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縣

零陵縣

零陵郡零陵縣,古縣名.前221年--1984年零陵縣,位於湖南省西南,瀟水湘江匯合處,雅稱瀟湘,今永州市區(零陵區冷水灘區)。


零陵地區歷史沿革表
朝代 區域名稱 治所 隸屬 轄縣 備註
西漢 零陵郡 零陵縣 荊州 零陵、營道、洮陽、泠道、始安、營浦、鍾武、泉陵、都梁、夫夷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居攝元年(6)改為九疑郡泉陵、都梁、夫夷為侯國,舂陵侯國地屬泠道縣
東漢 零陵郡 泉陵縣 荊州 泉陵、營道、洮陽、泠道、營浦、都梁、零陵、湘鄉、夫夷、始安、重安、昭陽、燕陽 光武帝建武元年(25)復置,舂陵侯國徙南陽,泉陵侯國改為泉陵縣
三國吳 零陵郡 泉陵縣 荊州 泉陵、祁陽、永昌、零陵、洮陽、觀陽
營陽郡 營浦 營浦、營道、春陽、泠道 末帝寶鼎元年(265)析零陵郡置
西晉 零陵郡 泉陵縣 湘州 泉陵、祁陽、永昌、零陵、洮陽、觀陽、營浦、營道、泠道、春陽、應陽 懷帝永嘉元年(307)由荊州改屬
湘州
東晉 零陵郡 泉陵縣 荊州 泉陵、祁陽、應陽、永昌、零陵、洮陽、觀陽 安帝義熙十三年(417)省湘州,仍屬荊州
營陽郡 營浦縣 營浦、舂陵、泠道、營道
南朝 零陵郡 泉陵 湘州 祁陽、永昌、應陽、泉陵、洮陽、零陵、觀陽
營州永陽郡 營浦 營浦、營道、舂陵、泠道 梁天監十四年(515)改永陽郡,陳改營州永陽郡
永州總管府 泉陵縣 湘州 零陵、湘源、永陽、營道、馮乘 煬帝大業三年(607)復稱零陵郡

朝代 區域名稱 治所 隸屬 轄縣 備註
永州 零陵

西
零陵、祁陽、湘源、灌陽 貞觀十年(636)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國為15道,屬江南西道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全稱永州零陵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復為州
道州 宏道 宏道、延唐、江華、永明、大曆 高祖武德四年(621)為營州,五年為南營州,太宗貞觀八年(634)為道州,十七年(643)併入永州,高宗上元二年(675)復置,天寶元年(742)改為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州
五代 永州 零陵 江南
西道
零陵、祁陽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927)馬殷建立楚國,屬楚,後周太祖廣順元年(951)
道州 宏道 宏道、延熹、大曆、江華、永明 屬南唐,周世宗時,屬周行逢領地
永州 零陵 荊湖
南路
零陵、祁陽、東安 太祖建隆元年(960)分全國為13道,屬江南西道,太宗淳化五年(994)廢道,改為荊湖路,至道三年(997)荊湖路分為南、北兩路
道州 營道 營道、寧遠、江華、永明
永州路 零陵 湖南道宣慰司 零陵、祁陽、東安 世祖至元十三年(1283)廢州置安撫司,次年改稱路
道州路 營道 營道、寧遠、江華、永明
永州府 零陵 湖廣承
宣布政
使司
零陵、道州、祁陽、東安、寧遠、江華、永明、新田 太祖洪武九年(1376)道州府降為州
永州府 零陵 湖南省
衡永郴
桂道
零陵、道州、祁陽、東安、寧遠、江華、永明、新田 聖宗康熙三年(1664)改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南省,下設長寶、長常澧、辰沅永靖、衡永郴桂四道



湖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零陵 湖南省 零陵、祁陽、道縣、東安、寧遠、新田、江華、永明 民國26年(1937)12月設立
湖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零陵 湖南省 零陵、祁陽、道縣、東安、寧遠、新田、江華、永明 民國29年(1940)4月設立










零陵地區 永州市 湖南省 永州市、冷水灘市、祁陽、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新田、藍山、江華、江永 1952年11月併入湘南行政區
1962年12月恢復零陵專區,藍山縣
始劃入零陵專區。
1969年改為零陵地區。
1995年11月撤銷零陵地區,設立地
級永州市。

