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縣

江永縣

江永縣位於湘南邊陲,北、西、南分別與廣西灌陽、恭城、富川交界,東南、東北與江華、道縣毗鄰,省道S325線貫穿全縣。全縣轄6鎮5鄉(其中4個瑤族鄉)2個國營農林場和1個自然保護局,總面積1571平方公里,人口23.8萬,其中農業人口20.7萬。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江永縣江永縣

江永縣屬南嶺山脈的山地丘陵區,都龐嶺和萌渚嶺環繞四周,中部地勢平坦,山間盆地相連,屬喀斯特地貌,大體為“七山半水二分半田”。全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自然條件優越。

境內居住著瑤、漢、壯、侗、苗等17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4%,其中瑤族人口14.7萬人,占總人口的63%,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小縣和少數民族聚居縣。

江永縣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品種多,品位高,儲量較大。森林覆蓋率69.8%。國家級千家峒自然保護區有原始次森林,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水杉、銀杏等50多種珍貴樹種,有娃娃魚、短尾猴、金錢龜、猴面鷹等珍稀動物。

江永縣江永縣
江永縣旅遊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縣內有瑤族古都——千家峒、千古字迷——江永女書、千年古村——上甘棠,有歷代形成的古陵、廟、樓、閣、塔、碑、橋等文化古蹟100多處。其中允山古窯址、龍虎關古戰場、黃巢墓、桃源書院等古遺址幾十處,有酷似毛澤東臥像的聖人山,還有種種神奇傳說。民風淳樸,瑤家習俗濃厚,盤王節嘗新節敬鳥節鬥牛節等節日仍然盛行,節日活動豐富多彩。境內田園風光秀麗,以香柚為主的20萬畝柚園風光為我縣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江永縣名特優新農產品豐富。由於土壤富含硒等多種稀土微量元素,農產品氣味芳香,品質優良。香柚、香芋、香姜、香米被稱為“江永四香”,久負盛名,相繼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香柚之鄉”和“中國香芋之鄉”。被列為“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山區綜合
開發示範縣”、“全國秸稈氨化養牛示範縣”。全縣工業主要有冶金建材食品電力工業,工業產品主要有電鉛、鐵合金、水泥、枸杞酒等,枸杞酒是全省唯一的一種果酒,獲第二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香柚、香芋、香姜等農副產品加工工業正在興起,第三產業發展較快,旅遊開發正在啟動,各項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行政區劃

