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概要

九里一坊

“九里一坊”10座門樓共有10副紅木刻制,書法藝術價值極高,體現儒家文化里仁思想深刻內涵的楹聯,給人以啟迪。你倘若走進其中的一座門樓,徜徉狹長、曲折的巷道,總會有迷路的感覺。窄長的古巷看似相通卻已經盡頭,看似盡頭卻還相連。迷宮中,慌不擇路之間,當你驀然驚見雕樑畫棟、古樸而原始的老屋、祠堂,數百年的灰雕壁畫,定驚異古人超凡的智慧,而且會感悟到古村先賢為求生圖存,而以“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的儒家文化精髓里仁思想教育後人的良苦用心。
居住在有仁厚風氣的地方才好,選擇住處不選擇在有仁厚風氣的地方,怎么能說是明智呢?試想想,黎槎古村祖先以孔子的思想教育後人安居樂業和做人的道理,其實又是最顯淺不過並且非常實在的道理。
歷史沉澱

南宋嘉定年間(1218年—1224年)和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有蘇姓、蔡姓兩族人分別從南雄珠璣巷遷至該村。蘇、蔡兩姓人開始住在村中的低洼處。由於當時沒有水利堤防設施,低洼地帶常受洪水淹浸,所以他們才紛紛把房屋建於村中的小山崗上。小山崗形狀酷似一隻美麗的小鳳凰,故又名“鳳崗”。鳳必朝陽,精研儒家文化和周易風水學的蘇、蔡兩姓村民便選擇鳳崗的東面或東南面居住,以祈族人丁財兩旺,不斷繁衍壯大……
修建房屋時,他們按照八卦形狀來修,房屋,村道分布走向狀似八卦圖形。整個村莊呈大圍屋形狀,布局精巧玄妙。村民的意願是希望村莊如八卦一樣,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及後是八八六十四卦,最終生生不息……蘇姓人靠近周姓而居於東北方,蔡姓人靠近蘇姓而居於西北方。從此,蘇、蔡兩族人口果然不斷增加,周姓族人則越來越少,最終漸漸失傳。後來,蘇姓人氏繼承了周姓人氏的所有財產,形成了黎槎村蘇姓居東,蔡姓居西的現狀。“周莊”之名也被“黎槎村”取而代之。
明清時期,朝廷推行了不少促進生產發展的政策法令,開展了大規模的堤圍修築工程,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當地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口亦隨之不斷增加。當時的黎槎村也和西江一帶其他的村落一樣,開始了加固、更新、發展水利設施。同時,黎槎村有很多村民把自己的夢想裝進行囊,帶著祖先吃苦耐勞和向外發展的精神,飄洋過海,外出謀生。他們憑著祖先萬里遷徙的磨鍊經驗以及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人言傳身教傳下來的堅韌在海外得以生存和發展,到清朝中後期,他們紛紛回鄉興建房屋,由於從海外回鄉建房的人數較多,黎槎村便自然被當地人稱作“華僑村”。
走進黎槎古村,一間間青磚瓦房,一座座精緻古樸的門樓,徘徊在窄窄的、長長的、彎彎曲曲、似通非通,曲折相連的深巷之中,你的思緒恍如回到漫長的歲月,仿佛看見煙雨迷濛的時間序數里,成群結隊而行外生謀生求生圖存,慎終追遠的村民,以及村民那若隱若現、稜角分明的臉……
得名傳說
黎槎古村原先是周姓人居住,又因具有江南水鄉特色,周姓人居住時故取名“周莊”。

為什麼黎槎村經常發生水災呢?這與回龍鎮的鎮名有關,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
傳說回龍鎮的宋隆河原本駐守著一條勇猛的蛟龍和一隻美麗的鳳凰。他們感情篤厚,龍鳳鸞鳴,保衛著回龍,使這一方水土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後來,因為一個小小的誤會,鳳凰趁蛟龍上天為百姓施雲布雨而悄悄離開,一去不返。蛟龍對鳳凰日思夜想,牽腸掛肚,飽償相思之苦。一天,蛟龍終於忍受不住相思的煎熬,長嘯一聲,置保衛一方水土和芸芸眾生的職守不顧,尋找美麗的鳳凰而去。
蛟龍走後,一條侍機已久的孽龍潛入宋隆河蟄居。孽龍在宋隆河裡上竄下跳,掀波翻浪,頓時,驚濤拍岸,岸上田地房屋,淹浸無數……
百姓苦不堪言,抬著豐厚的三牲祭品,成群結隊來到龍王廟虔誠禮拜,祈求蛟龍早日歸來降服孽龍。百姓的虔誠,終於感動了美麗而善良的鳳凰。鳳凰與蛟龍會合,冰釋前嫌,回到了宋隆河。
蛟龍與孽龍相遇,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搏鬥。一時間,河水翻倒,山搖地動,白浪排空,驚濤裂岸。大戰三百回合之合,孽龍慘叫一聲,最終命喪蛟龍利爪之下。為民除害之後,蛟龍與鳳凰決心在宋隆河長相廝守,一生一世守護當地百姓。於是,蛟龍變成亘古連綿的山脈,鳳凰則幻化成一座鳳形的小山崗,即黎槎古村的鳳崗。從此,龍鳳呈祥,當地風調雨順,物阜民豐,百姓安居樂業。為讓後人銘記蛟龍與鳳凰的功績,百姓把小山崗叫作鳳崗,當地鎮名改為回龍鎮,意即蛟龍回來鎮邪除惡的意思。
建築風格

