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梅城來歷
攸縣縣城古稱“梅城”。攸縣自五代後梁時期縣治就遷至今址。據傳,當時有一名秀才赴考,由於他很喜歡梅花,便叫書僮帶上一缽梅花,在縣城過渡口時不慎將花缽打破,秀才心痛地將梅花栽種在江邊。若干年後,秀才中了進士,在京城做了官,有一次,他視察州縣來到了攸縣,他不忘去看這株梅花樹。這個故事感動了知縣,他倡導縣城居民栽種梅花樹,在他主政期間,縣城的梅花樹漸漸多起來了。據史料記載,元明時期縣城就遍植梅花樹,縣治別稱“梅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縣城就直稱之為“梅城鎮”。清末雖然有更動,至民國(1938——1947年)又改稱為“梅城鎮”。“梅城”栽種梅花悠久的歷史產生出厚重的文化氛圍,宋末元初攸縣人馮子振,他對梅花不僅有長時間的觀察,而且有深沉而熾熱的愛好。他寫的《梅花百詠》,為元明清三代許多文化名流稱道。清乾隆37年,其《梅花百詠》被收入《四庫全書》。
建制沿革
攸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攸縣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原名“攸水縣”,縣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縣。春秋、戰國攸縣屬楚黔中地。
秦在湖南設定12個縣,其中陰山縣,衡山縣,桂陽縣,攸縣屬陰山縣。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沙國,攸縣、容陵均屬長沙國,攸縣之名第一次出現於史籍。陰山縣屬桂陽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長沙定王子劉福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長沙定王子劉則為攸輿候。
東漢攸縣、容陵均屬荊州長沙郡。長沙郡轄攸十一縣。建安年間,荊州牧劉表的中郎將黃忠曾與劉磐共守長沙、攸縣。攸縣、容陵皆屬吳,吳將容陵縣改為陰山縣。
三國吳太平三年(258),分長沙東部為湘東郡,西部為衡陽郡,陰山改屬湘東郡,攸隸湘東。
晉太康元年(280),破吳,沅湘降,置長沙郡,屬荊州,領攸、蒲圻十縣。
南朝齊攸縣、陰山均屬湘東郡。
梁(531~555)始遷縣治於攸江之上。此為老縣治之所在,即今網嶺鎮羅家坪村。
陳(558~589)壬申,湘州刺史王琳襲據湘州。辛巳(561)湘州降,罷羅州,改攸縣曰攸水,隸湘州。
隋攸水、陰山、茶陵、建寧(今株洲)四縣併入湘潭縣,屬衡山郡。
唐武德四年(621),廢湘潭縣,置南雲州。攸水縣分置為安樂、新興兩縣,與陰山縣、建寧、茶陵均屬南雲州,州治設攸水縣治,貞觀元年(627)廢南雲州,將攸五縣合併為攸縣,屬衡州衡陽郡。武后聖曆元年(698),分出攸縣所轄茶陵舊地,復置茶陵縣。
五代後梁(907~935)、後唐、後晉三代,攸縣均屬潭州。此時縣治由羅家坪遷至洣水北岸。後漢,乾祐元年(948),攸縣改屬衡州。
宋至道三年(997),以潭州屬荊湖南路,領長沙、攸、醴十一縣。
元攸縣以民至萬戶升為州,稱攸州,屬天臨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為攸縣,屬長沙府。
清攸縣屬長沙府。
民國3年(1914)廢府設道,攸縣屬湘江道。民國11年廢道,縣直接屬省。民國27年(1938)省、縣之間設“行政督察區”,攸縣屬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衡陽,後遷耒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攸縣屬衡陽專區;1952年改屬湘潭專區(專區後來改成地區)。
1983年7月,實行市管縣體制,攸縣改屬株洲市。
1995年,攸縣轄10個鎮、20個鄉:城關鎮、丫江橋鎮、網嶺鎮、皇圖嶺鎮、桃水鎮、酒埠江鎮、鸞山鎮、黃豐橋鎮、淥田鎮、新市鎮、上雲橋鄉、大同橋鄉、大橋鄉、市上坪鄉、石羊塘鄉、蘭村鄉、沙陵陂鄉、坪陽廟鄉、鍾佳橋鄉、柏樹下鄉、蓮塘坳鄉、涼江鄉、菜花坪鄉、高和鄉、高梘鄉、鴨塘鋪鄉、銀坑鄉、湖南坳鄉、檟山鄉、漕泊鄉。