江永縣

江永縣
江永縣轄7個鎮、1個鄉、4個民族鄉:瀟浦鎮上江圩鎮允山鎮夏層鋪鎮、桃川鎮、粗石江鎮迴龍圩鎮松柏瑤族鄉黃甲嶺鄉千家峒瑤族鄉蘭溪瑤族鄉源口瑤族鄉

歷史沿革

秦贏政二十六年(前221),王翦戍都龐,請準設營浦縣,屬長沙郡,縣北部為營浦地。

漢元鼎六年(前111),在縣西南置謝沐縣(境內有謝水、沐水,故名),屬交州蒼梧郡;同時析長沙郡,置零陵郡,營浦改隸荊州零陵郡。

三國(吳)甘露元年(265)至南北朝,謝沐屬臨賀郡(宋改臨慶國)。營浦屬營陽郡(西晉改零陵郡,梁改永陽郡)。

隋開皇九年(589),並謝沐、營浦為永陽縣,屬永州總管府(大業三年改零陵郡)。

江永縣江永縣

唐武德四年(621)屬南營州。貞觀八年(634),置道州江華郡,縣省入營道縣;天授二年(691)復置永陽縣,屬道州。
唐天寶元年(742),以永明嶺(今都龐嶺)定縣名,改永陽縣為永明縣,屬道州。
宋建隆元年(960),永明屬湖南路道州江華郡。
宋熙寧五年(1072),分允山、允平、文德、謝沐、永川、崇福六鄉人營道,興化一鄉入馮乘(今江華),廢縣為鎮。元佑元年(1086)復置永明縣,屬湖南路道州江華郡。
宋景炎二年(1277),永明縣屬嶺北湖南道道州路總管府。
明洪武元年(1368),永明縣屬湖廣布政司永州府。洪武九年,隸永州府道州。
清康熙三年(1664),永明屬湖南布政司(後改省)衡永郴道永州府。
清雍正十年(1732),永明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民國元年(1912),永明縣屬永州府。民國4年,廢府州,保留道,縣屬湖南省衡陽道。民國26年12月,湖南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永明縣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4月,湖南省調整為7個行政督察區,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21日,永明和平解放後屬永州專區。1950年5月,永州專區改稱零陵專區,永明縣屬之。1952年,撤衡陽、零陵、郴州專區,成立湘南行政公署,縣屬之。1954年,撤湘南行政公署,置衡陽、郴縣兩專區,縣屬衡陽專區。1956年3月,改永明縣為江永縣。1962年復置零陵專區,江永縣仍屬之。1979年,零陵專區改稱零陵地區行政公署,江永縣隸屬至1990年未變。

自然地理

江永縣江永縣

江永縣位於湖南省南部,東南與江華瑤族自治縣接壤,南與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相連,西南與廣西恭城縣交界,西北與廣西灌陽縣毗鄰,北部緊靠道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10°32′~110°56′,北緯24°55′~25°28′之間。南北長63千米,東西寬55.5千米。

江永縣屬南嶺山脈的山地丘陵區,都龐嶺和萌渚嶺環繞四周,中部地勢平坦,山間盆地相連,屬喀斯特地貌,大體為“七山半水二分半田”。

資源概況

江華森林資源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為65%,森林蓄積量達681萬立方米,是全國南方重點產林縣和湖南省重點林區縣,素有“杉木之鄉”、“綠色寶庫”之稱。境內樹種繁多,其中有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稀有珍貴樹種50多種,如水杉銀杏紅豆樹東方古柯等等;還有省內唯獨江華縣所有的特有樹種,如天料科的天料木、山欖科的鐵欖、五亞科的大花五椏果等等。

江永縣江永縣

江華已探明儲量的礦產36種,礦產地156處,其中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7處,已探明的主要礦產有金、銀、銅、鐵、錫、鎢等。居全國前10名的有稀土礦、錫砂礦。主要礦產探明的儲量:鐵0.5億噸、石灰岩100億噸、花崗石5億立方米。具有重大開採價值的礦產資源有稀土花崗岩、白鎢、高嶺土等。

江永縣地表水資源為44.06億立方米,人均水量10152立方米,平均每畝耕地有水量13433立方米。河流長度在2公里或流域面積8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達293條。江華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達1700多毫米。境內地表水資源為44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達46.52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量43.01萬千瓦,已規劃的可開發電源點達200餘處。水能資源利用潛力相當大。縣內有大型水庫1座,即涔天河水利樞紐工程;有中小型水庫98座,其中: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97座。

江永縣內有重點風景名勝區陽華勝覽、寒亭秋色暖谷春容浪石清流洄溪壽域奇獸虛明秦岩深處梧嶺南屏、豸山凌雲、穿岩通幽、溪江曉霧、平頭岩、文廟、秦代兵營址等,其中省級的有豸山凌雲塔、陽華石刻、寒亭暖谷3處。富有地方特色的旅遊資源和瑤族民俗文化。江華瑤族文化積澱豐厚,民俗民風特色濃郁,1995年11月建成瑤族盤王殿,該殿建築風格獨特,古樸典雅,金碧輝煌,堪稱中國瑤族第一殿。

經濟概況

中國香柚之鄉——江永縣是一個山地丘陵縣,又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縣。縣內資源極為豐富,特別是土壤氣候條件優越,曾被有關方面的專家譽為“長江以南名優果蔬最佳發展地帶”。全縣除有30萬畝耕地外,還有186萬畝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丘崗山地,且土質富含硒這一微量元素,能促使農產品形成芳香物,因而縣內出產的農產品品

質獨特,“香柚、香芋香米”久享盛名。江永縣根據自己的地理優勢,壯大以香柚為主的名優特產的生產規模,形成了農業支柱產業,全縣有全縣香柚發展以縣境內的全省特色農業示範區——桃川洞為核心,建成桃川洞10萬畝香柚基地。沿省道1862線為“百里香柚帶”,建設萬畝連片的集中產區4個、5,000畝連片的集中產區6個、2,000畝連片的大柚園2個、百畝柚園100個,再加上農戶開發庭院小柚園,共同組成10萬畝香柚基地。

