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地處京西古道的韭園村依山而建,古韻依存,小橋流水,青磚灰瓦,環境幽雅,古樸自然,一派田園景致。這裡有些民居的牆上仍高懸著“古道商鋪”的牌匾。站在古道上放眼遠眺,層巒疊嶂,西風如幕,依稀馬蹄聲碎,情境交融,悠悠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韭園村的自然風光十分秀美,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各種樹木種類繁多,可以稱作水果基地,主要的果品樹木有桃樹、李子、杏樹、柿子,櫻桃、大棗、核桃、京白梨等,可以說乾鮮果品,應有盡有,稱得上“三季開花,四季有果”。所有來到韭園村的人都不會空手而歸,對於我們這些久居城市的人來說,難免又要大包小包的往回帶,讓家人、鄰居嘗嘗這“天然”的味道。村子裡還擁有古廟、碉樓、京西古道等人文景觀,村內現存建築在百年以上
的古院落多處。由於這裡的自然地勢高低錯落,林木茂盛,因此自然風光恬靜幽雅,風景優美,空氣新鮮。
農家小院更有特色:濃蔭半遮,小橋流水,青磚灰瓦,隨處可見,環境幽雅,古樸自然。元代著名詞人馬致遠的一首著名詞句:“枯藤老樹昏鴨,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膾炙人口的詞曲讓多少遠離家鄉、四處奔波的旅人頓生思鄉之情。詞中所描寫的“枯藤老樹”、“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等景物,在這裡都能找到。
雖然很難有史料佐證,但是韭園村的村民們都相信,這裡就是馬致遠的故鄉。馬致遠確實是元大都(北京)人。
古民居
小徑蜿蜒而上,兩旁是櫛比的村落人家,村中大多房屋依山而建,古韻依存。有些民居的牆上仍高懸著“古道商鋪”的牌匾。古道綿延而至,穿村而過,過往的馬幫落腳於此,村落便成為古道上的驛站。
乾百年來,往返於古道上的馬幫、商賈,絕塵千里,鞍馬勞頓,由此古道上便有了為數不多,享譽京西的客棧、酒館和商鋪。
遙想來往於此的商賈和馬幫在古道上長途跋涉,時常飢餓難耐、疲勞不堪,在古道上的酒館和客棧是他們開懷痛飲,過夜小憩的絕佳去處。絡繹不絕的行人下馬狂飲,暢快淋漓,扔下酒錢,繼續前行。
京西古道
京西之山,統稱西山。群山之中,遍藏烏金。元、明以來,京城百萬人家,皆以煤炭為薪。加之這裡出產石材,琉璃的燒制更是聞名京城,於是,拉煤運貨的駝馬成群結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來來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從京城到西部山區,再遠至內蒙古、山西的商旅道路。
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為主幹線,連線著縱橫南北的各條支線道路,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為其主要組成部分。遠古烽煙、馬幫往來、宗教活動、築城戍邊以及古道、西風、瘦馬等數不清的神奇故事散落或留存在古道兩側,它是那個時代經濟、文化的具體象徵,從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足音。
京西古道距今有乾餘年的歷史,它所蘊涵的厚重文化底蘊和燦爛的永定河流域文化疊聚成輝。京西古道是京西古代文明的重要標誌和歷史見證。
古道兩側古蹟眾多,不勝枚舉。三義廟、關城、碉樓、各種碑誌刻石。古道上的牛角嶺關城是當時捕衙南鄉與王平口巡檢司的分水嶺,也是重要的關隘,被稱為西出京西古道的第一隘口。
三義廟
三義廟,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前。廟中有正殿三間,壁畫仍存,三國故事,栩栩如生;東配殿兩間。院內有古銀杏樹一株,臨溝有古槐一株。近年來,村民們已將三義廟修繕一新。牛角嶺關城
牛角嶺關城,又名牛腳嶺關城。明清時期為捕衙南鄉與王平口巡檢司分界處,也是西山古道上重要的收費關隘,今為妙峰山鎮與王平鎮分水嶺。牛角嶺關城是西山大路自東向西第一隘口,設有關城,城券仍存。