1996年9月,大同橋鄉撤鄉設鎮。1997年,上雲橋鄉、菜花坪鄉撤鄉設鎮。1998年,石羊塘鄉、高梘鄉、市上坪鄉、高梘鄉、鍾佳橋鄉撤鄉設鎮。至此,攸縣轄18個鎮、12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攸縣常住總人口679839人,其中(17鎮13鄉),城關鎮63512人、黃豐橋鎮16176人、酒埠江鎮27552人、桃水鎮29308人、巒山鎮18770人、皇圖嶺鎮31268人、網嶺鎮37758人、新市鎮28194人、丫江橋鎮23336人、淥田鎮35569人、柏市鎮11726人、大同橋鎮25393人、上雲橋鎮22606人、菜花坪鎮27188人、市上坪鎮14884人、石羊塘鎮30912人、高梘鎮16523人、漕泊鄉6163人、蘭村鄉6461人、銀坑鄉11792人、鍾佳橋鄉12661人、湖南坳鄉23977人、坪陽廟鄉22172人、大橋鄉12987人、賈山鄉22530人、沙陵陂鄉12238人、涼江鄉11890人、蓮塘坳鄉25580人、高和鄉22304人、鴨塘鋪鄉28409人。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轄16個鎮、4個鄉,304個村和社區(居委會),其中村258個,社區(居委會)46個。
鄉鎮有:城關鎮、鸞山鎮、柏市鎮、黃豐橋鎮、酒埠江鎮、網嶺鎮、皇圖嶺鎮、湖南坳鄉、坪陽廟鄉、檟山鄉、丫江橋鎮、新市鎮、大同橋鎮、上雲橋鎮、蓮塘坳鎮、菜花坪鎮、淥田鎮、鴨塘鋪鄉、石羊塘鎮、桃水鎮。
縣人民政府駐春聯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
攸縣位於湖南東部,羅霄山脈中段武功山西南端,東鄰江西萍鄉市、蓮花縣,西連株洲縣、衡東縣;南達茶陵縣、安仁縣,北接醴陵市。地理座標是:東經113°09′09″至113°51′30″,北緯26°46′34″至27°26′30″。
地貌
縣區地貌的特點是:東、西兩面群山環繞,丘陵相嵌;中部成崗地、平原。海拔最高1404.9米,最低69米。東部由太和仙、婆婆岩等中山構成叢迭山群,地勢自東向西中山向低山、丘陵遞降;西部,明月峰和嚴仙嶺綿亘西陲,地勢自西向東由低山向丘陵、崗地遞降;中部,攸水、沙河向南、北分流,地勢低平。東、西兩面形成兩個相向的傾斜面。縣境內斷層多,造成地表分割破碎。主要斷層有酒埠江斷層(萍鄉—酒埠江)、洋濱斷層(洋濱—鳳塔)、黃豐橋斷層(萬新—昭村)、廣黃斷層(沙洲里—廣黃)等,以酒埠江斷層為最大,長達60公里,斷距數百米至千米。全縣平均河網、沖溝切割密度為0.84公里/平方公里,山丘地區達2—5公里/平方公里。因此,除江河平原地區外,一般耕地比較分散。
氣候
境內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常綠闊葉林帶,年平均氣溫17.8℃,無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水文
攸縣境內分洣水和淥水兩大水系,統稱湘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02條,總長1150Km,多年平均徑流總量811407.8萬立方米。擁有大中小蓄水工程22807處,其中大II型水庫1座(酒埠江水庫),中型水庫2座(皮佳如水庫和黃沙橋水庫),小I型水庫19座,小II型水庫123座,山平塘22662處,並已建成以酒埠江水庫為龍頭的東南西北中(河床乾渠)渠係為網路的灌溉體系。全縣水域面積共15031公頃,其中河流水面3077公頃,水庫水面2540公頃,坑塘水面6132公頃,灘涂水面912公頃,溝渠水面2370公頃。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總面積為2648平方公里(原為2664.07平方公里,2008年攸縣第二次土地普查後,重新測定為2648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為57028.59公頃,基本農田面積為47446.03公頃。
林業資源
林地面積23.4萬公頃,森林蓄積量為344.0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57.58%。
礦產資源
境內含煤面積約171.6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探明地質儲量4.3億噸,主要分布在5個鄉鎮28個村,分為桃水、黃蘭兩大礦區,有煤礦101家,其中省屬煤礦2個、市屬煤礦2個、鄉鎮煤礦97個。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和商品煤基地縣之一。人口
2017年,攸縣戶籍總人口為817256人。其中:女性404831人,男性412435人。人口出生率11.04‰,死亡率18.85‰,自然增長率下降7.81‰。常住人口66.2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8.73萬人,農村人口27.53萬人,城鎮化率為58.5%,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
交通
106國道、吉衡鐵路、醴茶鐵路、岳汝高速、衡炎高速公路、省道S212、S315、安攸互通連線線等,縣鄉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人均擁有公路里程排名位居全省前列。經濟