江永縣

江永縣

2001年江永縣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繁榮穩定,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十五”計畫開局良好。據測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0.46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3億元,增長8.7%;第二產業增加值2.23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3.90億元,增長13.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223元。三次產業構成為41.4比21.3比37.3,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3.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0.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2.7個百分點。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國民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供給結構還不能適應市場變化;城鄉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差距繼續擴大;經濟自主增長內在動力不強;就業和再就業形勢仍然嚴峻。

風土人情

江永女書流傳地上江圩處江永縣北大門,距縣城13公里。1995年改鄉為鎮。全鎮轄15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約5000戶,19000餘人,其中瑤族人口7574人,40%是瑤族。S325省道由北向貫穿其中。上古時期,這裡是古越轄地,戰國初並為楚。百越文化和楚文化都留下了深厚的遺蹟。加上都龐、萌諸兩山夾峙,珠江湘江二水分流,瑤族、漢族民眾交錯等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社會因素,這裡便形成了與湘方言和西南官話截然不同的土語,也養成了獨具特色的奇風異俗:

江永縣江永縣

婚姻:姑娘在婚前要做1—2年針織,當地俗稱“女紅”,為自己,也為未來的家庭新成員做許多穿戴用品。締結婚姻一般要經過四個程式:提親、合八字、為準、過點擊看大圖門。“提親”即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求親。即使男女青年相互私訂終身,男方也要請媒妁上門提親。而後,擇吉日讓媒人把男主人公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家,女方的父母再把女兒生辰八字與男子的相對照,看相剋還是相生,叫“合八字”。如八字相合,則男主人公要備彩禮擇吉日良辰,鼓樂喧譁,送到女方家,叫“為準”,也叫“下定”。而後,待第二年的冬天“過門”。“過門”要“坐歌堂”三天三晚。第一天叫“嘈屋”,也叫“愁屋”,女方家請來樂師和姑娘的歌伴7—10人,練習唱歌,並把第二天、第三天要唱的內容一一列出,主唱和伴唱有明確分工。因為女兒要出嫁了,家人和友伴都依依不捨,內心有難言的愁苦,故叫“愁屋”。第二天是“小歌堂”,要做一個通宵。女方要唱父母、兄弟、親友的恩恩怨怨,逐個唱到。有痛切傷心處,嚎淘大哭;高興歡心時,眉開眼笑,眾人同樂。第三天是“大歌堂”,主題是唱“離娘歌”。將要出嫁的姑娘,表達對父母親朋好友的依戀之情,家人好友也用歌對出嫁女以親切的祝願和教誨,包括今後怎么做人做事,如何敬奉公婆和丈夫,如何料理家務,勤儉持家,什麼時候要回娘家門等等。“坐歌堂”場面十分熱烈壯觀,歌堂里往往擠得水泄不通。這一系列的歌唱,有些要做成“女書”文本。

賀三朝”:新娘出嫁後第三天,女友要接新娘回到娘家,叫“三朝回門”。女友來祝賀,都要有“女書”,按女書吟唱,叫“賀三朝”。現存“女書”作品中,裝禎最講究的都是“三朝書”。它的製作有尺寸規定。蕊頁9—15頁,只寫其中3—6頁,留下的空白給回門女續寫,書里還夾著五色絲線和剪紙圖案等。

“不落夫家”:已出嫁的女子,除節日喜慶丈夫專程接以外,婚後生育以前不能在夫家住。女子要在娘家直至有了身孕才去夫家。在娘家的時間,多是寫、唱“女書”和做“女紅”。

江永縣江永縣

四月八鬥牛節”:未婚女子在農曆四月初八日,相好的女友們要湊些米、油鹽、菜餚到野外去“打平伙”,帶著“女書”去吟唱,暢談美麗人生。因這一天,男人都趕著牛牯到野外去鬥牛,因此,女子習慣也把她們的活動叫“鬥牛節”。
六月六“吹涼”:這一天,已出嫁有了小孩的媳婦要回到娘家過六月,讀女書,女方家裡要買些時鮮菜餚,做粽粑,買紙扇,接女兒回家過六月“吹涼讀扇”。這樣做的人家,他們的女兒就顯得“貴器”。

