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據傳此宅為清代中晚期內務府一總管大臣的宅子,後分割出售。新中國成立後由文化部購買,作為畫家齊白石的住所。由於老人思念在西城的舊居,在此住了不長時間便遷回西城,此地便改為齊白石紀念館(在他生前成立的)。“文革”期間,紀念館被撤消,改為北京畫院。現為北京畫院《中國畫》編輯部和北京美術家協會所在地。
主要景點
該宅院建於清代中晚期,13號院僅為原宅院的一部分,是較完整的單體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一間(不是原來的大門),倒座房兩間。院內南、北、東、西各有三間房屋,均為硬山頂合瓦過壟脊屋面,前出廊子。廊步明間有雀替,盡間上有倒掛楣子,下有坐凳欄桿。房子之間由轉角廊相連。北房帶東西耳房各三間,南房西接順山倒座房三間。各房墀頭處均有精美的磚雕圖案,各廊間的走馬板處有書法篆刻磚雕,北房明間木隔扇上有木刻楹聯。西耳房南側西牆上裝飾一磚刻“紫氣東來”四字。
此院的磚、木雕飾具有較大價值,1986年1月21日公布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簡介
齊白石,湖南省湘潭縣人,中國畫大師。中國近代美術文化史上的傑出畫家、書法家、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別號借山吟館主人、寄萍老人等。年青時作過木工。擅長詩、書、畫、印。文化部於1953年授 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又榮獲國際和平獎金, 196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墓位於海淀區海淀鄉魏公村西南。碑文李苦禪所書。齊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於湖南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於北京,終年93歲。他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齊白石出身貧寒,做過農活,曾居住於湖南省漣源市楊市鎮。1877年,跟隨叔祖父學過木匠,次年改學雕花木工,從民間畫工入手,曾習古人真跡,摹《芥子園畫傳》並據以作雕花新樣。他學詩文書法,游山川名勝,作幕僚寓客,終於成了詩、書、印、畫全人神品的千古偉人;他將中國畫的精神與時代的精神統一得完美無瑕,使中國畫得到國際的重視;他樸實謙虛、自信自強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剛柔兼濟,工書俱佳,不愧為人民的藝術家。
在他的筆下,大凡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無一不精,無一不新,為現代中國繪畫史創造了一個質樸清新的藝術世界。他成功的以經典的筆墨意趣傳達了中國畫的現代藝術精神,深深得益於經典樣式而又善於出新,故而他的畫能夠直接的感動人心,向天下眾生傳達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山水畫表達他對自己藝術創新的自信與深刻體悟,他的人物畫長於傳神達情,他的書法簡約大方、雄健渾厚的筆意融入人物畫中,完善了人物內在的神情的表達。齊白石於1888年起始學畫,曾任龍山詩社社長。1890年二十六歲時轉從蕭薌陔、文少可學畫像,二十七歲始從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三十七歲拜碩儒王闓運為師,並先後與王仲言、黎松庵、楊度等結為師友。齊白石在家鄉先後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館、茹家沖寄萍堂。自四十歲起,離鄉出遊,五出五歸,遍歷陝、豫、京、冀、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結當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詒、郭葆蓀等皆為摯友。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五十五歲避亂北上,兩年後定居北京。時與陳師曾、徐悲鴻、羅癭公、林風眠等相過從。