零陵郡零陵縣,古縣名.前221年--1984年
零陵縣,位於湖南省西南,瀟水湘江匯合處,雅稱瀟湘,今永州市區(零陵區 冷水灘區)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零陵郡始建。其區域東至桂陽郡,南達蒼梧郡,西界武陵郡,北臨長沙國,相當於今湖南邵陽以南資水上游和衡陽與道縣之間瀟水、湘江流域,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永福以東與陽朔以北地。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零陵郡區域擴大,湘鄉縣(今湘鄉、雙峰等縣地)與昭陽(今邵東縣地)、蒸陽(今衡陽縣地)二侯國劃入。三國孫吳時期,零陵區域開始減少,末帝甘露元年(265),始分零陵郡置始安郡,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臨桂、陽朔、興安、靈川、永寧、永福等縣地從零陵郡析出。寶鼎元年(266),又析零陵郡置營陽郡,分都梁、夫夷、昭陽等地置昭陵郡,劃湘鄉、重安、燕陽等地人衡陽郡。零陵、營陽二郡區域相當於今永州、冷水灘、東安、祁陽、祁東、雙牌、道縣、寧遠、新田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資源、灌陽和江永縣部分地。隋文帝開皇九年(589),置永州總管府,謝沐、馮乘2縣從臨賀郡劃人,永州總管府區域較零陵、營陽二郡區域有所擴大。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析馮乘縣置江華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賀縣和富川瑤族自治縣地從營陽郡地劃出。五代時,湘源、灌陽2縣地由永州劃歸全州。永、道二州區域大體相當於今永州、冷水灘、東安、祁東、祁陽、雙牌、道縣、寧遠、新田、江華、江永等縣地。歷經宋、元、明直至清康熙初年,永州府區域東至衡州府常寧縣,西達廣西桂林府全州,南界廣西平樂府富川縣,北臨寶慶府邵陽縣。
元朝,永、道二州改為永州、道州二路。永、道二路轄縣未變。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道州由府降為州,並將營道縣並人。明崇禎十二年(1939),析寧遠縣新田堡置新田縣。永州府轄道州、零陵、祁陽、東安、寧遠、江華、永明、新田等一州7縣。其中:零陵縣轄25里(相當於鄉),祁陽14里,東安8里,道州31里,寧遠41里,永明17里,江華5里。
第二節清代、民國時期:清代,永州府轄道州、零陵(零陵區 冷水灘區)、祁陽、東安、寧遠、新田、江華、永明1州7縣。其中:道州嘉慶年間轄9鄉;零陵縣清初轄12鄉,光緒三十四年(1909)改制後,共轄7鎮、10鄉;祁陽縣清初轄16鄉,康熙年間改16鄉為16都,嘉慶年間仍改都為鄉;東安縣清順治十二年(1655)轄8鄉,康熙三十五年(1696)轄10鄉;寧遠縣嘉慶年間轄lO鄉;新田縣康熙二十五年(1870)轄19都;江華縣轄8鄉;永明縣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轄7鄉。
民國2年(1913),改道州為道縣。民國16年(1927),析零陵(今零陵區 冷水灘區)、寧遠、桂陽、祁陽、新田、常寧等縣地置陽明縣。民國20年(1931),陽明縣撤銷。至新中國建立前夕,湖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轄零陵(今零陵區 冷水灘區)、祁陽、東安、道縣、寧遠、永明、江華、新田等8縣。其中:
零陵縣民國16年(1927)轄7鎮10鄉。民國19年(1930)始設區,至民國21年(1932),共分為8個區。民國24年(1935),實行保甲制,重新劃分鄉鎮,組編保甲,分為8區、37鄉鎮、807保、7079甲。民國26年(1937),撤銷區建制,將37鄉鎮調整為33鄉鎮。次年,調整為31鄉鎮。民國28年,恢復區的建制,調整為30鄉鎮、363保、3869甲。民國35年,區建制撤銷。民國36年,鄉、鎮、保、甲合併,共12鄉鎮、156保、1776甲。
零陵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零陵地區改為永州市(冷水灘區 芝山區 )(屬湖南省)人民政府駐芝山區,後至今:冷水灘區為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後至今:芝山區改為零陵區。
概述:
零陵得名於舜葬九疑。《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裡所說的零陵,實際上就是舜帝在零山所立的陵墓,或者說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零山即今日的海洋山,古稱陽海山、陽朔山。現在,有的人誤以為零陵的“零”字,是表示沒有或表示無窮大的意思,認為零陵表明舜帝死後沒有墳墓或是一座空墓。實際上,在漢代以前,“零”字根本沒有表示數字的功能。東漢許慎編著的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零,徐雨貌。”也就是說,“零”表示雨緩緩而下的樣子。涕零(落淚的意思)、凋零(落葉的意思)中的“零”字,都是往下掉或落的意思,是“零”的本義的引伸。“零”用來表數,則是明代以後的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零山所立的陵墓附近設立零陵縣,也有紀念舜帝之意。
《水經注》卷三十八: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即陽朔山也。應劭曰:湘出零山。蓋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縣北,縣故零陵之南部也。魏鹹熙二年,孫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為二水,南為灕水,北則湘川,東北流。羅君章《湘中記》曰:湘水之出於陽朔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於其中也。東北過零陵縣東,越城嶠水,南出越城之嶠,嶠即五嶺之西嶺也。秦置五嶺之戍,是其一焉。北至零陵縣,下注湘水。湘水又徑零陵縣南,又東北徑觀陽縣,與觀水合。水出鄰賀郡之謝沭縣界,西北徑觀陽縣西,縣蓋即水為名也。又西北流注於湘川,謂之觀口也。又東北過洮陽縣東。 
2歷史上有兩個“零陵縣”:
一個是縣治設在今廣西區全州縣鹹水鄉的零陵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前221年始設的零陵縣,西漢漢武帝元鼎六年即前111年增設零陵郡,此零陵縣治亦為郡治;隋文帝開皇九年即589年撤消此零陵縣併入湘源縣,今廣西全州鹹水--零陵縣共存在了810年(前221-589年)。
還有一個就是縣治設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的零陵縣,西漢漢武帝元朔五年即公元前124年置縣級泉陵侯國,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即25年,零陵郡治遷至泉陵侯國,並改泉陵侯國為泉陵縣,隋文帝開皇九年即589年改泉陵縣改為零陵縣,此後“零陵縣”一直沿用到1984年6月,前後沿用了1395年(還沒有包括現在正在使用“零陵區”的年份)。所以今永州市零陵區已經有(前124--2009)2133年的建縣歷史。 1949年--1966年零陵縣縣城叫芝城鎮1966年--1979年零陵縣縣城叫東風鎮,1979年---1982年零陵縣縣城叫永州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