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村

延村

延村位於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內,與思溪村臨近,距縣城19公里。處於山水懷抱之間,背倚“火把山”, 思溪河流經村前,整個延村猶如一竹排依偎在思溪河畔。延村是江西省古建築的重點保護村。延村既有楓樹、楠木、槐樹、竹林等古老名貴植物種類,又有杉木、馬尾松和硬闊葉樹為主的用材林,山體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圖)延村延村

歷史上以商賈聞名的延村,現有房屋多為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建築,也有少量系明代所建。最興旺時全村有四座祠堂,一百餘棟大宅,村人如遇雨雪天氣,由村頭走到村尾,可穿堂入室而衣裳不濕,足見“群屋一體”的規模。

現僅剩古民居56棟。民居建築風格大同小異,多為一層至三層穿斗式木構架,四周風火山牆圍起,大門為石庫門坊,水磨青磚門面。平面布置常為三開間,內分前廳、後堂、廚房,前後均有淺天井。方柱石基,格扇門窗,青石板鋪地。最令人稱奇的是古宅栩栩如生的“三雕”(木雕磚雕石雕)藝術,徜徉其間,令人如痴如醉,流連忘返。

在婺源,官宅與商宅的建築有所不同,官宅講究氣魄,商宅注重財運。延村的古建築處處體現著商人的這種祈禱。根據《婺源縣地名志》和宗譜等史料記載,延村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最早在這裡聚居的是查、吳、程、呂四姓居民,到了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現在大約占全村人口80%的金姓,才從婺源北鄉的沱川遷入。

歷史由來

(圖)從思溪到延村從思溪到延村

村名原稱“延川”,是因為村落面臨川流不息的清溪,鄉民以期後代子孫綿延百世,故名。後來,延川才慢慢地被人們俗稱為“延村”。村內至今較為完整地保存著56幢清代商人建造的古民居,被譽為“清代商宅群”。當時,婺源屬徽洲管轄,作為古徽商隊伍中一支勁旅的婺源人(主要是茶商和木商),紛紛把當地盛產的茶葉和木材運銷到外地經營。他們經商致富後,又紛紛把白花花的銀子寄回來買田造屋,以此來光耀祖宗。

思溪建於南宋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村落背山面水,嵌於錦峰繡嶺、清溪碧河的自然風光之中,房屋群落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山水互為點綴,如詩如畫,意境神美。村口明代“通濟橋”和“如來佛柱”,是古時村落水口組合建築的孑遺;村中清代商家住宅“振源堂”、“承裕堂”、“承德堂”、“孝友兼隆廳”等。三雕”(磚雕、石雕、木雕)工藝精湛,充分體了徽派民居的建築特色,清代“銀庫”屋,當世現已少見;“敬序堂”花廳,一派古色古香,為品茶對弈、吟詩作畫理想之地;俞氏客館格扇門上,陽刻96個不同字型的“壽”字組成的“百壽圖”,堪稱“木雕精品”。1987年,福建電視台曾選擇這裡拍攝電視連續劇《聊齋》。思溪景點,農家旅館可接待100人住宿。思溪的古韻遺芳,等待著八方賓朋的採擷!

延村位於婺源中部思口鎮西南側,鄰近婺清線,離縣城僅13公里,交通便捷。村落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現存有明代私塾和清代“餘慶堂”、“聰聽堂”、“篤經堂”等民居56幢,多為明清時徽商晚年歸隱所建。房屋風火山牆、青瓦坡頂;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門罩翹角飛檐,門枋磚雕別致;內分前廳、後堂、廚房等,前後均有淺天井;堂屋內三間兩廂、方柱石礎、格扇門窗、青石板鋪地。屋內梁枋、雀替、護淨、門窗等處龍鳳麒麟、松鶴柏鹿、水榭樓台、人物戲文、飛禽走獸、蘭草花卉等圖案的寓意深刻,不僅顯示出精湛的工藝,而且蘊藏古文化的神韻,令人讚嘆不已。延村農家客館可供100人住宿。延村熱情歡迎嘉朋、九州賓友前來觀光考察。

