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龍山

回龍山

回龍山,位於長沙西部,溈水河畔,因山脈如青龍奔騰向西,突折迂迴,似有“回龍望祖”之勢而得名。回龍山旅遊區是湘中最重要的佛教旅遊景區,環境優美。回龍山神奇、靈秀,有八大景觀:仙岩瀑布、蟾谷噓虹、雲關鎖翠、魚山夜月、楓葉吐霧、菱塘晚風、石磴穿雲、遠岫橫琴。回龍山風景優美,鍾靈毓秀,有七大游區,各拘一格:新建門樓區、佛笑園區、半山亭區、山門區、寺門區、寺內區、後山主峰區。回龍山歷經風雨的洗刷,經受了興衰的考驗,正如潘基質老人(原省人大副主任)在《南楚靈山》序言中“事有必至,理有盡知,任世事如何變幻,真理總歸要克服邪惡,誠信總歸要戰勝刁咬,這就是靈氣。

簡介

山門,左宗棠提的“南楚靈山”匾山門,左宗棠提的“南楚靈山”匾

南楚靈山——回龍山,位於長沙西部,溈水河畔,因山脈如青龍奔騰向西,突折迂迴,似有“回龍望祖”之勢而得名。方圓30餘里,主峰迴龍峰海拔365米,山形逶迤,群峰聳翠,風景秀麗。山頂有一箕形盆地,方百餘畝,翠竹叢生,綠樹蔽天,常有清風拂面,白雲停駐,故名白雲窩。全國百大名寺——回龍山白雲寺即建於此。

千年古剎白雲寺,建於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原有大小房屋三百多間,依山就勢,居高臨下,氣派非凡,可惜盡毀於“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現已修復的大雄寶殿和諸天殿,氣勢宏偉,金碧輝煌,香菸繚繞,晝夜不絕,蔚為“殿宇流光天底下,鍾聲盪繞白雲間”之壯觀。寺內諸天殿供奉著二十四位諸天菩薩,形態逼真,造形各異。傳說菩薩都是人間真、善、美之化身,與人消災祛難,十分靈驗,朝山拜謁者眾多,得“南嶽山的香,回龍山的燭”之美稱,享譽海內外。

千多年的歷史,給回龍山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兩朝題問堪靈氣,什方拜謁永頤和”。據記載,乾隆皇帝曾為白雲寺題扇:“青林帶繞青林寺,白雲寺建白雲窩。”毛澤東同志1917年在作湖南農村考察時曾借宿於回龍山,解放後曾多次向湖南的領導和身邊的同志問及回龍山的情況並回憶在回龍山時的情景。前國民黨元老於佑任曾手書“回龍古寺”匾額。清宰相左宗棠親題“南楚靈山”四字。歷代文人名士亦對回龍山有諸多讚美:“地淨塵囂,在綠樹叢中,白雲窩裡;緣多香火,是西天活佛,南國名山”;“龍樹棲真,慧日龍光照東土;鷲峰選勝,溈水分析衍南宗”

景觀特色

回龍山回龍山

回龍山旅遊區簡介

回龍山系雪峰山余脈,在溈江中游的平川突兀而立,山勢曲折如龍,突折迂迴,似有“回龍望祖”之勢。“回龍望祖”為清朝皇帝乾隆南巡到此題賜。

回龍山方圓30里,有大小山峰30多座,群峰聳翠,山巒錦秀。主峰海拔366米,年平均氣溫18.8℃,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白雲寺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僧光恩禪師創建,千百年來香火綿延,長盛不衰。

