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蓮花村

東蓮花村

東蓮花村是典型的回族村落,坐落於紅河支流米湯河畔,三面環水,環境優美,民風民俗濃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30餘處具有獨特建築風格和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較完整地反映了當地的傳統文化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該村古建築以清代、民國年間建築較為集中,2007年1月被省政府公布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村。

基本信息

(圖)東蓮花村東蓮花村

歷史簡介

(圖)東蓮花村東蓮花村

始建於明代中葉、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大理州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因其古村落風貌保存完整、伊斯蘭民族風情濃郁、馬幫文化悠久,於2007年10月份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批准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東蓮花村位於巍山縣東北部,村內現存清代建築10064平方米,民國時期建築17966平方米,具有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式樣的古民居28座。其中,建築工藝較好、特色最為鮮明的古建築民居,是由當時經營馬幫的馬鍋頭建蓋的。

村落特色

(圖)東蓮花村東蓮花村

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由於古村落風貌保存完好、古風猶存,伊斯蘭民族文化風情濃郁,於2007年初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村。

古建民居別具一格
東蓮花是巍山縣永建鎮的一個純回族自然村落,伊斯蘭民族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民俗多姿多彩。民國初年東蓮花村是馬幫鍋頭聚居地,經濟繁榮,建蓋了不少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美建築,至今保存完好的角樓有5座,古民居22院,其中民國三十年建成的馬家大院最具代表性。馬家大院古建築群多採用“六契約春”布局,角樓林立,重門深院,“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閣樓”等建築工藝十分精湛,無論是照壁還是雕花,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和諧並存、水乳交融。

馬如驥舊居是馬家大院古建築群當中的典範,特色是“一碉兩院三門四閣五堂六天井”。它採用“六契約春”的布局,東西耳房、廳房同南面的主照壁構成南院的“三坊一照壁”,主房、東西廂房、大門和角樓則構成北院的“四合五天井”。打開厚重大門,映入眼帘的是四個刻在大理石方框的大字“世守清真”,顯示了主人虔誠的信仰。

雖然經過歲月侵蝕,但院落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精心裝飾的門楣還是匠心獨具的花窗,儘管經過了多少年的風雨,依然令人感到當年的氣魄和獨有的魅力。在馬如驥大院的二樓,那藻井的彩繪今天依然清晰美麗,有彩繪《三文筆》、《阿文學校》、《雞足山莊嚴塔》、《上海街景》。特別是彩繪《上海街景》,被專家視為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它不僅惟妙惟肖的再現了當年十里洋場上海灘的風華,還體現了馬幫商人的開放胸襟和開闊眼界,體現了對現代化生活的嚮往和對未來的憧憬。

馬家大院的精美,還往往在細節當中展現。迄今仍有淙淙碧水的古井,井欄四周雕刻美麗的折枝花卉;就連本來不起眼的馬廄後牆牆磚上,也刻有“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詩句。

文化底蘊

(圖)東蓮花村東蓮花村

回族文化底蘊深厚
始建於清朝初年的東蓮花清真寺是傳播回族文化的中心。經過多次擴建,在民國十三年臘月竣工的東蓮花清真寺禮拜堂、宣禮樓建築風格獨特,成為歷史文化名村當中一道最為莊嚴肅穆的風景線。整個清真寺都是土木結構,把中國傳統出閣架斗、雕樑畫棟的建築風格和阿拉伯伊斯蘭美學觀念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庭院內綠樹成蔭,花香飄逸,與東蓮花規模宏大的古碉樓、古民居建築群結合在一起,渾然天成,和諧交融,構建起了具有獨特風貌的伊斯蘭古村落文化底蘊。東蓮花清真寺大殿上,民國十五年陸軍少將楊盛奇提贈的匾牌“誠一不二”至今仍在,從這塊匾牌上可以看出東蓮花回民對民族信仰的虔誠和堅定。

在東蓮花村,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聖紀節開齋節等伊斯蘭傳統節日體現出濃郁的伊斯蘭風情,回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婚禮習俗、喪葬習俗等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油香樹皮、饊子、牛乾巴、乳扇、清真糕點等傳統清真食品美味可口,多年來深受各族民眾喜愛。

馬幫文化源遠流長
民國年間,東蓮花馬幫運輸已經久負盛名。以大馬鍋頭馬如驥為首的7隻馬幫共有350多匹馬匹,來往於東亞諸國,互通有無。在這馬幫興起的年間,東蓮花家家養馬,戶戶經商,村內馬幫雲集,來往商旅如織,經濟繁榮,一度被喻為“小上海”。馬幫文化成為東蓮花歷史文化名村中最具濃墨重彩和獨有魅力的一筆,而大馬鍋頭馬如驥就是一個重要的傳奇人物。馬家大院的主人馬如驥1897年出生在蒙化縣永濟鄉東蓮花村伊斯蘭世家,他的事跡至今仍為鄉里稱道。當時,他的馬幫有一百多匹馬匹,馬幫商隊主要跑南洋,多運輸糖、、絲麻等互通物品。他受父母的影響,從國小習經書,伊斯蘭基礎知識學得紮實。身為當時的縣議員、鄉長的馬如驥十分關心民情。那時橫跨上川壩子的米湯河,因河高壩低,經常泛濫成災,造成了民眾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馬如驥就組織帶領災區各族民眾,獻計獻策出錢出力,在永濟橋下游洪水經常決口泛濫的河段,用五面石築起了一道長300米、寬1.5米、高2米的石埂河堤,從那時起至今60餘年的時間裡,此河段再沒發生過決口害民的事故。時至今日,當地老前輩們還為曾經跟著馬如驥修築過防洪石堤,造福後人而感到無比榮幸。馬如驥熱心公益,蒙化縣有口皆碑。民國期間蒙化縣維修拱辰樓,他出巨資支持,縣長紅榜表彰他為人厚道、樂善好施的精神。馬如驥從政期間,廣結商、政、軍要人和各地巨商為摯交,為蒙化縣的馬幫在茶馬古道上走南闖北,經商貿易疏通了各道關卡,為當時蒙化成為滇西地區物資轉運集散地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