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縣

茶陵縣

茶陵縣,隸屬株洲市,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茶命名的行政縣。地處東經113度20分--113度65分,北緯26度30分--27度7分之間,北抵長沙,南通韶關,西接衡陽、東鄰江西吉安。因地處“茶山之陰”,而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崩葬於茶鄉之尾”而得名。又因南宋縣令劉子邁鑄鐵犀鎮河妖而有“犀城”之美譽。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之一,湘贛革命根據地重點縣、模範縣,是毛澤東親手締造的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誕生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革命犧牲者達5萬餘人,有25位農家子弟成長為共和國開國將軍,名列全國第九。京廣、京九鐵路側翼東西,醴茶鐵路、106國道,三南公路交匯於此,為湘贛邊境地區交通樞紐,周邊縣(市)物資多在此集散。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茶陵縣茶陵縣
西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茶陵置縣。

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置縣,屬長沙國。

隋開皇九年(589年)併入湘潭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茶陵縣,貞觀九年(635年)廢,聖曆元年(698年)復置。

五代為楚潭州長沙府茶陵縣地。

北宋為衡州茶陵縣。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升縣為軍。嘉定四年(1211年)劃出康樂、霞陽、常平三鄉設定酃縣,屬茶陵軍。

元為天臨路醴陵州、攸州和湘潭州地,以及衡州路酃縣。元世祖十九年(1282年)升縣為州。

明屬長沙府,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州為縣,成化十八年(1482年)又升縣為州。

民國二年(1913年)改州為縣,屬湘江道。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為第二行政督察區茶陵縣。

1994年,酃縣更名為炎陵縣。

2015年9月,《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推進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台。根據《方案》,茶陵縣成為湖南國土資源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09年12月31日,茶陵縣轄13個鎮、7個鄉。原小田鄉併入秩堂鄉,原堯水鄉併入嚴塘鎮,原七地鄉併入腰陂鎮,原江口鄉併入桃坑鄉。

鎮鄉名稱 下轄村(居)委 郵政編碼
城關鎮 10個居委會、4個村委會:紫微街、雲陽街、金山街、炎帝街、解放街、米 水街 、交通街、 城西街 、 雲盤山 街、臘芫街;前進、農林、十八丘、曲江 412400
界首鎮 界首鎮居委會;白洲、火星、廟前、紅光、界市、大新、賀鋪、共富、河龍、上聯、鏡嶺、蓮荷、朱嶺、甲山、賀家、花甲、白沙、倉下18個村委會 412415
嚴塘鎮 新街居委會 ;樟市、坎下、和呂、高星、灣里、井頭、壠上、甘塘、中堡、上灣、 梅田 、塘井、田心、合心、竹坪、猶最、沙溪、染陽、沙江、黃前、長江、壠里22個村委會。2007年併入原堯水鄉的堯市、花木、泉山、南岸、聯心、玳溪、山寺、愛里、雙龍、高徑等10個村委會 412421
湖口鎮 湖口鎮居委會;塘頭、湖口、易口、妙石、竹芫、新芫、芫梘、杉南、 意心 、青呈、新呈、廠江、北斗、姜南、米渡、石井、井和、小潭、黃湖、石湖、同心、南江22個村委會 412418
浣溪鎮 浣溪鎮居委會;由義、麻塘、土橋、梅林、荷塘、顧母、東流、八旦、太英、白露、飛鹽、溪江、龍下、小汾、下小、楊柳、寒江村委會 412417
馬江鎮 馬江鎮居委會;長遠、紅旗、 長聯 、 末頭 、塘富、東沖、西沖、麻芫、毛家、井泉、小碧、月嶺、麻石、玄武、皋芫、 曾虎 、等坪、浪灘、聯湖19個村委會 412416
高隴鎮 高隴鎮居委會;光明、星高、石床、荔市、松江、光泉、龍集、星豐、古城、莊田、仁源、 石沖 、馬渡、白隴、水頭、長興、九渡17個村委會 412402
腰陂鎮 腰陂鎮居委會;腰陂、仙源、竹塘、土沙、木沖、石聯、東南、東山、龍陂、石陂、布莊、 馬加 、長義、珍武、 雲盤 、大南、下清17個村委會。2007年併入原七地鄉的 軍塘 、巨田、芙沖、澗洲、梘田、月嶺、建民、 左江 、雙溪、麥源及原堯水鄉的橫屋等11個村委會 412406
潞水鎮 大台、農元、龍溪、元王、田上、下坊、廟市、首團、大元、廟坪、碣石、雙關12個村委會和潞水墟居委會 412407
虎踞鎮 虎踞鎮居委會;雙芫、合湖、銀湖、湖溪、和豐、黃坪、低車、高水、 高迎 、 茶乾 、 迎豐 、三星、三達、喬下、新湖15個村委會 412413
平水鎮 平水鎮 居委會;黃石、龍新洲、把集、水源、峰仙、獅江、三門、河東、毛坪、金山、裘家、石朱、龍新、 石寶 頭、二仙、五峰、 西屏 、黃泥塘、小水19個村委會 412412
棗市鎮 棗市鎮 居委會;管塘、東嶺、西嶺、岩口、棗園、 洞頭 、 靈官 、荊芫、五星、 車陂 、灑水、田家、候泉、 大沖 、虎形、對江、曹柏、海潭18個村委會 412414
火田鎮 火田鎮 居委會;五門、貝水、新華、連溪、廟貝、麻芙、 貝江 、古石、山田、芙江、洲陂、楓景、樟沖、砂下14個村委會 412404
桃坑鄉 坑口、 上坪 、大汾、石潭、鄴坑、桃坑、上芫、中芫、馬溪、帶江、田和、夏樂、東江、中洞、南坑、西坑、大塘、湘江、瓜坪、春楓、焦坪、曉楓、利民、華里、彩霞25個村委會 412403
下東鄉 頭鋪、儒仕坪、 黃堂 、茶園、楓樹、條心、小車、光輝、 東山壩 、二鋪、橋邊、新田、官鋪、金星、齊心、孟溪、長樂、四聯18個村委會 412419
舲舫鄉 18個村委會:堤洲、長鴨、塘沖、舲舫、垸井、松江、西岸、河塢、滋坑、中洲、洮水、祠灣、龍朱坑、張楊、大岳、南沖、車鋪、官溪 412434
思聰鄉 火車站居委會;和平、深塘、華壠、華星、華豐、左壠、聯興、茶沖、烈星、大興、思聰、輝山、 紅橋 13個村委會 412409
洣江鄉 下瑤、中瑤、胡家、新河、大洲、渡里、 湖塘 、雅環、歐江、五壠坪、桃源、 石良 、榮華、拱塘、樟樹、立新、諸睦、 星橋 18個村委會 412400
八團鄉 白石、臥龍、沛江、 大英 、小英、東黃、東坪、石鼓、向陽、大壠、大坪、麥莊、梯壠、江東14個村委會 412405
秩堂鄉 彭家祠、安坑祠、曉塘、合戶、田湖、東首、馬首、吉川、 沂江 、皇圖、石龍、昆塘12個村委會,2005年併入原小田鄉的小田、錫湖、金湖、太湖、東坑、黃草等6個村委會 412403

