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谷英村位於岳陽縣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這裡青山環繞,樹木蔥蘢,溪水淙淙,風景秀麗。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江西人張谷英沿幕阜山脈西行至渭洞,見這裡層山環繞,形成一塊盆地,自然環境優美,頓生在此定居的念頭。張谷英是位風水先生,他經過細緻勘測後,選擇了這塊宅地,便大興土木,繁衍生息,張谷英村由此而得名。
張谷英村幾經滄桑,基本上保留了原狀。比較完整的門庭有“上新層”、“石大門”、“潘家沖”三棟,三棟門庭各自分東、西、南方向設定,主庭高壁厚檐,圍屋層層相連,分則自成系統,合則渾然一體,總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
規格不等而又相連的每棟門庭都由過廳、會面堂層、祖宗堂屋、後廳等“四進”及其與廂房、耳房等形成的三個天井組成。順著屋脊望去,張谷英村整個建築就變成了無數個“井”字。廳堂里走廊櫛比,天井棋布,工整嚴謹,格局對稱,形式、尺度和粉飾色調都趨於和諧統一。體現出高超的建築技藝。建築材料以木為主,青磚花崗岩為輔。
規劃
從高處眺望,四面青山圍繞著一片屋宇,渭溪河迂迴曲折穿村而過,河上大小石橋47座。屋宇牆垣相接,參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階下淌,門朝水中開”的格局。傍溪而鋪的是一條長廊,廊里舖有一條青石板路,沿途通達各門各戶,連線每一條巷口,巷道縱橫交錯,通達每個廳堂共有60條,最長的巷道有153米,居民們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暴曬,雨雪不濕鞋”。檐內,渾圓的樑柱上刻有太極圖,屋下鏤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欞、間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鑲嵌,圖案有喜鵲、梅花、猛獸之類,栩栩如生。
張谷英村現住有658戶,2169人,全部是張谷英的第26、27代子孫。族居在這座迷宮似的古屋裡,謹守著先祖“識時務、順天然、重教育、興禮義”的遺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幾百年,世傳不衰。據記載,張谷英村發展至今已有了600多年的歷史,上海同濟大學王紹周教授說:張谷英村可以作為漢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國傳統文化、平民意識、建築藝術、審美情趣之精華於一體,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都有重大價值。考古專家認為,張谷英村建築規模之大,建築風格之奇,建築藝術之美,堪稱“天下第一村”。
2001年6月,國務院批准張谷英村古建築群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