“結拜姐妹”:女子見與自己情趣相投的,便可以“結拜姐妹”,年齡不受嚴格限制。一般結拜的是單數,如七個叫“七仙女”。一經結拜,就經常寫女書作品往來,加深感情。這種結拜要超過親威關係,還會延續行走2—3代人。

旅遊文化

江永縣

江永縣位於永州市西南部,都龐嶺南麓,東鄰江華瑤族自治縣,南毗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西交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北與廣西灌陽縣相鄰,東北與道縣接壤,距廣州500公里,距桂林194公里,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都龐嶺和萌渚嶺環繞四周,自然條件優越。是全國少有的沒有受到任何工業污染的淨土,境內田園風光醉麗迷人,以香柚為主的20萬畝柚園風光為江永縣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被稱為是“中國最美的田園風光”。

江永縣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古稱永明,秦時立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江永縣旅遊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縣內有瑤族古都——千家峒、千古字迷——江永女書、千年古村——上甘棠,有歷代形成的古陵、廟、樓、閣、塔、碑、橋等文化古蹟100多處民風淳樸。

千古之謎--女書
發 掘

江永縣上江圩鄉、城關鎮、黃甲嶺鄉、銅山嶺農場等地,歷史上流傳著一種記錄當地土話的特殊文字,流行地域以上江圩為中心,波及毗鄰的道縣下蔣鄉、新車鄉。這種文字只在婦女範圍內使用,稱之為“女字”,通稱“女書”。
女書

女書的記載,至今見到較早的是太平天國發行的雕母錢。此錢正面文字為“天國聖寶”,背面為“炎壹”,右面女字從上至下是“天下婦女”,左面是女字“姊妹一家”。民國20年(1931)7月出版《湖南各縣調查筆記》,文中記述境內花山廟“每歲五月,各鄉婦女焚香膜拜,持歌扇同聲高唱,以追悼之。其歌扇所書蠅頭細字,似蒙古文,全縣男子能識此種字者,余未之見”。

1954年,縣文化館周碩沂一次下鄉輔導農村文化活動,在上江圩葛覃村結識了創作女書水平較高的胡池珠。胡教周學會了一批女字,並創作了《女書之歌》這首女書歌及其譯文,後來被收入《江永解放十周年志》(油印本)。這是載人史冊的第一篇女書作品。周還將兩篇女書原件寄給省博物館,但沒有引起重視。1956年冬,湖南省文藝會演,負責會演攝影報導工作的李正光在周碩沂住處見到女書對聯。李向省文物隊領導匯報請示後,於1957年初,到江永上江圩考察,寫了一份關於女書的調查報告,連同一些女書原件,投寄給《中國語文》雜誌。此為介紹研究女書的第一篇文章。因開展反右派鬥爭,考察工作中斷。196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周有光、史金波等見過江永婦女文字的材料。1968年,湖南省公安廳發現一瑤族斷腿婦女寫的文字無人認識,將其帶到北京,請中央民族學院語文系教師陳其光、張公謹等辨認,也不認識。1979年,周碩沂重新回到縣文化館工作,在編寫《江永縣文物志》時,收入了“蠅形字”一節。1982年4月,《江永縣文物志》由省文化廳轉發全省交流,使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女書。同年12月,中南民族學院政治系教師宮哲兵回校後到江永調查,在城關鎮白水村,他找到了一份女書原件,但藏書者已死,根據其女兒提供的線索,他結識了上江圩鄉甫尾村高銀仙、唐寶珍兩位女書傳人,收集到三本女書,請高銀仙、唐寶珍兩位老人逐篇唱讀,將其全部錄音,並由周碩沂翻譯成漢字。宮哲兵回校後撰寫《關於一種特殊文字的調查報告》,托人類學家吳澤霖教授推薦給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爾後,這篇調查報告在《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上發表,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全文轉載。《人民中國》(日文版)以6頁版面詳加介紹。1983年3月,中南民族學院中文系組織江永女書研究小組。7月,中南民族學院副院長嚴學窘教授與宮哲兵合撰《湖南江永平地瑤文字辨析》一文,提交在美國召開的第十六屆國際漢藏語學術會議,引起了國際漢藏浯言學家的極大興趣,被稱為“一個驚人的發現”。9月,宮哲兵、謝志民再次到江永上江圩鄉進行人文考察和方言調查,又結識了義年華、何西靜等女書傳人,收集女書作品13件,由周碩沂翻譯,撰寫《湖南江永上江圩的女書》1985年2月,中央電視台報導發現女書。同年9—10月,中南民族學院組織調查隊,到江永調查女書和千家峒的情況,收集到十幾件女書原件,1萬多字。1986年5月,中央電視台播出專題片《奇特的女書》,該片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許多國家播出。同年3月和8月,中新社和新華社分別發布“湖南發現女書”的訊息,國內外數十種報刊、雜誌轉載,女書得到社會的普遍承認和重視。是年,清華大學趙麗明、中南民族學院謝志民、中央民族學院陳其光、毛振林,以及美國史凱珊、台灣姜葳、法國裴書馨、德國艾娃、日本長尾一郎等先後到江永參觀、考察。