地理環境

位置

茶陵縣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西麓。位於東經113°20′~113°65′,北緯26°30′--27°7′之間,隸屬株洲市,北抵長沙,南通廣州,西接衡郴、東鄰江西,面積2500平方公里。泉南高速公路縱貫縣境南北、平汝高速公路橫穿縣境東西。

地質

境內地殼穩定,無地震;縣內出露地層中,從古生界寒武系塔山群至新生界第四系,共10個系,出露面積2155.44平方公里,占茶陵縣面積的86.22%。

境內大地構造主要形跡屬於湘東新華夏系及華夏系。北北東向及北東向構造明顯,小褶皺及次級斷裂發育。中部凹陷區屬茶水凹陷帶一部分,自縣東北角至西南,斜臥縣境中部;東南部萬洋山褶斷帶,屬炎陵-資興隆起帶的西北段;西北部武功山褶斷帶,境內北起太平山,經露嶺、雲陽山,南至茶陵。

地貌

茶陵縣地貌類型以山地為主,丘陵次之,崗、平俱備,其中山地面積186.49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9.73%;丘陵面積80.54萬畝,占21.48%;崗地面積48.58萬畝,占12.95%;平原面積49.75萬畝,占13.27%,水面9.64萬畝,占2.57%。全縣地質狀態是周圍山地主要為砂頁岩、變質岩、花崗岩和石灰岩,中部西南部主要為紅岩和第四紀鬆散堆積物。

氣候

茶陵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由於西北有武功山阻擋,減弱了北方冷空氣南侵的勢力。茶陵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寒期短。年平均氣溫17.9℃,一月最低,平均5.9℃,七月最高,平均29.2℃,穩定通過10℃的天數有233天,活動積溫5509℃,平均初霜日為12月3日,終霜日為2月10日,無霜期294天。日平均氣溫連續三天在零度或零度以下。

水文

屬湘江水系的洣水流域,連線大小河流25條,溪澗1732條。界首河入安仁永樂江。屬贛江水系的溪澗3條,發源於茶山,入江西永新縣三灣河,匯入禾水。全縣地表水徑流總量4.43×10米。境內主流是洣江,流域面積2495平方公里,通航里程137千米。洣水的主要支流水系有茶水、洮水、漚江和文江。

人口民族

2011年茶陵縣戶籍總人口608425人。其中:農業人口504681人,非農業人口103744人。實現計畫生育率90.2%,2011年出生8184人,出生率為1.34%,死亡3612人,死亡率0.59%,人口自然增長率0.75%。

茶陵是少數民族散居縣,至2012年,茶陵有藏族、維吾爾族、高山族等19個少數民族,總計221人,散居在20個鄉鎮。

交通

茶陵交通茶陵交通

茶陵交通資源豐富,境內有衡炎高速、岳汝高速、泉南高速3

條高速公路,醴茶鐵路、衡茶吉鐵路2條鐵路,和320省道、106國道。

經濟

綜述

2007年茶陵縣生產總值從2002年的27.19億元增加到56.87億元,年均遞增11.13%。財政收入從1.17億元增加到3.15億元,年均遞增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7.33億元增加到14.76億元,年均遞增15.0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4.32億元增加到16.74億元,年均遞增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136元,年均遞增16.6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30元,年均遞增11.55%。

2009年茶陵縣完成GDP67.2億元,同比2008年增長16%。財政收入4.29億元,同比2008年增長13.4%。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8億元,同比2008年增長4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06億元,同比2008年增長2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29元,農民人均收入2994元。

2012年,茶陵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4億元,比2011年增長12%,年均增長13.6%。完成財政收入9.06億元,比2011年增長23.9%,年均增長2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5億元,比2011年增長39.1%,年均增長38.9%。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3億元,比2011年增長15.5%,年均增長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提高到20461元、3888元。