1926年,齊白石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名譽教授、1949年7月、1953年9月兩次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連續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1954年8月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與毛澤東主席交誼甚深並受到過接見;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榮譽獎狀及“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其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其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9月舉行授獎儀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戰爭期間,表示“畫不賣於官家”。1946年重操賣畫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七十四歲游蜀,與黃賓虹、金松岑相見。齊白石一生共有兩妻室,共有七子五女。1874年由父母做主娶童養媳陳氏春君,1881年與妻陳春君圓房,育有三子(良元、良芾、良琨)二女,1940年髮妻陳春君在湘潭老家去世;1919年聘四川籍胡寶珠為副室,1941年扶正,育有四子(良遲、良巳、良年、良末)三女。1943年胡寶珠病歿。
齊白石是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曾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金獎、1963年誕辰100周年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著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傳》《齊白石全集》等各種畫集近百種,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等傳世。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赴宴作畫。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毫。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眾人讚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看你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然後仰頭拂袖而去。
有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 本侵略軍占領了北平。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鳥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鱘魚,而畫深水中的蝦,並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餘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並把作官的漢奸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齊白石有耿直的一面,淪陷時期,國立藝專聘他為教授,他在裝聘書的信封上寫下“齊白石死了”五個字,原信退回。有一個偽警察想藉機索要他一張畫,被齊先生嚴詞拒絕。
齊白石對自己門徒卻百加愛護。1933年,剛從杭州西湖藝術院畢業的李寄僧經潘天壽介紹,在北京齊白石門下深造。一次,齊白石對李寄僧說:“你的作品中有些地方用筆太小,必須改用大筆”。他繼而又問“你有大筆嗎?”看到李寄僧搖頭,他馬上說:“我送你一支”。說罷,齊白石帶著李寄僧走到一個堆積間,裡面還放著一口“壽材”。大師用凳子作墊,一腳跨到了“壽材”頂上,把靠牆木架上的幾個紙包拿下來,然後選取一捆長的說:“這都是長筆,你自已挑吧”。李寄僧高興極了,當即取了二支,是特大羊毫筆。那時,李寄僧雖在北平藝專任教,但由於課時不多,收入很少,如今大師送他這樣貴重的好筆,可謂雪中送炭,這雖不是什麼大事,卻讓李寄僧終身難忘。
齊白石70多歲的時候,對人說:我才知道,自己不會畫畫。人們齊聲稱讚老人的謙遜。老畫家說,我真的不會畫。人們越發稱讚,當然沒有人相信他說的話。那時,白石老人還曾與郭沫若、毛澤東爭奪一張“廢畫”。
藝術特色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繪畫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 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他的繪畫,以其純樸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
