岣嶁峰遊玩的遊客,都會將自身攜帶的飲料和礦泉水倒出,在禹泉里灌上一壺禹泉水,喝足以後還將容器灌滿帶回家,有的遊客甚至還問景區工作人員要大體積容器帶禹泉回家喝。
禹床:相傳大禹治水,數過家門而不入,風餐露宿,仙神感其誠,恐其受毒蛇之害,點石成床,供其休息,點石為幾,供放置衣履,點石旁藤蔓為帳,遂成今之禹床,雙石托抱,床上至今猶隱現龍形花紋,老藤雖歷數千年,仍攀纏岩旁樹上。
禹居:為一天然石洞。大禹於岣嶁峰叩拜嫘祖,得金簡玉牒,於此研讀,治水成功後,仍藏書於此。洞原大數丈,因藏有天書,泥石迅速盈滿,天書不知去向,洞僅剩數尺,供遊人憑弔。
嫘祖殿:位於禹王殿下方,嫘祖這位古西陵國的女子,最先發現野蠶能吐絲織繭,並將它馴化家養,使先民告別獸皮樹葉的時代,因而被後世奉為"蠶神"。相傳嫘祖與軒轅黃帝結為夫妻後,曾隨黃帝南巡到岣嶁,她在這裡教人們植桑養蠶,繅絲織衣,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嫘祖去世後就葬在岣嶁峰頂。為紀念這位開啟百代文明的中華之母,人們將這座與岣嶁峰連體同岡的山峰命名為"嫘祖"峰,又在這岣嶁峰的南側修建了嫘祖殿,占地十餘畝。原殿有觀世音菩薩及十八羅漢。香火極盛,後毀於戰火,現有遺址供遊人憑弔、祭拜。
嫘祖墳:位於岣嶁峰頂,相傳黃帝軒轅南巡,娶西陵王之女嫘祖為妻。嫘祖常在峰腳龍頭坪梳頭,李山河浣紗,西極沐浴,死後葬於峰頂,有遺址供人憑弔。
義馬祭天台:禹王殿前一石砌平台。相傳大禹叩拜嫘祖後於此殺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遂得金簡玉牒治水之書。
歌功坦:嫘祖與岣嶁峰兩峰之間的一大塊平地,相傳大禹治水成功以後,帶領臣民於此歡慶,載歌載舞。現夜深靜之時,此地常隱約聽見琴瑟合樂之聲。
回音古墓:位於禹王殿賓館一棟旁。墓內合葬三位高僧,占地五平方米,四周墓圍高僅二尺,但站在墓頂部一塊片石上說話或擊掌,仿佛置身回音壁中,餘音繚繞,此迷尚無人能解。
彭公亭、墓:位於原始次森林中,清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彭玉麟,於清同治年間帶頭捐資重修禹王殿,並著有《重修禹王廟碑記》,後人為紀念彭玉麟所建。彭玉麟(1816-1890),衡陽縣人,字雪琴,人稱"雪帥",諡號"剛直"。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鹹豐三年(1853),與曾國藩創辦湘軍水師,轉戰長江流域,官至水師提督、兵部尚書。光緒十六年,逝于衡陽江東岸寓所,清廷追賜太子太保銜,賜謚"剛直",並建專祠。
位於岣嶁峰南半山一笠庵下。陳士杰(1825-1893)清衡州府桂陽州(今桂陽縣)人,字雋丞,道光五年(1825)生。早歲讀書石鼓書院,二十九年以拔貢生選取戶部七品京官,鹹豐三年初,入衡州曾國藩軍幕,光緒八年(1882),轉任山東巡撫,十九年春卒,年69歲。乃清光祿大夫,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為追隨湘軍首領彭玉麟而葬於岣嶁峰下,墓旁有兩根高達丈余的石筍,墓前有一石碑上刻:皇清詰授光祿大夫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桂陽陳公神道西極。墓側有清光緒皇帝欽賜石刻碑一塊,為現今古蹟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