“南嶽山的香,回龍山的燭”,與南嶽大廟並駕齊名,被譽為“南楚靈山”,民間世代相傳,是因為有二十四位諸天佛祖極顯威靈,能驅邪輔正,滅禍消災,普救眾生。

回龍山白雲寺已列入《中國寺廟寶典》中的百大名寺,被《中國旅遊名勝大辭典》收錄為旅遊聖地。

回龍山風景優美,鍾靈毓秀,有七大游區,各拘一格:新建門樓區、佛笑園區、半山亭區、山門區、寺門區、寺內區、後山主峰區。

回龍山神奇、靈秀,有八大景觀:仙岩瀑布、蟾谷噓虹、雲關鎖翠、魚山夜月、楓葉吐霧、菱塘晚風、石磴穿雲、遠岫橫琴。

回龍山歷經風雨的洗刷,經受了興衰的考驗,正如潘基質老人(原省人大副主任)在《南楚靈山》序言中“事有必至,理有盡知,任世事如何變幻,真理總歸要克服邪惡,誠信總歸要戰勝刁咬,這就是靈氣。毓秀鍾靈的回龍山就蘊藏著這種靈氣。”是因為這種靈氣,民間流傳了許多的故事與傳說,如:天降諸天、乾隆題扇、白馬現身、呂仙降妖、楊夭毀佛、蛇的奇聞、靈龜傳奇、歷險上甘嶺戰鬥、華僑心繫回龍山、回龍山護我上戰場……等等,難以直言,深受百姓虔敬。

1917年暑假,毛澤東和學友肖子升到寧鄉遊學,上回龍山歇了一晚。爾後,1958年,毛澤東在長沙遊了嶽麓山後,對陪同他的周世釗(原湖南省省長)和寧鄉籍的同學王熙、宋旦父、廖時易暢談時,又提及寧鄉回龍山寺廟,頗有感慨的總結回龍山有五奇:

蜿蜒曲折如游龍,在溈水中游的江濱開闊地忽然掉頭回顧,真有點“回龍望祖”的氣態,這是一奇。

寧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回龍山卻在平疇綠野上拔地而起,這是千峰萬嶺中難覓的佳處,這是二奇。

一座近400米的高山上,蒼松、翠竹、怪石、瀑布齊全,山頂生盆地,山門繞溪流,鳥鳴蟬唱,花香撲鼻,可謂具備名山風光之大全,這是三奇。

山上觀音石、半山亭、青蓮寺、白雲寺,名勝古蹟眾多,“靈龜朝佛”、“菩薩救火”、“觀音坐石”、“白馬現身”神話傳說楚楚動人,這是四奇。

古今名人游回龍山,題寫詩聯匾額,使人心曠神怡,乾隆御匾之“回龍望祖”;李東陽題詞“此處可成仙”;王坦修題詞“麓山不能冠其美,南嶽不能逾其奇”。還有於佑任、左宗棠、陶汝鼐、陶澍的題詞贈匾為名山古剎增添色彩。這是五奇。

一、七大游區

回龍山回龍山

1、新建門樓區

新門樓建於2004年3月,門樓匾額“南楚靈山”,原系清朝中興名臣左宗棠親書,後因世事滄桑,幾經周折,真跡已不復存在。重修山門,由原中共寧鄉縣委書記湖南省廣播電視廳廳長、省人大常委楊世芳老人重書。

“神奇、靈秀”是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師親筆題詞。

2、佛笑園游區

原建有一座彌勒笑佛,高約20多米,因年久失修坍塌,僅存門樓。意在笑佛笑天下蠅營逐利之人,容世俗紅塵煩惱,即勸世人不為名利所憂。

3、半山亭游區

半山亭有報信土地神,原土地神龕上有匾額“如在其上”四個大字,寓意一切神靈都高於凡人不可褻瀆,到此香額是求土地神呈報諸天菩薩的第一站,神靈有序受領,有求必應。

報信土地神旁原建一座古涼亭,後被毀。傳說乾隆皇帝以“江南遊子”身份南巡時,登山在此歇腳,與山民交談,了解民間疾苦,後人在此建涼亭以示對乾隆皇帝的紀念。

4、山門游區

白雲寺山門,建於康熙年間,是現存最古老建築。長五十餘米,高11米,厚1.2米,用山石泥土夯築壘砌而成。

正中的門匾:“南楚靈山”

兩側門聯:“靈山開覺路,南楚點迷津”

這完整的門匾、門聯是清代中興名臣、內閣大學士、陝甘總督、加封太子太保銜左宗棠游回龍山時親筆所書,其意是點化世人忘卻功名利祿,四大皆空,普度眾生,勸戒世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5、寺門游區