千年古村--上甘棠
歷史文化名村上甘棠,從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起至隋開皇九年(589年)止在此建謝沐縣治,長達700年。謝沐縣以謝沐二水匯合為謝沐河而得名。這兩條水實則為雌雄二水。雄水發源於都寵嶺雄川源,源於高山雨水;沐水為雌水,源於石灰岩地下水。雄雌二水匯合處,山環水抱,氣場信息得天獨厚,確是一方風水寶地。周氏先祖唐朝天寶年間在此定居立宅,取名甘棠,至今已達1240年。“甘”者甜也,“棠”,海棠果,即野蘋果。甘棠,甜甜的野蘋果。這是從出產蘋果的老家山東帶來的地名。又有一說:甘棠,原為高大的喬木,以後用作官吏政績的稱頌之詞。即是說周氏先祖是朝廷有功之臣。甘棠,依山傍水,風光秀麗,名勝古蹟甚多,碑亭樓閣完好,是人文景觀和自然風景點集中的旅遊勝地。
瑤族古都--千家峒
千家峒峒標

瑤胞尋根千家峒,九洲內外共心聲。

先祖源流傳後世,溯本追源有指針。

我國南方各省(區)和遠遷至東南亞、歐美的瑤胞都保存了一份手抄千家峒古文獻,他們因此世代尋找千家峒故地。經瑤學專家的考察認定,瑤族故地千家峒就在江永縣境內,以今天千家峒瑤族鄉為中心的江永、道縣、灌陽三縣交界之地。

千家峒大泊水 相傳古代,平王豢養了一隻五色斑紋的龍犬。平王愛犬如寶。一年,高王強兵侵擾平王國土,滿朝文武大臣無一取於出征討伐,平王為此憂心忡忡,於是帖出招賢榜:誰能應徵打敗高王,就將三公主許配給他,並封他為王。此時龍犬挺身而出,揭了皇榜,願為平王出戰頑敵,保衛國土。隨後,龍犬深入敵巢,施計咬死高王,並將其首級銜回向平王報功。平王為酬謝龍犬立下的功勞、兌現諾言,將三公主嫁與龍犬,並封其為盤護王,即是盤王。可龍犬也是犬,即使晚上他是一個漂亮後生。為了皇室尊嚴,平王將盤王與三公主送到了與世隔絕的千家峒,盤王與三公主結婚後,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各賜一姓(即瑤族最早的十二姓)。他們在千家峒繁衍生息,把千家峒開發得美麗富饒:那裡四周環山,森林茂密,山花四季不
江永縣千家峒

敗,百鳥爭鳴;無數清徹的小溪匯成河流貫於峒中;峒中有四塊大田,土質肥沃,一千戶人家共耕種,田裡長的穀粒有花生米大。大家生活很富足。有一年,糧官來到千家峒,瑤家好客,大家熱情款待,輪流宴請糧官。糧官久不回話官府,官府以為糧官被害,便派兵馬前來攻打,千家峒一時變成血火之地。僥倖活下來的十二姓瑤人,也被迫逃散。走前他們祭了盤王廟,把牛角鋸成十二截,每姓各拿一截,祝願以後十二截牛角有湊齊的時候,瑤民有重返千家峒的日子。