古錐栗樹:在嫘祖殿右下方,有600年以上歷史。五人才能合抱,樹心已全空,中空有五根翠竹生長其中,如老娘抱子,正應了"胸有成竹"之成語,成了罕見的林海奇觀。
學名青錢柳。立於禹王殿旁,相傳為大禹所植。胸徑120多厘米,樹高40餘米,樹齡300多年,需5人才能合抱,你看象不象銅錢?這是衡陽、湖南省最大的一棵搖錢樹,這個巨無霸胸圍一丈,樹形優美,樹體高大,每到夏秋掛果季節,一串串酷似銅錢的果子吊在樹上。眼見它渾身是錢,可是誰也搖不下來。傳說,只有誠心向佛而又一貧如洗且亟待救濟的人,才能從樹上搖下錢來,變為真錢,故名搖錢樹。樹旁有響石,亦為鎮山之寶,呼之則應,與人共語,掌擊之,山谷和鳴。
仙人洞:位於禹王殿左上150米處,有一天然石洞。洞內有石凳、石几、石盆,相傳為仙人所居。月明之夜,常有成團紫氣從洞口飄進飄出,或停立洞上方樹梢。洞雖小僅容十餘人,但古人常在洞口祭拜,不敢貿然闖入。
鎮龜洞:位於禹王殿上方原始次森林中。相傳禹治水時湘水一帶妖龜作怪,洪水泛濫成災,大禹使神法鎮龜於洞內,並命仙猴嚴看守。從此,湘水安流。鎮龜洞也因此而得名。
望日亭:如遇天氣晴朗,黎明時分,登上岣嶁峰頂望日亭,可見一輪紅日從燦爛的雲山霧海中噴薄而出,冉冉升起,大雁南飛季節,日出時常有許多大雁迎日而飛,或成行,或成列,如此奇景,妙不可言。
法輪寺
法輪寺位於衡陽岣嶁峰南面山腳,現屬岣嶁鄉高峰村。千年古剎歷經興廢,1944年衡陽保衛戰日寇的炮火中走向衰落。1969年,在“破四舊”的狂飆中,法輪寺走完了最後的歷程。殘存的兩進兩廓被全部拆毀,拆下來的老火磚,用於修建高峰國小。後來高峰國小重建,這些老磚又砌入學校的圍牆。法輪寺的地基,墾成了六畝三分水田。
法輪寺後的塔山上,歷代僧人的數十座墓塔,亦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拆除,取石材修建黑石塘水庫的涵洞。倖存的兩座,也於20世紀八十年代被人挖毀。散落於柴草中的,只有無數的碎磚斷石。
全盛時期的法輪寺,規模還要大得多。據當地老輩介紹:寺設九進十三廊,占地三百多畝。有“大山門丘”、“小山門丘”之稱,公路橋頭名為鐘鼓樓,黑石塘水庫即原放生池。渡槽以上直到塔山腳下,都是法輪寺的範圍。
法輪寺所在的法石壠,地勢開闊,上潢水從這裡發源,岣嶁峰雄峙於後,群山環繞於四周。那分布於前後左右的五座山嘴,如烏龜伏地,名“五龜護法輪”。左後山坡上,有一塊坪地,名化石坪。當地人傳說,古時山中多猛獸,常到村里傷害人畜。後被高僧擒獲,點火焚化,從此一方安寧。查《衡陽圖志》,其中《方技傳》記錄了清初法輪寺高僧石隱的故事。說的是石隱剛到這裡的時候,野獸常來糟踏園中蔬菜,盜賊也不時來寺中作案。石隱住持該寺之後,野獸馴服,賊人紛紛歸還所竊財物。以此來看,傳說中的“化”,不是“焚化”,而是“化導”。化石坪,應該叫化獸坪。在岣嶁峰下尋訪法輪寺的遺蹟,僅見到兩塊石碑。一塊巨大的碑石,曾立於法輪寺側,估計是功德碑或重修碑記一類,多年前運到池塘邊,作村婦的洗衣板。在無數次洗刷後,上面字跡全無,至為可惜。另一塊長條形墓碑,側臥於井邊,上方曾作磨刀石。值得慶幸的是,碑面上字跡清晰,墓主是法輪寺第三代住持喝雲開禪師,立於乾隆三年(1738)。