白雲寺於858年系僧光恩禪師創建,至今1140多年。寺廟經歷代多次重修和擴建,明末清初後,逐成規模。殿宇僧房依山就勢建造,青磚黛瓦,高脊垛牆,錯落別致,獨具品味。

全寺有房屋300多間,寺房交連重疊,明暗幽深,身臨其境,如走迷宮。寺廟主要由山門、牌門、大雄寶殿、諸天殿、禪房組成,現這些建築均為重建。

昔日回龍山寺廟常住僧人近百名,供奉二十四位諸天佛祖神像,接待求神佑助香客。來回龍山香客遍及洞庭湖區和湘中十多個縣市及外省及回家探親的台灣知名人士和海外華僑。遠道香客食宿山上,最多的一晚可達1300多人,曾譽為“寧鄉大飯鋪”。山上曾有“日有千人朝拜,夜有萬盞明燈”之景觀。

6、寺內游區

大雄寶殿前面兩株千年銀杏古樹,飽經滄桑,老乾虬枝,密葉托雲,是白雲寺歷史興衰的見證。

大雄寶殿是白雲寺主殿,正面供奉著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兩側有序的排列十八羅漢,威嚴肅穆,金光四射,神威無量。

諸天殿是白雲寺最大的殿, 山斗拱,殿宇軒昂,建造高大,獨具一格,晝夜香菸繚繞,香火盛存。

諸天殿正面供奉著頭戴天冠、胸佩珈珞、手執仙草、肩披輕紗的觀世音菩薩坐像。兩旁整齊的排列著儀表端莊、形態各異、威武逼真、盡展神威的二十四位諸天菩薩。

7、後山主峰游區

寺廟後山,白雲窩。白雲窩是秀美的天然盆地,方圓百畝,內有參天古樹,遍地幽篁,楊柳池塘,糧蔬壟畝。

經白雲窩盆地,穿過楓葉吐霧、菱塘晚風,登階穿雲之景,到達主峰山頂——燈盞窩。

聖帝殿建於主峰燈盞窩山頂,殿內有聖帝爺大尊佛像,殿內整潔大方,有肅然虔敬之感,自然的燒香燒紙,跪拜求神。

站在聖帝殿向四周遙望,寧鄉方圓幾十里的山河、田野,盡收眼底,人們自然間激情奔放,浮想聯翩,感慨萬千。

二、八大景物

1、仙岩瀑布(笑佛園游區)

深谷下面,沐仙潭尾,樟木坑谷口兩側懸崖對峙,峭壁凌空,怪石垂松,千姿百態;下有幽深洞窟,神秘莫測。岩頂谷口瀑布,從天而落,高掛數丈。尤其是春夏兩季水瀉飛奔似練,濺珠騰霧,聲震林谷,十分壯觀。

註:據史料記載,相傳唐代赤腳大仙在此修道顯靈,常聚眾仙相會於此處沐浴、觀賞瀑布。

2、蟾谷噓虹(笑佛園區)

聚仙岩下有一古井,圓苦明鏡,水味甘甜清潤,堪稱仙跡。井內有一三足蛤蟆,大如斗,聲如雷,雨後噓氣成虹,人常見之。此景奇特。昔有詩云:“山前雨後復斜陽,一道長虹七彩光。谷底谷底蟾蜍偏媚俗,大噓瑤氣作華章。”

3、雲關鎖翠(山門游區)

“南楚靈山”山門處,便是“雲關鎖翠”之景。“雲關”,上有高山對峙,下有幽谷懸崖。山門即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奇。“鎖翠”,高山兩側,佳木蔥茂,蔭蘢蔽日,如曲徑通幽,由山 緊鎖。

4、魚山夜月(寺門游區)

回龍山白雲寺廟宇,脊靠“觀音 ”,面對齋飯山,側伴木魚山。大雄寶殿、諸天殿正對面一小山,山巒小巧靈秀,酷似一碗“齋飯”,供奉佛祖齋食。齋飯山左側一橢圓形小山,又酷似僧人法具木魚象徵僧人天天備用齋食,敲打木魚,虔敬神明。木魚山樹木婆娑,青巒滴翠,尤以夜景最美,是賞月的最佳去處,稱“魚山夜月”。

5、石磴穿雲(後山主峰游區)