關城東側留有過往的駝、馬踏踩而成的蹄窩,現在還清晰可見。關城城門高6.2米,寬4.3米,深9.3米。城券西側,存碑兩通,均為重要史料文物。《宛署雜記》載:牛角嶺,在縣西北七十里橋澗村,《畿輔通志》載:牛角嶺,西北八十里。
馬致遠故居
我們在韭園村一座小橋流水旁看到了一處老宅,走過小橋,繞過影壁,穿過門樓,是一偌大的四合院落,院內雜草叢生,房屋破敗,人去屋空,據村民講這就是馬致遠故居,雖無法考證,但村民們卻認為這處老宅就是他的故居。故居門樓外影壁牆上還豎立著一塊標牌,標牌題“馬致遠故居”,上面記載著馬致遠的生平。馬致遠(1250一1324),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
他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貞書會”的重要人物,也是歷來所說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稱為“曲狀元”,在元代的文學史上具有極高的聲譽。
元曲《天淨沙·秋思》是馬致遠的代表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被譽為秋詞之翹首,無出其右,是京西古道滄桑歷史的又一印證。
大寨
在韭園村中,我們還看到一個介紹村中落難坡大寨的指示牌。落難坡山寨,又稱大寨,建於金代。根據大寨所在的地勢環境以及建築布局、建築風格可以證實,當時的大寨就是一所特殊的監獄。據傳說南宋時期落難的徽、欽二宗曾囚禁於此,史傳所載的“坐井觀天”說法,就是被囚禁於此的真實感受。我們在舊地重遊,在一片翠綠的溝谷旁依稀可辨的只是一處長滿雜草和青苔的石牆,可謂殘桓斷壁,放眼望去是遠山的層巒疊嶂。
碉樓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村中聞名遐邇的碉樓。碉樓建於金代中期,樓高10米,內分三層。底層與地道相通,中層四周設有氣眼,頂層為木結構頂層,四周設有瞭望窗。碉樓是古代軍事的基本防禦工事,主要作為觀察、瞭望和防守之用。該碉樓是古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金代歷經滄桑後惟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古代遺蹟。
隨著歲月的流逝,古道已失去了昔日的繁榮,如今已成為一處風景,蘊涵著歷史文化的積澱。今日漫步在古道上,歷史的遺存讓你會依稀聯想到古道悠悠、西風獵獵的遠古情境以及商旅不斷的古道盛況,當然還有古道沿邊日進斗金的商戶,鱗次櫛比,叫賣聲此起彼伏,駝、馬浩蕩而至,構成了一幅蔚為壯觀的昔日商旅盛景。今日的韭園村,古村、古道、古商鋪、古遺址,還有小橋流水人,讓你盡享古道悠悠,風情萬種。
旅遊
王平鎮韭園民俗村位於九龍山北麓,總面積3.18平方公里,距北京阜成門45公里,居住人口37戶、99人。村中有農家樂13家,市級民俗旅遊接待戶2家,其中韭園農莊、九 龍泉、緣德居、太和山莊更具特色,接待條件良好。民俗村建築面積2600餘平方米,可接待遊客150餘人。主要休閒及旅遊項目包括:觀光採摘、京西古道、廟宇文化旅遊等。京西古道,逾千餘年,保存完整,是京西地區著名的文化遺產。村內建有2個百畝京白梨園、100畝核桃園、30畝杏園,採摘期從4月份開始一直延續到秋季。民俗村在保持生態農業園區的前提下,巧妙、完美地將其與人文、古蹟相互交融,極大豐富了園區的內涵和品質。
交通
“背包游”者在蘋果園捷運站乘坐929路公共汽車在石古砉下車,體後步行前往韭園村。“自駕游”者走阜石路或蓮石路到門頭溝,再沿109國道到下葦甸,左轉出國道往王平鎮方向行駛,經石古岩前往韭園村。
探訪京西古村落
在京西的崇山峻岭中,遠近分布著30多座古村落。它們宛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這片明山秀水之間。這裡峰巒疊翠,溝谷縱橫,古道蜿蜒,是北京的醅屏障和交通要道;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傳承源遠流長,是北京地區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名山薈萃,古剎錯落,飽含濃郁的宗教文化和豐富的民俗文化。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