據說,延村經商的歷史差不多和中國商業史一樣的綿長。文革期間,造“大寨田”,延村出土了一隻四方形的陶質稱砣,據考證,這隻稱砣是秦始皇時期的,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早的稱砣。也是中國最早用於商業交換的度量衡。所以推斷,當地人經商的歷史有2500年。延村也是江南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中國南方和北方分別有兩大商業幫派:“晉商”和“徽商”。延村和思溪的商人,是徽商中出類拔萃的代表。婺源曾屬古徽州,在明末清初,婺源的徽商差不多壟斷了中國的茶葉和木材生意,而延村思溪是當時江南最大的茶葉和木材集散地。  
至明朝洪武年間,金姓從婺源的沱川遷入,後來金姓人丁漸漸增長,現在已占全村人總數的80%。

延村原名“延川”,是因為村子面臨著川流不息的清溪水,村里人期望著後世子孫能綿延百世,而得此名。明初金姓自本縣沱川遷入後,隨著歲月的更替,“延川”這個古老的名字被人們簡稱為“延村”了。 

老婺源(延村),地處山區,耕地少,人口稠密,缺少糧食。為了解決這種生存予盾,許多人背井離鄉,將本地資源豐富的木材、竹子、茶葉等運到山外去賣,漸漸地徽商在奮起。當年作為古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的盟主地位的婺源商人,在發財致富以後,紛紛在老家造房子買田地,以示光宗耀祖。並為後代營造出發達的機遇。現在的延村人大都居住在前輩營造的祖屋之中。

婺源原本是徽州六縣之一,延村民居屬徽派建築,門樓石庫門坊,水磨青磚、門罩翹角,似一個“商”字,馬頭牆戶戶相成,隔巷相對。雨天無需雨具,可穿堂串戶,從村頭走到村尾,可穿堂入室而衣裳不濕,足見“群屋一體”的規模。村中全青石板路,平坦光潔,沒有台階,這是出於徽商的講究,把村子建成一個排形,沒有台階,平坦無垠,希望做人坦坦蕩蕩,做生意則一帆風順。屋內板壁樑柱,都以半雕、透雕、浮雕的精工而成,雕有各種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神州故事,人物戲文,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圖案。

建築特色

(圖)延村延村

歷史上以商賈聞名的延村,現有房屋多為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建築,也有少量為明代所建。最興旺時全村有四座祠堂,一百餘棟大宅,村中現存商賈們建造於清乾隆、嘉慶年間的古民居56幢,占地面積多達25000多平方米。

建築風格是民族和時代的特徵。各時代、各民族的建築風格都凝聚著當時當地幾乎全部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靈魂。因此,滲透進各種學說底層的“天人合一”宇宙觀,鑲嵌入每個老百姓心裡的“傳統風水”思想,也必然影響著建築風格的形成與變化。

延村民居建築風格大同小異,屋內的裝飾有基本統一的格調,古宅多為一層至三層穿斗式木構架,四周風火山牆圍起,大門為石庫門坊,水磨青磚門面。平面布置常為三開間,內分前廳、後堂、廚房,前後均有淺天井。方柱石基,格扇門窗,青石板鋪地。最令人稱奇的是古宅“三雕”即木雕磚雕石雕藝術的栩栩如生。

由於受封建時代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影響,儘管商人富可敵國,卻不能擁有尊貴的社會地位。按當時建築營造的規定,商人宅第不能在臨街道開大門,只好另闢蹊徑,開偏門設小院,更著力在房屋中用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來裝飾屋子,將自已的追求、祖輩和自已的夢融入其中,將希望寄託於後人。因此進入古宅之中,就進入了高雅清新的藝術殿堂和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里。