綜述
2017年,攸縣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6.2%;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0.8%。人均GDP達到了56130.6元,比上年增長6.1%。
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1:51.4:34.5調整為14.3:45.7:40.0,與去年相比,產業結構得到了最佳化,第二產業比重下降5.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5.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3%、43.4%和49.3%,分別拉動GDP增長0.5、3.3和3.7個百分點。
全縣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3.3%。其中:5000萬元以下投資項目增長15.0%;房地產投資額下降0.9%;全年5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86個,完成投資額1210914萬元。分產業類型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72.0%;第二產業投資增長3.7%;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7.7%。從結構看,建築工程增長47.3%;安裝工程投資增長19.8%;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下降48.4%;其他投資增長56.3%。
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047元,增長8.4%。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35755元,增長8.2%;農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24050元,增長8.4%。全縣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7170元,其中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消費支出為2958元,占消費總支出的17.2%。全年全縣人均住房面積達97.5平方米,恩格爾係數為29.1%。
第一產業
2017年,攸縣實現農林牧漁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2%。其中:農業產值增長4.0%;林業產值增長3.3%;牧業產值增長3.5%;漁業產值增長4.0%;農林牧漁服務業增長7.6%。全縣農林牧漁總產值比上年增長4.3%。
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08.69萬畝,增長3.66%;糧食產量50.07萬噸,增長3.54%;糧食單產平均為460.64公斤/畝。早、中、晚稻播種面積分別是49.17萬畝、4.04萬畝、49.66萬畝,收穫產量分別為21.82萬噸、2.13萬噸和24.76萬噸。豆類、薯類播種面積分別為2.58萬畝和2.31萬畝,收穫產量分別為4358.88噸和7008.14噸。油菜播種面積18.09萬畝,收穫油菜籽1.68萬噸。蔬菜種植面積30.81萬畝,收穫產量107.22萬噸。瓜果種植面積3.17萬畝,收穫6.38萬噸。棉花種植面積6900畝,收穫產量752.1噸。
全年出欄生豬124.99萬頭、牛2.25萬頭、羊6.28萬隻,出籠家禽548.8萬羽,分別增長3.2%、-4.66%、4.15%和0.99%;肉類總產量9.77萬噸,增長4.02%;禽蛋產量為1.74萬噸,增長2.34%;水產品總產量23968噸,增長1.3%。
全年修復水毀水利工程45處,新修山塘124口,山塘防滲、清淤、擴容889口,河道治理28.5公里,水渠防滲831公里、清淤1710.5公里,改造機電排97坐,改善灌溉面積3.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9.0平方公里。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01.62萬千瓦,比上年提高3.06萬千瓦;農用排灌電動機和柴油機為8849和8030台。全年化肥施用量94686噸,下降2.5%,農藥施用量813噸,下降1.5%。
第二產業