岣嶁峰如今被開闢為國家森林公園。在峰腰的禹王賓館左側山坡上,有兩處僧人墓葬群。形制最大的一處,正中墓主為岣嶁峰集雲堂第一代僧人融渤,兩側為第二代惺慧和悟慧。此墓初建於清朝康熙九年(1670),重修於同治四年(1865),作塔銘者為法輪寺方丈石隱。另一處中間墓主為集雲堂傳臨濟宗第三十七世太虛和尚,兩側分別為三十七世可懷和尚和集雲堂第十五代瑞雲禪師,立碑於鹹豐五年(1855)。還有一塊丟棄於草叢中的石碑,主人為明悟和尚,沒於道光九年(1829),未載明何宗派。法輪寺在明末清初曾重建,故僧人輩份從頭算起。自清初至清末,佛教在岣嶁峰上處於鼎盛時期,有能力修建規模較大的僧人墓塔。岣嶁峰上曾經出現過一個佛教宗派,名集雲堂,屬於臨濟宗的支系,至少傳承了兩百多年。集雲堂的傳承地是在法輪寺。在塔銘中,法輪寺方丈石隱稱融渤為“本師”,應為一脈相承的關係。岣嶁峰上,寺庵眾多。法輪寺之外,另有“四十八茅庵”之稱。從現存地名來看,岣嶁寺、東林寺、西林寺、南林寺、福星寺、雲安寺、半山庵、一笠庵、雞翅庵、觀音閣、雷池堂,等等,當地老百姓均耳熟能詳。
龍井溫泉
龍井溫泉以生態為主題的特色景點,現以建成:室內溫泉、露天溫泉以及溫泉浴池等,內設小食坊,休閒健身區以及理療保健區等,是休閒、健身、療養、交友商洽的最佳去處。
成功湖景區
湖邊燒烤、山間垂釣,水上樂園。
理紗河景區
嫘祖與軒轅黃帝結為夫妻後,曾隨黃帝南巡到岣嶁,這位被後世奉為"蠶神"古西陵國的女子,最先發現野蠶能吐絲織繭,並將它馴化家養,於是她曾在這裡教人們植桑養蠶,繅絲織衣,理紗河浣紗,西極沐浴,也因此而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每當春夏梅雨季節,洪水從三十餘米高處飛瀉而下,雄偉壯觀,後人為紀念這位開啟百代文明的中華之母,於是將這條河取名理紗河。
白石峰景區
白石峰,海拔一千多米,在衡陽南嶽七十二峰中,白石峰既是一座奇峰,又是一座文化名峰。主要景點有:白石峰、妙溪飛瀑、高山杜鵑、老岩奇洞、老鷹岩、雨師崖、靈芝崖、群龍聚會等。該景區以獨特的地質景觀和森林風光取勝,山勢險峻,奇洞異石遍布,山溪飛瀑眾多,其自然景觀堪稱奇、險、幽。奇,峰上有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如形似酒槽的酒泉、壯若靈芝的靈芝崖等,微妙微肖,令人嘆為觀止。還有許多流傳的古遺蹟,如大禹鎮水妖之地--雨師崖等。險,峰的南面,怪石磷峋,簇擁著一塊似磨過的百餘米長的花崗岩石從山腰掛下,好似一面巨石鏡,陽光映射下,發出皚皚白光,大概這就是白石峰的由來吧。幽,峰的西側山麓有碧波蕩漾、融湖光山色於一體的山峙門水庫,白石峰美麗的身影倒映在水裡,格外的山清水秀。峰上還有岣嶁峰明珠--美麗的妙溪。景區二期建有白石峰賞景台、觀瀑台、老鷹岩攀岩等旅遊休閒項目。(1)妙溪瀑布
白石峰數谷之水,匯成一處,是為妙溪。峰腰,有巨型石壁,高數十丈,光潔如鏡,陡峭絕倫,妙溪之水從上飛瀉而下,如匹練掛壁,水花四濺,瀑布下十丈內如大雨滂沱,可遠觀而不能近戲。水聲雷鳴,和以山谷回音,震耳猶聾,數里之外猶可耳聞。
(2)覺先陵園