第一產業

2012年,茶陵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2億元,比2011年增長3.9%。其中,農業9.7億元,林業1.9億元,牧業1.4億元,漁業0.7億元。2012年糧食產量18.7萬噸,比2011年增長1.2%。水果產量2.3萬噸,比2011年增長8.9%。出欄生豬437.9萬頭,出欄牛羊58.7萬頭,家禽出籠2105.2萬羽,水產品7.9萬噸。2012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00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900公頃。

2103年茶陵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生產總值為42億元,較2012年增長3.1%。糧食總產量32.9萬噸,同比2012年增長4.4%。豬牛羊禽肉產量6.98萬噸,比2012年增長1.68 %。油料作物產量1.72萬噸,比2012年增長5.3%。實現菸葉稅2000餘萬元。新增油茶種植面積1.12萬畝。新種茶葉2800畝,茶葉產量306噸,比2012年增長23.4%。菜牛出欄量為2.69萬頭,比2012年增長0.75%。水產品總產量為16423噸,比2012年增長8.01%。

第二產業

2012年茶陵縣工業增加值95.9億元,比2011年增長13.4%,工業化率為54.1%。規模工業增加值77.7億元,比2011年增長14.6%。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實現增加值18.2億元和8.9億元,分別比2011年增長11%、11.1%。規模工業綜合效益指數為242.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2.8億元,比2011年增長15.6%。實現利稅178.2萬元,比2011年增長21%。實現利潤5.5億元,比2011年增長20.5%。

2013年茶陵縣實現工業增加值45.1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3.8%。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10.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9.2%。其中國有企業實現總產值3.8億元,重工業實現總產值6.8億元,輕工業實現總產值3.5億元。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7.01億元,比2012年增長14.6%。

第三產業

2012年茶陵縣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13.8億元,比2011年增長21.9%。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達到12.2%。稅收收入14.9億元,比2011年增長21.8%。其中增值稅1.9億元,比2011年增長17.9%。營業稅2.7億元,比2011年增長24.7%。稅收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為70.1%。

截至2012年,茶陵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58.8億元,比2011年增長17.1%。城鄉儲蓄餘額為94.5億元。各項貸款餘額82.4億元,比2011年增長19.5%。茶陵縣存貸比為51.1%。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2年,茶陵縣縣投資1187萬元,完成了紅利、長潭壠公墓山、茶舲等農村公路的新建改建工程;投資474萬元,建設農村客運站6個、招呼站16個;投資160萬元,建成10個東陽湖義渡渡口碼頭;投資4000萬元,完成危橋改造38座、渡改橋2座。農村公路列養率達100%,農村公路綠化率80%。2012年該縣還投資1.4億元對城區17條小街小巷進行改造,並為這些背街小巷架設了路燈,栽植行道樹,建立公交站台,埋設低壓、弱電、燃氣等管線,加寬排水、排污管道等,完善了設施。

文化事業

茶陵縣內流傳的有茶陵民歌和客家山歌兩大類。茶陵民歌和小調之分。茶陵山歌多系平腔,抒情性較強。小調風格委婉,多被採茶戲吸收;客家山歌音域寬,節奏變化多,樸實粗獷。按內容分有勞動歌、情歌、上樑歌、哭嫁歌、喪歌、賭標歌等類。還有宋祖英為茶陵唱的《美麗茶陵》。

教育事業

2013年,茶陵縣共有公辦學校158所(普高2所,職專1所,九年一貫制5所,國中16所,城區國小4所,中心國小15所,特校1所,村級教學點114個),民辦學校2所,幼稚園186所。公辦教職工4195人(機關幼稚園36人,國小1940人,國中1627人,高中592人),在校學生58031人(國小35339人,國中15310人,高中7382人)。

社會保障

茶陵縣2012年新增就業人員2083人,2012年城鎮登記失業率2.77%,下降0.6個百分點。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6908人,增長7.6%。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3602,增長6.2%。參加醫療保險人數93133人,增長4.6%。全年優撫對象總戶數9139戶,增長4.5%。優待金額337.2萬元,增長341.1%。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5958人。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488人。2012年新建、擴建鄉鎮敬老院2所。

風景名勝


簡介 圖片
地處今茶陵縣城關鎮前進村三角坪。1927年11月,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次攻克茶陵城後,為探索中國建政之路,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於同年11月28日,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縣級工農兵政府,設有民政、財經、青工、婦女等部門,由譚震林任政府主席。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建立,標誌著井岡山鬥爭發展到了建政階段,為以後的政權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
1992年,雲陽山被批准為 湖南省 省級森林公園,山上的森林資源和 風景名勝 ,更得到了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這顆鑲嵌在“雄三楚”勝地的明珠,將會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茶陵縣雲陽山
2014年3月,在茶陵縣東陽湖景區,發現了抗戰時期“紅軍寨”。據初步考證,70多年前,茶陵籍老一輩革命家譚家述、譚余保等,都曾在這裡浴血奮戰。該地還曾是國共兩黨在茶陵聯合抗擊日寇的一個抗戰指揮部。 茶陵縣紅軍寨

資源

綜述

茶陵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20餘種,其中鉭鈮礦儲量居全國第一,亞洲第二,錫儲量居全國第一,水能開發量達20萬千瓦,已建成水電站32個。