2017年,攸縣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5%,占GDP的比重為42.2%,對經濟貢獻率達到42.7%,拉動經濟成長3.2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5%。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7.0%,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6%提高到58.83%。分輕重工業來看,輕工業實現增加值653192萬元,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028164萬元。
年末全縣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4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4.5%。其中:高新技術企業78家,實現總產值為1929389萬元,增長23.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640074萬元,增長20.6%,占GDP比重16.6%。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3家實現產值1111540萬元,與農業總產值比為125.7%。全縣原煤產量232.1萬噸,下降52.7%。水泥322萬噸,增長73.3%。發電量482046萬千瓦時,增長132.5%。
全縣規模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3.0%;利潤總額下降3.7%。
全縣建築業企業20家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2.5%,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0.6%。
第三產業
2017年,攸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5889萬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限額以上法人單位100家,實現零售額351554萬元,增長21.3%。分地區看,城鎮零售額337144.2萬元,增長21.2%;鄉村零售額14409.4萬元,增長23.5%。分行業看,批發業81759.8萬元,增長22.9%;零售業251697萬元,增長20.3%;住宿業13189.6萬元,增長13.1%;餐飲業4907.2萬元,下降40.4%。限額以上法人單位批發企業商品銷售額438012.1萬元,增長19.0%;限額以上法人單位零售企業商品銷售額285825.3萬元,增長24.6%;限額以上法人單位住宿企業營業額26205.5萬元,增長18.3%;限額以上法人單位餐飲企業營業額5005.5萬元,下降41.9%。
全縣貨運量為1408萬噸,增長8.0%;貨運周轉量為1348124萬噸公里,增長7.0%;客運量達到1956萬人,增長8.0%;客運周轉量為160721萬人公里,增長7.0%。全縣行政村客運(公交)班線通達率100%。
全縣電信業務收入3.4億元,比上年增長9.8%;郵電業務收入0.6億元,比上年增長23.6%。
年末全縣AAA級景區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處,國家地質公園1處,國家濕地公園1處,擁有星級賓館2家,旅行社5家。全縣各景區旅遊總收入達33.8億元,增長93.1%;旅遊人數達到463.8萬人次,增長22.1%。
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6835萬元,增長7.0%,人均財政總收入為3744元。其中:稅收收入為126549萬元,增長26.7%,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為49.25%;非稅收入為130386萬元,下降7.0%。國稅完成73110萬元,增長64.9%,地稅完成57013萬元,下降5.1%。地方財政公共收入完成126812萬元,下降6.6%。地方財政公共收入中稅收收入68192萬元,增長23.8%。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70269萬元,增長0.1%。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為43015萬元,增長14.5%;財政八項支出為421565萬元,增長28.3%。
年末全縣各項存款餘額2904968萬元,增長17.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餘額1977706萬元,增長17.7%,人均儲蓄存款為42353元。年末各項貸款餘額1259331萬元,增長15.8%,其中:短期貸款215994萬元、中長期貸款433214萬元。