齊白石80歲之後,畫蝦技術頗為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他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
他專長畫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他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篆刻獨出手眼;書法卓然不群,蔚為大家。
齊白石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他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他曾說: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題句非常詼諧巧妙,他畫的兩隻小雞爭奪一條小蟲,題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圖》題曰:“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圖》題“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其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後仿趙?叔,並取法漢印;見《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 其書法,廣臨碑帖,歷宗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板橋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
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
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留下畫作三萬餘幅、詩詞三千餘首、自述及其他文稿並手跡多卷。其作品以多種表現形式,展示出個人藝術魅力。
湘潭故居
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的故居位於湖南湘潭白石鋪杏子塢星斗塘。故居建於清朝鹹豐年間,共有7個房間,整個建築由土牆茅頂構成。齊白石1864年1月1日出生於此,並一直在此生活,直至1900年遷居到附近的梅公祠。在故居生活的36年為齊白石奠定了繪畫及日後成才的基礎。 1996年湖南省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現狀
齊白石故居為何這樣衰頹
今天,看北京的天氣特別好,陽光燦爛,風一點不冷。我們特地去齊白石故居參觀。坐公交到西單商場下,然後找人打聽“辟才胡同”。一路經人指點,不要多久就找到了這個所謂的“胡同”,——半點胡同的影子也沒有了,看到的全是寬敞的馬路和一棟比一棟高大氣派的現代樓房。後來,在轉彎的街口,遠遠瞅見一小片青灰色磚牆,裡面有露出的老式屋脊,我們說那準是齊白石故居了。
走近一看,果然看到了磚牆背向馬路的一側,有老北京舊式四合院的大門,門緊閉著,門的一旁牆上嵌著刻有“齊白石故居”字樣的石牌。從門縫往裡瞄,被東西擋著,只能隱隱感到四合院的格局。大門上貼著紙條,明白寫著“謝絕參觀”。剛好有郵遞員來送信,只見他熟練地從大門上開的一個小洞將一個郵件塞進去。問他裡面有沒有人,他說有齊白石的後人。
我們從網上查詢了有關資料,特意趕來拜訪蜚聲中外的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的故居,不但撲空,甚至連門也進不了。不知齊白石的後人出於何種原因要張貼“拒客令”,也不知齊白石的故居因何如此衰頹,大門破損,門楣破舊,完全是一副奄奄一息的景象。
尤其感到可悲的是,齊白石故居賴以生存的胡同已經蕩然無存,若不是齊白石的名氣和影響,可能這座小四合院也早已不復存在。
齊白石故居儼然象一座孤島,徹底被現代建築的大海所包圍。所以,當我們無奈地離開這座四合院,再回首去看時,竟然覺得十分滑稽,就像一個又矮又小的醜物蹲在一群身材高大著裝時髦的俊男靚女中間。
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國畫家之一的齊白石,在北京僅有這么一座故居,本來是應當保存完好且整舊如舊向世人開放,齊白石的作品以及有關他的研究,都能得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展出。可是,今天我看到的卻是破落、衰敗。北京之大,可以建起成千上萬的高樓大廈,何以沒有齊白石的一席陳列之地?
構想,如果北京能完好保留一段辟才胡同,將齊白石故居精心開闢成齊白石藝術博物館,讓齊白石故居存活在當年的原始風貌里,我想這對弘揚中華文化,繁榮中華古老藝術該會起到多大的作用。即使僅僅為了旅遊,那么一座保存完好的齊白石故居,也能為北京乃至中國吸引多少海內外遊客!