(圖)古色古香的明清民居-延村古色古香的明清民居-延村

延村民居的特點是四合院、淺天井、二層屋、有門樓、白壁外牆、馬頭牆,多為天井式格局。所謂“天井”,其實也是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積較小。這裡炎熱多雨而潮濕,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布局緊湊,密集而多樓房,所以民居布局多重視防曬通風,也很注意防火。民居的基本單元都是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後三面圍以樓房,陽光射入較少;狹高的天井就起了拔風的作用;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開敞,可以看見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在風水學說中稱之為“四水歸堂”,有財不外流的寓意。外圍常聳起封火山牆,因其形狀好象馬頭又稱馬頭牆,馬頭牆利於防止火勢蔓延。馬頭牆也是南方民居中的一大造型特色。牆頭都高出於屋頂,輪廓作階梯狀,脊檐長短隨著房屋的進深而變化,多檐變化的馬頭牆在江南民居中廣泛地被採用,有一階、二階、三階、四階之分。通常三價、四價更常見。封火山牆的磚牆牆面以白灰粉刷,牆頭覆以青瓦兩坡牆檐,白牆黛瓦,明朗而雅素。古村落里,有的人家,屋前建有鎮宅井。

延村的建築風格多為一層至三層穿斗式木構架,四周封火山牆起,大門為石庫門坊,水磨青磚門面。平面布置常為三開間,內分前廳、後堂、廚房,當後均有淺天井。方柱石礎,格扇門窗,青石板鋪地。最令人稱奇的是那“三雕”藝術。有一家樑上飾以海浪,與蝙蝠共稱為福如東海,比較少見。還有一整塊青石鑿成的缸,據說可以根據水之清濁預報天氣。三岔路口稱火口,有水井化之。據說過去村中家家相通,雨雪天氣可穿堂入戶,不濕衣衫,但現在因為有些房屋被拆,此景已不復見,但如今徜徉在這個小村中,還是有如置身於建築藝術的殿堂,令人流連忘返。延村系江西省古建築重點保護村。

從遠處看這些古民居,在外觀上是大面積空白的一片粉牆,粉牆上嵌有幾個高低有序的小小洞窗,形成整體與局部、面與點的對比效果,體現“道法自然”的意蘊,里外牆著重採用了馬頭牆、山牆的建築造型,尤其是馬頭牆屋檐角飛翹,在蔚藍的天際勾畫出民居牆頭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韻律美。

(圖)延村延村

在婺源,官宅與商宅的建築有所不同,官宅講究氣魄,商宅注重財運。延村的古建築處處體現著商人的這種祈禱。根據《婺源縣地名志》和宗譜等史料記載,據相關史料記載,延村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最早在這裡聚居的是查、吳、程、呂四姓居民,到了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現在大約占全村人口80%的金姓,才從婺源北鄉的沱川遷入。

延村的古民居大多粉牆黛瓦。整體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間,給人樸素淡雅的美感。

延村最有特色的當數“商”字形大門和磚雕。現村中保存有民居56幢,多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是有名的商家院落群。其中每個院宅的門樓都是一個“商”字,每戶都是高樓高牆,有防火的作用,前字元都是“四水歸堂”,大部分的雨水由大門兩旁隱蔽的水管流入家中,陽光和雨水灑入天井中,有“肥水不流外人家”的說法。古代聰明的建築師利用鱉鑽洞的本領,讓它們鑿出下水道。由於長壽,它能幹很多年,由它鑿出的下水道不會淤塞,保持了院子的清潔乾淨。

文化傳承

(圖)延村延村

北有喬家大院,南有思溪延村,儒商第一村——思溪延村風景區是婺源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是中國歷史民俗文化村。曾榮獲“首屆中國旅遊行業十大領袖品牌”、“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等稱號、美譽。

思溪延村風景區是婺源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距婺源縣城紫陽鎮18公里,兩村至今仍完好保存的136幢明清商宅為中國建築之瑰寶。思溪村的古廊橋是婺源古橋之精華,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雕藝術(磚雕、石雕、木雕)在景區俯拾皆是。這兒儒風獨茂,處處滲透著“誠、信、義、仁”的儒家文化精髓和博大精深的徽商理念。此外,該景區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被《聊齋》劇組發現後,影視媒體頻頻青睞此地,至今已拍攝了《青花》《怎能失去你》《夢回青河》等三十多部影視劇,素有“影視文化名村”之美譽。

觀景簡介

(圖)延村延村

延村位於遇龍河上游,離遇龍橋大約有7公里,這裡的奇山秀水和田園風光猶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畫;這裡的奇橋怪洞、古樹古井等無不讓人稱奇,洋溢著光彩照人的歷史文化。

這裡的山和岩洞美得叫人嘖嘖稱奇!首先是延村橋對面的一座“美女梳妝山”,關於這座山的美談在延村橋上都有石刻詩文記載。離“美女梳妝山”不遠,還有一座回龍山。這座山上有七個岩洞,洞內的景觀怪異,全長約2公里,猶如一條彎龍。也許這就是回龍山的來歷吧!