年末全縣共有保險機構18家,實現各類保費收入57465.6萬元。其中:產險保費收入18444.63萬元、壽險保費收39020.97萬元。各類保費賠付20431.2萬元。其中:產險賠付金額9237.25萬元、壽險賠付金額11193.95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7年,攸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51所。教職工4896人,其中專任教師3860人。在校學生86369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學生13990人、職高在校學生數2169人、國中在校學生21272人、國小在校學生48938人。幼稚園達到159所。全年普通中學共輸送本、專科生3845人。全縣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7.74%。
科技
2017年,攸縣共有科技機構2家,專利申報數404件,專利授權數115件,成果轉化45項,地方財政的科學技術支出3142萬元。
文化
2017年,攸縣共有公共文化場館8個,其中:公共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影劇院1個以及譚震林紀念館、石山書院、文昌閣、湘贛攸縣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7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46個,農家書屋304個,鄉村大舞台103個,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198.3035萬平方米,人均公共文體設施面積3.0平方米。全縣共有單項體育協會18個、體育指導站(點)35個、體育健身會所有公共體育實施面積達91.841萬平方米。
衛生
2017年,攸縣共有各級各類衛生機構571個,實有床位3658張,每千人擁有床位數為5.16張,衛生技術人員3402人。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4.91‰,孕產婦死亡率為9.82/10萬,“五苗”全程接種率達95%,符合政策生育率97.07%,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12100人。
社會保障
2017年,攸縣已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43萬人,已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67.73萬人,已參加生育保險人數2.26萬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為90.22%,基本養老服務補貼覆蓋率為100%。
全年共救助城鎮低保對象2936戶、6215人,發放城鎮低保資金2469.3萬元;救助農村低保對象6272戶、16962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4027.2萬元。全縣共有特困供養3689人,其中:集中供養對象730人、分散供養對象2959人,累計供養金1065.5萬元。全年共資助困難學生32802人,發放救助金2390.1萬元;扶助獨生子女傷殘對象178人,發放資金854400元;扶助獨生子女死亡對象373人,發放資金1790400元。
全縣全年新增城鎮就業4331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31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6%以內,動態消除城鎮“零就業家庭”。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3030人。
歷史文化
攸縣話
屬於贛語中的吉茶片區,也就是吉安市屬下的縣和湖南的攸縣、茶陵縣。攸縣話與國語唱反調,國語說那裡很熱鬧,攸縣人說,那裡很鬧熱;國語說,我心裡喜歡,攸縣人說,我心裡歡喜;國語說,天下毛雨,攸縣人說,天下雨毛;國語說,衣衫,攸縣人說,衫衣。
攸縣話表達的意思準確,細膩。例如:說某個地方不衛生。國語通常是用髒,不衛生,不乾淨這類乾巴巴的辭彙。攸縣話就不同。如果對小孩說,往往用“耳稀個”,如果不衛生的地方不大,用“夾無個”,大面積地方不衛生,用“奧騶個”,“死邋遢個”,如果髒得讓人心裡難受,攸縣話用“生孽個”來形容。當然,這些語言,只有攸縣人能聽懂。攸縣人還喜歡在有的詞前面再加一個字,使它更富有表現力。比如:“焦幹個”,“稀瘦個”,“來胖個”,“蛇苦個”等等。前面這個字,更強調後面這個字,使其把意思表達得更準確。攸縣話的辭彙相當豐富,而有些詞只有攸縣人用。