後山上游,近峰頂之處,有一條白來米的麻石磴路,形似天梯,,即“石磴穿雲”。在接近峰頂之處,有一條百米麻石磴路,形似天梯,以接遊人,這就是所謂“石磴穿雲”。人站在石磴盡處,白雲寺全貌呈現眼底,歷經此處,確有“行過石磴雲中路,山水樓台別有天”的情感。

6、凌塘晚風(後山主峰游區)

白雲寺盆地內,有池塘四口,水面八畝,以寺側左面菱塘最大,池塘水面清澈如鏡,主峰倒翠其間,若隱若現;池岸楊柳垂依,與塘內菱葉爭芳。春復之季,蛙聲陣陣,晴蜓點水,鳥語蟬鳴,雨燕穿雲。每當暑季,斜陽夕照,清風徐徐,水色山光融於一體,耐人尋味。

7、楓葉吐霧(後山主峰游區)

回龍山叢林茂密,古木參天,尤以楓木為盛。春雨群芳吐翠,秋霜紅葉飄香,遠眺近觀,層層入畫。此處地勢高,雲霧繚繞,寺院瓊樓,畫閣朦朧;楓林霧盪,霧涌雲移。物有靜動沉浮之姿,人有騰雲駕霧之感。身臨其境,景醉情迷,似置人間仙境。

8、遠岫橫琴(後山主峰游區)

站在峰頂眺望,綠野平疇,溈江似練,蒼茫大地,海闊無量。西邊望百山峰高聳入雲,如鶴立雞群,格外醒目。峰下群巒起伏,脈舞蒼龍。群巒中一岩體石山,橫臥在回龍山後山處,若似一張古琴,有詩讚曰:“西邊遠岫似橫琴,玉軸微弘隱翠岑。千古不聞彈一曲,高山流水待知音。”

三、人間故事傳說

1、乾隆題扇

乾隆游江南,來到回龍山,見寺廟青磚黛瓦,翹角飛檐,叢林綠繞,莊重古樸。會見方丈,留下題詞、白扇。題詞“回龍望祖”,白扇是珍貴紫檀木作骨,名紙作面,製作精巧。全寺眾僧,沐身整裝,焚香秉燭,鐘鼓齊鳴,銃炮喧天,眾僧跪拜,叩謝皇恩。

2、天降諸天

傳說二十四位強盜冒充西天諸天菩薩,劫財生事,胡作非為,觀世音菩薩聞,化作民婦來山下打聽,果有此事。山下有一尹姓員外,家境一般,可收到強盜口信要收千雨黃金。員外無法籌措,惶恐不安。民婦到員外家細探告訴他:準備二十四塊青磚,用黃綢包裝,整放堂房,自稱我來制服,員外將信將疑,還是照辦不誤,深夜,24位強盜衝來,見了金磚,欣喜若狂,各占一口。 時適, 時快,民婦一聲“著”,個個強盜如同木偶,不可動彈。從此24位強盜造化成二十四位天神,救苦救難,普度眾生。

3、白馬現身

回龍前山有一深谷,名叫“筲箕窩”,山谷幽深,懸崖陡峭;谷底泉響,叢林茂密,山頂時有祥雲瀰漫,山腰霧氣繚繞,金光銀霧,交相輝映,氣勢不凡。更使人稱奇的是:筲箕窩內有高崖巨石屹立,經過風蝕霜侵,年陳月久,岩石變成銀白色,遠遠看去,就像一群欲奔的白馬。若暴雨來臨,烏雲滾滾,電閃雷鳴,風急雲奔,驚起一排排巨大的雲霧,形似天馬,飛飄天際,從山前涌到山後,從山後涌到山前,奔上峰頂,潛入林間。

4、回龍山、烏牛山的來歷傳說

青龍、水牛作怪,楚溈地境,烏雲滾滾,大雨滂沱,山洪暴發,良田淹沒,房屋摧毀,百姓呼天喚地,一片慘狀。高僧定睛一看,只見在青蓮修煉的青龍和黑色水牛正在惡鬥,狂風大作,濁浪排開。高僧大聲唱道:“大膽畜孽,競敢興風作浪,危害生靈,罪責當誅。”說罷從懷中取出盂缽向湖空甩去,只見金光萬道,劈靂轟天,剎時青蓮湖不見,兩條山脈呈現眼前,一條山如奔蛇鏇迂折,命名回龍山。一條如雄斥府臥,氣勢磅礴,遂名烏牛山。