離縣城5.5公里,就是千家峒的入口。進入千家峒,我們將沿途看到千家峒古文獻上提到的千家峒口、四塊大田、鳥山、馬山、石狗等景觀。宮哲兵教授說:“《千家峒》文獻中的多數地名物名,在江永縣大遠鄉內,說明文獻的作者,可能是大遠鄉逃亡瑤民的後裔。文獻中對千家峒的描寫實際上是對大遠鄉的描寫。”(《千家峒運動與瑤族發祥地》),由此可見千家峒在瑤民心中占著重要的位置。它們將向客人們講述許多古老而真實的故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讓人們從中領悟到:在“千家峒時期”,這裡曾經是一個政治穩定、經濟文化繁華的都市,是瑤族人民用汗水澆灌出來的美滿幸福的樂園。

花山廟
花山,位於江永縣允山鎮社下村東南,距江永縣城3公里,山巔有廟,人稱花山廟,亦稱姑婆廟,系女書文化活動中心之一。

清光緒《永明縣誌·文藝志》有對花山及花山廟會情景的描述:“永明昔號山水窟,石玉川珠互輝燭。間氣鍾英代有聞,姍姍姊妹真仙骨。仙骨於今冷劫灰,居人頂禮始參佛。居人有女劇情深,喚姊呼姨舊約尋。巾扇年年逢五月,歌喉宛轉出山林……”《永州府志》(清道光)載:“花山廟,(永明)縣西七里,相傳唐時譚姓二女採花仙去,香火極盛。”蔣雲寬(清嘉慶四年(1779)進士,曾任山西道兼河南道監察御使等職)在《近游雜綴》中寫道:“層嶺之麓又有花山,山形如花,故名。唐時譚氏二入山採藥蛻化,土人山巔如祠。山多菪石,石隙透一小徑,天然梯級,竹樹翳蔽,雲霧蓊蔚。每歲五月間土女多賽詞矣。”社下村族人保存的《譚氏族譜》亦有“譚七、譚八仙姑存跡於花山廟”之記載。現在的花山廟是村人譚全苟邀約村民積渡或向廣大信士募捐於2005年在原來遺址上重建的。廟旁有20餘件古廟石刻構件,其中一塊四方殘碑,有乾隆十七年寺月壬一重修碑銘。

花山廟曾是江永女書文化活動的中心之一。解放前“每屆端午後五日”便是花山廟的廟會,為期三天,屆時趕廟會的婦女們,將自己的心愿用女書寫在紙上、扇上或巾帕上,供奉姑婆神,乞求賜福、消災。
千年石窟雄山寺
1.石梘石窟雄山寺

石梘石窟雄山寺,當地人歷來皆稱之為“娘娘廟”。該寺位於距縣城直線距離約35公里的桃川鎮石梘村,於2008年底被發現。據建炎二年(1128)《重修雄山寺記》記載研判,該寺的始建年代應為公元940年左右,距今1000餘年,為馬楚王妃周氏自資命工建製造像。該寺文物遺存相當豐富,有石窟像、石雕像、石刻構件、摩崖碑刻、佛寺天井之卵石路面,還有大量的陶製香爐等。其中:現存石窟佛像48個;信士捐贈的石雕像有4座,均為清代造像,分別是乾隆10年(1746年),乾隆50年(1786年),嘉慶25年(1820年)和道光4年(1825年);石刻構件有雕花香爐三個,柱礎4個,有銘文記載2個;摩崖石刻兩方,一方是落款建炎二年(南宋,1128年)的《重修雄山寺記》,另一方是落款至正三年(元代,1343年)的《重建石佛雄山寺碑記》。該寺分前後兩殿,整個遺址面積162.3平方米,其中天井卵石路面18.2平方米。至今仍香火旺盛,頗具千年古剎的氣勢。
江永縣雄山寺