有耕地42.65萬畝,水域18.6萬畝,林地231萬畝,草場90萬畝。其中鐵礦儲量達12249萬噸,鎢礦儲量達300多萬噸,煤炭儲量達2640多萬噸。花崗岩蘊藏量大,花色稀貴,品種繁多。水電能蘊藏量達14.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9.6萬千瓦。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茶葉生產基地和瘦肉型生豬生產基地。“神龍”牌臍橙近兩年連續獲省優質水果評比金質獎。林業資源有松樹、杉樹、楠竹、油茶等,全縣森林蓄積量223萬立方米。

茶陵名山雲陽山,主峰紫微峰海拔963米,層巒疊嶂,72峰蜿蜒方園35公里。歷代文人墨客慕名游山攬勝留下大量詩文詞。有耕地27.08千公頃,水域7.9萬畝,山丘172萬畝,草場90萬畝。主要礦產有鐵、鎢、錫、鉛、鋅、鈮、坦、金、煤、石灰石、螢石、花崗岩等20餘種。農產品主要有稻穀、棉花、柑桔、苧麻、生薑、大蒜、白芷、菜油、烤菸、茶葉和生豬、菜牛、黑山羊等,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茶葉生產基地和瘦肉型生豬生產基地。形成了下東金星、棗市五星、思聰深塘等養豬小區和平水、八團、小田等養牛小區。養殖大戶不斷增多。林業資源有松樹、杉樹、楠竹、油茶等,全縣森林活立木蓄積量233萬立方米。水電能蘊藏量達14.3萬千瓦,可開發用量9.6萬千瓦。

西北、東南山地崛起,西北有武功山綿亘,東南有萬洋山蜿蜒,中部和西部丘崗起伏,地勢朝中部,西南部傾斜。並呈階梯狀逐級下降,形成一個三面環山,朝西南開口的半環形盆地。縣內最高峰為西北邊界處的太和仙,海拔1404.9米,次高點是東部的石峰仙,海拔1344米,全縣地貌類型以山地為主,丘陵次之,崗、平俱備,其中山地面積186.49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9.73%;丘陵面積80.54萬畝,占21.48%;崗地面積48.58萬畝,占12.95%;平原面積49.75萬畝,占13.27%,水面9.64萬畝,占2.57%。

全縣地質狀態是周圍山地主要為砂頁岩、變質岩、花崗岩和石灰岩,中部西南部主要為紅岩和第四紀鬆散堆積物。

水利資源

茶陵縣有大小河流79條,主要支流有米水、茶水,境內控制集雨面積2494.1平方公里。平均年降水總量37.1億立方米,地表水20.18億立方米,人平3525立方米,耕地畝平4968立方米均多於全省平均水平,此外,還有客水23.02億立方米,地下水3.16億立方米,水資源十分豐富。

茶陵縣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境內四季分明,同時,由於西北有武功山阻擋,減弱了北方冷空氣南侵的勢力;東南萬洋山植被較好,濕度大;中部朝西南開口的走廊狀盆地,成為西南暖濕氣流的天然通道,因而形成了熱量豐富,生長季節長,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農業氣候資源特徵。

熱量資源

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寒期短。年平均氣溫17.9℃,一月最低,平均5.9℃,七月最高,平均29.2℃,穩定通過10℃的天數有233天,活動積溫5509℃,平均初霜日為12月3日,終霜日為2月10日,無霜期294天。日平均氣溫連續三天在零度或零度以下,有三分之一的年份不會出現,近二十年的氣象資料統計表明,極端最低氣溫為-4.2℃(1991年,持續時間短暫)。與鄰近各縣比較,茶陵縣年平均氣溫比北部的攸縣,西部的安仁高0.2℃,比南部的炎陵高0.7℃,比東部的寧崗、蓮花分別高0.8℃和0.4℃,與同緯度及年平均氣溫相同的衡陽市相比,月平均氣溫5—9月該縣低0.2—0.6℃;10月至次年4月高0.2—0.7℃,顯得冬季溫暖,有利於農作物和亞熱帶果木的安全越冬,夏季熱害不重,減輕了乾熱風的危害。

光能降水

平均年日照1744.7小時,年日照率為39%,屬全省日照最多的縣之一。

平均年降水量1370.2毫米,較鄰近縣略偏少,但仍屬雨水充沛的濕潤氣候區。

人力資源

茶陵縣總人口58萬,縣內有勞動力29.26萬人,潛在富餘勞動力11萬人,這些人大多曾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務工,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可滿足縣內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勞務需求。

電力資源

茶陵境內河流密布,自然落差大,水能蘊藏量18.1萬千瓦,現有大小水電站16座,其中青年電站裝機12600千瓦。2003年,全縣簽約小水電開發項目26個,其中9個正在興建之中,大坪電站已建成發電、總裝機6.9萬千瓦的洮水電站已進入移民、施工階段,預計未來幾年茶陵的水電裝機總量可達12萬千瓦。縣內現有11萬伏變電站兩座,小水電配套電網也正在建設之中。

礦產資源

茶陵礦產資源豐富,鉭鈮礦儲量居亞洲第二,全國第一,品質居全省第一。鐵礦石儲量近億噸,煤礦儲量1100萬噸,鉛儲量8700噸,鎢儲量28000噸,還有銅、錫、鋅、花崗石等20餘種礦產資源的儲量和品位均占相當優勢。