該村不僅山美洞奇,還有兩座色彩各異的石拱橋。一座是建於1976年的延村石拱橋,橋長約50米,寬約4.5米,高約6米。橋的兩側用扁長形的石板做圍欄,在圍欄上以詩文的形式記載了當時村民艱苦奮鬥、勤勞致富的精神風貌,也對全村的風光景點和人文風俗進行了細緻地描繪。橋上的這些詩文精彩動人、活潑浪漫,因而被稱為“詩橋”。另一座石拱橋全用方形大石塊砌成,長約40米,寬約4米,高約4米,這座橋在當時是臨桂通往陽朔和平樂的交通要道,名叫臨陽橋。這兩座橋一座充滿古樸色彩,一座揮灑著浪漫傳奇,正好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天然畫境。

這裡的古樹古井、古建築也成了該村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該村有十多株上百年的古樹,這些古樹遮掩著村莊,夏天一到,村民便在古樹下享受清涼與愜意!在這些古樹中有“榕柏同根”的奇觀,就是一株榕樹和柏臘樹生長在一起,兩樹的根部經過上百年的生長,已合二為一了。為了讓遊人更好的了解這一奇觀,村民在這“榕柏同根”的樹下立了一塊碑,碑文是:“樹中生樹兩樹同根老健共存榕柏樹,村外立村多村一體團結互助延凝村。”近村有一口古井,該井是村民世世代代得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每天清晨,村民便到此挑水、洗衣、洗菜。在井旁幾株古樟古桂古榕的掩映下,古井的那份古韻顯得更加濃郁。如果說這些古樹古井使延村充滿了古韻的話,那么該村一座叫“萬福門”的古建築,則讓人有置身於中國古文化的感覺!“福門”位於延村村委旁,用方形大石塊砌成,有一長條形的石頭上刻著:“泰山石敢當”幾個大字,大門的兩旁還有兩頭威風凜凜的石雕雄獅。該大門建於清朝末民國初,當時是村門,因此顯得非常雄偉壯觀。“萬福門”左右兩邊分別寫著:“萬派歸真宗朝江漢虎踞龍盤金寶地,福星集蔭軸卷嵐紗山明水秀延凝村。”從這副對聯就可看出當時延村人們建設美好家鄉的雄心壯志!

餘慶堂

(圖)餘慶堂門樓餘慶堂門樓

餘慶堂古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房屋老主人金文諫是個大茶商,早年經商於南京,為江寧商會會長。生有四個兒子,均有建樹。乾隆初年,四個兒子在村中分別建起四幢房屋,形成村內最有名氣的四家巷,“餘慶堂”則為其中之一,為次子金時秋所建。金時秋十六歲就隨父經商,由於經商得法,頗獲盈餘,於是,建屋取名:餘慶堂。
金時秋是商人也是讀書人。他的三弟金時煜還考取了貢生,當上了候選鹽運司,成為光耀一時的上大夫,在村中建起了“上大夫第”。這幢府第二十年前被整體運往景德鎮,復原後成為現在的“景德鎮陶瓷博覽館”館址。
餘慶堂的主人雖然有錢,但在封建社會,商人富而不貴,“士農工商”,商人地位最低。所以其住宅不能建得像官邸王府那樣宏大和豪華。而且朝庭還規定,商家大門不能朝正南開。於是,商人們建屋只好另闢途徑,以餘慶堂為例,其大門之外,有個院門,開在房屋的左角。因為真正的大門若是朝南,是違禁的,只好將朝南的大門用圍牆封起來,而從偏門進屋,而且房屋大門有圍牆擋著,也保護了家居的隱私,這是一舉兩得。
同院門連線的小屋子,當地人稱“門圈”,用來停放來客的坐轎。同時,也為了女眷進屋的方便——徽商規矩很嚴,女眷不能從正廳堂前出入,她們要由門圈旁邊的後門拐進去。
餘慶堂的大門是徽派建築中典型的石庫門。門樓由“樓”和“罩”兩部分組成,統稱“門罩門樓”。上方的門罩重瓦鋪蓋,翹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可以增加美觀和氣勢。飛檐下面的門枋雕刻著華麗精美寓意吉祥的錦文圖案。
餘慶堂的整個門面,是個“商”字。門罩門樓組成“商”字的上部,青石門枋,是個“口”字,門枋外砌築青磚,形成“門”字。整個門面就是一個完美的“商”字。商人地位不高,徽商卻不服氣,來這一招,不管你是達官還是顯貴,若要進入我家,都得低頭三分,從這“商”字門下通過,由此亦可見延村徽商的傲氣和風骨。
“商”字門樓,確實是一項非凡的藝術創造。其磚雕精美,也堪稱一絕,而且寓意雋永。“三雕”即磚雕、木雕和石雕,是徽派建築的特色,延村徽商更把“三雕”藝術發揮到了極致。尤其是木雕,堪稱精美絕倫。

