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芷溪村 |
位於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廟前鎮的芷溪村是一個客家萬人古村落,共有芷溪、芷紅、芷星、芷民、芷聯和坪頭等6個自然村。聚居著黃、楊、邱、華四姓客家人,以黃、楊兩姓居多。明清以來,芷溪村先民先後興建了68座古祠,138幢古民居。這些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除一部分是專門作祭祖聯宗之用外,其餘都是祠居合一的複合型建築,普遍採用客家地區“九廳十八井”結構布局建造,庭院舒暢,雕樑畫棟,飛檐翹角,美侖美奐,被客家學研究人士譽為客家“大宅門”。芷溪村所在的廟前鎮位於連城最南部,素有連城“南大門”之稱,地處連城、上杭交界處,地形東西寬而南北窄,西、南兩面與上杭縣毗鄰。這是一個藏在閩西的崇山峻岭之中,被修竹茂林掩映著的較為平坦的丘陵。早在清朝雍正、乾隆時期,由於吏治清明,境內久經離亂的百姓,稍得休養生息的機會。而當地本來就是一個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適宜萬物生長的地方。剛剛吃飽穿暖的百姓在境內建起了一座關帝廟,乞求關帝老爺保佑一份長久的安定。這座關帝廟沒有讓他們失望,吸引來了周圍商賈們在這裡建設店鋪、設立街圩。逢二、七為圩期,趕集的人們都相約到廟前來赴圩,久而久之,廟前鎮因此而得名,而芷溪村也正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芷溪村的客家居民十分重視門樓建築,因為門樓體現著屋主的身份,更兼融周易風水學說,當地有“千斤門樓、四兩屋”的說法。興建於康熙末年,占地5000平方米的楊姓“漁溪公祠”和黃姓的澄翔公祠就是芷溪古建築中門樓的代表作。
歷史介紹
芷溪村 |
文化教育
芷溪村 |
建築特色
芷溪村 |
1、漁溪公祠
楊姓漁溪公祠興建於康熙末年,是為紀念楊氏先祖漁溪公而建。整幢建築占地五千多平方米,設房間一百零一間,現仍聚居楊姓漁溪公後裔七百餘人。據說,該宗祠建築與北京故宮同一坐向,民間建築與皇家建築相同是一大忌,為此,堪輿先生特地在大門石牌樓名稱上做文章,現陰刻於牌樓上的南離輝映四字,為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所書,每字缺少一筆,不注意是難於察覺的,據居住該幢建築的楊氏後裔介紹,這樣設計目的在於求得制化,如此一來,門樓又顯得與眾不同。漁溪公祠的建築設計是典型的框架結構。將該幢房子九個廳堂兩廂壁板及門扇拆下,恰可鋪設十八個天井位置,擺一百二十張八仙桌宴請賓客,曬九十九擔穀子,都有顯得綽綽有餘,其建築之宏大,布局之科學,令人自嘆弗如。
2、翠疇公祠
黃姓翠疇公祠因黃姓翠疇公善行義舉,被清庭獎掖,清光緒十八年,翠疇公子輩為彰顯父母一生善行懿德而建,前後歷時八年始告竣工。該幢建築裝飾之華麗、工藝之精緻,在閩西客家地區民居建築中都是罕見的。門樓琉璃瓦頂,金箔鱷魚翹角,金邊金字蘭底堂名,金碧輝煌。前廳上下四根頂梁大柱飾以大紅油漆;下廳及中門屏風,有精美的梅蘭菊竹,福祿壽喜,文房四寶等鏤空雕刻;所有樑柱分別雕刻有[二十四孝]、[郭子義拜壽]、[蘇武牧羊]等傳說故事圖案;大廳內迴廊及下廳兩壁,畫有水墨山水;神龕金箔拼貼,燦爛耀眼。斑瀾的色彩,使整幢房屋洋溢著盈盈喜氣,頗具殿堂風韻。
文化特色
芷溪村 |
芷溪古宗祠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作用。它作為古代民間建築專家的傑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選址之用心,設計之巧妙,規模之恢宏,構建之縝密,用工之精細,含意之深邃,有些宗祠建築具有“天人合一”、人文與生態和諧統一之功,至今仍然是值得稱道的。宗祠的實用功能本來是祭祀場所,但芷溪諸多宗祠同時又是藝術品。一幢幢古宗祠都有值得你鑑賞、品味的高雅建築技藝,精工的雕刻藝術、壁畫藝術、上乘的書法珍品,寓意深刻的文學典故等等,看了令人遐思萬千、感嘆不已。它比起目前在全國已經炒作甚是熱門的一些民間建築來,不僅毫不遜色,而且有的還略勝一籌。問題是它長期來“鎖在深閨人未識”。可以說,芷溪古宗祠建築本身就是一本值得精讀細研的客家建築文化藝術的教科書。