旅遊資源

茶陵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有南宋古城、南浦鐵犀、隋朝的“古南嶽”寺廟雲陽仙、丹霞地貌奇觀“靈岩八景”、雲陽國家級森林公園,等等。這些景觀的開發利用,必將使茶陵成為長沙——炎帝陵——井岡山黃金旅遊線上的重要板塊。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面積392萬畝,其中耕地41萬畝,林地262萬畝,可放牧草地90萬畝,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適宜發展水果,烤菸生產以及高效農業開發。

為落實“辦電興工,拓城興旅”的戰略舉措,該縣在城南創建了“金星工業園”,園區規劃面積6.6平方公里,計畫2007年建成,現已完成首期開發平方公里。在園區的企業用地,由政府負責“七通一平”(通路、通水、通電、通郵、通電訊網路、通有線電視、通排污管道;場地平整),最高地價每畝一萬元,直至零價出讓,使用期限為40年。

農林資源

全縣木材蓄積量達256萬立方米,其中杉木94萬立方米,松木53萬立方米,闊葉林29萬立方米。松脂林面積62萬畝,楠竹面積13.7萬畝,油茶麵積28.2畝,茶陵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茶葉生產基地和瘦肉型生豬生產基地,被譽為“茶陵三寶”的大蒜、生薑、白芷享譽東南亞。

旅遊資源

茶陵縣有“好山千迭翠,流水一江清”之稱。古蹟名勝主要有南宋紹定年間鑄造的“南浦鐵犀”和“秦人古洞”、“靈岩夜月”等“茶陵八景”。位於城郊的雲陽森林公園方圓70公里,神農曾在此種五穀、嘗百草,傳說又是南嶽聖帝的避暑行宮,山寺終年香火綿綿、鐘聲不斷,被稱為“可以長生、可以避世”的福地。茶陵距井岡山、炎帝陵、南嶽旅遊勝地僅數十公里,且為必經之路。

據《皇甫記》等史載:雲陽山是炎帝的封地,唐朝初年封為南嶽,素有“古南嶽、亞衡山”之稱。茶陵縣城西5公里處的洣水河畔有—森林公園——雲陽山。雲陽山東麓的“赤松丹井”,是赤松子的封地,自唐朝以來,先後建有赤松仙等寺觀。現尚存洗藥井、煉丹灶、祈天台等赤松子的“靈跡”。

雲陽山腳的秦人古洞、麻葉洞是茶陵有名的石灰岩溶洞,被遊人稱為地下迷宮。

1992年,雲陽山被批准為湖南省省級森林公園後,山上的森林資源和風景名勝,更得到了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這顆鑲嵌在“雄三楚”勝地的明珠,將會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茶陵三寶

茶陵生薑

同譽茶陵的“三寶”之一,以塊大芽壯、氣香味醇,譽滿全國,聞名東南亞。茶陵種姜始於漢前,明代最盛,1952-1984年在5000畝左右徘徊,1986年上升到4700畝,年總產達6702.9噸,近幾年種植面積在5000畝左右,年產生薑5000噸。茶陵生薑歷史悠久,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在部分鄉鎮,農民有種姜的傳統習慣,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初,該縣平水、虎踞鎮的不少村辦起了姜廠,生產乾薑、紅姜、鹽姜和姜油,遠銷到全國至東南亞地區,是一種出口創匯的農產品。

茶陵大蒜

主要分布在虎踞、平水、潞水、思聰、米江、城關等鄉鎮,主要產品有青蒜、蒜球.分別集中在12月~翌年2月,4~5月出產,是我市淡季蔬菜品種之一,茶陵以生產蒜球為主.除作調味品外,主要供作種蒜用或出口。在平水鎮獅口村和思聰鄉華隆村建立了茶陵大蒜提純復壯示範基地60多hm2,使得茶陵大蒜種子質量大大提高。

茶陵縣紫皮大蒜與生薑、白芷並稱"茶陵三寶",栽培已有400多年歷史,2001年6月通過市科技項目鑑定。

茶陵白芷

茶陵白芷栽培歷史2000年,是茶陵“三寶”之一,譽滿全國。茶陵白芷古稱“楚芷”,今稱“茶芷”和“抗芷”、“川芷”並列為全國三大名芷,1987年出版的《全國土特產大全》,茶芷名列白芷榜首,茶陵白芷菊花心,個大潔白又無筋,氣烈香重藥味濃,是芷類之中的上品。

白芷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性溫、味辛,能祛風止痛。茶陵盛產白芷,量多,質量好,名揚中外。

相關文化

稻作文化

1981年在茶陵縣堯水鄉艾里村湖裡發現的、1983年經南方13省水稻專家鑑定的“茶陵野生稻”,和1986、1996年在茶陵縣獨嶺坳(即茶陵縣棗市鎮虎形村境內)發掘的大溪文化遺址,證實了茶陵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尤其從約600平方米遺址中遺存的稻粒考古發現,早在約7000年以前,茶陵的先民已人工栽培水稻,開創了稻作文化之先河。

晚於茶陵稻作起源時期約1000年的時候,氏族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帶著一批臣民來到茶陵,開創了茶陵稻作文化的新時代。他“制耒耒呂,教民種五穀”;嘗百草,為民治病療疾。“種五穀”(主要指傳授先進技術)和“嘗百草”的傳說與“靈跡”,現保存較多,並廣為流傳。“立春送火把”定耕等稻作文化的民俗至今沿襲。