(圖)餘慶堂院內的太平缸餘慶堂院內的太平缸

門廳緊連天井。延村商宅,是以天井為中心構建的。四方天井,大有用場。其一,擴大了視野。四堵高牆圍護,三面樓屋夾峙,空間非常逼窄,若下雨,簡直漆黑一團,然而繡樓之上,倚憑美人靠,透過天井的門樓凹牆,山野春色可一覽無餘;其二,天井採光特別柔和。因為天井光線是二次折射光,所以給人以靜謐舒適之感;其三,徹底地解決了排水問題。由於宅居四周有高牆圍護,所以雨水不能從前後的屋檐排出,勢必從四面匯入到天井堂前。為此,天井四周的屋檐上都裝置天溝,使雨水歸於一處,然後順著門後貼牆而置的水梘(即陶水管),乖乖地匯入天井下面的“明塘”,鏇轉一圈後,再排出戶外。這叫“四水歸堂”。“明塘”用青石砌成古銅鎖形狀,則可以“鎖住”財氣,肥水不外流。
廳堂的陳設,是典型的清代徽商模式——太師壁上懸匾額,下掛中堂畫卷,兩邊則為楹聯。案桌上擺放著長鳴鐘、花瓶、玻璃鏡,這叫“東瓶西鏡”,諧音“東平西靜”,是對經商主人的美好祝願。
古宅前後都有天井。後天井置有水缸,叫“鎮宅缸”,用於消防。餘慶堂這口石缸可不同凡響,是用一整塊黃麻石鑿成。缸內盛的是天上的雨水,叫“天落水”,意味“天降洪福”。據說,這缸水300年了,可從來沒有更換過。斗轉星移,幾個世紀,依然清澈明淨,雨天不滿,大旱不乾,無色無味,也從不生蟲子。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缸水還能預報天氣——要下雨了,水則混濁;天放睛了,水則清淨。原因何在,至今沒人揭開謎底。聽著,有點象神話。

周邊景觀

北線同時可游:思溪清華彩虹橋、龍天塔、虹關理坑

思口鎮以北的漳村、王村雖名不見經傳,但同樣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於青山綠水之間,古疊起道隱於其間,風光並不比其他名村遜色。

經典美食

(圖)清蒸荷包紅鯉魚清蒸荷包紅鯉

弋陽年糕

由於弋陽大米潔白透明,韌性好,做出的年糕似玉般透明光滑,不粘牙,不油膩,久煮不糊,鹹甜皆宜,作法多樣。

清蒸荷包紅鯉魚

魚肉色紅味鮮,細緻滑嫩,清蒸既不破壞營養,也不會影響魚肉的鮮味,可謂人間極品。

交通指南

在婺源大型停車場(汽車北站)乘開往思口的班車,30分鐘一班,需45分鐘。在路邊下車,步行5分鐘即到。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