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
月岩,是開放性的岩。它實際上是一座頂腹皆空的大石山,依據遺留下來的岩石結構和自然走勢,天造地化,鬼斧神工,自然地形成東、中、西三個岩洞。周圍圓潔,上透天光,如圓月,向東仰望如月上弦、西望如下弦,故名“月岩”。東岩高40米,寬29米,長28米,有頂。中岩高90米,寬72米,長85米,中洞頂虛,天光直射,滿眼耀明。西岩長180米,寬166米,有頂,洞中削壁萬仞,怪石林立,白石璀璨,是為主洞。特色:月岩洞門,高大巍峨,宛如城闕。岩口恰如月形,遠遠望去,陽光照射,宛如一輪明月懸掛在半山腰中。三個洞口,相互對峙,三點成一直線。月岩幾乎全然裸露在大自然之中,呈開放態勢。這種開放性的岩,在國內,乃至全世界都是少見的。
得名由來
傳是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少年讀書悟道之地。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帶領十萬大軍路過月岩,並作了一首詩,“十萬雄兵過道州,征途得意月岩游,雲橫石陣排車馬,氣壯山河貫鬥牛。烽火連天燃落霞,日月縱暉照金瓦,天生好景觀不盡,餘興他年再來游。明地理學家,探險家徐霞客遊覽月岩後,在《楚游日記》中寫到:“永南諸岩殿景;“道州月岩第一”。月岩是都寵嶺山下的一個石灰岩溶洞,遠望好似城闕,有東西二洞門,當中頂虛,可見藍天麗日,從西洞門入,東望如見上弦月,中望如見圓月當空,至東洞門回首可望,宛如一彎下弦月。因此稱為“月岩”。
旅遊特色
月岩在道縣城西20公里處。岩有東西兩洞門,東洞門長65米,寬40米;西洞門長105米,寬60米,宛如城闕,狀極雄偉森嚴。入洞數十步,敞若廣庭,洞頂空能見天,日光直照洞內。月岩酷似月亮,自樂邊看象上弦月,自西邊看象下弦月,從洞中看,空頂之空圈宛如明月懸空。“月岩”由此得名。因東西兩門貫通,又稱“穿岩”。是為道州八景之一。
岩內削壁環立,白石璀瑩,高數十丈。石乳、石柱、石幔倒懸,頗似傳說中的“仙人腳”,“仙人帳”、“仙人床”。岩中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冬暖夏涼,四季宜人,與其他溶洞有著完全不同的情趣,洞外群峰矗立,如屏如載,景色如畫,蔚為壯觀。月岩石刻較多,洞內石壁至今保存完好的石刻有54處。這些題刻始於宋代,盛於明代,歷至近代,字型蒼勁、古雅。洞內石壁上新刻了周敦頤名著《愛蓮說》全文,現有公路直達岩前。
其它相關
月球表面的岩石。自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以來,共採回380多千克月岩樣品。
分類
按樣品的結構和成因可分為3類。
結晶質火成岩。包括極細粒的多孔狀岩石和中粒等粒岩石,它們是在月球表面或其附近由岩漿直接結晶和固化形成的。但有一些樣品,雖然結構與火成岩相同,卻是晶質化了的衝擊熔融岩。
角礫岩。其變化範圍從細粒的微角礫岩到含有大的火成岩碎塊的碎屑岩。
月壤或月塵。它們是未粘接的顆粒物質。月壤是隕石體多次撞擊的產物,其厚度可達幾米,主要由晶質顆粒與較大的火成岩碎塊、玻璃質碎片(包括大量的玻璃球粒)及微量金屬顆粒組成。月球以外的隕石體、小行星及彗星的衝擊對形成目前月球的景觀(不同大小的環形山、衝擊坑和月壤的形成及分布)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直接影響到岩石的化學成分、碎屑大小的分布、玻璃的含量和再結晶的程度。
月表出露的岩石主要有富鐵有時富鈦的月海玄武岩、富放射性元素和難熔微量元素的非月海玄武岩、富鋁的月球高地岩石。未發現大型花崗岩體。
月海玄武岩 月海為月面上廣闊的窪地,它充填有富鐵和鈦的火山玄武岩。在靜海、風暴洋和豐富海所採集的樣品為典型的月海玄武岩,主要由輝石、橄欖石、富鈣的斜長石及鈦鐵礦組成。結構範圍很廣,有輝綠結構、粒狀結構、間片結構等。按其化學成分特徵可劃分為高鉀、低鉀、高鈦、低鈦和極低鈦玄武岩以及高鋁玄武岩。“阿波羅”11號及17號採回的月海玄武岩的結晶固化年齡為38~36億年,而"阿波羅”12號、15號及“月球”16號採回的月海玄武岩的年齡為34~32億年,最古老的月海玄武岩的年齡為42億年,表明月海玄武岩是以熔岩流的形式多期噴發形成的。
非月海玄武岩 月海形成前月球表面分布的富斜長石的玄武岩。主要有兩種,即斜長輝長岩和富鉀、稀土和磷的岩石(稱之為KREEP──克里普岩,或稱弗拉摩洛玄武岩)。與月海玄武岩相比,非月海玄武岩的特徵是Al2O3含量高,FeO和Cr2O3的含量低,Ca/Al的比值亦較低,它們都是衝擊熔融結晶形成的。非月海岩石中還有花崗質岩石和路尼岩-1。
月球高地岩石 覆蓋了大部分古老的和分布有大量衝擊坑的高地。大多數的岩石為長石質的角礫岩,一般為斜長岩、橄長岩、蘇長岩或富含斜長石的輝長岩,斜長岩的結晶年齡約為41億年。
月岩中共發現55種礦物,其中6種是地球上未發現的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