民間呼聲
我們來關心一下齊白石先生的故居吧!
齊白石故居在風中嘆息!
“鐵柵三間屋,筆如農器忙。
硯田牛未歇,落日照東廂。”
這首名為《自嘲》的小詩是我國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在他的“白石畫屋”中所作。現在,這個白石老人曾經生活了30年的故居卻面臨著無人管理,日漸頹廢的尷尬境地。
12月21日黃昏,記者幾經周折,在西城區的一片拆遷現場和新落成的居民小區里穿行了一個多小時,終於找到了跨車胡同13號。事實上,這已經成為這條胡同的最後一戶人家了。整個跨車胡同早已拆遷完畢。落日餘暉之中,蜚聲海內外的齊白石故居在周圍林立的新居民樓的包圍下,顯得更加破敗不堪,像一個孤島。
齊白石在《自述》中說,“那年(1927年)冬天,我在跨車胡同15號(現13號),買了一所住房。”從此,直到1957年去世,白石老人一直在這裡生活,他晚年創作的絕大部分傳世之作都在這所簡陋的舊宅里完成。
期間,政府為了照顧白石老人,曾經在東城區雨兒胡同專門給他修建了一處舒適的新宅居住。但是老人住慣了在跨車胡同家裡“天倫之樂”的日子,他在給孩子們的信中寫道:“ 予願搬回跨車胡同老屋,數十年生活計已習慣。兒輩宜善體老人心意。”結果,他在新居只住了短短的幾個月就搬了回來。
據齊氏後人介紹,1935年,白石老人為了安全,將家中北屋前面的走廊用鐵絲裝成柵欄。後來,他在題畫時,常用“鐵屋”二字,表明了老人對這裡的深厚感情。1953年,齊白石把鐵屋命名為“白石畫屋”,用黑地燙金的篆書做成一個匾額,掛在堂前。並且題寫長篇跋語,表達了他把這裡長期保存下來的殷切希望。他說:“南嶽山下有鄴侯(唐代著名藏書家--記者)書屋尚存,千秋敬羨。餘50歲後來京華,於城西買屋賣畫,屋繞鐵柵。如是年90矣尚自食其力,幸畫為天下人稱之。其屋自稱白石畫屋,不遺子孫,留為天下人見之一嘆,而後或為得保千秋,亦如鄴侯書屋之有幸也。”
但是,就是這所白石老人生前希望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財富,現在已經朝不保夕了。
在北京市的任何一張旅遊地圖上,人們都可以找到“齊白石故居”的標註。但是,當許許多多的人懷著對大師的景仰之情慕名而來的時候,恐怕迎接他們的都是一種深深失望的感覺。
現在,這位國畫大師的故居比任何時候都岌岌可危。牆壁上大面積的脫落和裂縫隨處可見,早已成了危房。門樓的一角不知何時已經斷掉了,大門的黑漆因年深日久已經斑駁陸離。屋頂上叢生荒草更增加了這種淒涼的感覺。
齊白石的後人說,現在的白石故居已經不是當年的模樣了。齊白石生前,這還是一處富有詩情畫意的精緻院落。據他的長孫齊佛來回憶,當時,三間北屋是整個庭院的主體,結構為兩明一暗,地裝木板。正屋是客廳,也是飯廳。靠東為臥房,西邊是畫室。建築普通,陳設也很簡陋。一張朝西擺放的黑漆畫案的南端,堆放著寬窄不齊的宣紙,北端則擺滿了文房四寶和大大小小的顏料碟兒。一把圓座帶靠背的竹椅,上面鋪著一塊布墊,是老人寫字畫畫是坐的。據說,畫案的對面原來還有一張香幾,上面擺著一個能夠一次走一年多的玻璃罩鍾,是老人經常向人誇說的心愛之物。
據介紹,白石畫屋的客廳中央,擺著一張普通兩用飯桌,把四邊的半圓木板支起來,便成了圓桌,放下去,就成了方桌。一把長藤靠椅,放在北牆下,天冷時加一個皮褥子,是老人畫餘飯後休息的地方。老人平生生活簡樸,待客用的也只是幾個板凳,解放後,政府才給他添置了一套沙發。
據說,院子裡原來種有葡萄、凌霄和柳樹,夏日濃蔭復蓋。北院有一棵大棗樹,高出房頂。由北院去南院辟有兩個雕花青磚砌成的月亮門,十分古樸雅致。
齊白石去世後,他的後人仍繼續在故居生活,直到今天。
1984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確定齊白石故居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從來沒有對外開放過。
齊白石當年購買跨車胡同13號的時候,看中的就是這裡的寧靜。根據他的《自述》,此前的10幾年裡,為了尋找藝術創作的一方淨土,他先後搬了好幾次家。當時的跨車胡同僅有15戶人家,前面的一條胡同原名“鬼門關”,後靠太平橋,東南接西單牌樓,還是一處十分僻靜的所在。解放以後,這裡漸漸熱鬧起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附近著名的北京金融街商業中心的建成,這一帶逐漸成了寸土寸金、繁華熱鬧的地方。於是,這裡也成為了一些有商業眼光的人注意的地方。現在,故居周圍的施工仍舊晝夜不停,緊挨著故居南側的一條新擴建的馬路也打破了這裡保持多年的平靜。