客家語
在湘贛邊界的攸縣東鄉山區分布有客家人。內部交流用客家語,對外則操攸縣方言。攸縣是湖南省七個客家人較多的縣份之一。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攸縣鸞山鎮、柏市鎮、黃豐橋鎮等三個鄉鎮,人數逾萬。鸞山的南源、桃源、殷家坊、東沖、漕聯、七里、三聯等8個村20個組,就有曾、吳、梁、邱、張、李、翁、溫、程、賴、高、劉、胡、鍾、黃等姓氏客家人,人數在2000~3000人左右。
旅遊景點
文明塔
文明上塔:位於縣城對河之米水南岸窯灣山頭,距城1公里。明萬曆丙子年(1576年),知縣徐希明倡建。該塔八方七層,高21米,紅石為基,青磚為體,底邊長3.58米,占地面積42m2。祁陽石門額,上攜“文明塔”三字,工整有力。文明中塔:位於縣城西郊米水南岸皂角樹水口山頭,距縣城約5公里。明萬曆丙子年(1576年)知縣徐希明倡建,清乾隆壬戊年(1742年)倒塌。翌年,知縣馮運棟邀邑紳重修。全塔用青條石砌成,六方五層,高9.7米,底層邊長3.2米,占地35.8m2,塔內有方石柱,中心有孔,可攀緣而上。
文明下塔:位於縣城西鴨塘鋪鄉桐壩村,米水河中央,距縣城7公里。該塔建造年代無記載。經考證比上、中兩塔稍晚,距今約200餘年。該塔通體由紅石砌成,八方七層。高22.35米,占地約64m2,塔基呈橋墩型,前尖後寬,以抗水流衝擊。塔身雖處於河中,仍巍然屹立。
桃花谷
桃源谷,位於漕泊鄉桃源村境內,谷長約7km,從攸漕、桃源公路交匯處開始,往東依次包括明代古橋、楓楊古樹群、桃花洞和桃花溪等四大景點。是攸縣酒埠江風景名勝區裡的自然生態谷和酒埠江地質公國內的古河道,全長2000餘米。白龍洞
白龍洞,位於攸縣境內的白龍洞為約3億年前發育的岩溶地貌洞穴,因岩溶景觀“白龍馬”而得名。洞內景觀千變萬化,洞中有洞,樓上藏樓,是大自然的天然岩溶地貌博物館,被喻為東方奇洞。“白龍馬、古河床、古生物化石、石鐘音樂”堪稱國內四絕。仙人橋
仙人橋,位於攸縣漕泊鄉三聯村,距酒埠江風景區的白龍洞僅4公里。該景區面積0.8平方公里,遊覽線路全長2180米,以仙人橋為中心,連線仙人峽與仙人崖,有仙峽尋幽、仙台望月、仙橋貫空、仙湖戲波、天龍坡、天龍嶺、雲棧攬勝、仙人洞等八大景點;以幽深的峽谷、神奇的仙橋、峻峭的山嶺、茂密的植被、動人的傳說為五大特色。寶寧寺
寶寧寺,位於黃豐橋鎮烏井村,是我國湘贛地區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該寺始建於唐天寶10年(公元751年),開山祖師是攸縣籍人士曠長髭禪師。1985年4月17日,攸縣人民政府公布寶寧寺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開始進行該寺的修復工作,1994年春舉辦了盛大的開光法會。寶寧寺所處環境優美,山清水秀,峰巒迭嶂,交通方便。寺後保存有一株古樟,系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沉水樟,為省內沉水樟之王,其樹體高大挺拔,枝繁葉茂,極具觀賞和科研價值。特產名優
香乾著名湖南主持人汪涵先生曾經在《有味》一書中曾這樣的評價攸縣的香乾:“攸縣小吃神州俏,香乾血鴨剁辣椒”,在攸縣小吃中居於首位的攸縣香乾,一直深受推崇。據《攸縣誌》記載,早在明清時期,攸縣香乾就小有名氣了,攸縣城鄉流傳著這樣一首順口溜:“皇圖嶺的香乾,東鄉的原壇酒,新市的麻鴨,網嶺的麻餅糖,嘗過之後永不忘。”
攸縣香乾之所以出名,原因有二:攸縣的水質好,極少污染;攸縣香乾的加工工藝講究。做香乾用水最重要,攸河上游的酒埠江,匯入了漕泊禹王洞的天然礦泉水、皮佳洞過濾的陰河水和柏市的溫泉水,有益於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豐富,造就了獨一無二的、符合綠色環保要求的水質。”
麻鴨
攸縣麻鴨產於湖南省攸縣境內的米水和沙河流域一帶,以網嶺、鴨塘浦、丫江橋、大同橋、新市、高和、石羊塘等地為中心產區。曾遠銷廣東、貴州、湖北、江西等省。攸縣麻鴨是湖南著名的蛋鴨型地方品種。攸縣麻鴨具有體型小、生長快、成熟早、產蛋多的優點,是一個適應於稻田放牧飼養的蛋鴨品種。地方榮譽
全國綠化模範縣 | 湖南省縣域經濟十強 | 湖南省文明縣城 |
中國金融生態縣 | 全國生態文明縣 | 湖南省衛生縣城湖南省2011年度旅遊產業發展十佳縣 |
2011年中國十佳綠色城市 | 國家衛生縣城 | 2012年亞洲金旅獎·大中華區十大自然生態旅遊休閒名縣 |
國家園林縣城 |
著名人物
彭天益(?-?):號司空山人,北宋哲宗元祐進士,歷任武騎尉、太學博士、湖廣提舉,撰有《重修陽升觀三奇碑記》。