位於岣嶁鄉覺先村紫竹山,用麻石砌成圓形,基長51米,高1.6米,封土堆6米,墓碑高1米。1989年衡陽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肖覺先,岣嶁鄉覺先村人,1926年任衡北游擊師隊長。1927年任中共衡陽縣農委書記兼岳北區委書記。1928年2月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師四團團長,8月在衡陽演武坪就義。今天來游山的人們常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烈士墓吊念。
西極景區
貫穿森林公園南北,地勢北高南低,海拔落差近800米,景內峰巒疊翠,山水相映,鳥語花香,幽雅清靜,氣候宜人。主要景點有:一笠庵、陳士杰墓、岣嶁書院、西極度假別墅等。建有國際滑雪場以及高山溫泉,是衡陽岣嶁峰度假休閒中心。
南林寺景區
景區以南林寺千畝竹林為核心,有岣嶁峰"四十八座茅庵"之一的南林寺、南林竹海、香沖水庫、理紗河、歌功坦等人文自然古蹟。已開發森林旅遊、野營拓展、水上遊樂等休閒項目。
岣嶁日出
“望日亭上觀日出,登臨絕頂出塵緣”。黎明時分,登上岣嶁峰頂的望日亭,遠眺東方,一輪紅日從雲山霧海中噴薄而出。大雁南飛季節,日出時常有數隻大雁迎日而飛,時而形成行,時而列成陳,能持續三至五分鐘,可謂世之奇觀。
避暑勝地
岣嶁峰地處湘中孤山地貌,聳立與丘崗之中,猶如一張巨大的圍椅高置雲天。公園相對海拔差達1071米,山地森林氣候特徵十分顯著。進入公園,便覺山風輕拂,涼氣襲人,氣溫逐漸下降。岣嶁峰常年氣溫較周圍城鎮低7-8℃,並愈往上行氣溫愈低。若是盛夏,遊人只要行至山體中部,就會感到遍體生涼,暑意全消,渾身有說不出的舒坦。故岣嶁峰自古就是人們夏季消暑的最佳去處。
岣嶁峰人文景觀豐富,自古就是中華名山,《山海經》、《史記》、《古今圖書集成》、《金石萃編》、《衡陽湖南通志》、《衡州(府、郡)志》等史跡均有岣嶁峰的記述。
岣嶁峰深厚底蘊的禹文化,使湖湘文化更為神奇。境內有禹王殿等。從上古時代的神農、軒轅,遠古時代的唐堯、虞舜、夏禹到晉代的劉麟之,唐代的韓愈、劉禹錫,宋代張栻、朱熹,明代王夫之、諶若冰,清代魏源、彭玉麟、陳世傑等,都在岣嶁峰留下閃光的足跡,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神話傳說、傳奇故事和寶貴的文化遺產。
禹王殿
始建於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爾後,歷代相繼改造,或為祠、或為壇、或為廟、或為宮、或為殿,後改殿為祠至唐。從唐至宋曰宮,南宋時改為禹壇,隨後又改為殿,直至清同治九年(公園1878年)兵部尚書彭玉麟重修為廟,占地1000多平方米,殿宇仿皇宮建築,氣勢恢宏,建築面積900平方尺,殿高3丈9尺5寸。據傳這些數字都很有講究,說是取禹王為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之首,位居九五(指帝王)之尊,祭奠九州永垂千古之意。不幸的是,毀於1944年的戰火之中。1994年,縣政府決定集資在原址新建,1995年6月光復原貌,額雲“禹王殿”,較之過去更加宏偉壯觀。
禹碑
即當今所說的禹王碑,簡稱禹碑。碑立於一方天然的岩石上。相傳大禹治水遇挫,在岣嶁峰得寶書金簡玉牒,治水成功後,便立下77字金文碑刻,此碑高7尺,寬5尺,厚1尺,碑文77字,形似蝌蚪,又似鳥篆,乃石刻之最古,至今無人能辨。