村中的房子是磚木結構,統一的高度,統一用青磚砌牆,巷道看似塞篤實可通的迷宮巷,此乃古時候防土匪的巷道。祖堂建有封火山牆(俗稱鍋耳)、鰲魚尾和屋檐口灰塑彩畫,體現了明清時期南方民居特有的建築風格。
黎槎古村不但具有其他古村落的建築特徵,而且還有以下幾個與眾不同的特徵:一是以水為脈。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這也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水為萬物生長之源,沒有水則難以生存。該村環村大道外圍的護村池塘,總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既可養魚,又可美化環境,調節氣候,更重要的是起護村抗敵的防禦作用。二是以屋牆為圍。自古以來,人們不論在開村還是建宅,都非常注重村界和宅界。過去人們在比較安全的地方建村,僅立界碑,而在一些容易受賊人滋擾或外族侵犯的地方則建圍牆來防衛。黎槎古村既不立界碑,也不建圍牆,而是以本村最外圍的一層周邊房屋臨環村大道一側的外牆作防護牆。即最外圍的一圈房屋的門口都往裡開,村民只能從“九里一坊”10座門樓進入。一個家族一個出入門樓,門樓里又分為各自獨立的小家;家與家、族與族之間既互相守望,又各自為政,當有賊人來犯,出口大門一關,就可以來個瓮中捉鱉。因此即使是在戰爭紛亂和社會動盪的時候,這個村仍然能夠保持太平,大部分屋子還屬當年建造,損壞的並不多。三是以石為基。該村落的門樓及其附近的房屋和主巷道都是以石為基礎。在10座門樓中除“遂德坊”門樓外,多用花崗岩或紅砂石砌築房基;在門樓的內、外巷道上都用鹹水石或紅砂石鋪砌路面。
黎槎古村從建築規劃的布局到建築技藝的選擇,都體現了當地人生活習俗和宗教禮儀的延傳與融合,體現社會形態和經濟發展狀況,體現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很有保護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民情風俗

村中的外嫁女在茶果節當日必回家探望父母兄弟。同時順叫家公家婆隨同而至吃茶果,以溝通感情。“茶果節”除文化大革命期間外,此風俗一直延襲至今。每年的正月初三,黎槎古村比過年還要熱鬧,現已發展成為探親訪友,增進友情的重要節日。
儀式有:放炮(即放鞭炮)。
內容:
1、全村集資買一串大炮竹燃放,響徹雲霄,聲名遠播。
2、去年生有男丁的家長用竹簡裝有領獎紙條,放進煙花筒射上天空,竹筒繫著一個小降落傘,讓竹筒慢慢飄下,讓人去搶拾,誰搶拾到獎金就歸誰。
3、每家每戶擺酒宴請親朋好友,來的親朋越多,主家越高興,表示越有臉面。
特色文化

在椿榕樹頭、各里門樓前的空地上,擺放著很多大塊的黃臘石作“椿芏石”。有時會見到一群少婦站在石上,擺動著豐滿的身段椿芏。城裡的人,初見此玩藝肯定覺得好奇。椿芏是要把芏椿到匾而不裂開,技術要求非常高。首先石要大而平滑,椿柱圓而有一定的重量,椿芏時,先把芏成捆放在椿芏石上,人赤腳踩在芏上,再用雙手捧起椿芏柱垂直往芏里椿,椿了幾下後,用腳撥轉未椿的芏到椿的位置,如此反覆上百次。幾十斤重的椿芏柱要捧起椿下上百次才能把芏椿好,稍不小心腳指有可能被椿著,非重傷不可。因此,只有熟悉要領後方可椿好芏。
主要景點
1、八卦“迷宮”巷道景點。黎槎古村的巷道布局理念是八卦狀分布,一環一環由山腳向山頂梯級建築,但每一環又不是全通的環,而是各門樓里的巷道才上環通下環,陌生人進去就很容易被巷道所謎惑,總會有迷路的感覺,窄長的古巷看似相通卻已經盡頭,看似盡頭卻還相連。迷宮中,慌不擇路之間,當你驀然驚見雕梁畫棟、古樸典雅的古建築,數百年的灰雕壁畫,定會驚嘆古人超凡的智慧。

3、以水為脈,以屋為牆、以石為基的建築景點。黎槎村布局是嶺南珠三角典型的水鄉建築特色,非常值得欣賞與研究。水在村四周的外圍,象瘦西湖繞村一圈。屋作圍牆,第一排房屋全部門口向內而的,屋背向外,整座村莊象一間大圍屋,也象一座城堡。鵝卵石、黃臘石、花崗岩石除作門樓門口側用外,全都作牆基,石基上砌著古色古香的青磚,實屬罕見。
屋檐底有灰雕、有封火牆(俗稱鍋耳),繪有鰲魚尾,是典型明清時期南方民居的建築風格。
4、古井文化景點。村中有周家井、木井、紹安井、遂德井4口古井。其中一口在村口間,位置很高,但四季泉水不竭。據村民介紹說,這是黎槎最古老的井,是周姓人開挖的,故名周家井。
地方特產

2、肉鵝。黎槎村村民一直有養肉鵝的傳統。這裡養出的肉鵝,肉質鮮嫩,肥而不膩,是當地擺酒食用的佳肴。同時也是該村村民致富的好門路。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二)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