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
村里至今仍保留下來多處明、清時期的民居,古樸典雅的深宅大院,雕刻精美的跨山影擘,裝飾華美的大門樓,飛檐翹角的屋脊,讓人目不暇接。民居石雕、磚雕、木雕形態各異,精美華麗。許多宅院的大門前仍保留完好的門墩石。
西胡林村內一戶宅院大門樓極其吸引人,門樓為硬山清水脊,板瓦合瓦,牆體磨磚對縫,戧檐磚雕花籃,門楣木雕花卉,角柱石石雕飾以精美的花卉,大門兩扇,金屬門鈸,大門旁一對門墩石石雕鐫刻有精美的花卉、獸類等圖形。整個大門樓雕樑畫棟,富麗堂皇。
貞節匾
我們再次來到西胡林村,就是為了探尋一塊貞節匾。幾經周折,最終我們在村民譚茂國家裡找到了這塊貞節匾。貞節匾長167厘米,寬90厘米,黑漆底色,匾面正中是行揩“節勵松筠”四個大字。上款豎刻“大總統題褒”;下款豎刻有兩行小字“譚王氏”、“中華民國八年三月”。據說譚王氏20多歲喪夫,未改嫁,將幼子撫養成人。
這個匾是當時宛平縣知事湯銘鼎親自送來的,後譚家用黃綾子將匾上的刻字拓了下來,鑲嵌在一個特製的木質大鏡框裡,鑲有玻璃。如今,貞節匾和大鏡框均保存完好,現存於譚王氏的後人譚茂國家。在西胡林村我們在譚家人的帶領下還找到了當年譚王氏曾住過的老宅,一處不大的四合院,住房保存較好,正房門上的木雕雕刻精美,在門框兩側分別雕刻有龍頭。現在,這處老宅仍屬於譚王氏的後人譚茂國所有。
戲台
西胡林戲台位於西胡林村西北村頭,建於清代。戲台坐東朝西,面闊三間7.65米,進深8.10米,懸山式,卷棚頂,灰簡瓦,檐柱4根,後柱4根,支托梁架,石砌台基,台口距地表1.2米。後牆壁開門三個,拱券形,北門門楣上書“出將”,南門門楣上書“入相”。戲台北壁有墨書題記,行筆流暢,字型俊瀟,記述了清鹹豐年間村民重修戲台的情況。落款“鹹豐丁巳(1875)中春經仲夏落成”。可惜戲台如今只存台基了。
交通
“背包游”者在蘋果園捷運站乘坐929路支線公共汽車在在約78公里處下車,步行向左穿過一條林蔭道即可到達西胡林村。“自駕游”者駕車走阜石路或蓮石路到門頭溝,再沿109國道在約78公里處向左轉行駛即可到達。經濟發展
西胡林村共有234戶,612人,其中有52%從事第一產業,2005年人均收入5800元。全村共有土地1100畝,其中水澆地650畝,還有一百多畝土地依靠所造的塘壩,在雨水多的時候可以澆到,在所調查的門頭溝試點村中,該村是惟一有足夠的土地種植大田作物的村子。村內還有140畝土地安裝了管子(杏樹40畝,薄皮核桃100畝),可以實施管灌。
村里種植玉米180畝,包括2005年在村幹部指導下種的50畝甜玉米,平均畝產量700斤,按市場價0。55元/斤計算,村民每年可從中收益約69300元;穀子和豆類共70畝,與杏樹、胡桃樹套種,穀子平均畝產300斤,有一半賣到市場上去,按市場價1.5元/斤計算,村民每年可從中獲益約15750元,大豆一般自食;種植大桃50畝,年產3萬餘斤,收益可達15000元左右;2001年開始退耕還林後,村里依靠一畝地20元及200斤玉米(或140斤麵粉,或130斤大米)的國家補助,在退耕還林的土地上種了250畝杏樹(其中扁杏150畝),2002年又種了50畝核桃樹,薄皮核桃標準化基地10畝,2006年還準備種薄皮核桃100畝,至今為止,杏樹與核桃樹還未結果;此外村里還沿著堤壩種了3平方公里的楊樹,剛栽了三年,還未成材。
西胡林村的養殖業還不成規模,現在全村共有養殖場4個,一個養豬場共養了11頭豬,每年出欄8頭;3個養雞場共養了593隻雞,都是蛋雞。所產生的糞污都是自用。村里沒有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所產的玉米、穀子等產品都是農民自己找出路銷售,村幹部也幫著賣,大概能賣掉總產量的一半左右,但也是只憑關係,無持久性。去年種的50畝甜玉米也是在村幹部的幫助下銷售掉的,因為銷路不確定,所以不能大規模推廣。村里比較出名的是小雜糧,包括小米、玉米面、玉米粒等,雖然村民認為是無公害食品,但因產量不大無法得到有關部門的認定。這些小雜糧都是由村民自己加工,自己包裝,雖然較為精美,但仍然找不到銷路。區里、鎮裡也沒有加工廠,村裡有私商收購,村民也互通信息幫助銷售,但無穩定性。
探訪京西古村落
在京西的崇山峻岭中,遠近分布著30多座古村落。它們宛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這片明山秀水之間。這裡峰巒疊翠,溝谷縱橫,古道蜿蜒,是北京的醅屏障和交通要道;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傳承源遠流長,是北京地區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名山薈萃,古剎錯落,飽含濃郁的宗教文化和豐富的民俗文化。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