蔡槐庭:明嘉靖丁己年(1557年)二月初五出生在湖南省攸縣淥田鎮的一個科舉世家,萬曆庚辰(1580)進士,癸末(1583)殿試名列二甲。他是淥田蔡民第九世孫。歷任嘉興知府,戶部郎中等,官至太僕寺卿(從三品)。
洪雲蒸(1580-1636):明代名臣,字化卿,號紫雲,攸縣漕泊人,萬曆庚戌科進士,追賜為都察院御史。
龍湛霖(1837-1905):字芝生,清湖南省攸縣人。清同治元年(1862)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任雲南鄉試正考官,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左中允,後累遷至侍讀學士。
胡庶華(1886-1968):攸縣城關人,著名教育家、冶金專家,曾任同濟大學、湖南大學、重慶大學、西北大學校長。
文榮林(1900-1974):攸縣城關人,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師十二團團長,七十九師上校副官長。抗戰期間,任二十八師少將副師長,後調廣東防空訓練班任少將教育長。
張德粹(1900-1987):攸縣東鄉田村人,農業經濟學家、農業教育家,我國農業經濟學奠基人之一。
譚震林(1902-1983):攸縣城關人,曾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陳逵(1902-1990):曾用名陳弼猷,攸縣柏市樟井沖人。《毛澤東選集》編譯委員會委員,致力將中國古代名詩詞翻譯成英文,介紹到國外,開創出漢詩英譯的新天地。
丁德隆(1904-1996):字冠洲,又名若望,攸縣高梘人。率部參加上海保衛戰、蘭封戰役和武漢會戰。國民革命軍中將,第37集團軍總司令。晚年退役棄政,潛心研習道、佛、儒、耶各教之哲理,擅長篆、隸、楷、草各體書法,並有繪畫技能,曾在台北舉辦過個人書畫展。在著作方面有《大同大道》、《易經原理》、《心物一元觀》、《道性真理》、《天人合一》、《自然循環定律》等著述付梓。
唐有章(1906-2000):攸縣新市人,參加廣州起義。曾先後擔任機械工業部設計總院副院長、農機部外事局局長、農業機械部顧問。
劉克(1915-2000):原名劉相堯,攸縣市上坪鎮市坪村人。1961年8月授予少將軍銜,曾任鐵道兵團副司令員兼工程部部長、鐵道兵副司令員兼科研部部長。
蕭友明(1916-):原名謝華生,攸縣黃豐橋鎮廣寒寨村人。少將軍銜,曾任第三機械工業部原副部長,是第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顏德明(1917-1985):湖南攸縣人。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曾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曾任廣州軍區裝甲兵政委,軍長,廣州軍區副參謀長、副司令員等職。
羅吉庭(1930-):攸縣大同橋鎮觀東村人,核物理學家、研究生導師。少將軍銜。曾任陝西省政協委員,湖大校友委員,中國計算物理學會會員、蒙特卡羅專業會委員、計算物理西北分會理事、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院“學報”編委,“陝西物理”編委、“科學與工程計算叢書”編委、中國國際出版社顧問兼編委等職。
陳旭榜(1932-):攸縣鴨塘鋪鄉奧林村人,少將軍銜。曾任寧夏軍區政治部主任、寧夏軍區黨委常委,當選為寧夏自治區第五、六屆人大代表。
周玉書(1933-):湖南攸縣人,中共第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四屆中央委員,九屆全國政協常委。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1月改為武警少將警銜。1990年7月晉升為武警中將警銜,1992年12月改為中將軍銜。
蘇紀蘭(1935-):湖南攸縣人,物理海洋學家,被譽為“海洋之子”。長期致力於物理海洋學環流動力學研究。1989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開雲(1937-):藝名阿雲,著名中國花鳥畫家,湖南攸縣人。曾任湖南美術館、湖南國畫館館長,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理事,湖南省花鳥畫研究會會長。現任中國國畫家理事,中國書畫人才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書畫學會名譽主席,中國國學學會名譽會長,湖南省書法家協會顧問,湖南省國畫館顧問,湖南省花鳥畫家協會名譽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
肖旭初(1937-):少將軍銜,曾任廣西軍區政治委員、司令員,海南軍區司令員。