從內涵作用看,芷溪古宗祠通過紀念祖先、弘揚祖德這個機制,又成為古代社會農村團結人、教育人、培養人的學校,成為推動村落社會公建公益事業建設的組織者。一是知根知源、凝聚本族。二是引導修德,正人正已。芷溪古宗祠文化給人一個非常突出的感覺,就是許多立在宗祠、寫在族譜中的“族規”、“家訓”,都是教育子孫注意社會公德、家庭道德、從政官德、經商道德等等的修煉。提倡以孝事親,以誠待人,以信為本,以忍處世。可以說,宗祠是古代落實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從所提倡的道德內容看,不少東西在今天仍不失為值得傳承、弘揚的中華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並不相悖。三是培育人才,耀祖光宗。在古代,芷溪有“兩多”:為官者多,商販者多。這應當歸結於古宗祠文化的作用。這裡的宗祠不少內設文武學館,利用宗祠培育、造就文化人才,還通過宗祠田產收取租谷,設立“學谷獎學制”,而且又規定祭祖“拜圖”準入祠堂者除長輩外,得需有功名者,明顯鼓勵讀書,鼓勵成才,鼓勵建樹功名以光宗耀祖,這樣自然人才濟濟。所以,在清代,連城全縣文進士13人中,芷溪占了4人,武進士10中,芷奚占了2人,還有舉人、秀才、貢生數百。在“五四”運動之後,赴法、日留學者,全縣數芷溪最多。由於文人達官多,該村至今保存的楹聯、牌匾、名人書畫、木石古雕等等亦多,此地文化底蘊深厚,現在已成為福建省的歷史文化名村。四是建管公益,惠及村民。在古代,在芷溪的許多村民公建、公益事業是以宗祠為紐帶,通過各姓氏、各宗支的長老牽頭,以宗祠公共義倉為基礎,加上募捐眾家錢物勞力辦成的,即使到近代,舉辦連南中學、建設芷溪中心國小所需資金亦是要採用這種民間辦法籌集的。應當說,宗祠在一定程度上,在當時社會條件下,起到了某種組織建設社會、管理社區的作用。芷溪古宗祠文化的核心,實際上是儒家思想文化中諸多精華性內容的表現。芷溪古宗祠所蘊存的文化精華,筆者認為在提倡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今天,仍可供人們傳承和鑒用,問題在於是否能夠真正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去研究它,分析它,去瑕取瑜,揚其精華。
民俗文化
芷溪花燈 |
交通介紹
芷溪村交通圖 |
深圳-龍巖2272/2273每日22:45發車,次日8:06到達。周一到周五從深圳機場有直接到冠豸山.機場的航班,晚上9點到達。從機場距培田古村很近,可坐摩的直接到達,票價4元-5元/人。
福州-龍巖2271/2274每日21:10發車,次日07:34到達。
廈門-龍巖火車K230/231每日16:21發車,當日21:37到達。汽車行漳龍高速,票價50元/人,僅用兩個小時。
龍巖-連城龍巖市內有公車6:00至15:20每隔20分鐘一班到連城。車程兩個小時。
特色看點
芷溪村 |
明清以來,芷溪先民先後建了68座古祠,138幢古民居,這些規模宏大的明清時期建築,被客家研究人士譽為客家"大宅門"。芷溪古宗祠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作用。本來是祭祀場所,但同時又是藝術品。一幢幢古宗祠都有鑑賞、品味的高雅的建築技藝,“天人合一”、人文與生態和諧統一在這有很好的體現,至今仍然是值得稱道的。
2、漁溪公祠
楊姓“漁溪公祠”興建於康熙末年,是為紀念楊氏先祖漁溪公而建,現仍聚居楊姓漁溪公後裔700餘人。漁溪公祠的建築設計是典型的框架結構,其建築之宏大,布局之科學,計算之準確,令人自嘆弗如。
3、翠疇公祠
清光緒十八年,黃姓翠疇公子輩為彰顯父母一生善行懿德而建祠,前後歷時八年。該幢建築裝飾華麗、工藝精緻。門樓琉璃瓦頂,金箔鱷魚翹角,顯得金碧輝煌,巍峨壯觀。
4、氏家廟
黃氏家廟座落茶山口寨上山麓,是芷溪黃氏裔孫為紀念開基始祖庚福公而建造的祖祠,因規模宏大,鄉人也稱大祠堂。祠堂坐東向西。上廳略高,左右大屋間略低,左右迴廊各有一門通外;下廳比上廳低一階,有寬敞的迴廊。祠堂長27.17米,寬27米,建築面積為779.25平方米。廳背後及兩旁圍牆內有草坪、廚房共1320平方米;廳前有雨坪及直徑18米的半圓月池,總占地面積為3021.5平方米。此祠堂有一個至今未解之謎,自建造以來祠堂內從無蜘蛛結網。周圍雖有水草,夏天也無蚊蚋,鄉人堪稱芷溪一奇。此奇何解,有待各位行家前來考察釋疑。楊氏家廟又稱龜山公祠,座落在芷溪楊氏開基祖六九郎公的故居背園,環境優美,建築精巧。這座"楊氏家廟"如今又由閩粵贛三省宗親商定,正在修葺,不日即可重現昔日光彩
5、澄川公祠
芷溪的客家居民十分重視門樓建築。門樓是一幢房屋的“門面”,體現房屋主人的身份,更兼容周易風水學說,當地有“千斤門樓四兩屋”的說法。“澄川公祠”,就是芷溪人重視門樓建築的生動體現。
6、楊輝公祠
於芷溪的市場邊上,貌似平常,該祠雖與其他宗祠無很大特徵,但其中的一些風水學套用在此宗祠上得到及其大的套用。其屋外宰牛屋內無任何腥味,至今都無法解釋,是芷溪的三奇之一!望能者前往探尋其奧秘。其他一些民居分布也頗廣,總之處處是景。
7、冠豸山
有山奇、水秀、谷幽、岩深之神秀。有中開一谷的蒼玉峽,驚而不險的丹梯雲棧,放眼萬里的一線天,冷風襲人的雪洞,山泉琮琮的蓮花洞。身姿綽約的姐妹岩,撩人遐思的玉女池等。目前可遊覽的景觀有四十餘處。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