耕讀文化

稻作文化是茶陵上古時期人們生存與安全的需求,而耕讀文化則是

茶陵地處“吳頭楚尾”,境內“好山千疊翠、流水一江清”,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加上地處偏僻,戰爭相對較少,因而不少北人南遷於此,是北人南遷的重要門戶之一。從69個姓氏《族譜》中發現,宋、元、明三代南遷於此的姓氏有47個。他們定居後,興辦私塾、書院,希望通過勤耕、苦讀來提高家族地位,進入上層社會。耕讀文化由此形成,歷久不衰。曾培育了122名進士,而劉三吾、李東陽、張治、彭維新等四大學士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私塾、書院為表現形式的耕讀文化的強化,使貧寒農家子弟走上仕途,成為官宦之家、書香門庭。明代大學士張治少年時,只能靠父親替人做長工及親友資助才維持學業,只能住在茶陵州城的偏僻西郊旌忠庵發憤苦讀,於正德十六年(1521)一舉成名,中會元、進士,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進入社會上層。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受茶陵耕讀文化的影響,開創了“茶陵詩派”,寫出了大量的現實主義作品,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耕讀文化的強化,不僅養成了勤奮好學的風氣,也促進了尊師重教的良好美德。私塾在茶陵各村均有興辦,有的村辦有2~3所。書院自宋至清代共辦有32所,在

紅色文化

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勤於耕、士勤於學”的耕讀文化越來越不適應大多數勞動人民的需求。“農”、“士”對立,“體”、“腦”分離,加上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迫使勞動人民走上反抗道路。位於湘東邊陲、井岡西麓的茶陵,是毛澤東創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好地方。素以“其性決烈勁直”的茶陵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轟轟烈烈地開展農民運動,為抗擊地主武裝的血腥鎮壓建立了革命武裝和紅色政權(即工農兵政府)。這塊烈士染紅的土地是井岡山根據地六縣之一,湘贛蘇區的重點縣、模範縣。於是紅色文化在茶陵形成,並影響深遠。大革命時期,茶陵蘇區有各類國小47所,其中列寧高小1所,列寧初小20所,平民夜校23所,半日學校2所、女子職業學校1所。茶陵縣立列寧高級國小校於1931年12月在秩堂雩江書院(也稱毗塘書院)開辦,縣委書記賀碧如兼任校長,招收學員60~100人,分甲、乙、丙三個班級,設有國語、算術、社會發展史、革命常識、自然、地理等課程,以“為工農服務,為革命戰爭服務,為階級鬥爭服務”為辦學宗旨,雖時間不足兩年,卻為蘇維埃政府和紅軍部隊輸送幹部、戰士200多人。學校開展的各類革命競賽運動和革命宣傳活動,深深地吸引和影響全縣人民;開展的體育、文化、歌詠比賽,有力地衝擊著舊的文化教育制度。這種紅色文化乃是新中國建立後的現代文化教育的雛型,為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奠定了基礎。

主要遺址

茶陵是中國第一個工農兵政府誕生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鬥爭中,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重大犧牲,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和寶貴的遺產。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茶陵的革命紀念舊(遺)址有近100處,其重要遺址有7處。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

地處今茶陵縣城關鎮前進村三角坪。1927年11月,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次攻克茶陵城後,為探索中國建政之路,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於同年11月28日,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縣級工農兵政府,設有民政、財經、青工、婦女等部門,由譚震林任政府主席。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建立,標誌著井岡山鬥爭發展到了建政階段,為以後的政權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毛澤東湖口挽瀾遺址

地處今茶陵縣湖口鎮湖口村老園裡。1927年12月,得知竊取工農革命軍團長要職的陳皓率部往湘南方向叛變投敵的訊息後,心急如焚的毛澤東帶著毛澤覃、陳伯鈞等人,從江西寧岡趕到茶陵湖口墟,逮捕了陳皓及同夥,在極端危機的關頭,挽救了幼年的紅軍。

中國共產黨茶陵縣委員會舊址

今茶陵縣城關鎮解放街境內。1927年11月,毛澤東指示工農革命軍第二次打下茶陵城後,便在當時茶陵縣城內福音堂成立了中共茶陵縣委機構,陳韶任縣委書記。根據縣委的統一部署,在全縣組織開展革命鬥爭。至今室內牆上還保留著當年的革命標語。

中共茶陵縣委、茶陵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地處今茶陵縣嚴塘鎮灣里村。1930年9月至1932年,中共茶陵縣委、茶陵縣蘇維埃政府等機關根據形勢的需要,曾移駐到嚴塘灣里。並在此召開了縣蘇維埃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會和中共茶陵縣黨員代表大會。

列寧學校舊址

前身為毗塘書院,今茶陵縣秩堂鄉毗塘村境內。1930年6月,茶陵縣委在小田寨下坪召開了茶陵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茶陵縣蘇維埃政府,並作出了創辦茶陵縣列寧高級國小的決議,制訂了校規校訓和校歌,決定對區、鄉政府保送來的工農子弟免費入學。該校為革命培養了大批人材,解放後擴大為初級中學,1958年闢為紀念地,後復名為列寧學校。現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九渡沖戰鬥遺址

今茶陵縣高隴鎮九渡村九渡沖。1933年5月6日,國民黨軍63師為補充軍需,派出4個營一個騎兵連,通過九渡沖前往茶陵城接運物資,譚家述領導的紅八軍茶陵獨立團獲此情報後,與63師激戰於此,戰鬥到7日才結束,共斃敵五百,俘敵千餘,繳獲機、步槍1000餘支,受到中共中央軍委的嘉獎。通過這次戰鬥,紅八軍補充了軍需,戰鬥力大大增加,有力地策應了中央蘇區粉碎蔣介石第四次反革命“圍剿”。