禹泉
禹泉又名龍潭井。相傳大禹治水於此地眼見山下洪水滔滔,而山上無飲水,口渴思飲,發感嘆曰:“焉
無泉爾!”言畢,在禹站立處竟冒出一股山泉來。從此,便有了“高山有好水”之說。泉水四時不歇,冬暖夏涼,清澈可鑑,味甘可口,如瓊漿玉液,喝上一口,心曠神怡,疲憊頓消。遊人至此,無不痛飲。
嫘祖殿
位於禹王殿下方,嫘祖隨黃帝南巡,留在岣嶁峰,教民種桑養蠶,繅絲織布。後人為經念黃帝之妃嫘祖而建殿。
更有嫘祖墳、仙人洞、歌功坦、鎮龜洞、義馬祭天台、仙人履、回音古墓、煉丹脊、雨師崖、群龍聚會、靈芝崖等重要景點。
文化意義
衡陽岣嶁峰國家森林公園不但擁有秀麗壯美、豐富的森林資源景觀、獨特的地質地貌,同時還具有深厚的禹文化底蘊。公園融優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歷史文化於一體,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優勢和巨大的開發潛力。具有良好生態和綠色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觀光休閒與度假健身功能合一,禹文化與生態文化相得益彰,傳統娛樂參與現代環保品種互為補充,中國潮流與世界旅遊慣例接軌。禹王殿賓館可接待大小會議及中外遊客,現已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娛等服務體系。後期將開發出水上樂園、滑雪場、龍井溫泉等項目。是一個“以豐富多樣的森林風景,歷史悠久的人文古蹟為特色,集森林旅遊觀光、避暑、療養、假日娛樂休息、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岣嶁峰位於衡陽市北,南嶽72峰之一,古稱衡山主峰。晉《湘中記》云:“衡山南有峰名岣嶁,東西七十里,南北三十里。”海拔951.5米,面積20餘萬畝。
早在2千多年前,岣嶁峰就載入史冊。上至神農、軒轅、堯、舜、禹,下至韓愈、劉禹錫、張木式、朱熹、湛若水、王夫之、魏源、彭玉麟等,或巡狩教化,或治水救民,或覽勝覓古,或講學修廟,在岣嶁峰留下了嫘祖墳、嫘祖殿等遺址,李山河(諧音理紗河)、禹居、仙履石、美女梳頭、妙溪飛瀑等勝景,禹王碑、禹王殿、彭公亭、回音墓等古蹟。
禹王殿,始建於西漢元朔二年(前127)。歷代相繼改建,或為祠,或為壇,或為宮,或為殿,至清同治九年(1870)彭玉麟重修改稱禹廟。1944年,廟宇毀於日軍炮火。現存禹王殿系1995年在原址重建。禹王殿左下方有禹碑,系清康熙年間(1662-1722)由僧道依石鼓碑翻刻。碑高2.1米,寬1.4米,厚0.1米,以天然岩石為座。正面刻蝌蚪鳥篆文77字,字形怪異,難以辨識。背面刻一“壽”字。碑下方岩石上有“仙履石”和歷代遊人題刻。
岣嶁峰不僅人文內涵十分豐富,而且古木參天,修篁成林,自古就是著名的綠色寶庫。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樹種,被稱為活化石的水杉、梭羅樹等珍稀樹種20餘種。1958年,衡陽建立國營岣嶁峰林場。1992年,林場改為省級森林公園,1995年升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