5、呂仙降妖

烏牛山的烏中洞衝出一條數丈高的黑牛,原想修煉成仙,卻成了害人的牛精。黑牛放開四蹄狂奔,捲起狂風,房屋倒塌,樹木拔出,百姓遭難,呂洞賓駕雲經過這裡,見牛精如此殘害百姓,呂洞賓跳下雲端,挺立在山頭,取下寶劍,吹口仙氣,收穫牛精。從此,烏牛山上,叢林茂密,草木繁豐。山下百姓春播秋收,安居樂業,人們為報謝仙恩,土地取名為呂仙坪,在呂仙坪修了一座呂仙廟,塑了一尊呂的神像,享受人間香火。

6、蛇的傳聞

萬蛇相鬥:

據《寧鄉縣誌》1995版卷三十五雜錄中“奇聞異事”記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農曆七月初四日午後一時許,成千上萬條毒蛇從回龍山草叢爬出。蛇長半米左右,均系三角頭,黃褐皮“火焰斑”。群蛇先于山中互咬,鏇入粟溪河惡鬥。斗至夕陽西下,群蛇停戰回山,河中留下死蛇數百條。”

群蛇集會:

1952年農曆端陽節前一天上午,細雨綿綿,天氣陰沉。回龍山下粟溪河新石橋下至龍船凼出現了一河蛇。清一色,大小均勻,若豐華里長的河,密密麻麻,無法計量,隨水群遷流動,約半小時後,全部消失。見證者有楊菊鑫(1928.10齣生,住雙竹村)、李壽南(1919.9出生,住粟溪村),見村奇觀,人們迷惑不角。蛇有靈氣,群蛇遷徙,定是不祥之兆。白雲寺將有劫難。雖無科學根據,但也是白雲寺衰敗不可抗爭的事實。

7、靈龜傳奇

見證人盧必傑。1947年仲夏的一天,孩時盧第一次上山,好奇的來到佛殿右廳,只見一二棟之間一天井,池底平而乾淨,四角有出進水涵,一僧人擔一擔剩飯均勻放在池內,另一僧人背著竹筒梆,站在池邊,有節奏的敲打。這時,四個涵洞接連不斷爬出烏龜來,大的如木盆,小有的饅頭大,龜背有黑、黃等相同的多種顏色花紋,昂著頭鼓著眼,爭先恐後爬出來。若半小時後,池內烏龜沒見了,飯也吃乾淨了。

門票價格

現門票價格為20元/人。

季節特色:春可賞花、夏可避暑、秋可觀楓、冬可賞雪、四季皆可登山拜佛。

提示服務:6-9月份,回龍山氣溫一般在25至28度。

常設旅遊活動:農曆2月19,6月19,9月19,舉行觀音誕慶典。

地理位置

全景區地形為三面峭崖一面坡,四周山青水秀,景色迷人。南與東江湖旅遊區遙相呼應,東與炎帝陵、井岡山緊密相連,北與南嶽相望,西與飛天山、蘇仙嶺相接。

回龍山回龍山

該山位於資興市團結瑤族鄉東南,與興寧鎮交界。因其山脈形似游龍,迂迴蜿蜒,而得名。此山海拔1420m,是資興市北鄉片的最高峰。整個山體由花崗岩及其風化土壤構成,起伏變化大,山路陡滑彎曲,從山腳到山頂達128個彎,沿途溪流不斷,可觀大小公婆石等景點。山頂有望日台,可觀日出,“回龍望日”為資興古八景之一;原山頂回龍大廟只剩殘垣,但其當年的宏偉壯觀仍依稀可見。