事實上,關於是否保留齊白石故居的問題,早有爭論。1995年,齊白石兒子、全國政協委員齊良遲就曾向全國政協作出提案,建議在北京建立齊白石紀念館。此後,嚴曉蒸等多名全國政協委員也提出了類似內容的提案。提案中,齊良遲表示,願意與齊家親屬商議,將齊白石故居交給文化部或者中國美協,或者家屬集資修繕故居,或者創立齊白石基金會籌辦齊白石紀念館。文化部對齊良遲的提案的答覆中表示,申請建立齊白石紀念館的途徑之一是,“利用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齊白石故居予以適當擴建。利用故居比新建更有意義,也是較為現實的辦法。”但是,“鑒於文化部基投資極為困難,無力承擔該館的部分投資,北京市文物局將予以全力協助。”可是,7年過去了,修復齊白石故居的構想始終沒有變成現實。
齊白石故居的命運也牽動了其他有識之士的關注。2001年春,北京市政協委員李生生再次提出了修建並開放齊白石紀念館的建議。他的提案被轉發給北京市文物局研究辦理。但是,近日,李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北京市文物局的答付並不滿意。
李生說,北京市文物局一直在強調困難。該局對他答覆說:“首先是1957年齊白石去世後,故居年久失修,基礎下沉,漏雨嚴重,已非小修小補所能解決。其次是多年來故居屬於私產,是非開放單位。由齊白石先生的後代及其家屬多戶居住。因此一直沒有一個日常管理單位負責故居的文物保護等諸項工作。”另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北京市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的規定,文物保護單位應由使用單位負責文物建築的保養和維修。考慮到齊白石的家屬多年來在故居內居住,亦是故居得不到徹底維修和開放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2年2月,北京市“兩會”期間,市文物局副局長舒小峰也對記者作了同樣內容的解釋。
據了解,1994年開始,北京兆泰房地產公司承接對北京市西城區南豐小區危改舊房改造工程。其改造範圍主要位於齊白石故居東側。當時,據說為了“節約幾百萬元的拆遷費用,”兆泰公司曾表示不願將處於文物保護範圍內的齊白石故居進行搬遷。
據北京市文物局的說法,經過他們的努力,兆泰公司後來同意承擔故居內居民的搬遷費用,“住戶搬遷後,由兆泰公司進行修繕,作為文化場所對外開放。”
“但是,因在與故居內的住戶在搬遷條件上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同時,齊良遲先生對此建議也有一定的意見,因此,最後造成了這種周圍危改小區建設完畢,只餘故居仍未得到任何改善的現狀。”
北京市文物局的意見是,齊白石紀念館“另行妥為選址為好。”
有好幾位齊白石的親屬對記者表示過把故居交給國家、儘快修復開放的願望。
白石老人的一位孫女說:“現在有人說我們不願搬走是為了要錢,其實我們主要是不願意把故居交給房地產公司。我們相信國家有能力把爺爺的故居修復好。”她說,兆泰公司曾對他們說,修復後的故居的一部分將用作該公司辦公場所,這是所有齊家人都不會接受的。
他們說,這些年來,經常有不少國內外人士來到這裡。儘管大門上早已掛上了兩個“非開放單位、謝絕參觀”的牌子,但是還是有許多人都敲了門,希望能到裡面憑弔這位藝術巨匠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許多藝術界的人士認為,保存並修復在北京的齊白石故居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據齊良遲介紹,白石老人晚年在這裡創作了將近2萬多張中國畫。在他去世後,他的家人遵照遺囑,將數百張精品捐獻給了國家。
據悉,齊白石在當時的湖南湘潭縣白石鄉杏花村的故居,已於2001年齊白石137周年誕辰前夕竣工,正式向遊人開放。期間,湖南省政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撥出專款對故居進行修繕。而齊白石藝術展覽中心也在湘潭市奠基,預計2002年建成。 另據了解,初步確定坐落於北京長安街上的“齊白石現代藝術中心”的選址工作,目前正在緊張的進行。
據文獻記載,1937年“七七”事變後,靠賣畫為生的齊白石,在他位於跨車胡同的家裡閉門謝客,在大門上掛出“官不入民家”的字副,拒絕日偽大小頭目的索畫,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日寇入侵北平時,他在這裡畫了《群鼠圖》諷刺日本侵略者;為抨擊舊官僚的腐敗,他在這裡畫了《不倒翁》和題有“看你橫行到幾時”的螃蟹圖。新中國成立後,他在這裡畫了著名的《祖國萬歲》,抗美援朝時,他畫和平鴿參加義賣,表達了對祖國的一片深情。1956年,白石老人在這裡接受了世界和平理事會頒發的國際和平獎。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被世界和平理事會遵崇為“世界文化名人”的白石老人,這位我國近現代美術界上的傑出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在這裡創造了20世紀中國畫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