歷史人物

歷史人物
譚用式
陳泰 譚鍾麟 譚雲山 尹銘綬 劉三吾 彭維新

社會生活

語言

一般研究者認為,茶陵話受贛語影響很大,具有明顯的贛語特徵,以至在漢語方言研究裡面,一般把茶陵話劃分於贛方言區(吉茶片)。明清兩代不少客家人遷入茶陵,至今在茶陵的很多鄉鎮還通行客家話,不少客家話中的特徵對茶陵話產生了重要影響。而茶陵在行政區域上又隸屬於湖南株洲,因此茶陵話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了株洲話的影響,湘語特徵也十分的明顯,兩者在語言上有很多的相通之處,因此茶陵話又具有很多的湘語特點。

在當代,國語通過各種傳媒方式對方言的影響很大,國語和三種方言的融合造就了茶陵話這一獨特方言類型。由於茶陵縣除茶陵話之外同時存在著包括客家話,株洲話,贛語,攸縣話等在內的多種方言。在茶陵25個鄉鎮、農場中,有七成以上鄉鎮以茶陵縣城話為日常交際語言。茶陵東北部的高隴、火田、秩堂、八團、小田(現併入秩堂)、七地(現併入腰陂)等鄉鎮通行贛語,西部虎踞、平水通行攸縣話,茶陵縣城、下東、洣江、嚴塘、馬江、浣溪、湖口等鄉鎮通行受贛語、攸縣話、長沙話、國語影響融合成的茶陵話,棗市、界首通行的茶陵話受鄰縣安仁方言影響明顯,東南部桃坑鄉是客家人聚居地,通行客家話。

客家文化

湖南省茶陵縣桃坑鄉、江口鄉是客家人聚居地。

元宵節里賽山歌——求快樂平安;元月十九敬觀音——求子孫發達;六月初六拜水神——求風調雨順;九月初九點篝火——求健康長壽。本地人出生不同的階段就有不同的習俗,一出生很多人就要“刻像”,舉行隆重儀式在三天內把小孩(特別是男孩)寄託給某棵大樹或某塊岩石,取意出生之人象大樹一樣長青,象岩石一樣久遠。成年結婚這裡是典型的哭嫁,新娘如何催促都不得出嫁。就是人死了,除了四十歲以下被稱“血王鬼”的外,其他都要用窯繩牽著進行“藏龍葬”,即在山上切個剖面打個洞再把棺材塞進去封好。

這裡有豐富的飲食文化,可以講不同時節有不同的食品可供品嘗,比如一季度有紫熏魚肉,雞肉菜製作的釀豆腐;二季度有苦菜花、野茆菜,特別還有開味浸盦,就是用罈子等器具盛醋浸著辣椒、大蒜、豆角等,十分有味;三季度有洋米飯、篇擔軍等山上野果;四季度有果子、麻花(也稱眼鏡)(都是用油棺的糯米食品製作)供來客品償。

飲食文化

茶陵西鄉與客家人喜愛醃大蒜、鹽姜、辣醬、豆腐乳、釀豆腐、糊臘等;八團人喜愛臘肉;秩堂、平水、虎踞等地的谷燒酒、糯米老冬酒醇厚、香濃而後勁足。傳說岳飛喝了秩堂墨莊的冬酒後,曾題“墨龍醇”為酒名。

說起譚延闓,人們只知道他是湖南茶陵人,民國年間是國民黨政府主席,曾在湖南擔任過督軍兼省長,卻不知他也是當代的一位美食家。可以說,譚延闓生前對飲饌之學有著深厚的造詣,他調製和品嘗的菜後來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稱這些菜為譚家菜。

譚家菜在製作方面是很講究的,可以說是一種豪華型的文人菜。如譚平時喜歡吃的祖庵魚翅、紅煨熊掌、透汁鹿筋、雞汁魚唇、糖心整鮑等,用的不是山珍就是海味。唯一一款看去似乎平民化的祖庵豆腐,也要用子母雞胸脯肉和老母雞吊出的高湯。可以講製作極其繁複精細,光講泡發魚翅,就要用三天的時間,而且要每天燒開兩次,換水兩次。至於烹製,更是非常講究。以祖庵魚翅與祖庵豆腐為例。前者以肥雞一隻、火腿一方與魚翅合燉經日,使其爛熟。上桌時,只有長須排翅,鮮亮登場,不見任何其它雜飾。味厚汁濃,滿口留香,鮮美絕倫;後者雖然不過是一方普普通通的豆腐而已,但是小磨細研,滷水輕點,香嫩異常。然後再配上新發的口蘑,原味清蒸的土雞湯,文火慢燉,食之柔嫩,味美無比。

傳統歌曲

縣內流傳的有茶陵民歌和客家山歌兩大類。茶陵民歌和小調之分。茶陵山歌多系平腔,抒情性較強。小調風格委婉,多被採茶戲吸收;客家山歌音域寬,節奏變化多,樸實粗獷。按內容分有勞動歌、情歌、上樑歌、哭嫁歌、喪歌、賭標歌等類。還有宋祖英為茶陵唱的《美麗茶陵》。

節日習俗

元宵節

縣城家家掛“春燈”,吃元宵,農村戶戶燃燭,吃“雞婆餃”。雞婆餃系用米粉捏塑,點染紅綠二色而成,多系雞、鴨、鵝、豬、牛、羊、狗、魚、瓜果、獅子滾球等造型,並有與洪荒神話有關的“魚頂天”。