相傳南嶽大帝五六月間來此避暑,又因海拔高于衡山,故有“古南嶽”之稱。附近居民自發前往參觀。

奇觀

湖南省資興市團結瑤族鄉海拔1000多米的回龍山西面出現了罕見的海市蜃樓現象。

回龍山回龍山

在回龍山的山頂西面驚奇地看見,一個巨大的“金字塔”朦朦朧朧與遠處的群山融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座長約200米,高約100多米的小山。大家仔細觀察後,才發現這只是一個虛幻的影子,大約持續了10分鐘後,這個巨大的“金字塔”隨著太陽的升起慢慢地消失了。回龍仙寺一俗家弟子稱,在回龍山上,每年9至10月份,只要是晴好的天氣,都可以觀看到這一奇觀。

氣象專家表示,海市蜃樓現象一般多出現在沿海和沙漠地區,在資興市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出現海市蜃樓,堪稱奇觀。

湖南省-知名景區

所在地景點名稱
長沙市
長沙市橘子洲頭 | 嶽麓山 | 毛澤東紀念館 | 毛澤東楊開慧故居 | 天心閣 | 馬王堆 |長沙市動物園 | 烈士公園 | 海底世界 | 火宮殿 |秋收起義紀念館
望城縣銅官窯 | 雷鋒紀念館 | 千龍湖
寧鄉縣劉少奇故居
瀏陽市胡耀邦故居 | 大圍山 | 石燕湖 | 豐竹園 | 青竹湖
沙縣櫻花溫泉
婁底市
婁底市湄江 | 波月洞 | 洛陽灣 | 水府廟 | 曾國藩故居 | 蔡和森紀念館 | 紫鵲界梯田 | 梅山龍宮
常德市
常德市

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桃花源 | 夾山國家森林公園 | 花岩溪國家森林公園 | 常德詩牆 | 柳葉湖 | 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 | 河洑國家森林公園 | 太浮山森林公園 | 蒙泉湖 | 城頭山 | 太陽山 | 德山公園

郴州市
郴州市仰天湖草原 | 蘇仙嶺 | 萬華岩 | 王仙嶺 | 五蓋山 | 天堂溫泉| 義帝陵
宜章縣莽山國家森林公園 | 湘南年關暴動舊址
資興縣東江湖 | 觀瀾書院 | 回龍山 | 鵝山國家森林公園
汝城縣福泉山莊
蘇仙區飛天山天下十八泉 | 湘粵古道
北湖縣石林 | 龍女溫泉
永興縣便江 | 板梁古村
永州市
永州市上甘棠古村
祁陽縣金洞漂流| 文昌塔 | 三聖湖
東安縣舜皇岩
零陵縣柳子廟
江華縣盤王殿
江永縣女書園
雙牌縣大黃江源瀑布群 | 文廟
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
道縣月岩
株洲市
炎陵縣炎帝陵
攸縣白龍洞
醴陵縣紅色官窯
茶陵縣南宋古城
湘潭市
韶山縣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 |滴水洞
湘潭市彭德懷紀念館 | 齊白石故居
衡陽市
衡南縣江口鳥洲
衡陽縣南嶽衡山 | 南嶽大廟 | 石鼓 | 回雁峰 | 岣嶁峰 | 陸家新屋 | 湘西草堂
衡東縣羅榮桓故居
耒陽縣蔡侯祠
懷化市
芷江縣芷江受降紀念坊
會同縣粟裕故居| 高椅古村
漵浦縣向警予故居
新邵縣白水洞
新寧縣崀山
城步縣南山大草原
隆回縣魏源故居 | 高洲溫泉
綏寧縣鐵杉林
武岡縣中山堂 | 雲山 | 法相岩
岳陽市
岳陽市岳陽樓 | 君山島 | 東洞庭濕地| 張谷英村
汨羅縣屈子祠 | 任弼時故居
張家界市
張家界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 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 黃龍洞 | 寶峰湖 | 慈利五雷山 | 桑植九天洞 | 賀龍故居洪家關 | 湘鄂川黔根據地紀念館 | 茅岩河漂流 | 崇文寶塔 | 土家風情園 | 普光寺 | 葫蘆殼溫泉 | 澧水源頭五道水 | 烈士塔 | 秀華山館 | 老院子 | 大庸府城 | 婁江漂流
湘西自治州
湘西鳳凰古城 | 猛洞河漂流 | 芙蓉鎮王村 | 德夯苗寨 | 關田山古苗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