劉遠節(1938-):攸縣桃水鎮睦塘村人,曾用名劉春華。曾任廣東省軍區政委,少將軍銜。
譚冬生(1940-):湖南攸縣蓮塘坳鄉春龍村人,原廣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將軍銜。
謝秋雲(1948-):湖南攸縣人,湖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書畫家,詩人。
彭新國(1951-):湖南攸縣人,少將軍銜。曾任南疆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新疆軍區參謀長。
劉鼎新(1952-):湖南攸縣人,現任海南省委常委、省軍區政治委員。
傅劍仁(1953-):湖南攸縣人,筆名易卯,河北省政法委員會常務副書記、省綜治辦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黎明啟程》等。
蔡儀(1906-1992):原名蔡南冠,湖南攸縣人。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主編高等學校教材《文學概論》和《美學原理》,主編《美學論叢》、《美學評林》等刊物。對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理論和文藝理論多有闡述。
歐陽一葉:1988年12月初4,本名:歐陽盛,字飛紅,號一葉。系新興青年作家,可謂後起之秀也。出生湖南攸州。2011年獨創首部古典唯美科幻小說作品《生化核戰紀》而走紅,開闢了世界核題材文學作品的先例。繼後又以《浪子飄》這部被眾多讀者稱之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首部“打工文學”,一直以來廣受爭議,並被譽為現代魯迅、下一個莫言、勵志哥等諸多美譽。
顏書勁(1910-1982):湖南攸縣高梘雙江口人,字清和,1930年考入黃埔軍校(也叫南京中央軍校)第八期通訊科學習。後歷任交通警察局鄭州支台台長,廣州區台台長,國民革命軍少將軍銜,台灣黃埔軍校通信科教官。
賀東生(1911—1998):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少將軍銜,並授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出席黨的八大、九大。1998年8月27日病逝於湖南長沙,終年87歲。
譚震林(1902—1983),漢族,1902年出生於湖南省攸縣城關鎮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
陳健民(1906年-1987年):佛教瑜伽士。曾參學三十七位師傅,留學康藏五年,在印度閉關二十五年,並曾在岩洞、墳場閉長期關。一九七二年赴美國弘法。中、英文著作百餘種,作品集為《曲肱齋全集》。故居位於攸縣城關鎮西街。
湖南湖北
一湖之隔的湖南、湖北。來完善他們,分享知識! |
湖南省-知名景區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長沙市 | 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
株洲市 | 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
湘潭市 | 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
衡陽市 | 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
邵陽市 | 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
岳陽市 | 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
常德市 | 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
張家界市 | 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
益陽市 | 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
郴州市 | 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
永州市 | 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
懷化市 | 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
婁底市 | 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