2.邑口雄山寺

邑口雄山寺位於距縣城35公里的桃川鎮邑口村,與石梘雄山寺僅一山之隔。據建炎二年(1128)《重修雄山寺記》記載,該寺始建年代為北宋正和年間。該寺處於兩山的鞍部之間,規模宏大,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前,每年二月初一趕廟會,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熱鬧非凡。當地有俚語稱:“二月初一趕廟會,雄山寺下會姑爺”。寺身主體於“文革”中被毀,現在可見的文物遺存主要有:石雕佛像5尊(頭部均被砸壞或丟失);雕花香爐5個,呈半月盆形;摩崖石刻6方,最早為正德6年(1512)《重建雄山寺碑記》;功德碑刻6方,均為清代碑刻;雕花柱礎8個;石獸一對,右獅左象;其它無字石刻構件80餘件。另外,雄山寺正面石崖下有一口井,當地人稱為“犀牛放水”井,終年不涸。距寺遺址100米處還有一座長約6米,高約2米的神秘巨型封土堆。

城堡式的古瑤寨—勾藍瑤
勾藍古瑤寨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碑刻曰:“祖昔居萬山中,山勾聯透,溪水伏流,色藍於靛,是為勾藍”。勾藍瑤又名“都勻”,是大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被朝廷敕封的“四大民瑤”之一,是經過官府編戶入籍,行政上又相對獨立的瑤族聚居區,面積大約10平方公里。如今這裡居住的有蔣、歐陽、黃、何等13姓,人口2500餘人。
江永縣勾藍瑤

勾藍瑤的主要景觀有:

①古城牆系列。勾藍瑤於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受朝廷招安後,為把守粵隘,依山勢在關隘口建築了9座石砌城門及石城牆。石城門上建有守夜樓(類似長城的烽火台),並布有警鐘,有厚約2寸的實木城門板,早開晚閉,鐵桿為栓。城門兩翼築有石牆,高二丈,寬丈余,至明嘉靖年間全部完成。全長約2000米,至今尚存近千米。

②風雨橋系列。蘭溪村水上和主要幹道上還築有許多遮風避雨的涼亭,稱為風雨橋或廊橋,現存較完整的有6座。它們精緻舒適、造型美觀,有木凳或石凳供人們歇息,形成“水上有橋,橋上有亭,亭下有井,井旁是人家”的一道獨特景觀。

③古井系列。蘭溪村處萬山之中,古井之多堪稱湘楚一絕。在蘭溪,大小水井有100口以上;能供人畜飲用,而且還能養一片田地的,也不少於50口。其中蒲鯉井是蘭溪的源頭,位於上村古戲台旁,井深不見底。清水庵古井位於頂天宮社壇旁,古木蒼天,水質清幽。
④社壇。社壇文化在江永縣是一個較普遍現象。蘭溪村有一座規模較大的頂天宮社壇,可惜大部分“鬼崽”(社公)在“破四舊”中被砸毀丟失,現存“鬼崽”近10尊,其中“社王像”是完整的,前額鐫刻一楷書“王”字,身體側面有“大明正德六年”的銘文。

⑤黃氏宗祠。蘭溪村每姓都有祠堂,祠堂是宗族的聖殿。蘭溪村現存祠堂13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於明萬曆年間的黃氏宗祠,它又是蘭溪村最繁華的商業區,祠堂側面寫有“財源萬頃波濤”字樣,是蘭溪村的“王府井”。
⑥讓泉巷,又稱何氏進士坊。蘭溪村雖是瑤族村寨,但並不拒絕漢民族文明,曾設立過書院、書屋、文昌閣等教化場所,文風昌盛,人才輩出。據族譜記載,蘭溪村曾出過8名進士。現存一座“讓泉巷”牌坊,坊前有“碧澗魚龍”之照壁。“讓泉巷”距橋頭涼亭10米遠,坊內出了何文彬、何文彩兩位進士,他們既在外面為過官,又在村內做過瑤長。並在讓泉巷前鑿有甘泉井眼,其泉水甘甜清洌,讓予過往行人取水飲用。

湖南湖北

一湖之隔的湖南、湖北。來完善他們,分享知識!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長沙市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株洲市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湘潭市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衡陽市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邵陽市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岳陽市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常德市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張家界市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益陽市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郴州市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永州市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懷化市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婁底市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