端午節

除龍舟競渡、插菖蒲艾葉、吃雄黃酒外,還有吃“十子”、灑蒜水、端陽水洗浴等俗。“十子”即粽子、包子、豆子、蒜子、雞子(雞蛋)、李子、桃子、梅子、棗子、瓜子等;

傳說——踩田的來歷

古時候,禾苗插在田裡,農民不曉得要踩田。到安葬神農炎帝時,神農的靈柩抬經茶陵,抬棺的、送葬的,手拄哭喪棍,唱著喪歌在田壠里走過,把禾苗踩倒了。誰知秋後,凡是被踩過的田,稻穀反而收得特別多。從此,茶陵農民每年插秧十天左右,便手拄木棍,口唱踩田歌謠,模仿孝子拄哭喪棍唱喪歌的樣子,到田裡踩田,踩松禾兜踩死雜草。於是,踩田的風俗由茶陵傳到其他各地,沿用到今。

紅軍寨

2014年3月,在茶陵縣東陽湖景區,發現了抗戰時期的“紅軍寨”。據初步考證,70多年前,茶陵籍老一輩革命家譚家述、譚余保等,都曾在這裡浴血奮戰。

相關人員介紹,“紅軍寨”現保存完好的房屋有30餘間、紅軍井2處、紅軍古樹哨所3處,及高約80厘米、寬約60厘米、長約200米的聯合抗戰戰壕數段。這些戰爭遺蹟雖歷經半個多世紀,依然保存完好。

另據了解,該地還曾是國共兩黨在茶陵聯合抗擊日寇的一個抗戰指揮部。當年,由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南方抗日游擊隊和國民革命軍44軍曾在此聯合作戰,抗擊日寇5天5夜,為衡陽保衛戰最後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湖南省-知名景區

所在地景點名稱
長沙市
長沙市橘子洲頭 | 嶽麓山 | 毛澤東紀念館 | 毛澤東楊開慧故居 | 天心閣 | 馬王堆 |長沙市動物園 | 烈士公園 | 海底世界 | 火宮殿 |秋收起義紀念館
望城縣銅官窯 | 雷鋒紀念館 | 千龍湖
寧鄉縣劉少奇故居
瀏陽市胡耀邦故居 | 大圍山 | 石燕湖 | 豐竹園 | 青竹湖
沙縣櫻花溫泉
婁底市
婁底市湄江 | 波月洞 | 洛陽灣 | 水府廟 | 曾國藩故居 | 蔡和森紀念館 | 紫鵲界梯田 | 梅山龍宮
常德市
常德市

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桃花源 | 夾山國家森林公園 | 花岩溪國家森林公園 | 常德詩牆 | 柳葉湖 | 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 | 河洑國家森林公園 | 太浮山森林公園 | 蒙泉湖 | 城頭山 | 太陽山 | 德山公園

郴州市
郴州市仰天湖草原 | 蘇仙嶺 | 萬華岩 | 王仙嶺 | 五蓋山 | 天堂溫泉| 義帝陵
宜章縣莽山國家森林公園 | 湘南年關暴動舊址
資興縣東江湖 | 觀瀾書院 | 回龍山 | 鵝山國家森林公園
汝城縣福泉山莊
蘇仙區飛天山天下十八泉 | 湘粵古道
北湖縣石林 | 龍女溫泉
永興縣便江 | 板梁古村
永州市
永州市上甘棠古村
祁陽縣金洞漂流| 文昌塔 | 三聖湖
東安縣舜皇岩
零陵縣柳子廟
江華縣盤王殿
江永縣女書園
雙牌縣大黃江源瀑布群 | 文廟
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
道縣月岩
株洲市
炎陵縣炎帝陵
攸縣白龍洞
醴陵縣紅色官窯
茶陵縣南宋古城
湘潭市
韶山縣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 |滴水洞
湘潭市彭德懷紀念館 | 齊白石故居
衡陽市
衡南縣江口鳥洲
衡陽縣南嶽衡山 | 南嶽大廟 | 石鼓 | 回雁峰 | 岣嶁峰 | 陸家新屋 | 湘西草堂
衡東縣羅榮桓故居
耒陽縣蔡侯祠
懷化市
芷江縣芷江受降紀念坊
會同縣粟裕故居| 高椅古村
漵浦縣向警予故居
新邵縣白水洞
新寧縣崀山
城步縣南山大草原
隆回縣魏源故居 | 高洲溫泉
綏寧縣鐵杉林
武岡縣中山堂 | 雲山 | 法相岩
岳陽市
岳陽市岳陽樓 | 君山島 | 東洞庭濕地| 張谷英村
汨羅縣屈子祠 | 任弼時故居
張家界市
張家界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 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 黃龍洞 | 寶峰湖 | 慈利五雷山 | 桑植九天洞 | 賀龍故居洪家關 | 湘鄂川黔根據地紀念館 | 茅岩河漂流 | 崇文寶塔 | 土家風情園 | 普光寺 | 葫蘆殼溫泉 | 澧水源頭五道水 | 烈士塔 | 秀華山館 | 老院子 | 大庸府城 | 婁江漂流
湘西自治州
湘西鳳凰古城 | 猛洞河漂流 | 芙蓉鎮王村 | 德夯苗寨 | 關田山古苗寨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長沙市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株洲市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湘潭市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衡陽市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邵陽市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岳陽市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常德市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張家界市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益陽市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郴州市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永州市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懷化市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婁底市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